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县释迦塔的风铃及其造型艺术

2012-09-08程乃莲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应县释迦现存

程乃莲

(1.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2.山西大同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应县释迦塔的风铃及其造型艺术

程乃莲1,2

(1.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2.山西大同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应县释迦塔原有风铃96个,因年代久远,历代都有修补更换,因而现存风铃呈不同形制,多达9种。这些风铃保留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辽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钟铃文化和铸造工艺,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它们的存在,不仅是释迦塔建筑的组成部件,更是释迦塔建筑艺术中的点睛之笔。

释迦塔;风铃;文化艺术;传承;价值

应县释迦塔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为古老最为雄浑的楼阁式纯木建筑,它伟岸的雄姿有着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瞻仰和膜拜。释迦塔共有外檐六层,每层八角上都有大小两个铁质风铃,原有风铃96个,现有缺损。因年代久远,历代都有修补更换,因而现存风铃呈不同形制,多达9种。铁质风铃保留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辽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钟铃文化和铸造工艺,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一、应县释迦塔风铃溯源

图1 应县释迦塔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坐落在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隅,北距大同云冈石窟80km,南距五台山110km,是我国现存最为古老、最为宏大的纯木结构建筑。根据明万历年间郡人田蕙所撰,《重修佛释迦宫寺塔记》记载,田蕙曾在明代万历年间获得释迦塔残碑一片,上书“辽清宁二年田和尚奉敕募建”。清宁二年(1056年)是道宗登基的第二年,所谓“奉敕”即是奉皇帝的命令。释迦塔第三层匾额上也有“先王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的记录,由此说明释迦塔建于辽道宗清宁二年(1056年)。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辽王朝是契丹民族建立的强大帝国。“契丹”本义为“镔铁”,表示坚固。契丹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金属开采、冶炼和制造技术。从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契丹的金属开采规模很大,铁器制造技术尤为先进,所制造的物品以兵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为主。释迦塔风铃全部为铁质风铃。

风铃具有装饰功能,悬挂在佛塔和寺庙等建筑的屋檐下,又称“风铎”。风铃广义是指可以在风吹动的情况下通过各个铃铛或其他物体的碰撞来发出声音的物品。释迦塔风铃即是悬挂在塔檐下的铁铃。风铃属钟铃一族,而钟起源于铃。钟铃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由来已久,大量的考古资料将钟铃文化的源头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钟铃最早是以陶制品的面貌出现的,称之为陶钟。陶钟是原始部族的宗教神器,也是古代先民娱乐和传达信息的工具。考古发掘证明,我国远在距今6000年~5000年,就已有细泥红陶制成的光素无纹的钟(或铃)。该钟(或铃)高约9cm,直径约5cm,有柄,其肩部两旁各有一小孔与内腔相通。其后,又相继在陕西长安县、湖北天门石家河等地发现了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陶质钟。之所以称其为钟,是因为它已具备了后世钟(或铃)的特征:即中空,筒形,一端封闭,一端敞口,由外力撞击而发声,或受外力作用由其舌撞击内壁而发声(我们一般把用外力敲击发声的称之为钟,把用舌撞击内壁而发声称之为铃)。它们是人们目前所见的最为古老的钟(或铃)的形态,是中华大地上钟(或铃)的原始雏形。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钟铃文化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在先秦礼乐制度的推动下,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衍生成一个庞大的钟铃家族,为中国钟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的钟铃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车马铃和乐钟两大类型,它们的形制近似,功能各不相同,分别用于宫廷宴享、宗庙祭祀和军旅征战等不同场合。1977年9月,在我国湖北省随县发现的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编钟,由65件大小不等的编钟组成,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钟铃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在东汉年间。由于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并在汉朝皇室的扶持下迅速发展壮大,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本土文化的中国佛教。印度僧人在修行的时候,为了规范行为,制订了严格的寺院管理制度,并用敲击犍椎的方式来召集僧众。在中国的佛教寺院里,犍椎的功能由佛钟(梵钟)取代。于是,中国钟铃文化在经历过数百年的消沉之后,再一次找到了新的存在形式,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二、应县释迦塔风铃调查

