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陪同口译中文化预设的重建

2012-08-15包蕾

关键词:口译员知性源语

包蕾

(南京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陪同口译中文化预设的重建

包蕾

(南京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对话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交流,对话的信息中蕴含有相应的文化预设,在同一种语言内部的交流中,具有共知性的文化预设被很好的传递与理解。在翻译行为中,两种文化和语言各自的文化预设同异共存,很多时候,两种文化预设只有部分重合或者甚至没有交集,译者翻译时对交际中暗含的文化预设的处理能够决定交际的成功与否。陪同口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口译员要重建文化预设的共知性,必须在口译前做好准备,在口译中采取一定的口译技巧,在口译后进行可能的弥补。

陪同口译;文化预设;重建

一、预设和文化预设

预设(presupposition),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被称为“前提,先设”。最先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Frege,根据Frege的观点,任何一个命题都有一个前提,也就是说,当人们说出一句话的时候,这句话本身隐含某种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无需谈话双方明说,却被双方共知。文化预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基本准则,它指导着该文化中人们的世界观、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预设无需明确描述或解释,是处于同一种文化中的人们所共享的隐含的假设、信念和观点。这是一种群体社会经验的整合,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规约,文化规约是相对于某种文化而言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形成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二、文化预设的共知性

文化预设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共知性和合适性。文化预设的共知性是指话语的语用前提必须是交际双方所共知的;文化预设的合适性是指话语是否能够被理解和话语是否妥当。

共知性对于交际的成功极其重要,它是交际双方的共有信息,既可以是共同的知识体系、言语环境,也可以是共同的文化背景。当交际发生在一种语言和文化内部时,虽然文化预设在整个交际过程中一直处于隐蔽性的状态,但是由于交际双方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交际是能够顺利进行的,共知性是存在并被很好构建的。

当交际双方隶属于不同的文化时,共知性就可能不复存在。交际双方各自拥有的知识体系、言语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缺乏交际共知的文化预设,交际有时不能顺利的进行,甚至会出现误解。例如汉语中的 “醋”可以表示嫉妒,如果用“vinegar(醋)”来翻译,西方人会理解偏差,因为在英语中“vinegar”有“尖酸刻薄”的含义。交际双方共享的文化预设一旦丧失,交际就会失败,这在牵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口笔译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陪同口译中文化预设共知性的缺失

口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使交际双方或各方能即席地相互理解。陪同口译是口译中的一种,“是指由译员陪同外宾或者代表团成员进行旅游、观光、访问等活动时进行的口译”[1]P81。

陪同口译主要是话语的对话,主要模式为:说话人——口译员——听话人。从文化预设的共知性角度来说,在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交际过程中,双方都会假设对方和自己处于相同的文化背景,这使得双方的话语都带有各自的文化预设,而很多情况下双方各自的文化预设是不交集的,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预设的共知性很多情况下是缺失的。“跨文化的交际会因为文化预设的不足而引起某些交际的不和谐。”[2]P298-299口译员是交际的中介,跨文化交际过程也可以阐释为:说话人——口译员(听话人)——口译员(说话人)——听话人。口译员本身是转换两种语言的听话人和说话人,交替使用两种信息系统,而它们都蕴含各自文化的烙印,如果口译员不能及时辨认出两种信息系统中各自的文化预设,就不能把说话人意欲传递给听话人的信息正确地传达出来,这样的交流就是失败的。

口译员必须重新构建文化预设的共知性,理解说话人话语中的文化预设,在自己和听话人之间构建符合听话人文化背景的语用预设。

四、陪同口译中文化预设共知性的重建

(一)陪同口译前文化预设的预测

口译员在口译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熟悉口译场地和设备、熟悉口译主题和讲稿、熟悉相关术语、了解口译服务对象、装备的准备、心理和生理的准备。其中对于主题和服务对象的充分了解和准备对于口译中建构文化预设共知性有很重要的作用。

