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精神病人病耻感与应对方式、自尊的相关性
2012-08-22崔向军刘秀花李丽娜张石盼路月英
崔向军 刘秀花 李丽娜 张石盼 王 莹 路月英 苑 杰
(河北联合大学心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病耻感(stigma)是表示特殊人群因为自身负面标记而存在羞耻感或是遭到他人的污名化〔1〕。病耻感影响到病人的各个阶段,从就诊态度、就诊途径到就诊效果以至其工作、婚姻家庭〔2〕。对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而言,病耻感是其提高生活质量的最大障碍〔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精神疾病患者自身内心的病耻体验,并探讨患者病耻体验与自尊〔4〕、自我效能〔5〕、社会功能〔6〕及疾病预后〔7〕的相关性,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缺乏,少数的研究仅限于对公众态度的调查〔8〕。本研究旨在研究中老年精神病人的病耻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和自尊的关系,为精神病患者减少病耻感,促进病人回归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入选标准:①以ICD-10为诊断标准的中老年精神病患者;②自知力尚可,可配合调查;③知情同意。采取整体随机抽样法由经过培训的医学生及医务人员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病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均现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26份。有效回收率98%。疾病诊断中精神分裂症172人,神经症23人,酒精依赖11人,情感障碍12人,及其他精神疾病8人;男125人,女101人;40~60岁171人,60~79岁55人;首次发作52人,非首次发作174人;有子女138人,无子女88人;农民49人,工人113人,其他64人;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得分不为零225人,得分为零1人。
1.2 测量工具 一般资料主要包括:患者的疾病诊断、性别、年龄、有无子女、职业、是否首发、住院次数等。(1)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是由精神疾病患者本人填写的自评量表,由32个条目组成,答案的评分使用Likert4级评分法(0~3分),回答依次为从来没有、很少、有时、经常,量表中有6题为反向题目:2、3、4、7、8、H;经因子分析共提炼出社交、能力和治疗 3个因子,各占总方差变异的41%、17%和9%。项目负荷值在0.48~0.78。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3个因子内部的α系数在0.68~0.85。3因子的分半信度系数0.68~0.89。因子之间相关系数0.63~0.75。(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包括20个条目。积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12组成,消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3~20组成,相应的评分为0、1、2、3,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9,α系数为0.90;积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9;消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0.78。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3)自尊量表(SES)〔9〕由 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是测验被试的自尊水平。该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①表示非常符合;②表示符合;③表示不符合;④表示很不符合。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该量表信效度较好。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及事后多重比较、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对中老年精神病人病耻感的影响 中老年精神病人的病耻感水平不受性别(男38.47±14.59,女37.10±16.26)、年龄(40~60岁 77.96±18.61,60岁以上74.09±18.92)、是否首发(是 71.41±17.84,否 77.62±19.39)、有无子女(有37.96±16.73,无37.33±13.48)的影响(t分别为 0.655、0.311、-0.809、7.298,均 P >0.05)。
2.2 不同疾病的精神病人病耻感的差异比较 不同疾病的病耻感在能力因子和治疗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病耻感总分和社交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见表1。
2.3 中老年精神病人病耻感与应对方式、自尊的相关性分析中老年精神病人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与病耻感总分及其各个因子呈负相关,精神病人的消极应对得分与病耻感总分及社交因子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能力因子及治疗因子不存在显著相关;自尊水平与病耻感总分及其各个因子呈负相关(P<0.001)。见表2。
2.4 应对方式、自尊对中老年精神病人病耻感的回归分析设定选入变量的显著性水准为0.05时,自尊、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可引入回归方程,可以解释的变异量为0.159。见表3。
表1 不同疾病的病耻感差异比较(x±s)
表2 中老年精神病人病耻感与应对方式、自尊的相关性(r)
表3 应对方式、自尊对病耻感总分影响的回归分析(α=0.05)
3 讨论
Yen等〔10〕调查也没有发现年龄、性别与病耻感水平相关,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病人在生活中受到的歧视及不公平待遇不存在差别,这种歧视主要是由人们对精神病人的刻板印象决定的,人们不会因为病人的性别、年龄是否首发等而对病人产生不同的看法。
