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吉纳斯特拉钢琴曲《克里奥拉舞曲组曲》的创作与演奏*

2012-09-13张东盾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辽宁沈阳110000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拍子舞曲乐段

张东盾(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辽宁沈阳110000)

论吉纳斯特拉钢琴曲《克里奥拉舞曲组曲》的创作与演奏*

张东盾
(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辽宁沈阳110000)

阿尔伯特·吉纳斯特拉所创作的钢琴曲《克里奥拉舞曲组曲》(Suite de Danzas Criollas Op.15),又称为“阿根廷乡村舞曲组曲”(Suite of Argentine Rural Dances),创作于1946年,题献给鲁道夫·费尔古斯尼(Rudolf Firkusny)。此套组曲由五首舞曲和终曲共六个部分组成。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将传统写作技法与其独特的充满现代感的音乐语言完美融合,以生动的音乐形象刻画出南美洲少数民族神秘迷人、充满着活力与热情的克里奥拉乡间舞曲。本文试对吉纳斯特拉钢琴曲《克里奥拉舞曲组曲》的创作与演奏进行简要的介绍与分析。在乐曲演奏中,演奏者要根据音乐的特点融入其中将乐曲演奏得灵活而生动。

吉纳斯特拉;创作与演奏

一、吉纳斯特拉与其钢琴曲《克里奥拉舞曲组曲》的创作概述

阿尔伯特·吉纳斯特拉(Alberto Ginastera),1916年出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阿根廷著名的现代作曲家和音乐活动家。他采用当地的民族语汇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乐曲,为南美洲音乐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二十世纪拉丁美洲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从音乐风格与作曲技法来看,吉纳斯特拉一生的创作可主要归纳为两个时期:民族主义创作时期(Nationalism)和新表现主义创作时期(Neo-expressionism)。《克里奥拉舞曲组曲》是1946年作曲家在其民族主义创作时期(Nationalism),由创作前期的主观民族主义风格(Objective nationalism)向后期的客观民族主义风格(Objective nationalism)成功过渡的钢琴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将传统写作技法与其独特的充满现代感的音乐语言完美融合,以灵动的音符形象地刻画出南美洲少数民族神秘迷人,而又充满着活力与热情的克里奥拉乡间舞曲。

二、《克里奥拉舞曲组曲》的创作与演奏

《克里奥拉舞曲组曲》(Suite de Danzas Criollas Op.15),又称为“阿根廷乡村舞曲组曲”(Suite of Argentine Rural Dances),创作于1946年,题献给鲁道夫·费尔古斯尼(Rudolf Firkusny)。此套组曲由五首舞曲和终曲共六个部分组成,共有两个版本。首版为手写稿,未出版。正式出版时,作曲家将进入终曲前再现的第一部分删除,成为现在大家所见的版本,即第二版本。

(一)第一首:很弱的小柔板(Adagietto Pianissimo)

这是一首优雅迷人的慢速舞曲。全曲自始至终持续着稳定的6/8拍子,伴以具有切分感的独特节奏,使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阿根廷的国粹——探戈。

从这首乐曲的创作上可以看出,吉纳斯特拉在遵循着传统作曲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地不断开拓,寻找着能使他独树一帜的音乐语言。例如,在和声运用上,作曲家在传统和声的基础上大胆地选用了许多二度叠置而成的音块。这些音块的有效运用,不但丰富了音乐元素使音乐形象充满了色彩感,更是为乐曲增添了许多现代音乐的亲切感。如谱例1:

谱例1

舞曲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乐段,由各具特点的a、b、c三组音乐材料写作而成。并运用变换扩展等写作方将具有前奏性质的材料a、小二度摇摆性质的材料b和旋律纯朴自然的材料c以不同顺序巧妙的排列谱成。以下为乐曲结构图示:

富有摇摆感的节奏是这首舞曲的点睛之处。这一点,通过分析a、b、c三组音乐材料都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例如,在第一乐段中,第1小节至第4小节为材料a的呈示性乐句。作曲家通过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完美结合,将阿根廷探戈中舞步摇曳的长短拍,恰到好处地再现于钢琴之上。

在演奏时,首先要注意将四分音符的两拍子弹奏充分,使其与八分音符的连接形成长—短—长的摇曳的节奏感。其次,左右手要衔接流畅配合默契,使双手演奏得浑然一体。在演奏PP时可以使用左踏板,使声音弱下一个层次,仿佛从远处传来。在声音变化上,可以处理为由极弱渐强再渐弱(详见谱例1)的变化,以形成由远及近的音画,描绘出一幅探戈舞者迈着优雅的舞步轻舞而来的美丽画面。

材料b在第五小节首次出现,立体的和声感,摇摆的小二度进行是其音乐特点。高声部以D音与升C音构成的自然半音,悠然地勾勒出摇摆不定的小二度旋律进行;中声部的音块和弦,使和声充满亲切的现代感;低声部以单音进行,持续着此曲特有的摇曳节奏。三个声部的和谐统一,使乐段展现出迷人的魅力。

