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丧葬仪式流程及其文化功能的田野调查资料解析
2012-11-06陈宇京
陈 韵,陈宇京
(1.宜昌市夷陵中学,湖北宜昌444300;2.三峡大学,湖北 宜昌444300)
土家族丧葬仪式流程及其文化功能的田野调查资料解析
陈 韵1,陈宇京2
(1.宜昌市夷陵中学,湖北宜昌444300;2.三峡大学,湖北 宜昌444300)
从丧葬仪式文化功能的宏观层面来看,土家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之间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既往之人肉身毁灭的告别之礼。但就丧葬仪式文化功能的具体情况而言,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跳丧”、“打撒吔嗬”、“闹大夜”等具体歌舞环节,则是土家族独树于世界人文之林的鲜明旗帜。对土家族丧葬仪式流程及其文化功能的田野调查资料进行专门解析,可以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提供实证支撑。
土家族;丧葬仪式流程;文化功能;田野调查
一、前言
“撒吔嗬”汉语译名“散忧祸”。就“撒吔嗬”而言,其音为土家族语,其义为“散忧驱祸”,是土家人百年归山后,亡人后裔在为其举办的葬礼仪式中必须置办的歌、乐、鼓、舞的综合形态,它所展示的是土家族人对于已经降临于头上的灾祸,坦然面对的豪情。同时,通过打“撒吔嗬”,表达族人对于“灾祸自然会过去,福祉自然会到来”的美好祝愿。因此,打“撒吔嗬”的过程,既是对亡人一路走好的美好祝愿,也是对亡人一生美德的总结,更是对其亲人的一种心灵慰籍。
综观当下学界关于撒吔嗬这一土家族丧葬仪式的研究成果,可谓著述丰硕,所涉学科几乎囊括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音乐学、舞蹈学等诸多门类;所涉学者既有国内如潘光旦、凌纯声等,国外如日本学者鸟居龙藏等前辈大家,更有20世纪80年代后诸多年轻学人。总体而言,所有这些学术成果均就土家族撒吔嗬丧仪进行了各自观点的学术研究,为土家族撒吔嗬丧仪申报并成功获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下了卓越非凡的基础。但是,不论是就以往的学术研究成果,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书而言,个中虽有大量经田野调查获得且难能可贵的真实依据,但对撒吔嗬仪式流程及其文化功能进行专门分析的成果却有良莠不齐的现象。其中,更有身为土家族局外人的年轻学人,虽有短期田野调查,但于土家族丧仪内涵却无主位体悟经验,多以汉族丧葬仪礼标准对其进行描述。笔者身为土家族,从小耳濡目染个中文化,具有局内人的优势,虽不敢言己说便是正传,但能为学界提供一点局内人的认识,对于土家族传统文化研究及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事业而言,想来还是可以做一点贡献的。
与我国其他兄弟民族相比,土家族的丧葬仪式自具特色,特别是仪式过程中的跳丧仪式更具艺术文化人类学的独特魅力。其中,又以清江与长江之间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等行政区划内的撒吔嗬最具典型性。本文即是在对相关文献史料进行搜集整理之后,基于2009年7月12日长阳县资丘镇田科富老人丧葬仪式,及2009年7月15日长阳县资丘镇低坪村田克丰老人丧葬仪式的现场纪录,进行的田野调查结果分析。
二、土家族丧仪史料辑录
关于土家族丧葬仪式中“撒吔嗬”的记载,大致有如下繁简各异的史料可为实证。其中较为简略的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归州旧志》转引《大明统一志》中记载:“巴人好踏蹄,歌白虎,伐鼓以祭祀,叫嚣以兴哀,故人好巴歌,名叫踏蹄。”《夔府图经》记载:“巴人尚武,击鼓踏歌以兴哀,……父母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狂,其众必跳,此乃……白虎之勇也。”《巴东县志》旧志载:“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长阳县志》也记载:“临葬夜,请客群挤丧次,擂大鼓唱曲。或一唱众和,或问答古今,皆稗官演义语,谓之打丧鼓,唱孝歌。”
三、土家族丧事活动类型
