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于简牍 封以检楬——信封溯源话保密

2012-09-22王晓晖

办公室业务 2012年20期
关键词:简牍竹简保密工作

文/王晓晖

信封,在通讯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依然发挥着保护文件安全、防止机密泄露的重要作用。与时代发展相应的保密工作,则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工作和生活周围因失密、泄密而导致的失误和教训足以发人深省并引以为戒。如何加强保密管理、维护信息安全是办公室行政业务部门需要下大力气进行防范和保障的重点。溯源信封雏形,回望千年历程,探寻古人的保密思想、保密措施和保密实践,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近日,在重读钱存训先生 《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一书时,注意到描述竹简和木牍编装方式的一段话: “至于封存文件,则以一片名为 ‘封面’的木片捆扎于文件之上,以封泥敷于书绳,再施以封印,然后送发。受文者的名字及文件内容摘要,通常皆书于封面之上。封面上封印之处,则刻一方形凹沟,贮以封泥,名为 ‘印齿’”。望文而知义,此处所谓 “封面”在古代即为覆盖简牍、缄封文书的 “检”,于今则名为“信封”。钱先生原著为英文文本,其书翻译为中文的经历明确记载在其《教研一得——我在美国的教学、研究和著述》一文中: “《书于竹帛》原 名 Written on Bamboo and Silk:The Beginnings of Chinese Books and Inscriptions,1962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增订再版,此书中文本根据周宁森博士的译稿加以修订……”钱、周二位先生乃学界巨擘,盖从通俗易懂出发而将 “检”意译为 “封面”,以求文意清晰、明白畅达。

竹简与木牍是中国最早的书写材料,且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尚书·多士》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对 “册”字释义为,象物字,字象竹简上下以绳编连,谓之简策。本意是简册。而 “典”字,则象征 “册”在几上,见于两周金文。耿相新先生在 《中国简帛书籍史》中阐述: “思想的成熟是书籍诞生的最后一道门槛……思想的传播,在商代已经演成一种需要、宗教需要和统治需要”。显而易见,简册之用不应晚于殷,甚至早在文明之初,简牍之属业已作为正式公文、祝祷以及档案材料为统治阶级刻意保存。

钱存训先生认为,古代文字之刻于甲骨、金石及印于陶泥者,皆不能称之为 “书”。书籍的起源,当追溯至竹简和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编,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说文解字》对简、牍、检、楬、皆有明确解释:简, “牒也”;牍, “书版也”;检, “书署也”;楬, “桀也”。简牍之形态规制、功能作用前贤论著颇丰,在此毋庸赘言,谨探究检、楬之根脉,微阐信封之本源,复申保密之要旨。

所谓检,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释为: “传递文书信札时所用的封检”。林剑鸣先生也在 《简牍概述》一书中描述: “检是文书信件表面上的一片简牍”。从现今发现的实物资料可知,检即覆盖在本文上的一片简、牍,在这片检上用绳拴住,再写上收信人姓名、地址。在检的下端,一般均有一凹处,用以绑绳子,然后在上面盖上封泥。因此,王国维先生在 《简牍简署考校注》一书中总结颇确: “书函之上,既施以检,而复以绳约之,以泥填之,以印按之,而后题所予之人,其事始毕”。而在具体传递文件时,其形式又可以析分为两种:一是在 “两行”式的宽简上面题署收信者的名称和传递方式;另一种则用于传递机密书信且加盖封泥印章的封检,机密书信由上下两片简牍制成,下牍为函,上牍称检,封盖函牍,检上有捆绳的刻沟和置封泥的方孔,以便绳封盖印。

至于楬,本意为作标记用的小木桩。 《周礼·蜡氏》: “若有死于道路者,则令埋而置楬焉”。 《汉书·尹赏传》: “瘞寺门恒东,楬著其姓名”。与简册木牍同时使用之楬,则相当于今日称之为标签之类的东西。 《周礼·秋官司寇》: “职金……受其入征者,辨其物之微恶与其数量,楬而玺之”,郑玄注云: “楬而玺之者,楬书其数量以著其物也。玺者,印也。既楬书揃其数量,又以印封之。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楬橥”。楬用来书写某种物品的数量、名称,放置于该物品之上,有的首端作半圆形,中间有一小孔,有的首端两侧各刻一凹口,皆作系绳之用,多系于簿册或器物之上,有时还与缄封之物一起使用。

从检楬的形制规格和使用发展来看,古人在传递信息时已经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检文上不仅载明所传递文书的去向、数量、种类、发信者、收信者地址和递送者,甚至已经有了表明文件或公文性质的专有名词。如书写 “板檄”二字即为公开之文件,相当于后世的露布、邸报或者公告;而书写 “合檄”二字则说明缄封的是秘密文件,与今时保密文种属性相同,不可泄露示人。看似简单的木牌,在稍加变动加工之后就被赋予了保密职能,承担着保密使命,发挥着保密效力,为日常政务工作服务。

保密工作自书籍、文字产生之日起就为使用者所重视,文秘工作者围绕保密制度、保密程序和保密方法等方面已经做出许多必要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古往今来的文本文件因信息载体的进步、转变而变换了形态,但是在历代保密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一整套指导思想却一直发挥着现实且积极的作用。一代又一代文秘工作人员围绕保密工作所付出的沉潜与努力终会转化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而他们在保密战线孜孜以求地维护行政文秘业务正常运转和保证保密工作安全高效之余,留下更多的是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的群体形象,以及落落大方、掩卷会心的灿烂笑容……

猜你喜欢

简牍竹简保密工作
秦代地方行政文书的形态
——以里耶秦简为中心
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信息时代高校保密工作队伍建设的新特点、新问题、新举措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改建后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札记
探索保密工作信息化路径
浅谈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军队保密工作
地不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