优美的歌唱性旋律(材料c)在第九小节处从右手进入(见谱例2),它淳朴自然如阿根廷的乡村民歌一般。演奏时,在左手稳定的持续住律动性的节奏的同时,右手要以连奏的演奏方法,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让音符充分地歌唱起来。结构上,六拍一句,共四句的完整性跨小节乐句,可以通过先渐强然后减弱强弱变化处理,使音乐更加流动。

谱例2

(二)第二首:乡村风味的快板(Allegro Rustico)

紧接第一首舞曲的是一首暴风雨般席卷而来的粗犷的舞曲。C大调,6/8拍子,由两组有对比性的音乐材料组合而成,形成a b——a b'——a'b〞三乐段的方整性曲式结构。

其中,材料a的高声部从最末拍进入,采用不谐和的和弦音块进行写作。根据作曲家的建议,我们可以将右手伸开,手掌贴键平放,革新地使用“拍奏”,来表现出手掌在鼓面上拍打出热烈炫目的鼓点般的效果。而低声部则是由纯五度(G-D)和纯四度(C-F)作为写作材料,加以变化叠置写作而成。此乐段为舞蹈性的旋律,节奏统一,活泼紧凑,演奏时需强调落在第一拍和第四拍上的和弦音,并以敏捷的动作、准确的手位,弹奏出不停地在琴键上飞舞跳跃着的和弦。在节奏表现上,要敏锐地紧扣此舞曲独特且具规律性的节奏感,通过将第一拍加重,形成12-1--∣123 12-的节奏韵律,赋予乐曲积极灵动的生命力。见谱例3:

谱例3

材料b如模仿手风琴在3/4拍子中演奏连续的切分音,三次重复性旋律,使材料b有了更为流畅的旋律形象,并与材料a形成鲜明对比。演奏时,左手需要在C大调的手位中持续敏捷灵活地跑动,使音乐流动起来。而右手是由连续的六和弦写成,可以使用1-2-5的指法,稳固地支撑起手掌,借助灵活松弛的手腕,使声音饱满集中。并且要勾住小指指尖,来突出这些和弦的高音,以获得更有进行感的旋律,使音乐更为形象生动。

(三)第三首:如歌的小快板(Allegretto Cantabile)

第三首舞曲是整套组曲中最为优美的一首,隐含着淡淡忧伤的旋律,和着开放性的分解和弦为伴奏浅浅吟唱,如一首伤感的探戈舞曲。

乐曲为11/8的复合节奏,由6/8拍和5/8拍组合而成(见谱例4)。“复合节奏(poly rhythm)是一个在现代音乐中已被广泛应用的音乐技术种类,原意是指打击乐器将两种不同的节拍类型在同一种速度和节拍下组合演奏,使节奏在听觉上产生丰富的变化的一种演奏技巧。但在现代音乐的不断发展之中,复合节奏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打击乐器,而是演变成为各种乐器之间都可以进行的一种音乐处理方式,甚至将某些音乐的乐句处理为复合节奏已经成为许多现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自《鼓手中国》中《现代音乐中鼓的复合节奏的运用》)。吉纳斯特拉巧妙地运用了复合节奏,打破了传统的固定节奏模式,使音乐凸显现代感,更好地形成了此曲流畅、自由的风格。

谱例4

此曲为单三部曲式A B A'。A段由a(4小节)+a'(5小节)重复性两乐句组成。前四小节为第一乐句,是一首旋律优美的爱情民谣。演奏时可将右手稍稍放平贴于琴键,以慢触键的方式勾勒出歌唱性的连奏的旋律。一强一弱的音色对比,要控制得恰到好处。第5小节至第9小节为第二乐句,是以十一拍为单位的二声部卡农乐句。演奏时应发自内心地歌唱,左手大指细腻地贴键横向滑奏出稍强于右手的卡农乐句,以形成一弱一强的高中声部应和对唱。见谱例5:

谱例5

B段为第10小节至第13小节,旋律起伏更加急促,一层层的由弱不断推进至中强。演奏时注意6拍子与5拍子的紧密结合,切记不可在5拍子的乐句末尾习惯性停顿,误加长一拍,使其变成常规的6+6的拍子,丧失乐曲的不规整性特点。

A'段为再现乐段,是以十分自由的伸缩节奏的处理再现A段旋律,先急促地渐快渐强,又很快回到原速,并以渐弱且渐慢的补充性尾声,使优美的旋律渐渐远去,乐曲在寂静中结束。

(四)第四首:平静而富于诗意的(Calmo e Poetico)

这是一首慢速的舞曲,像一首带有摇篮曲性质的慢板探戈,a小调,规整的6/8拍子,具有回忆性,使人在宁静而富于诗意的音乐声中深思。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此乐曲在第一乐句中,就向听众呈示出贯穿整首舞曲123 12-︱123 12-始终不变的节奏韵律,赋予了此曲平稳安静的曲风特点。