土家传统丧事活动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白丧”,也叫“凶丧”。这种丧事活动中的亡者一般都不满六十岁,且父母双全或父或母尚在之人,其中尤以正当少年或壮年亡者性质最惨最凶。由于这种死亡违背了人们的情感预期,属于一种不正常死亡,因而被称为“白丧”或“凶丧”。第二种是“红丧”,也叫“喜丧”。这种丧事活动的界定正好与“白丧”或“凶丧”相反,二者的区别之处就在于“红丧”或“喜丧”活动必备的两个决定性条件:其一,一般情况下,亡者的人生历程应不低于一个花甲的时光;其二,亡者的父母均已辞世。也就是说,只有父母双亡且年龄不低于六十岁的老人逝世,才会被土家人定性为正常死亡,说亡人这样的死亡是“走的顺头路”,俗语也叫“老哒人”,并冠之以“红丧”或“喜丧”之名。
图1 田科富老人丧葬仪式现场(2009.7.12晚)
土家人关于这两种不同类型丧事文化事象的仪礼范式有着不同的讲究。一般情况下,凡“白丧”或“凶丧”亡者的灵柩是不能停放到正屋的堂屋里的,亡者家属会将其灵柩停放于家院的场坝中,或者置放于偏屋临时搭建的灵堂中,这种丧事活动中一般不会举办“跳丧”、“打丧鼓”、“打撒吔嗬”等传统仪式。与之相比,“红丧”或者“喜丧”的仪礼范式则有着天壤之别。亡者灵柩必须停放在正屋的堂屋典籍主要有唐人樊绰在《蛮书》中记载:“巴人祭其内,土家人认为这种亡人的名讳是可以上“香盒”①香盒:土家人汉语方言,土家人在堂屋大门正对墙面摆放以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地方,与汉族“神龛”类似。的。
一般情况下,这种丧事活动中一般都会举办一系列的重要仪式,其中最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活动就是“跳丧”、“打丧鼓”、“打撒吔嗬”。
图2 田科富老人丧葬仪式现场(2009.7.12晚)
四、土家族丧仪人事称谓及职责
土家族传统丧葬仪礼活动中,对于一应参与活动人员都有专门的称谓。他们将走顺头路的逝者叫“亡人”,将亡人所属家庭叫“孝家”,将在孝家负责整个迎来送往、吃喝拉撒等一应后勤保障之人叫“督官儿”,将孝家请来的锣鼓响匠叫“坐场师傅”,与之对应,将姑娘女婿带到孝家的锣鼓响匠叫“走场师傅”。
图3 田克丰老人丧葬仪式现场台子师傅(2009.7.15晚)
一般情况下,“坐场师傅”由1个鼓郎、2支吹手、1个釵手共4人组成,并在堂屋大门外右手(以进大门面向香盒方向为据)紧挨大门用木板搭台,上置1张方桌,在与大门通道没有阻碍的方桌其他3方各置1条四脚长条板凳,在大门通道的方桌上,用3根木棍或竹子搭“门”型架,用绳捆缚于方桌腿上,再用白布(也称“孝布”)附着于“门”型架上。“门”型架横竿挂锣1面,靠大门墙面并通道的方桌脚捆缚皮鼓1面,方桌上放梆子1只,这三门乐器由司鼓之人掌握。面向通道方桌边安置唢呐2支,桌上再放喇叭2支,这两门乐器由两吹手负责。面向大门方桌边设釵子1面,苏锣2幅(由2面苏锣放置在用竹篾编织呈横8字形的小筐之内),这两门乐器由釵手负责。因“坐场师傅”主要用器乐演奏负责客人进门、坐席(即“吃饭”)、上菜、拆席等信息传递,且坐在孝家专门为之搭建的台子之上,因此也被称为“台子师傅”。
一般情况下,亡人女儿女婿回家祭奠都会专门延请“走场师傅”。“走场师傅”队伍的基本建制是8人,其中尤以皮鼓、唢呐、锣、钹为整个乐队的核心,其他如釵、喇叭、乙子、箫、铛等乐器,根据孝女孝婿的家庭经济情况而定。由于走场师傅的器乐演奏都有固定的曲牌,因而,走场师傅又被称为“牌子师傅”。“牌子师傅”队伍以8人建制为基础,可以在将四门核心乐器双人的基础上依次添加为12、24、32人编制不等,但最大为32人编制。
五、土家族丧葬仪式环节
就当下土家族的丧葬仪式而言,主要过程包括如下多个环节。
11 闹大夜 跳丧 同“打撒吔嗬”至第二天天亮人同“打撒吔嗬”12 13 14醒炮辞灵醒炮 早上开两炮招呼所有到孝家帮忙之人和远方来客、邻里乡亲各执其事,准备开台吃饭后送亡人上山,意在通知和提醒。专人开台 同前同前奠酒辞灵 程序与“奠酒叫灵”基本一致。人员同“奠酒叫灵”者15 16出丧起煞出柩扫棺在台子师傅(屋内)、牌子师傅(大门外)的器乐伴奏下,督官儿指挥“丧夫”或“八大金刚”将棺材抬至门外。长孝则抱尚冒热气的饭甄子,矮身将甄口抵在亡人头部的棺材底端,随棺材一起走出灵堂,名曰“接气儿”或“接底气”,表亡人有后、寓孝家发达之意。与此同时,室内放鞭炮,并由其他孝子用竹扫帚将室内一应垃圾杂物扫出门外,表扫除晦气。督官儿、台子师傅、牌子师傅、丧夫、孝子孝孙起煞出丧棺材抬至门外用长条板凳排好的临时放置平台后,丧夫用2根抬杠、2-5根粗大抬丧专用麻绳捆丧。