口译员应提前针对口译主题进行精心准备。陪同口译员需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口译领域,例如政治、商贸、化工、艺术等等,而每种领域涉及的主题又五花八门,例如化工领域包含农业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石油化工等等,另外口译员还要面对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产品。如此庞杂的领域各有自己的文化特性,反应在语言中也就有各种各样的文化预设,如果口译员在口译前对于主题是一种未知的状态,很难想象该口译过程可以顺利完成。口译员可以提前向管理方索要相关资料,如公司简介、产品说明、日程安排、旅游景点介绍等等,还可以自己在网络上搜索补充资料。

对于口译服务对象的了解不能局限于姓名、性别、国籍、职务、头衔、服务机构等基本个人信息,口译员还应该对交际双方人员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围绕口译主题,了解两方各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差异。“认知决定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自然会在许多方面影响认知方式和语言表达。”[3]P66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其思维模式,也最终决定了交际中会隐含什么样的文化预设,以及会如何理解另一方的文化预设。从源语说话人那里接收信息时,口译员需要根据说话人的文化背景判断出源语中的文化预设,在向目的语听话人传达信息时要把该文化预设转换成符合听话人文化背景的文化预设,并隐含于话语中。例如由汉语说话人传递的“气管炎”有时并不是指疾病,而是谐音“妻管严”,如果在口译当中直译成“tracheitis”就会造成外国人的误解,这时需要口译员转译成听话人的文化能够接受的含义,必要时需加以解释。

(二)陪同口译中文化预设的处理

文化预设的缺失根本原因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这并不是说不同文化的表征——语言是不能相互转化的,恰恰相反,由于人们生活的大环境是一致的,不同文化之间是有共同性的,因此不同语言之间是可译的。但是口译员如何在口译过程中处理好不同语言交流者之间文化预设理解的差异是需要技巧的。

1.直译

人类是有共性的,人类的思想也有很多共通之处,相应地,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也是同多于异。很多时候,预设信息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是共享的,这时采用直译的方法是勿庸置疑的。例如:

(1)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祸不单行

(2)easier said than done——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但是即使预设信息不共享,在某些情况下对于含有预设信息的语言也是可以直译的,如果不违背译语的规范,不妨碍理解,直译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风格,并可以使听话人对源语文化产生探究的兴趣,达到文化互通的目的。例如:

(3)红歌——red songs

(4)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尤其在旅游口译中,由于服务对象处于异域文化中,这时在口译中采取直译的方法,更能让其身临其境,感受到异国文化的底蕴。

2.直译加阐释

如果直译后的语言为大家广泛接受,直译是最合适的翻译方法,但是译后的语言如果没有被广泛接受,尽管直译能够保留源语的文化内涵,也不免过于牵强,以至于为了文化而使双方在预设理解上受到损害,进而导致交流的失败。笔译中可以在直译文字的后面加上注,以括号或者文后注解的形式出现,在口译中可以比较灵活地处理为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上阐释。这样在保证预设信息得以理解的前提下,既可保持源语的特点,又能重塑源语的风格。例如:

(5)班门弄斧——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the master carpenter in old China

(6)铁饭碗——iron-rice bowl,by which everyone gets the usual pay and benefits irrespective of his performance

(7)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滑铁卢是比利时中部的村落,拿破仑的惨败之地

(8)“The current e-commerce landscape features a number of important guide-posts that can help direct the innovative garage dreamer down a feasible path to success.——目前的电子商务发展势态有几个重要特征,它们将为颇具创新精神的‘车库幻想家’指明一条成功之路,所谓车库幻想家指的就是那些从车库里发家的电子商务巨头。”[4]P133

3.替代

很多情况下包含某种文化预设的源语语言在目的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但是可以在目的语中找到能够引起相似文化预设的说法,最终达到源语和目的语的语用对等,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重建交流双方的文化预设,而且不失为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式。例如:

(9)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hare

(10)画蛇添足——to put a fifth wheel to the coach

(1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once bitten,twice shy

(12)英雄所见略同——Great minds think alike.

