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的质量控制

2012-08-15范建凤

关键词:稿源科技期刊学报

范建凤

(江汉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56)

科技期刊的质量控制

范建凤

(江汉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56)

科技期刊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期刊学术质量、编辑校对质量、印刷质量以及期刊质量信息反馈的控制。期刊学术质量控制主要是稿源控制和审稿控制,在稿源控制中,利用编委的力量来组织优质稿源,形成高端作者群,利用编辑自身的研究范围联系核心作者;对于审稿控制强调编辑初审不要盲目依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专家审稿要发挥本行业资源的优势。编校质量控制要注重审稿意见的落实,对退回修改的文章要认真把关,坚持各类标准规范,每一校都有明确的侧重点,充分发挥互校的作用。印刷质量控制应使科技期刊成为融科学与美学为一体的创造性产品。质量信息反馈控制注重通过各类评议和评奖活动,获取刊物质量评价的信息,利用各类数据库或权威统计资料信息反馈,为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科技期刊;质量控制;期刊学术水平

科研论文质量是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的根本。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多,但质量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期刊编辑发行来说,国内学术期刊存在着国家和社会对学术期刊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学术期刊出版的资助机制也不健全,有些学术期刊为了生存,不顾论文质量,为收取作者发表费而发表论文,使得科技论文的审稿机制形同虚设[1]。此外学术评价机制的片面化也对科技期刊的质量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大量信息冗余等[2]。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也是期刊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期刊的质量控制包括多个方面,笔者从过程控制方面进行论述,主要是包括期刊的学术质量、编辑校对质量、印刷质量以及期刊质量信息的反馈控制,以期对科技期刊的质量提高起到一些作用。

1 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控制

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控制主要包括稿源的控制和审稿的控制。

1.1 稿源的控制

稿源质量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生命线。目前由于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科研评价时,一方面过于偏重国外名刊、国内大刊以及被SCI、EI、ISTP等检索机构收录;另一方面又有重数量轻质量之举,导致优质稿源外流和国内科技期刊劣质稿源泛滥。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国内期刊整体学术质量下降。如何吸引优质稿源,向劣质稿说不,成为摆在国内科技期刊质量生存面前的重要课题。

稿源的控制主要在于稿件的来源及组织,必须充分利用编委会的力量来组织优秀稿源,利用编辑的人脉组织稿源。科技期刊编委会成员一般多为行政主管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承担着科研项目,除了要充分利用他们自身的学术资源外,还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源,利用他们在学术界担任学会或一些理事会领导的身份,宣传科技期刊,充分联系校外优质稿源。编辑部也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政策给予经费或奖励。有的编辑部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具体可以细化到组约一篇院士的论文有什么相应的奖励,组约一篇博士导师的文章有什么政策。组稿奖励细则同时也应包括对作者、推介人和编辑的相应奖励。这样有利于组约到最佳质量的论文,建立起期刊的高端作者群。

科技期刊编辑自身都有一定的学科所长,有一定的研究方向,在自身的周围或多或少能够建立起自已的核心作者群。这些作者群是支撑期刊论文质量的有力保证,要将这些作者群的作用发挥好,努力将他们培养成期刊的核心作者群。

关注基金课题的研究,组织优秀稿源。笔者所在编辑部曾组织开展了学校的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负责人联系会,鉴于学校科研处的基金配套情况,由校长牵头,要求每项基金每年必须向学报投一篇基金论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连续几年刊发的校内外各项基金论文比重持续上升,所发论文的学术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1.2 审稿的控制

毫不夸张地说审稿人是科技期刊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科技期刊内在学术质量得以保证的基础[3]。对稿件的认真审查是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国内关于审稿方面研究已相当成熟,丁云秋等[4]关于审稿人素质方面的调查研究,幸建华[5-6]等有关审稿心理、审稿制度、审稿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单盲制、双盲制、三盲制和公开制等制度优缺点的介绍。关于审稿的控制,笔者在此主要提出两方面的注意点:一是编辑初审时,不要盲目依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7]及一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比较分析方面的文献,例如《“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结果分析:以<煤田地质与勘棎>杂志为例》[8]等;二是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和制度都要因刊制宜,依据文章的选题,依据本校的学术优势进行合理地控制,一切以学术质量为中心进行审稿控制。对于笔者所在的地方高校学报来说,审稿专家范围较小,但也不一定就是弱势。这是因为校内专家熟悉本校的科研优势和本地资源,对内稿能够进行客观的质量审定,这是校外审稿专家不容易做到的。笔者曾处理过一篇关于地被菊提取液抗胃肿瘤实验的研究文章,从论文抗肿瘤研究的角度看,该中药对正常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文章初审、复审均通过了,但在终审时,专家核实文中所采用的肿瘤细胞SGC9701出处是一学生从某教研室私下引进培养的,正常胃黏膜细胞株GES-1的研究,是用人的正常肝细胞代替的实验,影响了结果的公正讨论。正是终审专家的核实原始实验,才使论文的真实性得到保证,确保了所发论文的质量。