第一乐段为第1小节至第8小节,是4小节+4小节的方整性乐句。双手在a小调的主音上以空旷的大六度音程开始,并相隔一个八度在中音区和高音区同时奏出相同的旋律。可以根据需要,加上稍浅的延音踏板,以渲染神秘的气氛。演奏时右手需贴近琴键静静地弹奏,并要把句尾的四分音符留住,将每四小节连成一句,形成绵长的气息,切不要将呼吸断开演奏成短促的四个小乐句。左手应控制音量,将声音处理得比右手更为安静,仿佛是回荡于空旷山野的长长回音。

第二乐段从第9小节开始至第17小节结束,由两个音乐形象交织而成。一个是风琴在低声部的深情吟唱,另一个是回应式的吉他拨弦,形成一问(9小节-10小节)一答(11小节—12小节)一强调(13小节-17小节)——短-短-长的曲式。在第十六小节处,旋律长长的七拍子的尾音下面,出现了E-A-D-G仿佛轻轻拨响吉他四根空弦的清亮悠然的声音(这吉他的空弦音同样在第一乐段的两个乐句结尾处的长音下面出现过两次,即第4小节和第8小节处)。

第三乐段为第18小节至结束,4小节+7小节的结构。以演奏吉他似的以纵向琶音在不间断的主音A上引出有共鸣的转调旋律,并最后在属音上以延长音表现出引人深思的不完满终止。好像是作曲家在停留着的延长音中,诉说着对美丽的故乡阿根廷那广袤、辽阔的土地的无尽思念。如谱例6:

谱例6

(五)第五首:谐谑曲(Scherzando)

这是一首充满戏剧性的舞曲,a小调,音乐内容丰富,宛如魔术一般使人炫目。其节奏运用复杂多变,灵敏地在3/4、6/8、5/8和7/8等节拍间完美地变化统一,使听者叹为观止。

第1小节至第13小节是此谐谑曲的第一乐段,节奏强烈具有动感,声音力度只通过三个乐句,便从中强mf果断地进行到极强ff。演奏时,无论是在3/4拍子、6/8拍子还是5/8拍子中,都要稳稳地抓住第一拍上的和弦音,屏住呼吸,不要泄气,一口气将此乐段弹出。并可根据左手的和声进行,适度地运用延音踏板,使声音得到良好的共鸣。

第二乐段(第14小节至第23小节)是结合5/8、6/8、7/8、3/4拍写成的重复性旋律乐段,演奏时需保持住统一的单位拍,抓住每小节的第一拍子,并将其强调出来,形成错落有致的重音,用集中的触键,锤奏一般敲击出这段生动的民间舞曲。

第24小节至第36小节,以两小节为单位,双手快速交替奏出五度和弦,连接不断渐强着的急促的半音进行,并以令人炫目的刮奏将乐曲引向高潮。

第37小节至第55小节为不完全的再现段落。第55小节,出现四次跨小节的的八度旋律,预示出尾声的到来。演奏时一气呵成,在保持住节奏律动的同时清晰地强调出每个八度旋律音,推动乐曲充满紧张感地向前,一层层地不断进行。

(六)尾声:精力充沛的急板(Presto ed Energico)

这首尾声活泼生动,粗犷热烈,宛如一首双手的八度练习曲。其节奏多变,融合使用了1/4、2/4、3/4、2/8、3/8、5/ 8、6/8、7/8、8/8共九种节拍写作而成。

乐曲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段从第1小节至第28小节。宛如一首双手的八度练习曲,在相邻的八度上同时演奏出横贯四个八度的同音旋律进行。演奏时,将手掌打开并支撑好,借助灵活的手腕来带动不变的八度手位,以清晰的方向感,演奏出持续的八度进行。见谱例7:

谱例7

B段为第29小节至第55小节。发展性段落。演奏时应果断并准确地抓住左手的八度和弦,以给与此曲积极的节奏感和鲜活的生命力。注意在弹奏以和弦为织体的旋律时,不仅要注意纵向的和声内容,还要注意横向旋律的连接,强调出和弦的高音,并以持续的力量,均匀地弹奏它们。

A'段为第56小节至结尾,是A乐段的不完全再现。应保持强烈的节奏感,不断推动音乐发展,以十分紧凑的节奏律动大幅度的渐强,使乐曲以饱满的和弦在极强ffff的音量中完满结束。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克里奥拉舞曲组曲》创作与演奏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部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即这五首舞曲和终曲的各个部分不但分别拥有各自独具特色的音乐个性,并且通过将传统写作技法与现代写作技法加以融合运用,既不古板守旧也不猛然激进,使这六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南美少数民族鲜明的音乐形象,使整首乐曲达到了突出个性与延续共性的完美统一,也同时反映出二十世纪音乐创作的积极探索与大胆创新。

[1]大梁.现代音乐中鼓的复合节奏的运用[J].电子杂志.鼓手中国.drumchina.com,2008.

[2]钟子林.20世纪西方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陈自明.拉丁美洲音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J62

A

1006-5342(2012)04-0101-03

2012-01-08

猜你喜欢

拍子舞曲乐段
冬的舞曲
妈妈的竹拍子
瑶族舞曲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三拍子与三连音的联系与区别
光明正大
对羽毛球爱好者球拍选择及拉线磅数的建议
音乐作品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非常规”曲式类型
——以乐段范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