以上种种例子是在两种语言中找到了已存在的互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但有时口译员可以依样创造性地处理,例如以下例子中用英语中的Romeo和Juliet代替中国的梁山伯和祝英台,非常恰当地表达出了其中的凄美意境。

(13)梁山伯与祝英台——Chinese Romeo and Juliet

这样的替代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文化预设的空缺现象,对于听话人的理解是省事省力,但是这样的对应表达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在有些需要关注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却抹杀了异国情调,因此这种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在不同场景下的口译中口译员要因时而异,谨慎而准确地使用。

4.音译

音译适用于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文化预设完全空缺,没有相似的表达,甚至没有贴切的词语表达其文化内涵。随着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音译是解决一些文化性较强或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词汇的常用方法。但是使用纯粹的音译法产生的词语是需要经过时间沉淀和稳固的过程,从最初的音译加上解释,到逐渐受到不同文化人民的共同认知而成功架设文化预设的共知性,最终达到纯音译的词语可以单独出现,成为固定的表达,甚至有的成为某种语言里的外来词。例如:

(14)功夫——kongfu

(15)胡同——hutong

(16)salon——沙龙

(17)humor——幽默

5.音译加阐释

有些在两种文化中预设完全空缺的词语,虽然采用了音译的方式,但是由于还没有被广泛承认,或者口译现场的听话人不能理解,这就需要在音译之外加上阐释。例如:

(18)气功——Qigong,a system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s

(19)老字号——Laozihao,traditional famous shops

音译后加上阐释既能让对方体会到文化的魅力,引起其对异国文化的探究兴趣,也能促进文化的互相渗透,是一种非常好的文化交流手段。但是不能滥用,不是任何词语都能用音译的方法再加上阐释,如果可以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比较合适的表达,再用音译加阐释就显得画蛇添足。

6.意译

在口译过程中,有些源语没有语言形式上对应的目的语,也没有近似的语句可以替代,而语句偏长不能使用音译,这时采取意译是比较恰当的,即直接把源语的深层含义表述出来。例如:

(20)不管三七二十一——regardless of the consequences

(21)to bring down the house——全场喝彩

意译有其局限性,源语经过意译之后,其文化气息减弱,没有起到很好的文化交流的作用。但是在陪同口译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快速把源语的内涵准确表达出来已属难能可贵,并且在说话人和受话人不断进行的交流中,过多的解释文化背景知识,对于流畅的语言交际构成了一定的阻断。例如:

(22)Frank is a man eating no fish.——弗兰克是个诚实的人。

这句话牵涉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教徒可以吃鱼,新教推翻旧教后,新教教徒拒绝吃鱼表示忠于新教。如果这样详细解释过于耽误交际双方的正常信息传递,如果遇到听话人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讲解起来会更加的繁琐,甚至会违背说话人和听话人交流的初衷。口译员必须“针对译语听众的构成、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采用合适的口译策略发布译语。”[5]P70

(三)陪同口译后文化预设的弥补

陪同口译相比较其它种类的口译来说,气氛比较轻松,对话和环境结合度较高,可以随时观察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反应。根据这些特点,口译员可以在口译完某一段话后对文化预设进行弥补。

如果口译员对说话人话语内容不确定,可以向说话人进行必要的询问,甚至可以邀请说话人对理解有障碍的语句给予解释,有时反而能促进气氛的融洽和文化的交流。在对源语翻译并传达给听话人之后,如果发现听话人对某些知识缺乏共知性,可以继续给以补充。但是过于频繁的询问或补充说明会影响交际双方对口译员的信任,也会干扰正常的对话交流,所以这些弥补措施也只能偶尔为之。

五、结语

在陪同口译的对话形式中,对于文化预设共知性的重建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只有在口译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口译中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同时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向听话人做准确的传达,才可能使交流顺利地进行下去。但是在真正的口译过程中究竟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是不确定的,以听话人明白说话人的意图为宗旨,根据听话人理解的程度对采取的策略做适当的调整和补充,有时可以组合几种策略来达到最终的重建文化预设共知性的目的。

[1]张汩,蔡培培.目的论下的陪同口译策略探究[J].仲伟合,王斌华.基础口译[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9.81.

[2]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98-299.

[3]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66.

[4]许菲菲.实现有效文化传播的口译策略探讨[J].仲伟合.英语口译教程(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3.

[5]张吉良.论听众因素对译员口译策略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4):70.

猜你喜欢

口译员知性源语
基于谈话“参与框架”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浅谈口译译员的知识基础
论口译员必备的素质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待在“箱子”里的口译员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知性优雅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