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黄梅县第四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侧记
2012-09-26梅红星
◎/本刊记者 梅红星 华 妍
2010年9月,一场为消除城区学校大班额而策划的“教师大交流、学生大融合”的学校布局调整在黄梅县落下帷幕,城区学校划片招生、教师就近上班、学生就近入学、城区小学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的目标成功实现。黄梅县第四小学(以下简称黄梅四小)在这次改革中由原黄梅镇竹林咀小学升级建成。
由一所村小改建而成的黄梅四小,建校初学校领导和教师担心:学生从哪里来?城区内学生愿不愿意来?分流来的学生留不留得住?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原来的这些忧虑都是多余的,如今每到开学前几天,许多路远的学生纷纷慕名来黄梅四小报名,而学校因为班额限制无法接收外来插班生不得不耐心做解释工作,这给校长石红兵带来了幸福的烦恼。
迎难而上,黄梅四小在家长的期望中负重前行。学校、教师、学生,一切都是新的,但没有让黄梅四小的发展步履蹒跚。仅仅一年多,黄梅四小以“五干实绩考核”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全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校文艺节目、体育活动多次获全县一等奖;教师论文、案例在各级报刊发表60余篇,郭慧芳老师在2011年“人教杯”全国外语教学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没过多久,黄梅四小总能传出获得佳绩的喜讯。在与石红兵的交流中,他把取得的成绩归因于教师对学校的热爱。一所新学校,是如何迅速抓住教师的心的?“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发展学生,首先应发展教师。”石红兵如是说。黄梅四小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不仅收获了学校的发展、文化的积淀,更收获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市骨干教师柳水鹏执教体育示范课。
教师是学校的生命:营造职业归属感
黄梅县城区的布局调整,让有着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师聚集在黄梅四小,组成一个新的教师集体。许多教师离开了工作几十年的学校,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内心充满了不舍。王伶俐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王伶俐从黄梅县第一小学(以下简称黄梅一小)交流到黄梅四小,曾在教学上取得过突出成绩的她,对组织上的这次交流很不理解。黄梅四小由村小改建而成,就连校门口延伸至学校各个教学楼的主干道也是在2010年8月27日才硬化的,当时在她眼中,四小的办公条件和教学条件与黄梅一小相去甚远,她希望组织上能够重新考虑。然而,黄梅县教育局“教师大交流”的原则已制定,个人要服从集体。带着情绪,王老师极不情愿地来到了黄梅四小。
王老师的情况并非个例。对石红兵来说,摆在眼前最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营造和谐氛围,稳定人心,让教师在黄梅四小找到职业的归属感。虽然工作压力很大,但是石红兵却不畏惧,因为县教育局给他配备了一支年轻而富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分管政教、政工工作的副校长张建宇,曾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分管教学教研工作的副校长喻慧敏,曾被评为湖北省语文骨干教师、黄冈名师;分管总务、财务、勤办工作的副校长钱彬,曾被评为黄冈市骨干教师。他们都是70后,都曾在管理岗位上做出过不凡的业绩。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学校领导班子出谋划策,决定从沟通入手。开学后,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办新教师欢迎会、“畅谈新学校新感想”主题会议、分年龄段召开座谈会、为新教师确立发展目标等。王老师在这些活动中,慢慢感受到新集体带来的温暖,郁闷的情绪稍有缓和。
虽然学校的建设项目都记录在黄梅县教育局项目库中,都是提前规划好的,但是为了缩小黄梅四小和其他几所县直小学的硬件差距,石红兵努力改善校园硬件环境,积极向黄梅县教育局申请,争取学校的操场早日实现“硬化”并铺上彩砖,早日配齐学校功能室的设施设备等。除此之外,凡教师们工作中有困难,校委会成员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协助教师解决。
副校长喻慧敏告诉记者一个故事。在一次全县组织的“大家唱、大家跳”文艺展演中,黄梅四小的大合唱节目需要伴奏,而此时学校仅有一架简易电子琴,教师们都盼望着能有一架钢琴。当时,石红兵在咸宁跟岗学习,当他听到这件事时,考虑到学校日常音乐教学和文艺活动也需要这样的乐器,立即筹措资金,安排总务副校长钱彬想办法购买。为了节省开支,钱彬周末带领音乐教师胡於尚到九江市的多家琴行详细询价后,添置了一台电钢琴。最终,黄梅四小的文艺展演也因为这台电钢琴的“助威”而获得了一等奖。
学校对教师的关心,不仅体现在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方面,还体现在把贴心的关怀送给每一位教职员工。
>>郭慧芳老师在全县英语研讨会上执教英语示范课。
2011年3月,喻慧敏在上海参加省小学骨干教师卓越工程培训,结束培训后回到家里,发现客厅摆放着一大束鲜花。喻慧敏纳闷了,一问丈夫才知道,原来是石校长在“三八”妇女节那天送的。不光是这样,“三八”妇女节当天石红兵还带领校领导和工会委员一起到女教师代表李荣华老师和部分教职工家中专程慰问呢!2011年6月,学校有两位女教师的孩子要参加高考,石红兵专门为她们送去两百元钱,让给孩子补补身体,并在临考前,减轻她们的工作负担,这让两位女教师感动不已。教师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教师家里的红白喜事,都会记在石红兵的心上。
一年多的时间,王伶俐见证了学校领导班子为营造良好工作和学习氛围所付出的努力,也感受到了这个集体所带给她的温暖。如今,她主动承担了学校两个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作为黄冈市骨干教师,在黄梅四小工作一年来,她带头主讲示范课、教学比武课,积极撰写论文,并有3篇文章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等国家级刊物上。她跟记者说,她会把在黄梅一小的日子深埋在心底,把黄梅四小当做自己的新“家”,在这里开启人生新征程。
“学校发展的主体是教师,教育发展的主体也是教师。要使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只有规章制度是不够的,必须让教师找到职业的归属感。”深谙管理之道的石红兵说道。
学习是提高的前提:激励青年教师成长
