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翻译教学模式的转向——翻译工作坊模式探究

2012-09-14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信函工作坊译文

吴 熙

(甘肃联合大学 外语学院,兰州,730000)

一、引言

高职高专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高职高专英语类学科点的持续增加,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了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设置规范(讨论稿),从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三个方面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强调对学生知识获取、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对高职高专教学要求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翻译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英语专业的专业技能课,其目标定位是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和翻译素养,而翻译能力是英语语言能力应用的具体表现,翻译素养是在翻译能力培养和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么如何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翻译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怎样突出学生在翻译课堂的主体地位?笔者拟对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旨在对今后高职高专应用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一些拙见,同时也希望为笔者所在学校的翻译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建设性的思路。

二、翻译教学的传统模式

传统的翻译课堂基本上采用“以译品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1]这种模式主要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即学习者的行为是受到外部环境刺激而做出的反馈,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被动地接受知识,对知识的掌握有赖于能否反复练习和得到及时的反馈。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寄希望于翻译理论与技巧相融合的形式,即“以教材中的范例这种价值定位通过教师的诠释灌输给学生”,[2]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从操作策略上讲,教师是将自己的翻译感悟传达给学生,并尽可能的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而学生只是一味地识记翻译知识和技巧,不断地对比、参照和模仿,最终被动地向“标准译文”靠拢,而很少关注自身是否具备知识获取、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的能力。

以社交信函翻译为例,教师会先介绍信函的语言特点、固定程式、翻译技巧等。理论知识的讲解以教材为主,教师一般根据个人兴趣辅以其他参考资料。接下来则呈现大量译例并结合所讲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与鉴赏,如邀请函中表达邀请之意的 “Request the honor of your presence”,翻译时用“恭请光临”等套语与之对应;祝贺信中 “This is surely owing to your untiring industry, coupled with your extraordinary ability.”用“工作勤奋、坚持不懈、才能非凡”四字结构可以更好地体现原信风格...接下来就是:布置作业——学生独立翻译——纠错式作业点评——“标准译文”参考,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如此。

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翻译课堂上教师“唱主角”;看不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只重视翻译的结果而忽略翻译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之下,学生如何翻译、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么解决的、有无收获却很少触及。教师一边背负着批改作业的繁重压力,一边面临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现实,难免有“吃力不讨好”的感觉。显然,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翻译课程的目标定位,高职高专翻译教学模式究竟如何进行转向?

三、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

根茨勒[3]认为,“翻译工作坊”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译者聚集在一起从事翻译活动的论坛。论坛中,译者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见仁见智的讨论,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4]

翻译工作坊是一种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学习者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的构建意义的过程。朱玉彬和许钧[5]在对比以译品为取向和以过程为取向的两种教学模式后发现,后者最显著的优点是使教师和学生摆脱对于个别词语好坏标准的纠缠,从而把教学的重点更多地集中在对学生翻译观念及翻译策略的培养上。翻译工作坊的教学目标,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翻译过程为导向,通过翻译实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恰当运用翻译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6]

虽然翻译工作坊的教学目标看似与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一致,但具体实现途径却大相径庭。学生是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掌握翻译策略、提高知识和语言水平的,并通过锻炼和提升资源获取、独立思考、灵活变通的能力,达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

翻译工作坊的教学程序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译前阶段、翻译阶段和译后阶段。[7]译前阶段是学生在进行翻译任务之前的准备阶段,主要由教师负责讲解相关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技巧;在翻译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两大任务:在输出目的语文本之前先要进行理解文本的过程,之后再进行独立的翻译过程;在译后阶段,学生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并以小组形式讨论、点评。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翻译工作坊的教学程序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翻译教学法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注重翻译的动态过程;提升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以合作学习的形式缓解学生以个体面对翻译任务时惯有的畏难情绪;增强为完成目标而协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重要的是,学生成为真正的认知主体,经过自我发现、独立思考、合作解决的过程,渐进地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和翻译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四、翻译工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结合上述理论,笔者以商务信函翻译为例,将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运用到翻译课堂中,做法如下:

(一)译前阶段

译前阶段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选择适合的商务信函文本;二是讲解商务信函文体的特点及翻译技巧,如信函语言的“6C”原则、词句的省略和重复、否定词汇的翻译等。讲解应重点突出,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内为宜。