另外对于编辑来说,平时要多掌握和了解不同学科和领域专家的研究概况,大量浏览他们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利用参加学术会议与这些专家直接建立联系,从而建立审稿专家数据库。经常与审稿专家进行审稿方面的沟通交流,确保审稿程序和结果的客观性,使审稿质量得到保障。

2 科技期刊编校质量控制

在科技期刊编辑校对过程中,推进科技期刊编校规范化。一方面认真掌握各种规范和标准,另一方面对本刊编校过程中形成的制度一定要积累,并与时俱进。关于编校质量控制的措施有很多文章论述,笔者在此结合具体实践过程中几个重点方面的控制进行阐述。

2.1 注重审稿意见的落实,特别是对退回修改的稿件认真把关

作者投来的论文经过同行专家的审读后,一般都会有一些修改和完善的具体意见,这些是作为编辑处理稿件的具体细节,并将这些修改意见连同格式方面的要求一起及时反馈给作者。一些改动不太大的论文应首先通知作者录用,再来逐步修改,以便及时留住这些稿源。对于有些论文,编辑通知修改后由于不存在收费等原因,作者认为水平有所提升后,又进一步投向他认为比较好的外刊,这种现象在编辑过程中屡有发生,让编辑防不胜防。如何在修改的过程中留住这些论文,是编辑必须认真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修改意见较多,改动较大的论文,编辑必须认真对待作者的每一遍修改,力求使论文精益求精,对于改回的论文只要有不同意见,都必须重新修改,直到各方面意见都一致为止,这样的修返最多时可达六七个回合。以致一些校内作者反应,投到校外的论文往往不需要修改就直接发了,而投到本校学报的文章一直是改了又改。这些过程一方面激发了作者从内心对本校编辑的敬重之情,另一方面也使学报所刊发的论文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2.2 注重各项标准和规范的具体实践应用

涉及科技期刊编辑校对的标准和规范很多,较常用的有:GBT 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GBT 13417-2009《期刊目次表》、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量的标准化符号如:GB3102.1~3102.10、GB3102.12和GB 3102.13以及矢量和其他非标量的符号标准如GB3102.11、GB/T 14706-1993《校对符号及其用法》、《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出版物常用计量单位》等。对于这些涉及到的标准规范,编辑部总是认真贯彻执行,并汇编进《学报编辑部工作手册》,每个编辑人手一册,以便随时查检。对于在编辑校对过程形成的另外一些无标准可循的项目,编辑部每形成一项共识,都录入内部规范,积累一段时间就发到每个编辑手中,进行一次业务学习,以便整个刊物的统一。对于新的常用标准规范,编辑部只要派人外出学习,该同志回来就必须传达学习内容,并进行考试,对于考试成绩好的编辑进行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和加强标准规范在期刊编校中的落实,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学报作为地方高校学报参加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800多家杂志评比,荣获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2.3 在三校中每一次编校都要明确侧重点

责任编辑在每一次校对中,都必须明确该次校对的侧重点,这样有利于文章中细节问题的解决和完善。这些侧重点每个刊物各不相同,但大家基本上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第一校往往给予较长的时间重点解决文章中具体的知识性、细节性问题,尽可能多地将问题都找出来及时加以解决,若不能解决,也要及时给作者指出来,等待回复,以便在下一校中改定。第二校除了解决遗留问题外,要注重仔细通读;第三校基本上是通校及版面、版式、图表等各个项目的完整性检查。还有一些较详细具体的要求都要在各次校对中做好。由于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经过责任编辑编辑校对后的论文质量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4 充分发挥交叉互校的作用

在经过三校以后,还应在聘请专家终校的空隙,进行了交叉互校。由于每一篇文章的责任编辑对于三校的论文已经很熟悉,以致于容易产生视觉和阅读疲劳的感觉。让其他编辑作为读者去读该篇论文,会是什么效果?或作为初次接触该篇文章的编辑会是如何处理?通过内部编辑交叉互校,或多或少都能发现和解决了不少论文的知识性问题和版式方面的问题。例如,本学报刊发的论文中,有一篇《一种基于图和本体的Web服务合成算法》的文章中论及到算法验证与分析,文中介绍所采用的算法实现的工具,原稿及三校稿表述为“实验条件为2.00 Hz Inte(R)双核处理器,1G内存……”,交叉互校转至另一编辑手中时,发现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计算机的发展,从“埃尼阿克”开始,就是为了解决计算速度慢的问题,发展到今天普通家用计算机也能进行每秒几亿次的运算,主频至少也是MHz或者是GHz级的,根本不可能是2 Hz(每秒两次)。于是笔者赶紧通知责任编辑与论文作者联系核实,最终的结果是“实验条件为2.00 GHz Intel(R)双核处理器,1G内存……”。对于每次互校和终校发现的问题,编辑们都能做到对事不对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共同学习,从而有利于期刊质量的提高。