谈起自己的经历,英语教师周红燕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一进黄梅四小,学校就安排骨干教师、英语学科带头人郭慧芳做她的师傅。郭老师手把手地指导她备课、上课,当她遇到困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她排忧解难,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她。周红燕参加“浪花杯”英语优质课比赛时,针对这节参赛课,周老师课前做了大量准备,在师傅郭慧芳的指导下反复修改教案,准备了“英语单词卡片、制作教具、搜集英语空中课堂视频”,将游戏活动、实践活动引入英语教学中,呈现了生动、活泼、和谐的英语课堂,得到了评委、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评课交流中,郭慧芳深有感触地谈到:“我曾经上过同样内容的参赛课,我有意让周老师在借鉴中创新,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
其实,幸运的不仅是周红燕,每一个进入黄梅四小的年轻教师都有一位这样的师傅毫无保留地指导他、引导他、帮助他。
“年轻教师虽然能以发展的眼光要求自己,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但是他们缺乏教学经验,缺乏耐心,稳定性不够,甚至出现了‘假性成长。’”石红兵对年轻教师的优势与不足看得很清楚,所以黄梅四小对年轻教师实行了以老带新、一帮一等形式的组织培训。“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不只是一个员工,而是学校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我们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这个大家庭里成长、成功,体验职业幸福。”学校每年都要召开一次“拜师会”,师徒签订“互帮互助协议”,学校为每对师徒都设立了档案,期中、期末对师徒履行协议情况进行考核,记录存入档案。黄梅四小还特别重视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和岗位自我提高,科学制定了“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合格,五年争当骨干,十年争创名师”的教师培训计划。学校实行“请进来,走出去”制度,聘请专家学者定期来校做学术报告,派遣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或送教下乡进行锻炼。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青年教师上课比赛,有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的“亮相课”,有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有以学科组为单位的“研究课”,还有各个学科的说课、观摩课等,对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挑重担的走得快”,这是一条生活哲理。“让年轻教师挑重担”是黄梅四小培养年轻教师的一条成功经验。王利在来黄梅四小之前,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交流到黄梅四小之后,校委会决定让她任代理教研主任。喻慧敏考虑到王利是新手,于是手把手地带着她做。教育大环境逼着王利去适应新的工作。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教研主任要参加每一科的磨课,这让王利觉得特别痛苦。她本打算让一人负责一个学科,这样她就能轻松点,而喻慧敏却对她说:“教研主任是你,你可要对所有的科目负责呀!”工作中,王利一步步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在喻校长的带领下,她业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突飞猛进。在教学比武中,她带头参赛为校争光,凡是以前的同事听了她的课,或者听说了她在黄梅四小的表现,都对她刮目相看。
正如一位年轻教师所说,人是有惰性的,非“逼”不足以成才。黄梅四小经常把年轻的教师推上前台,开展教师擂台赛以及与兄弟学校教师交流和对话等活动,以借他山之石促进教学思想的转变。学校还鼓励教师在网上开博客,在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交流学术思想,促进了教研成果的有效生成。
研究是发展的方向:培养教师创新精神
黄梅四小始终坚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磨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教师研究意识和创造精神。一如石红兵校长所说,黄梅四小教师走的是一条“在研究中成长”之路。
宝剑锋从磨砺出。黄梅四小高度重视全县“课内比教学”决赛活动,学校积极组织各学科青年教师备赛、参赛。本着“以赛促研”的原则,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教研团队的作用,为每位参赛选手搭建校内练兵的平台,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参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在有限的准备时间内,每位参赛选手都经历了赛前练兵四个阶段:个人备课——试教研课——团队磨课——再次试教。
在去年秋季全县城区小学教学比武中,黄梅四小四位青年教师执教的比武课以第一名的佳绩分获县一等奖,招考进入黄梅四小才一年的青年教师代表程颖夺得了县直小学“课内比教学”思品优质课比赛的第一名。赛后程颖深有感触地说:“这都源于学校有一支专业化的‘磨课团队’!”“磨课”对于一个执教者来说,其作用除了外显于“成功的一节课”外,隐性的影响更加深远,那是一种思维碰撞后的顿悟,理念偏离后的矫正,实践层面上的指引。
教研沙龙是黄梅四小新的校本教研方式,为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沙龙把过去的领导在前、教师在后的座位模式做了调整,让与会者围坐一圈,重心下移,并把话语权交给了教师。在这里,没有校长、教师之分,只有教学研究任务的不同;没有专制也没有权威,尊重个性也追求共识。只要有看法,个个都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有创意,人人都会为你拍手叫好。
教师的讨论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团队行为,他们拧成一股绳,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后讨论,在讨论后再进行实践……循环往复。这个探索是周而复始、没有穷尽的。“艺无止境”,教学也不例外。虽然这只是一个并不复杂的“行——知——行”的过程,但通过这样的反复和循环以后,再次实践和反思的个体就站在了另一个高度上。如果不想重复自己,那就只有提升自己。这样,教师的成长就呈现出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教师们的业务素质在研究中获得了加速度,成功指日可待。
走出黄梅四小的大门,记者已经不再感到奇怪:为什么新教师到了黄梅四小,就提升得特别快。是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同样,教师有多强,学校就有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