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脑损伤CT分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2012-08-15王克昌
王克昌
(阳泉市第二人民医院,山西阳泉 045000)
在颅脑外伤诊断中CT检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进一步加深对颅脑外伤的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的认识,现对近5年来阳泉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325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CT表现进行总结,并探索新的CT分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资料为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颅脑外伤患者325例,其中男性219例,女性106例,年龄20岁以下者59例,21~40岁者209例,41岁以上者57例。其中车祸伤199例,摔伤65例,打架斗殴伤61例。受伤后12 h内进行CT扫描者221例,24 h内检查者55例,48h内检查者35例,72 h内检查者14例。
1.2 检查方法
本组探讨的所有病例均采用西门子全身螺旋CT扫描机,以听眦线为基中,从颅底至颅顶连续扫描,层厚10 mm,层距10 mm。
1.3 CT 扫描表现
患者CT扫描表现正常116例,脑挫裂伤85例,颅骨骨折、头皮血肿形成56例,硬膜下(外)血肿35例,脑室系统受压变形、闭塞(特别是侧脑室、第三脑室、环池、四叠体池)14例,大脑中线结构移位12例,广泛颅脑损伤、脑干挫裂伤、出血7例。
1.4 CT 的分型
根据CT表现,新的CT分型参照的依据[1]:a)脑实质内出血量的多少及范围的大小。b)脑室与脑池形态(主要为侧脑室、第三脑室、四叠体池及环池)分为:正常范围、轻度受压(脑室或脑池轻度受压移位)、中度受压(脑室或脑池明显受压变窄,移位)、重度受压(脑室或脑池受压闭塞)。c)大脑中线结构移位:以透明隔和大脑镰为标志分为轻度移位(<5 mm)、中度移位、重度移位(>5 mm)。d)颅脑广泛损伤可合并脑干损伤、出血[2]。
Ⅰ型:CT扫描正常或单纯颅内出血,脑室、脑池形态无明显变形;Ⅱ型:颅内血肿较大,脑室轻度变形,中线结构轻度移位;Ⅲ型:颅内血肿很大,范围较广,占位效应明显,脑室,脑池形态明显变形,中线结构明显移位;Ⅳ:颅脑广泛损伤,脑室、脑池系统显示不佳,可合并脑干挫伤、出血。
1.5 预后判断标准及分级
按Jennett[3]提出的治疗结果分为5级。Ⅰ级:死亡。Ⅱ级:植物生长,长期昏迷。Ⅲ级:重残。Ⅳ级:中残。Ⅴ级:预后良好。Ⅳ~Ⅴ级列为预后较满意,评分较高。Ⅰ~Ⅲ级列为预后较差,评分较低。
2 结果
Ⅰ型 124 例,占40.8%;Ⅱ型 104 例,占33.1%;Ⅲ型62例,占17.2%;Ⅳ型 35 例,占8.9%。Ⅰ级 28 例,Ⅱ级56例,Ⅲ级40例,Ⅳ级67例,Ⅴ级134例。预后较差124例,预后较满意201例。
3 讨论
自CT问世至今,CT检查在颅脑外伤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及时诊断和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危重患者的抢救奠定了基础,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有一部分存活者丧失部分乃至大部分生理功能,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和身心上的伤害。因此,在早期能给予患者较为恰当的预后估计和判断有重要的意义。现在临床上多采用的伤情评估法,虽然方法简单,但它要根据临床上的具体表现来区分病情的情况,不能全面反映脑实质内的一些病变,对预后的估计和判断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探索出一种新的CT分型方法,即把脑实质出血的量及范围、脑室及脑池系统的改变情况、大脑中线结构移位的情况、脑组织广泛受损的程度及脑干损伤出血的部位和量的情况归入CT分型当中,可以提高预后判断的准确率。该分型与临床的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即CT分型越高,预后判断标准的评分越低,临床预后越差,尤其是伴有明显脑室及脑池形态变形、移位、闭塞及脑干受损的患者,预后较差。这与文献及杂志报道一致[3],也证明了新的CT分型是科学的、有意义的,并且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资料结果显示,CT分型与临床预后呈负相关关系,即CT分型越高,预后判断标准的评分越低,临床预后越不乐观。CT检查是颅脑外伤诊断的关键性检查,结合新的CT分型方法,对患者的临床预后的评估和判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临床医师下一步的治疗起到准确的指导作用,也能有效改善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
[1]王 颖,肖有成,雷振汉.急性颅脑外伤CT表现(附60例小结)[J].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4,12(2):74-76.
[2]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3]马文龙,洪 军.国外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研究状况[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