本研究中显示,不同疾病的病耻感水平存在差异,这与潘效明等〔11〕结果一致。本研究中不同疾病的病耻感在能力因子和治疗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发现,精神分裂症及情感障碍在这两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神经症。这可能是由于神经症病人的社会功能损害较轻,在能力方面受到的影响较小,故病人在此方面受到较少的歧视,由能力缺陷造成的病耻感少。而精神分裂症可有大量的幻觉妄想症状,可对病人的社会功能带来严重影响,再加上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的刻板印象,所以精神分裂症在能力因子上的得分较高。而情感障碍对能力方面的影响则是由于病人受疾病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淡漠,懒惰等症状,而使其能力减弱而造成的。治疗方面的得分差异主要是由不同的疾病治疗方法不同,造成不同的不良反应而产生的,精神分裂症治疗过程中会产生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病人因此而产生羞耻的感觉,故其由治疗造成的病耻感高。
本文结果与耿峰等〔12〕一致。精神病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比常人存在着更多困惑以及不公平对待,在面临不利处境时常有以偏概全、绝对化的情况,加上不合理社会观念的影响,容易产生病耻感,若病人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不以自己的疾病而产生自卑等情绪,病人不容易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不易产生病耻感;相反,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病人,在遇到困难时经常逃避现实,对歧视、生活事件等外界刺激造成的心里紧张不能得到宣泄和逐步消除,而易于沉浸于某种不良心境中,产生一种化解不开的情结,这样更容易产生失落的情绪,进而否定自己,产生更多的病耻感。
本研究结果与国外多项研究的结果相同〔13,14〕。低自尊个体在对求助、支配、自信和亲密关系上的抑制明显高于高自尊个体〔15,16〕。社交方面,低自尊病人不易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在社交中采取更多的回避,他人也会对其有更多的不理解和误解,再加上低自尊者更容易被消极反馈信息所伤害,故病人从中产生的病耻感也越多;能力方面,病人自信心少,做事可能会更犹豫,而且较少向他人求助,在遇到挫折后心理承受能力差,更容易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产生更多的病耻感;治疗方面,低自尊的病人本身自信心差,治疗产生副作用后病人更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等错误观念,对自己持否定态度,对社会活动采取回避的方式,更促进了病耻感的产生。因此,提高病人的自尊对减少病人的病耻感,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有现实意义。
病人以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和看待问题时可出现较少的病耻感;其次是自尊水平,低自尊个体在对求助、支配、自信和亲密关系上的抑制明显高于高自尊个,自尊水平低的患者在以后病耻感体验变的强烈的可能性较大,这与Link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消极应对也对病耻感总分有预测作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病人宣泄其情绪更容易产生病耻感。
1 沈瑜君,王立伟.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相关研究进展〔J〕.上海精神医学,2010;22(2):119.
2 江 敏.精神病人的出院护理回访〔J〕.全科护理,2009;7(3A):607.
3 俞峻瀚,肖泽萍,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精神动力学分析及对策〔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6):353.
4 高士元,费立鹏.不同人群对精神病的态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107-9.
5 Vauth R,Klemi B,Wirtz M,et al.Self efficacy and empowerment as outcomes of self stigmatizing and coping in schizophrenia〔J〕.Psychiatry 2007;150(1):71-80.
6 Lysaker PH,Roe D,Yanos PT.Tow ard understanding the insight paradox:internalized stigma moder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sight and social functioning,hope,and self esteem among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J〕.Schizophr Bull,2007;33(1):192-9.
7 Yanos PT,Roe D,Markus K,et al.Pathways between internalized stigma and outcomes related to recovery in 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J〕.Psychiatr Serv,2008;59(12):1437-42.
8 高士元,费立鹏.不同人群对精神病的态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107-9.
9 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5,318-20.
10 Yen CF,Chen CC,Lee Y,et al.Self stigma and its correlate among out patients with dressive disorders〔J〕.Psychiatric Services,2005;56(5):599-601.
11 潘效明,宋立升.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病耻感调查和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2010;22(15):1961-2.
12 耿 峰,董 毅,刘寰忠,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1413-6.
13 Link BG,Struening EL,Neese-Todd S,et al.Stigma as a barrier to recovery:the consequences of stigma for the self-esteem of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es〔J〕.Psychiatr Serv,2001;52:1621-6.
14 Lysaker PH,Tsai J,Yanos P,et al.Associations of multiple domains of self-esteem with four dimensions of stigma in schizophrenia〔J〕.Schizophr Res,2008;98:194-200.
15 张美兰,肖计划.神经症患者应付行为研究〔J〕.现代康复,2000;4(10):1540.
16 岑延远,郑 雪.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