由于做到了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标准和规范,落实审稿意见,认真返修论文,每次校对有明确的侧重点,充分发挥了交叉互校的作用,使编校差错率大大低于允许差错率。实践证明,只有经过多种校对、认真执行各种规范和标准,就能够让优质的论文更出彩。

3 科技期刊装帧印刷质量的控制

随着人们的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期刊印刷装帧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期刊精美化已成为读者的追求[9],科技期刊也不例外。科技期刊是融科学与美学为一体的创造性产品,装帧质量能够影响作者的投稿取向,对提高来稿质量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10]。人们常说的装帧是狭义的,多是封面、护封、装订形式等外观方面的设计,更多的是指封面设计。设计科技期刊的封面要具有显性特征,让人一看便知,视觉效果明了。目前各科技期刊均十分注重封面设计,基本上都具有自明性,但对如何进一步提高设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发展。总体控制应从规范性、美观性、简洁性、协调性等方面加以考虑。

科技期刊的版面设计控制也是期刊外在质量的一个重要控制指标。编辑应精心设计版面、目次、页眉、版心和页脚等。运用版式设计的艺术手法,注重编排与表现形式,处理好版面庄重与活泼、统一与变化的关系,注重版面与版式质量,使之更科学、更富创意[10]。

印刷是期刊质量的外在表现形式。一篇篇优质稿件编辑校对完后,如果编辑部舍不得在印刷上花费大力气,就如同在麻袋上绣花,起不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在全面提高科技期刊内在质量的同时,也要做好印刷装帧,选用优质纸张,精心选择技术力量强、设备先进、管理严格、服务周到的印刷厂,使印刷装帧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满足期刊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新要求,树立期刊的外在质量精美的形象[11]。

4 质量信息反馈控制

科技期刊质量信息的反馈对指导科技期刊质量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的意义[12]。长期以来,一些编辑部形成了刊后审读等内部的质量管理措施。编辑部内部进行期刊质量控制,存在着单方面的标准和视角,只有参与各种期刊质量评估或评奖,将期刊放置于更广泛的评议环境中,其质量标准才更为公正和客观。参与各类型的质量审读,从中可以得到办刊理念、学术水平、编辑出版质量等方面的评价信息,有利于促进科技期刊整体质量的提高。

科技期刊质量信息的反馈除了通过参与各类评议或评奖外,编辑对各类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这方面的工作有各收录数据库的年终反馈信息,包括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文章的总点击率、下载率以及本部门对刊物被引用文献的定期统计等,这些数据均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刊物论文质量,而且日积月累更能集中说明哪些论文的质量是较高的和多次被引的,对于刊物中高引用和高下载的论文进行汇总和研究,归纳总结其学科分布和研究特点,确定哪些是本学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研究领域的范围[13]。一方面对作者进行反馈,另一方面又可以对今后质量的控制措施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科技期刊的质量控制总体应从学术质量、编辑校对质量、印刷质量和信息反馈等方面来控制。质量控制归根结底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要建设高水平的审稿专家队伍,审稿队伍的合理高效决定了论文质量水平的可靠性;组建可持续发展的作者队伍,决定了期刊论文水平的保障;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质量控制的基本保障,编校质量能使科技期刊的论文更加出彩。

科技期刊是一种长期连续的出版物,其总体风格和学术特点基本是一脉相承的,质量的控制也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在出刊过程中须时时加强质量控制。科技期刊的质量控制还必须要有一些相应的制度来进行保障和激励,这也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1] 吟春.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促进中国医药科技期刊的发展:访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游苏宁[J].中国编辑,2011(3):8-12.

[2] 范建凤.当前学术评价机制的特点及对高校学报工作的负效应[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31-34.

[3] 王福军,冷怀明.影响科技期刊审稿人审稿质量的因素研究现状与展望[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2): 1592-1595.

[4] 丁云秋,钱寿初.生物医学期刊部分审稿人素质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2):117-119.

[5] 幸建华.个性心理特征对编辑工作的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191-1193.

[6] 幸建华.影响科技期刊专家审稿的心理因素与编辑对策[J].编辑学报,2008,20(6):534-535.

[7] 范建凤.科技期刊编辑对论文新颖性的认知和把握[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5):133-134.

[8] 王丽.“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结果分析:以《煤田地质与勘棎》杂志为例[J].编辑学报,2009,21(S1):215-217.

[9] 刘淑华.科技期刊的品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5):733-736.

[10]谭梅凤,帅克.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的举措[J].学报编辑论丛,2009,年刊:188-190.

[11]李无双,潘淑君.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科技,2006(5):56-57.

[12]蒋永忠,孙宁,张震,等.提高科技期刊编辑质量的措施[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21(11):180-182,185.

[13]张惠民.提高质量,追求卓越,努力打造精品科技期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50年回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 (6):1-8.

G232

A

1673-0143(2012)04-0188-04

2012-05-03

范建凤(1969—),女,副编审,硕士,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编辑学。

(责任编辑:朱现平)

猜你喜欢

稿源科技期刊学报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浅议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续经营
创办中文学术期刊《新能源进展》的几点感悟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