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谈话类节目及其传播意义

2012-09-08

关键词:类节目谈话电视节目

杨 云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电视谈话类节目及其传播意义

杨 云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随着西方脱口秀节目的广泛传播,中国本土脱口秀节目——中国谈话类节目应运而生。谈话类节目的出现,使中国的电视传播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当代电视谈话类节目出现的原因、特点、产生的社会意义,以及受众参与谈话类节目的过程和参与形态的转变,指出受众参与谈话类节目产生的良好社会功能,进而探寻如何能使节目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并让受众自觉、积极地参与到节目中,最终达到促使电视节目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目的。

谈话类节目;脱口秀;受众;参与

一、电视谈话类节目在国内的发展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电视节目不断推陈出新,不仅节目数量剧增,播出时间和频率大幅度提升,更重要的是电视节目与受众的关系日益密切。受众对于电视节目从虔诚地倾听灌输式的报道、完全被动的接受转变成积极主动的选择。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出现和发展,它犹如一股春风为陈旧的电视节目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类节目不止把受众作为接受对象,还作为选择的主体,不止是掌握受众心理、满足受众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受众的热情、激发受众的参与、接受受众的选择。而面对面倾心地交谈、讨论,明显地形成一种近距离的审视,极大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赢得受众的喜爱。

谈话类节目指的是主持人与访谈对象就预先设定的话题在演播室进行讨论,节目现场的受众可以自由提问或发表个人意见,同时接通热线接受场外受众的电话参与。访谈中的嘉宾既可以是与所讨论话题有关的政府官员、学者、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也可以是普通的社会大众,他们是在主持人的引导之下将话题即兴展开,所谈的内容通常在相当程度上能引起公众的兴趣与关注。谈话类节目在西方叫做“talk show”,一些港台娱乐媒体则将其翻译为“脱口秀”。脱口秀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格兰地区的咖啡吧集会,集会上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谈论各种社会问题。20世纪初,随着广播的产生,越来越多的民众加入到这一新媒介,谈论的话题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阔而繁复。只是那时的脱口秀大都是一言堂,即由某个领域的专家向听众发表观点,听众只是倾听而不参与。从1933年开始,随着电视艺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有机会主动参与到讨论中。自20世纪80年代起,脱口秀成为一大时尚,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一把解读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钥匙。尤其是在美国,各种各样的脱口秀节目占到电视节目总量的40%,成为了一种记录文化与社会巨大变化的载体。

我国的talk show发轫于1993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播出的《东方直播室》,它的出现意味着电视谈话类节目正式登录中国荧屏。1996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开播,它不仅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电视谈话节目,还在全国掀起一阵谈话旋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沟通的场所,让人们在其间自由讨论某些问题而引起全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由此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谈话系统。此后各地电视台纷纷开播谈话节目。如黑龙江电视台的《北方直播室》,凤凰卫视的《铿锵三人行》,广东电视台的《岭南直播室》,北京电视台的《国际双行线》,广州电视台《夜谈》,湖南卫视的《新青年》,东南电视台《午夜相伴》等。据统计,目前全国大约已经有180个谈话节目。谈话类节目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了困惑,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人们迫切需要加强交流和加深理解。另一方面,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对电视节目收视率产生了巨大冲击,电视节目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想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就必须突破已有的传播观念。电视节目的创作者逐步认识到,只有调动受众的兴趣和广泛参与,才有可能获得并保持较高的收视率,而电视谈话类节目这种新型大众传播方式,能让主持人与嘉宾、受众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自由谈话,对受众体现了充分的尊重与关注。加上节目本身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往往针对社会热点作为讨论主题,或以新近发生的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所引发的社会争议作为节目由头,这些都有利于引发受众的兴趣。谈话类节目有的是围绕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或者民众关注的新闻事件所引发出的社会话题来展开讨论的新闻时政类。这类节目话题一般比较严肃,嘉宾多为某一领域的权威人士,他们往往就问题本身作出深刻的分析,并挖掘出问题背后的意义,对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正确引导舆论具有重要作用。另有些谈话类节目涉及恋爱、婚姻、家庭、伦理、道德、法律等诸多社会生活方面,这类节目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谈话,以及受众的参与来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文化的交融沟通、人际关系的和睦相处。这类节目的话题一般为受众所关注的“软”性话题,嘉宾多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市民等。如《实话实说》、《半边天》节目中的《谁来做客》、上海电视台的《有话大家说》、江苏卫视的《人间》、贵州卫视的《人生》等。谈话类节目还有情感交流类、专业话题类等等。前者以主持人与嘉宾谈话交流的形式引出节目谈论的话题,主要针对嘉宾情感故事中的困惑给予真诚的开导和帮助,求解人生命运上的答案。如上海卫视的《幸福魔方》、湖南卫视的《真情》等。后者通常围绕某一专业领域内的话题,如教育、文化、影视、经济、股市、体育、科技等领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讨论、进行点评,让受众在了解新闻事实的同时领悟到更多专业性的知识,这类节目一般安排在专业频道或者特定时间播出,以吸引特定的受众群。如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五环夜话》,上海有线电视台体育频道的《看球评球》,上海有线电视台影视频道的《评头论足》,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时间》等。