捆绑解释之后,督管一声呼喝“起”,众丧夫齐心协力将棺材平稳抬起,然后长孝领头、其余依本家孝子孝孙、姑娘女婿等至亲好友随后的秩序,所有响匠师傅集体出动,走吹随行,送亡人上山。督官儿、丧夫、孝子孝孙、台子师傅、牌子师傅、亲朋好友17 18下肂掩埋刻井撒禄土家人将墓穴称之为“井”,取“井水”纯净之意。挖墓穴称之为“刻井”。井址早在亡人在生时便依风水定好(经济较好人家甚至在亡人在世时便已将井刻好,立上了生碑)。刻井完毕,梯玛(或土老司)手提盛满禄米(即糯米)的法斗,以先中间头位、后两边下位的顺序,在井底依照各自师学法术门派画符。井底画符之时,众孝子孝孙沿井坎下跪。画符完毕,便手提法斗,将禄米撒向孝子孝孙。后者牵衣襟接,接者心喜,接多者更喜,暗寓多子多孙、富贵荣禄之意。梯玛(或土老司)、孝 子 孝孙、台子师傅下葬圆坟刻井画符撒禄程序之后,丧夫在梯玛(或土老司)指挥下,按照头靠座山、“坟打包,屋打垭”的朝向原则,将棺材放置井底摆好,孝子孝孙、亲朋好友捧土撒至棺盖后,孝子与刻井之人一道掩埋棺材,直至地面隆起1米左右的坟堆。梯玛、丧夫、孝子孝孙、亲朋好友、刻井人19 圆坟点灯拢坟上亮亡人新丧前三天,孝子孝孙均要到坟前为之点灯上亮。以后,逢七堆土拢坟,直至七七。头七、三七、五七、七七比较重要,其中头七和七七最为重要,孝子孝孙逢七必在,姑娘女婿头七和七七必须到场。孝子孝孙
考察整个土家族丧事活动议程,并结合田科富、田克丰两位老人的丧葬仪式实录,可以发现其中的“破方”或“破湖”仪式,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现象。
“破方”或“破湖”,一般都在“游丧”之后开始。只有走完“方”以后,才能进供奉亡者棺椁的堂屋,并须重复走方前的程序。所谓“方”,就是摆的各种各样的阵式。一般情况下,摆“方”(或“湖”)是孝家督官儿以亡人女儿女婿礼请的牌子师傅为对象,检验牌子师傅破方本领高低的符号化阵式。当然,是否举行“破方”这一程序,与孝家礼请的督官儿于此方面的知识有关,若督官儿本身就是行家(特别是道行很深的梯玛或土老司),他所摆的阵式就非常讲究,对于牌子师傅特别是领头牌子师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般情况下,领头牌子师傅都是此道中人,眼睛一观,便心知肚明督官儿的把戏。
“破方”中常用的阵式是“五子登科”、“七星照月”和“九江八河”。
所谓“五子登科”,就是以放置女儿女婿带来的灵屋(供奉灵牌的纸质彩色阁楼,高约1米左右)的方桌为中心,分四个不同方位摆设椅子或凳子,并于其上供奉东南西北四方神牌位。此“方”破法暗合八卦之象,必须从南门即生门进,直奔东方,拜祭东方灵威仰神,然后回到西方,拜祭西方白招枢神,继此回游中央,拜祭韩枢柳神,顺势北方拜祭叶光记神,再回南方拜祭赤镖树神,如此往复。若牌子师傅为32编制的话,加上孝子孝孙、姑娘女婿以及亲朋好友,鸟瞰破方队伍,首尾相接,呈典型的阴阳八卦双鱼图,双鱼眼睛正好是或东西或南北的对应点。如此数番来回,直至从南门(即生门)出阵,才算破方完毕。
至于“七星照月”,有多种阵法,归结起来,所谓“月”,就是孝女孝婿送的灵屋,始终位于中央位置,所谓“七星”,就是用七把椅子或七条板凳代表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七星。前四颗星组成“斗魁”,又名“璇玑”;后三颗星组成“斗杓”、“斗柄”。“七星”的摆法主要参照北斗七星样式,一般情况下,都是斗柄朝“月”。
所谓“九江八河”的阵式除了是个阵式要求牌子师傅走出生门以外,同时,还是一个拆字游戏,要求牌子师傅在走方过程中,将督官儿用于摆阵的九条板凳拆成诸如“亡人大人”一类。拆的字的笔画数量最后合计一定要有九划(其中任一“人”字的撇捺两划可以借助于“亡”、“大”笔划)。
“破五方”:用椅子摆成一定阵式,之后将椅子挪动位置,表示解开阵式,俗语为“拆阵”,拆阵之后的椅子一定要按照东西南北中的方位排好。
摆方破方的目的有四:其一,是督官儿与领头牌子师傅之间的斗狠、斗法,是一场民俗知识与智慧的综合考量;其二,是替孝女孝婿长面子的途径,领头牌子师傅的本领越高,孝女孝婿的面子越牛;其三,是一场家庭经济实力的检验,只有具有较强的家庭经济实力,才可能请得起有真本事的领头牌子师傅;其四,就是土家人口中的“闹夜”,目的是闹个好玩,替孝家凑个人气,是热闹的意思。
一般情况下,请的师傅特别是请的牌子师傅,都是下午六点到八点的左右进孝家大门。进门绕棺将女儿女婿等外孝送进灵堂,并磕头祭拜亡人后,所有孝子孝孙中长孝便抱起亡人灵牌,随牌子师傅一起,走出大门,开始破方,摆阵势和破阵势大概数小时。
六、结语
