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维度分析

2012-09-04王聚芹,温超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1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民族认同少数民族大学生

王聚芹,温超

摘要:现阶段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已达35万人,大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出身于少数民族地区,却在汉族聚居地进行大学深造。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学习背景,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对民族认同的问题上出现诸多分歧,建立正确的自我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意识,协调好自身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差异,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主流社会的基础,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自身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社会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91-02

中国向来注重少数民族的发展,自建国以来,一直以平等为基本原则,实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共同发展的战略,开化的少数民族政策以及历史形成的少数民族与汉族聚居的客观条件,为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日益壮大的群体,与汉族大学生一样享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具备但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接触社会时间较短,对社会负面思想的抵抗能力不足,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对原有社会认同、民族认同产生一定差异,如何协调好自身以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遇到的最现实也是最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普适性民族认同

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特殊的成长经历,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生活在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合居住的地区,同时接触两种民族生活,受两种或多种文化影响。他们既不同与传统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生活的纯粹融入,又区别与汉族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知,在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间的认同与选择,往往会使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惯,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疏离感和孤立感,处理好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是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关键。

1. 语言文字认同

语言文字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作为社会成员间的交流工具,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最直接传播者,也最具文化影响力。在现今中国多数地区,少数民族的汉语使用率极高,尤其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省份,多数少数民族成员可以同时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进行交流,汉字现在也具有极高的普及率。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能同时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两种语言及文字,某些居住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受主流文化影响,以及生活中运用的限制,他们掌握汉语的程度甚至要高出本民族语言。

虽然当今中国社会是以汉语文字为基础,以标准普通话为官方交流语言,但与此同时也鼓励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会就读一年的汉语文化课程,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汉语的系统了解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大学生活做好铺垫工作。对汉语的学习以及对民族语言的继承,不应处于相对的位置,而应作为共同发展、共同服务与文化传播的媒介,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群体中来。

2.宗教习俗认同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宗教对民族具有极强的凝聚功能,是民族维系情感的重要纽带。宗教通过一定的活动以及教义约束,使成员间产生精神的共鸣,这对其民族情感具有升华的作用。习俗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居民因其长期的生活习惯演变而来,风俗习惯是重要的民族区分标志之一,是少数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保持自身发展的根本。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与汉族学生拥有共同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如何正确协调主流教育与民族信仰间的差异,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一直以来面对的问题,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统一对本民族的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关键。中国一直以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仔细分析中国德育内容会发现,它对学生的引导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客观公正的价值观为基础,这与各民族自身传扬的民族精神并不相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对少数民族学生统一民族认识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个人对社会状况的认同态度,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平等的民族发展政策,使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在长期的大统一过程中,经济、文化交往把中国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的发展目标使民族间产生了强固的凝聚力,各民族的社会认同度普遍较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之中国教育机制中从小学开始进行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不断灌输,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有较为完整的民族认识。中国现阶段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采取正式入校前一年的预科学习,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民汉混合院校做好充分准备,在民族学生入校之后,多数院校采用与汉族大学生同样的专业课程和其他基础课程,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造与其他学生平等的学习条件,在学习资源上的公平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和认同主流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认同状态分析

在民族认同的理论当中,除民族认同当中普适性的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的认同外,对以民族自我认同、民族归属感以及民族态度和民族卷入为主的特殊成分认同也就是自我认同也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个体从“民族”角度出发,把自身作为“群体”的组成部分来思考、行动时,会从“民族”当中获得一种积极的认可状态,从而获取自身对“民族”的归属感。民族自我认同是成员对其群体建立归属感的基础,积极的自我认同,有助于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环境随着升学大多会产生一定的改变,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从民族学校升入民汉综合院校,还有部分学生甚至会离开少数民族聚居地,去往汉族居住地进行深造。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在使这些学生增长见识的同时产生新的社会评价,不同地区的差异,生活经历积累,也会使其产生对原有民族态度的转变,对其民族产生新的定位。这个转变过程,依据Jackson的研究可把少数民族接收主流文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被动接受(Passive acceptance)、主動抵制(Active boycott)、重新定位(Redirection)和内化吸收(Internalization)。把握好各阶段少数民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适应,是以外来灌输和生活融入为主要途径的,在接收灌输的过程中,由于其对本民族文化的维护和主流文化的不理解,最初在心理上会出现抵制的情绪。随着主流社会生活的不断融入和新的学习经验的累积,少数民族大学生会把所接受的信息与之前的生活经历进行比较,开始从新的角度审视自身,确立新的目标和价值观,并对其民族产生新的评价。最后,当少数民族大学生把所接受的理论实际运用与生活实践,结合自身发展做出新的行为方式选择,这时便完成了其对本民族的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整合,即内化了主流文化。通过这样完整的接受过程,少数民族大学生通常能够很好的协调主流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间的差异,在两种文化中都得到很好的适应。

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的民族教育工作必须把握好各阶段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普适性教育原则,从国家意识、中华大民族意识入手,统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教育工作,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主流文化生活,为自身成长和社会团结、稳定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王良铭.马克思恩格斯精选著作导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侯哲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

[4]李景萌.马克思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理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5]徐晓萍,金鑫.中国民族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7]李云瑾.教育与民族认同[J].比较教育研究,2002,(7).

[责任编辑 魏杰]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民族认同少数民族大学生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彩虹艳尽半边天》对黑人女性的社会认同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