应县释迦塔的风铃由于高高悬挂在塔檐上,令人无法接近,因而至今不知它的准确尺度,也缺乏相关的资料记录。据释迦塔管理人员描述,塔上最大的风铃高约40cm,最小的高约20cm。据笔者考察,塔上现存建塔时原风铃,也就是辽代风铃为数极少,只有几个,大多数的风铃为明清时代的更换物。第一层大小16个风铃基本保存完好,正南东角有一四边形大铃,造型挺拔大气,最为古朴,应为辽铃(见图2)。辽铃呈四边形,铃钮与铃身为整体铸造,顶部开天孔,铃上部有葫芦形和三条竖线形图案相对称,铃内铃舌保存完整,每有轻风吹动,风铃便发出低沉悦耳的铃声。第一层其它风铃均为六边形,铃底部造型华丽,正南西角大小风铃和正西南角大小风铃等多个铃上,都有半月形和铜钱形图案。第二层有一大铃与辽铃几乎外观一致,但仔细观察图案位置有差异,竖线不是三条而是四条,其它风铃均为六边形。第三层塔檐上风铃短缺最多,仅正北就缺3个之多,但在正北东角和正西北角却有两个珍贵的辽铃。第三层正南东角有一个风铃形似辽铃,但无孔无图案,可以肯定它不是辽铃。第四层塔檐上的大铃保存较完整,小铃缺损较多。第四层正南西角也有一个辽铃,可惜的是铃舌丢失,影响了发声。第四层有较多的四边形风铃,造型虽然古朴,但与都与辽铃造型相去甚远。第五层塔檐的正南西角和正南东角有两个辽铃,另外还有多个四边形风铃。第六层塔檐上的风铃现存样式最多,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小风铃为辽铃。

图2 应县释迦塔的辽代风铃

三、应县释迦塔风铃造型艺术

应县释迦塔风铃中,现存为数极少的辽代四边形风铃造型完美,古朴典雅,铸造工艺最为考究。辽铃与我国现存辽钟外观极为相像,基本传承了西周甬钟和战国乐钟的外貌特征,又体现了契丹人的尚武精神,造型古朴简约,线条挺拔雄健。现存的辽铃呈四边形,铃钮与铃身为整体铸造,铃顶部开天孔,外形挺括大气,铃身偏上端有对称镂空图形,为葫芦形和三条竖线形,铃舌外形与铃身呼应,上端圆且小,下端平直稍宽,铃内铃舌保存完整。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编钟在铸造时,除了考虑钟的美观,还要注意它的声学特点,钟上被称为枚的突出,也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还能加快声音的衰减。这些铸造工艺和科学原理,在释迦塔风铃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延用。释迦塔辽铃挺拔刚劲的略带弧形的外部造型,顶部的整体铃钮,铃身上部的镂空图案和呈弧形的底部等,对风铃的发声都有一定的音质影响和发声控制。

图3 应县释迦塔明清时代的风铃

释迦塔上现存最多的风铃为六边形(见图3),铃底部边缘造型复杂华丽,且呈多样化,铃身镂空图案种类较多,形制和铸造工艺大都比较考究,也有个别风铃显得有些粗糙,有些在造型上也显得比较笨拙。有一些风铃上有明显的孔方兄镂空图案,此图案从立意上说是世俗之物,于佛国气息不同,从此意义上推断,这些风铃不可能是辽代建塔时的原物,应该是明清以后更换的,但对于风铃的准确铸造年代,仅凭目测是无法判定的,有待进一步做科学考证。

四、结语

应县释迦塔上悬挂的风铃,无论从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古朴庄重的美感,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它们是释迦塔整体建筑艺术中的点睛之笔,是释迦塔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人们在观瞻宝塔时,也许并不曾注意到那些悬挂在每层外檐上的小小风铃,但叮咚作响的风铃声总能穿越时空,将远古与现实拉近。这荡涤心灵的幽古之音,不但营造了神秘的佛国气氛,也更加丰富了观瞻者的审美过程。

[1]于弢.大钟寺[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2]庾华.钟铃象征文化[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

[3]白文明.中国古建筑艺术[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9.

[4]马良.神奇的宝塔[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2010.

[5]陈明达.应县木塔[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6]李锡厚.中国历史·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元)脱脱等.辽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赵立人〕

The Windbellson the Shaka Pagoda in Yingxian County

CHENG Nai-lian1,2
(1.Research Institute of Yungang Culture,Shanxi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2.School of Art,Shanxi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ere were 96 windbells on the Shaka Pagoda in Yingxian County.Because they are time-honored,there have been repairs in different dynasties;therefore,there are 9 differentmodels of them.The windbells embody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and truly recorded the change of times,so,they provide reliable basis for us to research on the casting techniques since Liao and Song dynasties.As a component of the Shaka Pagoda,these windbells bring the pagoda to life,and deserve further attention and research.

Shaka Pagoda;windbells;culture and art;inheritance;values

K878.6

A

2012-05-28

程乃莲(1954-),女,山西应县人,教授,研究方向:美术考古。

1674-0882(2012)04-0037-03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应县释迦现存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用释迦果给生活加点甜
戴进与梁楷人物画之比较——以《达摩六祖图》与《释迦出山图》为例
应县木塔葬书中的“木奴”与“天牛”考
释迦
从应县木塔秘藏看辽代西京地区雕版印刷业的兴盛原因
应县木塔秘藏中的辽代戒牒
旧日的时光
浅谈建筑业现存危机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应县:架通干群间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