二、谈话类节目的传播模式

谈话节目是一种符合当代电视节目发展趋向的节目样式,它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结果,是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个性独立日益突显的结果,也是传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调整战略战术进而在传播观念上急剧更新的结果。为了更好地把握不断发展更新的传播观念,有必要对这种新的传播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分析。传统的传播模式基本上是单向的,传播媒体只是一味向受众传播信息,不重视受众对传播信息的反馈。电视谈话类节目中传播模式由线性传播变成了互动传播模式(见图)。

图1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互动传播模式

这种新的模式通过建立一种全国或地域性的谈话系统来实现它作为“公共领域”的功能。它在演播大厅里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古代议事厅那样的人际传播经常出现的场面——聊天。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作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参与了人际传播的过程。在节目现场,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之间的交流和反馈是即时的,他们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关系使得受众对其产生了充分的信任感,从而形成一种真诚和谐的客厅氛围和公共话语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既保持了人在传播关系中的完整性,也使人在这种完整的关系的传播中,得以碰撞和相遇。作为场外的观众虽然还不能实现和场内的直接对话,但是话题的贴近性、教育性、指导性以及现场气氛的感染同样会使场外观众和场内产生共鸣。显然,在这种新的传播模式中传者和受传者之间已经没有固定的界限了,形成了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模式。传播模式的转变最直接的结果是审美感受方式的演变。过去,受众对信息的感受只是单纯地倾听,如今他们开始主动地介入传播的进程,有效地进行着信息的选择,充分发挥受众接受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并且积极地将信息的获得转化为某种现实的效应。在这里,传播已不再意味着传者总是居高临下,而是表现出与受众之间所应有的一种理解与沟通,一种发问与应答,体现出两者之间切实的交流与互动,代表着一种民主的气息。所以,相对于“倾听”的单向接受而言,“参与”更显示出受众接受的主动性及其与传者之间的双向互动。

三、谈话类节目的社会功能

受众对于电视节目的参与,不仅对传播者的传播效果有直接影响,而且受众作为传播活动的反馈源,检验了该节目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那么,受众参与电视谈话类节目能产生哪些良好社会功能呢?

第一、导向服务。受众通过参与别人的故事可以思考自己的经历,为自己的人生做出导向。例如《实话实说》里往往讲述名人背后的辛酸奋斗史,曾有一期节目讲述赵本山虽是贫寒家庭出身,但他不悲观不放弃,用自己的汗水实现自身价值,先在一个个小剧团里展现自我,经过多年的磨砺,被央视春晚采用,从此身价倍增,终于走向了事业成功的顶峰。此后,他并没有以此为荣而放弃艺术,而是更加努力,用自己的艺术才华去回报社会、回报人民。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小品艺术家,更是一个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自我、创造奇迹的成功人士。他的经历对于经历挫折与困难的年轻一代更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受众通过面与面地与他交流,以及通过采访录像和故事再现,能更真实、更深刻地了解他的人生奋斗历程。

第二、爱心传递。即为受众提供某些信息,促进爱与爱的交流,实现人与人的沟通和帮助。如江苏卫视《人间》曾播出这样一个节目:一个贫困的家庭非常不幸,他们的儿子得了一种怪病,会在发病时痛打别人,连自己的亲人也不例外,常常把妈妈打得鼻青脸肿,他的爸爸只好用铁链拴住并把他关在黑屋子里,虽然父母也很难过,但是面对别人不停地告状只能采取这种方法。这个节目就向受众告知了这样一个信息,即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需要社会上有爱心的市民去帮助,希望社会的力量可以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渡过难关,让这个本该幸福的家庭找回快乐。

第三、娱乐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在逐步提升,通俗化、平民化、娱乐化成为电视艺术的发展趋势。在众多的娱乐节目形态中,谈话类节目可以说将严肃性和娱乐性完美统一,更大程度地满足了受众多样化的休闲娱乐兴趣。如波司登《夫妻剧场》节目,通过主持人英达幽默而智慧的沟通,使受众融入夫妻幸福的点点滴滴,在一种温馨的氛围中,让受众通过参与节目,在忙碌中重温幸福,陶冶了高尚的情操,丰富了平淡的生活,起到了娱乐的作用。

总之,受众参与的广泛和深入,既是社会民主化进步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电视办好节目的重要条件。通过受众参与,谈话节目的内容更加贴近受众需求,反映受众的意见和呼声,节目形式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更具有吸引力。这不仅为节目带来较高的收视率,还发挥了良好的社会功能。相信今后的社会互动会更加完善,受众参与谈话节目的形式会更加多样。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442-443.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05-208.

[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大出版社,2000:140-150.

[4]张鹏,张红伟.浅析受众的媒介素养[J].新闻世界,2010(4):18-19.

[5]肖青,李宇峰.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中的民主意识[J].新闻爱好者,2010(1):170-171.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大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冯喜梅〕

TV Talk Programsand their Communication Significance

YANG Yun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With the widespread circulation of talk show programs in the West,the local Chinese counterpart-Chinese talk shows and talk programs also prevail,pushing TV communication to a brand new level in China.This article,by researching the birth,characteristics,significance of these programs and the changes of the audience participation and attitudes,points out that this kind of programs produces good social outcomes.Then further research is done to better develop the programs.

talk programs;talk shows;audience;participation

G22

A

2012-04-20

杨云(1970-),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

1674-0882(2012)04-0107-03

猜你喜欢

类节目谈话电视节目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