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结合药物治疗老年脑血栓康复期患者的疗效
2012-09-12谢小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内2科湖北荆州434000
桂 心 谢小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内2科,湖北 荆州 434000)
脑血栓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常伴有肢体偏瘫、失语、精神症状、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1〕。有报道提出,在康复期间患者可出现恐惧、焦虑、悲观等不同的心理特征〔2〕,针对患者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因人制宜进行治疗,可能是防治脑血栓的有效措施与方法。本文在进行性格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结合药物治疗的方法对老年脑血栓康复期患者进行综合治疗,观察临床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本院2011年2~11月收治的96例脑血栓康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55~70岁;③治疗前行MRI或CT检查未见脑出血灶;④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肾、肝及肺功能不全等躯体疾患合并感染、肿瘤及免疫性疾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2 w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抗精神病药物。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同时选取48例正常人为健康对照组。
综合治疗组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55~67〔平均(62±5)〕岁;对照组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55~70〔平均(63±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即执行脑血栓患者临床路径:包括活血化瘀剂、脑代谢活化剂、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或针灸、理疗及对症治疗等。给予奥扎格雷钠120 mg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2 w。
1.2.2 综合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性格特征分析的心理干预。通过我科自制的不良情绪调查表结合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患者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根据结果选择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4~6〕。
1.2.2.1 内向型性格患者的干预方法 ①针对恐惧心理: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想法,消除其顾虑,向其耐心细致地讲解本病的治疗与预后情况,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针对焦虑心理:老年患者较为多见,此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表现,如是否经常出现失眠、心烦等异常现象,或者言语中流露出悲观绝望,一旦出现此种情况,应在治疗过程中多给予关心,尽量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告诫家属多陪伴其进行康复治疗。
1.2.2.2 外向型性格患者的干预方法 外向型性格患者较为急躁,迫切需要尽早恢复,治疗不能一时奏效即会出现烦躁、易怒、悲观等表现。此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变化,尤其是失语患者应认真观察其手势了解其所表达的意思,嘱咐家属根据其平时爱好有选择性地进行,重新恢复其治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采用北京普利生LBY-N6A自清洗旋转式黏度仪,25℃恒温下测定。另外测定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沉等指标。
1.3.2 神经功能评分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最高45分,以及Bathel指数(BI)评分(100分独立,75~95分轻度依赖,50~74分中度依赖,25~49分重度依赖,0~24分完全依赖)〔7〕。
1.3.3 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简体中文版的生活质量调查核心问卷对患者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前后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检测中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低切与中切全血还原黏度、血细胞比容水平差异性不显著(P>0.05);综合治疗组的全血还原黏度和血细胞比容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各组血液流变学比较(±s,n=48)
表1 各组血液流变学比较(±s,n=48)
与综合治疗组比较:1)P<0.05
组别 全血黏度(cp)10 s-1 90 s-1 160 s -1血浆黏度(cp)全血还原黏度低切 中切 高切血细胞比容(%)血沉(mm/h)健康对照组 9.48±1.60 5.70±0.52 4.77±0.87 1.63±0.25 19.90±8.48 11.80±6.89 1.30±3.58 45.57±5.20 10.10±6.89综合治疗组 9.90±1.80 6.00±0.97 5.27±1.06 1.87±0.32 20.13±9.42 11.93±6.86 3.30±2.46 49.30±5.49 11.10±6.12对照组 9.83±1.84 6.47±0.96 5.23±1.10 1.65±0.83 21.07±9.891)13.43±5.251)4.40±2.511)51.47±5.731)10.10±6.51
2.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比较 治疗前两组SSS、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与比较,综合治疗组的SSS评分明显降低,并低于对照组(P<0.01),而BI评分则明显升高(P<0.01)。见表2。
表2 两组康复期治疗前后SSS、BI评分比较(±s,n=48)
表2 两组康复期治疗前后SSS、BI评分比较(±s,n=48)
与综合治疗组比较:1)P<0.01
组别 SSS治疗前 治疗后BI治疗前 治疗后综合治疗组 23.90±1.48 8.80±6.89 35.70±24.52 69.88±21.60对照组 22.13±1.42 15.63±6.861)34.90±24.90 43.80±21.971)
2.3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变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躯体、角色、情感、认知、社会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P<0.01),综合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n=48)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n=48)
与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与综合治疗组治疗后比较:3)P<0.05
项目 综合治疗组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躯体功能 55.3±10.4 65.6±11.72)54.6±11.1 60.1±10.81)3)角色功能 48.4±20.5 63.7±19.82)48.1±20.3 56.8±19.61)3)情感功能 54.5±15.3 66.6±14.52)54.8±16.0 60.7±15.11)3)认知功能 55.9±16.6 67.8±14.72)56.2±16.4 60.5±14.41)3)社会功能 51.4±17.8 62.3±17.62)50.5±18.3 56.4±18.81)3)整体健康状况52.8±18.6 66.1±16.72)53.3±17.8 59.3±16.51)3)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脑血栓发病与血流变异常有关〔8,9〕。Engelberg 等〔10〕认为血小板聚集导致全血黏度增加,从而使脑细胞膜微黏度下降,最终使血中及脑内5-羟色胺(5-HT)受体降低,从而导致脑血管疾病〔1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精神因素在疾病的治疗与预后中占据重要地位,重视患者的心理特征,因人制宜进行干预,应是未来治疗疾病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12〕。
本研究发现,康复期间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低切与中切全血还原黏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综合治疗组治疗后全血还原黏度和血细胞比容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提示脑血栓患者即使在康复期间亦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现象,心理结合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这一现象。
脑血栓容易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已得到目前医学界的公认,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在其发病过程中引起大脑皮质及其相关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甚或凋亡,从而使神经元的再生能力下降,死亡增多,最终引发脑区功能与结构变化〔9〕,本研究结果发现,综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SSS评分明显降低,BI评分明显提高,躯体、角色、情感、认知、社会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评分显著增加。表明药物结合心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及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质量大有裨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2.
2 刘艳艳,卢晓蓉,黄潇湘.脑出血并发瘫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对策〔J〕.重庆医学,2008;37(5):1134.
3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80.
4 蒋海华,时恒平,徐 艳,等.脑梗死患者康复期心理障碍的分类研究〔J〕.中国康复,2008;23(3):177-8.
5 刘立芬,曾昭祥,刘 琳,等.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06;19(4):203-5.
6 潘更毅,史 岩.急性脑梗死个体化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2):81-2.
7 吕立勋,韩 刚,董 月,等.轮叶党参提取物对脑血栓栓塞大鼠溶血磷脂酸和磷脂酸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4):2015-6.
8 臧宝霞.红花黄酮成分抗血小板作用和作用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药理学)硕士论文,2006:65-9.
9 梁彦涛,张敬军,赵敬富,等.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差异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0):1308-9.
10 张桂荣,于艳辉,吴山力,等.脑血栓患者FⅫ基因Exon1-46C/T多态性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7):894-5.
11 Engelberg H.Low serum cholesterol and suicide〔J〕.Lancet,2005;339(8795):727-9.
12 赵伟佳,杨和平,沈岳飞,等.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动态变化与β-纤维蛋白原基因-455G/A多态性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