就土家族丧葬仪式流程而言,从亡人离世一刻起,主要包括丧仪准备、拜灵游丧、吃饭、闹大夜、醒炮辞灵、出丧起煞、下肂掩埋、圆坟点灯等多个环节。就丧葬仪式的整体流程而言,土家族与汉族之间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别,目的都在于将亡人送出生前故居并下葬掩埋,于亡者而言,是其肉身在世的人生最后仪礼;于亡者亲人而言,是送亡人走上肉身毁灭的告别之礼。因此,不论是土家族还是汉族抑或其他兄弟民族,在亡人肉身既逝的前提下,承认死亡现实,因而,于任何民族而言,死亡仪礼在人生仪礼中均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就丧葬仪礼的文化功能差异性而言,渗透于土家族丧葬仪礼之中的名曰“跳丧”,或曰“打撒吔嗬”、或曰“闹大夜”等具体环节,则是土家族于整个华夏文明整体甚而世界丧仪传统文化中的独树之帜。既往与土家族丧葬仪礼相关的学术成果,已经对土家族丧葬仪礼进行了各种视角的观照,对于后续的深入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就土家族丧葬仪式流程及其文化功能,特别是相关田野调查的资料解析而言,尚有许多差强人意的地方。本文寄希望在笔者2009年7月12-18日间全程参加并记录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对土家族丧葬仪礼进行尽可能本真的表述,并对其予以尽可能深入的资料解析,以图为学界相关研究提供较为真实的原始资料。
[1]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M]//潘乃穆,潘乃和.潘光旦文集:第7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11-598.
[2]曹毅.“撒尔嗬”——土家人原始生命意识的独特传递[J].民族论坛,1995(2):55-60.
[3]田万振.鄂西土家跳丧特点试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92-96.
[4]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4).
[5]刘珊珊.清江中游土家族“撒叶儿嗬”研究——从原生态到舞蹈教材建设[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
[6]黎力.湖北长阳土家族“跳丧”仪式的演变[J].文化学刊,2007(4):110-113.
[7]桑大鹏.论长阳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构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75-79.
[8]朱祥贵.土家族“撤尔嗬”源流、内涵及功能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86-91.
[9]孙正国.土家族《丧鼓歌》的文化解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39-43.
[10]石雯丽.湘西土家族丧歌的文化解读[J].沧桑,2006(3):100-101.
[11]李君珍.土家族跳丧习俗的变迁[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30-132.
K892.24
A
1004-941(2012)01-0001-05
2012-01-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重大课题“中国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研究”(03JAZD760005);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后现代视阈下对赛义德、黑格尔东方审美文化观的批判”(10YJC751112);三峡大学求索基金项目“土家族传统乐舞文化美学研究”(KJ2011EZ02)前期成果之一。
陈韵(1990-),女,土家族,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陈宇京(1970-),男,土家族,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
责任编辑:谢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