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下环切口入路治疗小儿斜疝126例体会
2012-08-15陈龙军田允洲
陈龙军,田允洲
(1.上犹县油石中心卫生院外科,江西 上犹 341201;2.上犹县人民医院外科,江西 上犹 341200)
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小儿出生前1个月左右,睾丸经内环进入腹股沟管,出生后进入阴囊,腹膜随睾丸进入阴囊,形成腹膜鞘状突,正常时应闭锁,鞘状突开放或闭锁不全可能形成疝或是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形成[1]。尽管腹膜鞘状突在出生后可继续闭塞,但有疝的小儿却很少有自我恢复可能,因此,手术治疗对无自愈的病例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方法和技术是术后复发率高低的关健。传统的经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术后易并发阴囊血肿、疝囊积液、并且破坏了腹股沟部解剖结构,易致神经、精索副损伤 。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上犹县油石中心卫生院采用经皮下环切口入路手术治疗小儿斜疝126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6例小儿斜疝患者,男111例,女15例,年龄6个月~6岁。疝囊最小的仅在皮下环部稍有突起,其中双侧斜疝6例。排除手术后复发疝或急诊病例(如嵌顿疝)。
1.2 手术方法
采用氯胺酮全身麻醉。仰卧位,从皮下环体表标志处向同侧耻骨结节处作切口,切口长约2 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浅筋膜。为便于操作,可用两小拉钩将切口向两侧拉开,用小血管钳交叉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及浅筋膜,向皮下环分离,显露精索或圆韧带。提起精索或圆韧带后,在其前内侧稍作分离,即可见呈灰白色的疝囊。切开并游离横断疝囊,钝性分离近端疝囊外周组织,将外环向内环方向稍加牵拉,即可游离疝囊至可看见腹膜外脂肪的颈部,于此用4号丝线贯穿缝扎颈部,剪去结扎线外多余的疝囊组织,结扎出血点,依次缝合切口。
2 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21 min,住院时间为2~6 d,平均住院3 d,术后未使用抗生素,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92例,包括4例双侧斜疝,随访时间6个月至4年,无一例复发。
3 讨论
小儿斜疝多由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虽然有少数小儿疝有自愈的可能,但目前认为,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最好方法。随着小儿年龄的不断增长,疝块逐渐增大,可随时发生嵌顿、绞窄,影响睾丸发育,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从原则上讲,腹股沟斜疝确诊后均应早期手术治疗为宜。近年来,小儿麻醉技术和手术技术已大大提高,包括早产儿在内的腹股沟斜疝手术已非常安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系择期手术,最好选择适宜时机手术;对患有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肺结核、营养不良、传染病等严重疾病以及病后身体虚弱的小儿应暂缓手术。早产儿、新生儿疝囊菲薄,手术极易撕裂疝囊、损伤精索血管和输精管,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凡反复嵌顿者应不受年龄限制;对手法复位失败或不宜行手法复位的嵌顿疝应急症手术;术前须先治愈影响手术耐受力的原有疾病,矫治业已存在的腹压增高因素,如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等,选择适当时机实施手术。
疝的手术方法和手术入路很多,如疝囊高位结扎术、经腹腔疝囊离断术(LaRaque术)、Ferguson疝修补术,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等,但目的是达到疝囊高位结扎,疝囊高位结扎后,随着小儿的发育,腹肌不断强壮可使腹壁加强,以防止疝的复发。因此,单纯的疝囊高位结扎是治疗小儿斜疝的有效方法[2]。因小儿腹股沟管很短,约1 cm,而且近乎垂直地从内环通向外环,所以,采用经皮下环切口入路,在精索或圆韧带前内侧找到疝囊后,稍加牵拉,即可通过扩大的外环将疝囊游离至内环处,达到高位结扎疝囊的目的。
经皮下环切口入路手术治疗小儿斜疝的优点:1)操作简便,此法根据小儿腹股沟管的解剖特点,不切开腹股沟管前壁,从皮下环以下进行疝囊高位结扎,因此减少了组织损伤,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组织愈合快。2)保持了腹股沟管解剖上外斜肌腱膜,损伤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易影响腹肌发育,增加术后复发的机会。本术式不进入腹股沟管,可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减少了术后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3)本术式不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因此,可避免因重建的外环口狭窄对精索的压迫。4)该方法具有手术切口小、瘢痕小、创伤轻的优点,适宜在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1]佘亚雄.小儿外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6.
[2]梁勇.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