学习的两种逻辑
2012-09-26刘静波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其基本的存在和生存方式,是人的本质体现,也是人的主体性、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学生现在的学习生活,存在两种学习逻辑。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绝大部分学生遵循的是“考什么则学什么”的原则,学习教师所讲的,学习考试要考的,奉教科书上的知识为真理,追求占有更多的知识考好每次考试,为将来的升学作准备。学生在唯考试是从、唯书本为上的学习中,把书上的知识“存储”到自己的脑中作为学习的全部任务,学习面向的是人类过去在书上留下的经验,无关兴趣,无关当下的生活,无关未来幸福人生的发展,无关人的生命意义,认为只要考上好的大学便有了人生美好的一切,就能获得与好大学相称的物质财富与社会地位。学习是一个过去时。我们把这种学习逻辑称为面向过去的逻辑。
即使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师与家长的培养下,学生还是存在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学习就是探究,探究人类的世界,建构自我生活与意义世界。这种学习关注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生活世界及成长需要的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的沟通,学习不只是为升学做准备,更要关照学生当下的生活及未来的人生意义。学习是触摸世界、探索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体味学习对人生发展的意义,让学生在学习的流连忘返中获得认知,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是现在时,也是将来时。我们把这种学习逻辑称为面向未来的逻辑。
学生在学习中不是要成为载满知识的“知识人”,而是要成为他自己,成为具体的、具有自己个性知识的那个人。面向过去的学习者,在教师的实用主义教学逻辑下,考什么则学什么,为考试而学。学习的外在功利价值左右了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的内在价值因其带有个体体验性和抽象性,在短时间内无法见效而被视为无足轻重。学习的内容成为所有学生必须接受、也必须努力去记忆并通过训练应用于考试的东西。在书本知识学习面前,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探究的空间,知识只是一堆脱离生活与生命的符号,与兴趣无关,与价值无涉。学生对他们所做的功课只是应付,没有学习热情,不思考为什么做和如何做,只是机械地不加选择地接受、训练和存储,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学生很难感到自己可以用知识来做什么。因此,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零乱的,缺乏系统的思考,并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学习,正像华东师范大学张华教授所说,“学的越多,越被动;知识技能越多,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少;满腹经纶,却迷失了自我”。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生命历程的展开方式,儿童需要通过学习捕捉他们的世界,青年需要通过学习构建他们的身份。面向未来的学习论者强调,学生除了通过独立学习掌握学科知识外,还需要在学习共同体中学到“默会知识”。通过互动、合作、交流,获得探究的权利,培养学习的兴趣,体会学习的乐趣,同时,获得交往的“默会知识”,建构自我的身份。学习就是探究世界的过程,就是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学生是独特的个人,学习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经历与体验,通过学习,建构自我与伙伴的关系,建构自我的意义世界。
学生是作为追寻意义的存在者,并不是其自身以外的知识工具。面向过去的学习逻辑以占有知识为目的,学习取得了效率意义上的成功,但以人性意义上的毁损为代价。学习需要自我反思。学生学习的很多书本知识如果没有得到内化,不能应用,只是作为客观材料堆积在头脑之中,在长期的“被压迫”的学习中,学生会失去兴趣,失去活力,对任何事情都失去热情,变得“不痛不痒”,变得没有任何主见,在功利主义的学习中丧失灵魂。学习要引导学生去努力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宽自己的精神生活空间,让学生找到兴趣的所在,精神的皈依,给学生一种专注学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