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性疟疾1例报告
2012-08-15廖立新
胡 婷,刘 伟,廖立新
(江西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南昌 3300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和国际化的劳务输出日益增多,江西口岸输入性疟疾时有发生。江西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2012年6月27日收治1例从非洲安哥拉归国的疟疾患者,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22岁,江西人氏,于2012年6月25日从安哥拉回国,入境口岸为北京,入境时无畏寒、发热、出汗等症状。6月26日16:00左右开始出现发热,体温达39.5℃,出汗,发热前感轻微寒战,当天在当地小诊所输液治疗,症状未见好转。6月27日上午到本中心就诊咨询。主诉症状:畏寒、发热、出汗、全身不适。查体:体温 37.5℃,实验室检查:疟原虫抗体呈阳性,末梢血涂片见“间日疟环状体”。白细胞 4.7×109L-1,中性粒细胞 80%,红细胞5.64×1012L-1,血红蛋白 152 g·L-1,血小板 108×109L-1。 诊断为输入性疟疾。
2 治疗与转归
口服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总量8片)抗疟治疗,首次口服 2片,第 6、24、48小时各服 2片;同时口服青蒿琥酯片(总量 12片),2次·d-1,首剂 100 mg(2 片),第 2 天起 50 mg(1 片),连服 5 d。 第 3 天电话回访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嘱其按说明继续服用完药。7月12日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7.5℃,无畏寒;7月13日到本中心咨询,查体:体温37.1℃,肝脾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末梢血涂片未见“间日疟环状体”。嘱其多休息,多饮水。4周后电话回访,患者身体状况良好,再未出现疟疾症状。
3 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情况
流行病学调查:患者出国前未做任何体检和旅行咨询,于2012年4月出境到安哥拉从事建筑工作,后因合同纠纷,于6月25日回国。安哥拉的气候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是疟疾的高发区,全国平均每年发生250多万例疟疾病患者[1],与患者一起前往安哥拉务工的村民有60多人,据患者告知,短短2个月期间他们中就有大约半数以上人在安哥拉患过疟疾。
处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本中心疫情调查人员及时填写了《传染病个案调查记录表》,疫情上报员及时通过“出入境口岸卫生检疫信息管理系统”上报国家质检总局卫生监管司。在对患者诊断治疗过程中,同时进行健康宣教,实施预防传播的干预措施,交待患者在治疗期内尽可能不外出,实施室内灭蚊,防止通过蚊子传染易感人群。
4 讨论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性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2],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输入性疟疾系指在外地感染后当地发病的疟疾病例,如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可危及生命。由于中国本地疟疾流行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输入性疟疾防控就成为消除疟疾行动的重点。
本例疟疾患者为刚从安哥拉回国的劳务人员,对前往国家安哥拉疟疾流行势态完全不了解,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属疟疾的正常的感染发病期。随着经济活动的国际化,我国与非州国家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流动人口(外出旅游、出国务工人员)成为低疟区的高危人群。《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 2020)》,入境抓监测,出境抓教育[3]对口岸疟疾防控工作显得尤为关键。
各地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应加强与外派劳务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实施联防联控,开展疟疾知识的宣传,实施疟疾防护措施的专项教育,实施预防蚊虫叮咬和预防投药工作,使可防可治的疟疾得到有效的控制,提高出境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近年来,由于疟疾在江西本地早已控制,医生平时很少遇到疟疾患者,缺乏诊治经验,加上临床症状趋于不典型,临床医生问诊时须详细了解患者的游历史,对到过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的不明原因发热要进行疟原虫血检,减少误诊、漏诊,及时阻断疫情,以防输入性疟疾在江西地区的播散,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岳爱萍,孙新江,张英静,等.安哥拉务工返乡人员疟疾病例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5,16(5):374.
[2]殷兰芬,邱文毅,郭峰奇,等.江苏省输入性疟疾流行趋势及防控现状[J].口岸卫生控制,2012,17(2):35-38.
[3]吕志平,李政良,刘春晓,等.口岸疟疾检疫防控策略和措施探讨[J].口岸卫生控制,2011,16(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