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

2012-08-15贾克东刘金明

实用临床医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凝固性射频经皮

李 涛,贾克东,刘金明

(南昌市第九医院肝五科,南昌 330002)

外科手术切除曾是唯一有望治愈肝癌的手段[1],但由于多数肝癌患者伴有肝炎、肝硬化等严重肝病,使总体肝癌手术切除率只有10%~15%。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局部微创方法[2],其治疗局灶性肝癌的疗效已被大量临床结果所证实[3-4]。南昌市第九医院2009年4月至2011年12月在B超引导下对114例单个肝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经皮肝穿刺RFA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14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男96例,女18例,年龄21~82岁,平均51岁。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肝内单个肿瘤且无肝以外脏器转移的肿瘤;2)肝功能Child B级以上,无明显黄疸和腹水;3)甲胎蛋白(AFP)>400 ng·mL-1。 114 例患者中伴肝硬化 88 例(77.6%);肝功Child A级89例,B级 25例,无C级病例。肿瘤直径1.5~14.0 cm,其中49个肿块直径<2 cm,32个肿块直径 2~5 cm,33个肿块直径为>5 cm。

1.2 仪器与设备

采用中国四川绵阳立德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多极肿瘤射频治疗系统,射频频率460 kHz,最大功率140 W。治疗针为多极特制带鞘针(17G),长20 cm。其内有7根展开后呈弧形伞状的小电极,可在B超引导下穿刺进肿瘤后原位展开,展开最大直径为5 cm。系统由手动控制,并可显示输出功率、治疗时间、针式电极与回路电极之间的阻抗。

1.3 治疗方法

在B超引导下将电极针定位穿刺至肿瘤并展开后开始RFA治疗。对于直径小于2 cm的肿瘤,可将电极针在肿瘤中央展开,一针完成治疗。对于较大的病灶,电极针应首先在肿瘤和正常肝实质间的最远端(从超声图像上看)展开烧灼,然后依次抽回1~1.5 cm,反复展开烧灼,完全破坏肿瘤及其周围至少1 cm的正常肝实质区。直径大于5 cm的肿瘤,可分2次或2次以上进行,每次间隔1周左右。治疗时用超声监控组织毁损区,测量组织凝固对应增加的回声区域。

1.4 疗效观察

术后1个月行CT检查,了解肿块凝固性坏死的情况。抽血查AFP,了解肿瘤活性。术后进行随访。

2 结果

114例共行169次治疗,共575个治疗点,平均每例治疗1.5次,每次治疗3.4个点。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主要表现为肝区疼痛减轻或消失,乏力、纳差等症状减轻或消失,精神状态好转。术后109例次(64.5%)出现治疗处疼痛,予肌内注射盐酸曲吗哆100 mg后疼痛减轻;16例次(9.4%)出现恶心和(或)呕吐;148 例次(87.5%)第 3天开始出现发热,但体温不超过38.5℃,经口服新癀片(2 片·次-1,3 次·d-1)后体温恢复正常。

CT增强造影可显示治疗区边缘锐利的低密度区,与周围正常肝脏组织界限清晰。增强扫描的延迟图像可以区分凝固性坏死与残留肿瘤组织。治疗后肿瘤完全凝固性坏死情况:77例患者的肿块呈完全凝固性坏死,占72.38%(77/114),其中直径小于2 cm的49个肿块完全凝固性坏死,直径为2~5 cm的32个肿块中20个完全凝固性坏死(62.5%),直径大于5 cm的33个肿块中8个完全凝固性坏死(24.24%)。

术后3个月每月复查1次AFP,71例患者的AFP渐恢复正常,占62.28%(71/114),其中肿块直径小于2 cm的49例患者,AFP均恢复正常(100%),肿块直径为2~5 cm的32例患者中17例AFP恢复正常(53.12%),肿块直径大于5 cm的33例患者中5例AFP恢复正常(15.15%)。

3 讨论

RFA治疗肝癌由意大利学者S.Ross等[5]首先使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RFA的治疗原理是基于肿瘤细胞对热的耐受能力比正常组织细胞差,42℃以上可杀死癌细胞或引起DNA损伤。在B超或CT引导下,将多极特制带鞘针经皮穿刺插入肝癌瘤体内,射频电流直接通过的组织被加热到杀灭细胞的温度,通过调节射频输送功率和电流,可将目标毁损的肿瘤组织温度控制在80~100℃之间。这种集束电极展开最大直径为5 cm,因此射频毁损一次治疗可使5 cm以上的区域发生凝固性坏死。

RFA治疗的并发症少而轻微,但超过半数的患者治疗时出现肝区疼痛难忍,尤其是靠近肝包膜的肿瘤,因此建议治疗前使用镇痛剂以预防或减轻术中的疼痛。

RFA治疗的效果可用CT检查了解肿块凝固性坏死的情况来判断。本研究结果表明,肿瘤越小治疗效果越好。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大,血供全部消失及全部凝固性坏死的比率随之下降。对于较大的肿瘤,在三维上可能出现治疗漏空而致病灶凝固坏死不完全。张志坚等[6]报道,RFA治疗可使85.9%(61/71)直径小于5 cm的肝脏肿瘤完全凝固性坏死,与本文结果85.1%(69/81)相似。

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治疗后1周行CT或彩色超声检查肿块大小无明显变化,甚至会有增大表现,这有2个原因:1)在治疗过程中,烧灼范围要比肿瘤组织扩大约0.5~1 cm;2)治疗后短期内出现周边组织水肿。所以短期内肿瘤的大小不能作为评价RFA治疗肝脏肿瘤的效果的标准。CT检查了解肿块凝固性坏死的情况来判断肝脏肿瘤是否完全原位灭活,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综上所述,RFA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近期疗效确切等特点,可作为小肝癌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较大的肿瘤,尤其对直径大于10 cm的肿瘤,RFA只能作为姑息减瘤治疗的方法,可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应用[7]。

[1]Tang Z Y.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urgery-review of the past and prospects for the 21st century[J].J Surg Oneol,2006,91:95-96.

[2]陈敏华,刘吉斌,严昆,等.超声引导射颇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5):404-407.

[3]Gazelle G S,Goldberg S N,Solbiati L,et al.Tumor ablation with radio frequency energy[J].Radiology,2000,217:633-646.

[4]武金玉,陈敏华,严昆,等.超声引导射频术应用于治疗肝移植癌[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33(5):449-451.

[5]Ross S, Di Stasi M,Buscarini E,et al.Percutancous RF interstitial thermal ab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canter[J].Am J Roenigenal,1996,167:759.

[6]张志坚,吴孟超,陈汉,等.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治疗肝脏恶性肿瘤[J].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0):749.

[7]陆骊工,胡宝山,李勇,等.射频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07,13(5):296.

猜你喜欢

凝固性射频经皮
5G OTA射频测试系统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关于射频前端芯片研发与管理模式的思考
浅析新词语“被XX”结构
混合凝固型羊奶酸奶加工技术的研究
《语海》惯用语立目问题琐议
ALLESS转动天线射频旋转维护与改造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
现代汉语名词的AABB重叠式结构特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