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酉水流域土家族独特土著风韵的现代写真
——土家族作家彭承忠影视作品《打把剪刀送姐姐》品读

2012-08-15戴宇立

关键词:酉水土著土家

戴宇立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酉水流域土家族独特土著风韵的现代写真
——土家族作家彭承忠影视作品《打把剪刀送姐姐》品读

戴宇立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土家族作家彭承忠以中年的人生感悟,成熟的艺术创作力,运用现代传媒的表现手面——影视文学:视频画面,向人们展示了酉水流域土家族原汁原味的生存状况以及独特文化风情。他的代表作《打把剪刀送姐姐》从视觉、听觉的全方位营造出独特的土家族地域环境及生活环境,张扬土家文化外在美,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文化追求。

彭承忠;影视文学;《打把剪刀送姐姐》

在鄂西南恩施州酉水流域的百福司镇河东土家族聚居区,有着“一脚踏三省的”美誉——鄂湘渝边区交汇处。土生土长于斯的土家族作家彭承忠,以中年的人生感悟,成熟的艺术创作力,运用现代传媒的表现手段——影视文学:视频画面,向人们展示了酉水流域土家族原汁原味的生存状况以及独特文化风情,成为迄今为止湖北恩施州第一部由本土作家创作并编导、拍摄而成的展示酉水流域土家族生活与文化的影视文学作品,值得细细品味。

彭承忠作为鄂西南酉水流域土家族的原生态作家,他的创作思想充满了本民族的土著风韵。他自己就多次表白:“我就是一个土家族的土著作家。”他反复强调“土著”对自己文学创作的意义。他认为,作为一个土家族的作者,笔下的人物及生活应该来自本民族地域,鲜活且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风情,只有这样,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才能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同时也有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当扎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作家也才有不尽的创作灵感。因而,用影视文学去表现酉水流域土家族原汁原味的“土著”生活,彭承忠感慨自己拥有了别人无法企及的创作优势。这是生活的馈赠,也是彭承忠深感幸运的人生快事。

同时,他也感受到,用自己的笔和作品来通过影视艺术传承与对外传播土家族文化,也是作为一个“土著”作家的历史责任。至今,鄂西南酉水流域百福司镇的河东土家族聚居区,尽管有着饮誉内外的土家族古建筑舍米湖摆手堂,以及土家族独特风情摆手舞,茶茶溪土家族传统民居吊脚楼群,还有原汁原味的土家语……但因为地处偏远武陵山区,交通较为闭塞,至今,河东这一片神奇的土家族聚居区,对外界仍是一个谜。然而,彭承忠用影视片《打把剪刀送姐姐》,揭开了河东土家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面纱。这一部原汁原味的“土著”电影短片艺术作品,从视觉、听觉的全方位,展示了作者的独特文化追求。

《打把剪刀送姐姐》首先营造出独特的土家族地域环境及生活环境,张扬土家文化外在美。当屏幕镜头徐徐推开时,群山环抱的竹林绿树之中土家民居吊脚楼群若隐若现,土家民谣从中缓缓飘出:“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与火红的铁炉,叮叮当当的打铁声相互映衬,一幅土家山寨的和谐情景图跃然而出。那是原汁原味的土家村寨,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径,向上延伸到寨子的三级台阶的各个吊脚楼群,村寨最下边有一条小溪静静的流淌着,这就是鄂西南酉水流域土家族世代聚居的独特环境,有着天然的生态自然美景,又展现着土家建筑审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喧嚣的都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现代都市人可望不可求的“世外桃源”。而这一切,又真实地存在于21世纪的武陵山区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地——河东区的舍米湖村、茶茶溪村。当观众为这样的自然与人文美景而陶醉之时,土家族文化已悄然浸入肺腑,品味美的滋味。这就是《打把剪送姐姐》作为电影艺术的魅力,而这种魅力来自于土家族独特的地域文化与风情。而只有生长于这块充满独特文化魅力土地上的土家族作家彭承忠,才可能最真切地捕捉到这些最能展示土家族地域文化风采的视觉图画,并恰到好处地传达给观众。