(二)翻译阶段

1.学生独立工作阶段

学生各自阅读源语文本以熟悉商务信函的文体类型、语体、信函大意等基本信息。教师可根据信函特点对重要信息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可针对信函格式提问“Is the letter written in block style or indented style(信函采用齐头式还是缩行式写法)”;可根据信函内容提问“What’s the reason for lodging a claim against the supplier(向供应商提出索赔的原因)”;可就信函中出现的外贸术语提问 “What does the word “standing”refer to in the letter(“standing”一词在文中的含义)”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阅读文本,有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2.小组讨论阶段

学生按小组进行文本分析(每组人数不宜过多),对阅读信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等方面互相交流。鉴于商务信函中可能出现的大量陌生的外贸术语、缩略词、专有名词等,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词典或其他资源进行适量的查询。这一阶段是学生对翻译文本的理解阶段,教师只需在“后台”组织和引导学生,不必介入讨论。

3.学生独立翻译阶段

小组讨论到一定程度,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进行信函翻译,教师根据信函的难度、长度等,恰当地掌握、控制时间。

(三)译后阶段

1.交换阅读

同组学生交换阅读、点评他人的译文,重点指出他人译文的得体、到位之处,同时标注出翻译欠妥、有待改进的地方,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如果组内成员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鼓励学生进行见仁见智的辩论。除对译文提出修改意见外,学生还可以谈谈自己的翻译体会,如怎样选用翻译技巧,遇到翻译难点如何应对等。在合作中学习交流、借鉴经验、总结心得,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译文评估

译文评估可以由组内评估、组间评估和教师评估几部分组成。每组讨论结束后推荐出一篇最佳译文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宣读,各小组对其他组的优秀译文进行评判并提出建议。在这一阶段,教师对评估活动进行组织、指导,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评判标准。最后教师总结点评,收集定稿译文,根据教学目标评定成绩。

五、关于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教材的选择

笔者曾承担过翻译实务课程的教学,所用的教材并非高职高专教材,因为目前适合于高职高专的翻译教材数量实在有限,发掘出既满足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又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材实属不易;选择适合工作坊模式的教材更是难上加难。工作坊模式下使用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便于教师实现启发学生思考的目标。在文本类型上,应以应用性文本为主;在文本来源上,尽量使用完整语篇,提供足够语境;在材料难度上,需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语言水平;在内容安排上,应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总之,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做大胆改编,积极发挥教研室的集体智慧,并在完善讲稿和借鉴教材的基础上尝试开发校本教材。

(二)教师的培养

翻译工作坊模式下从翻译任务的制定、文本的选择、课堂的掌控以及对翻译成果的评价,每个教学环节都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大批的翻译课教师长期囿于外国语言与文学的教学环境,与社会的翻译需求与实际操作明显脱节,...许多教师自己并不从事或基本没有进行应用翻译的实际体验,也不关注这方面的信息与进展”。[8]因此,从事翻译工作坊教学的教师,应多关注社会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学习先进的翻译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完善,提炼出适合学生需求的翻译理念,从而指导翻译教学。其次,在加强本专业学科水平提高和素养提升的同时,鼓励教师“涉足”跨学科领域。应用型文本包括科技、商务、法律、新闻等多种类型,视野越宽,越有助于教师提高翻译水平,会对其理性制定翻译任务、引导学生思考更加游刃有余。此外,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善于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的教学成果,正确评价学生的翻译能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善于总结和反思教学任务,让学生感觉这样的课堂比传统的翻译课堂所获更多,感触更深。

六、结语

有很多优秀的教师已经将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运用到翻译课堂,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我们并不否认,此模式下的翻译教学对学生的要求的确比传统教学模式更高,对学习动机较强、语言水平良好、有一定的合作意识的学生实施此法效果会更显著。如何在高职高专翻译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优势,是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笔者希望借此机会与致力于翻译教学改革的同仁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为高职高专翻译教学模式的转向尽一份绵薄之力。

[1]朱玉彬,许钧.关注过程:现代翻译教学的自然转向——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的理论探讨及其教学法意义[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84-88.

[2]屈平.翻译教学模式谈论[J].现代教育科学,2011,(2):158.

[3]Gentzler,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outledge,1993.

[4][6]李明, 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 [J].中国翻译,2010,(4):32-36.

[5]朱玉彬,许钧.关注过程:现代翻译教学的自然转向——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的理论探讨及其教学法意义[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84-88.

[7]肖红.“翻译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139-142.

[8]何刚强.切实聚焦应用,务实培育译才——应用翻译与应用翻译教学刍议[J].上海翻译,2010,(1):39.

猜你喜欢

信函工作坊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译文摘要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I Like Thinking
一封“署名毛泽东的英文信函”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1935年3月24日王守竞致狄拉克的信函原文
1935年4月4日梅贻琦致剑桥大学研究生处的信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