土家族是一个性格豪放、爱憎鲜明的民族。土家人对于爱情的追求,同样体现了这种鲜明的民族性格。《打把剪刀送姐姐》是彭承忠为我们奉献的一个精彩的土家族现代男女青年(20世纪80年代)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有着亦悲亦喜的色彩。而这种悲喜交织的人生写实,也正是土家族敢爱敢恨豪放民族性格的再现。比如男主人公光宗与女主人翠娥的恋爱,不仅炽热如火,而且冲破了汉文化传统的束缚,有了婚前性行为以及未婚先孕,即土家语为“种早苞谷”。作者在这里展现了土家族文化中无拘无束的“自由”个性特点。但是,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光宗与翠娥的婚姻出现变故,有情人难成眷属。当光宗因自己腰伤致残而不忍拖累心爱的翠娥,而翠娥被逼远嫁他乡,故事的矛盾达到了高潮。此时,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又营造了土家族人的文化精神——宽容大度、舍己为人的博爱胸怀。此时,影片产生人情美的震撼力,成为土家族文化的审美再现。这种文化精神,与华夏大文化的精神又是一脉相承的。土家族作家彭承忠,至此在影片《打把剪刀送姐姐》中,也为观众奉献了土家族文化的多元审美境界。虽然本片的结尾是喜剧性的大团圆,或许从艺术震撼力上稍有削弱,但同样是土家族善良本性的文化写实。也可以说是作家彭承忠对土家族文化的又一种诠释。这种文化解读,既有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又浸入华夏文化的营养,也带有现代文化的一定影响,但总体看,仍坚守着土家族文化的传统理念。

为了真实地再现鄂西南酉水流域土家族独特文化,“土语”成为彭承忠电影创作的又一“土著”韵味。语言是一个民族得以确认的关键标志。土家族拥有本民族语言,却又没有文字记载。因此,土家族文化的历史传承,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土家族语言的开掘保护,以便发扬与传播作家彭承忠生长于在酉水流域(鄂西南)河东土家族聚居区,不仅熟悉土家语,也能习现代汉语,但他痛心于原生态的土家语至今已消失,村寨仅存数位老人可说土家语,再不挖掘保护,将令土家语失传而消亡,随之消亡的,将是土家族传统文化。因此,在文艺创作之余,他坚持长年到邻近的湘西自治州去拜访土家语保存尚好的村落中会说土家语的先人,尽最大努力去抢救土家语。而在文学创作之中,无论小说还是影视作品,其塑造人物的语言均用“土话”。土话,是彭承忠将传统土家语与现代土家人语言综合的创意。在他的电影作品《打把剪刀送姐姐》中,全部采用“土语”对白,这种河东土家族聚居区的方言“土语”,既有原生态土家语的历史痕迹,又有现代土家人的方言特色。如山歌:“山上起云云起花,苞谷林里种豆荚(gá),豆荚(gá)缠死苞谷树,娇妹缠死后生家。”翠娥父母对话:“那你讲啷门搞(怎么办)呢?”“哪能把女子(女儿)往火坑推”。光宗病了,说“请惹米湖(地名)田药客(医生)找点药。”同时,为了更好地体现这种“土语”原生态的魅力,彭承忠大胆地选择了土生土长的土家族人担纲《打把剪送姐姐》影片的主演,所有配角及群众演员均为当地“土著”。这样,使得影片中的土家族语言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现。而这种原汁原味的“土语”,与影片中人物构成了和谐的艺术场景,也与深山竹林绿树环抱的吊脚楼群,蜿蜒的石板小径,寨下潺潺流淌的清沏小溪,共同建构了独特地域的独特艺术审美境界与文化景观。而这也正是土家族作家彭承忠孜孜追寻的“土著”韵味,这种追求也最能展示作家创作个性与艺术魅力的。

作为一名力图表现土家族原生态生活的作家,彭承忠的创作优势是土家族原生态生活的积累。没有这种生活积累的作家是无法与之媲美的。因此,期待着彭承忠继续立足自己那片丰厚的创作土壤,为土家族文学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土著”韵味佳作,并由此扩大自己的创作领域,开拓更广阔的创作视野,借助现代传媒的传播优势,来弘扬酉水流域土家族文化精神。

G206.3

A

1004-941(2012)01-0159-02

2011-11-25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酉水流域土家族的价值重识与文化传播”(2009y100);恩施州2007年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效应研究”(200701)。

戴宇立(1955-),女,苗族,湖北来凤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传播。

责任编辑:毛正天

猜你喜欢

酉水土著土家
湘西酉水船工号子的传承与传播研究
酉水:奔腾的湘西血脉
酉水:武陵故地 山河故人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土家摔碗酒
关于酉水
土著节
误闯土著部落
走近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