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导向在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2012-08-15石晓明贾立伟
石晓明,贾立伟,李 琨
(河南职工医学院计算机教研室,郑州 451191)
工作过程导向在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石晓明,贾立伟,李 琨
(河南职工医学院计算机教研室,郑州 451191)
文章分析了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其教学改革新思路,即教学内容优化更新、教学课程体系调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变教育观念、以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模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考核方式等,从而提高医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
医学高职院校;工作过程导向;计算机教学改革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发展,社会和医院对于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医学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基本上都是以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学生只是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不具备利用计算机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随着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不断普及,医学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也应不断进行改革更新。
1 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理工科基础薄弱,学习计算机这类工科课程有一定难度。同时,由于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和学生基础差异,造就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没有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
1.2 教师医学知识匮乏 医学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教师主要来自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计算机专业知识过硬,而医学知识相对匮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医学专业结合得不够紧密,单纯强调计算机技术本身,而忽略了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从而导致学生不知学为何用,学习兴趣下降,影响了计算机教学的顺利完成。
1.3 教材内容陈旧 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从电子病历到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与医学的结合无处不在。而目前医学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材无法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同步,“计算机与医学有机结合”的特色也不突出。计算机教材内容基本都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以计算机的发展、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Office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为主,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学与应用相脱节。学生无法认识到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无法将自身所学计算机知识和医学知识有机结合,成为优秀的医学复合型人才。
1.4 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医学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别安排在教室和机房进行,上完一次理论课安排上机练习。理论课教学以多媒体幻灯片为主,采用原始的讲授教学法完成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等内容的讲授。实验课给学生布置相关章节的实习操作,学生上机练习与教师上机指导相结合[1]。理论和实验相对脱节,学生容易遗忘理论课讲授内容和操作演示,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2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改革
2.1 教材内容优化更新 医学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应该既有计算机专业的共同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计算机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大类:计算机文化基础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Microsoft 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Internet基础等,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课程,也是医学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包括:①以最流行的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影像信息处理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医学信息系统应用课程。②以讲解计算机在各种常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可以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计算机课程中上下两篇,也可作为一门计算机课程,还可以把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作为一门选修课进行深入详细的讲解。
2.2 教学课程体系调整 在教师保持原有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将医学相关的计算机基础作为必修课模块,将数据库、网页制作、多媒体及Intemet技术及其应用作为选修课模块。学生在必修课之外可有多种选修课的选择,从而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多种需要。如影像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医学信息系统应用,美容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Photoshop图像处理等。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制订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可以进行模块化组合。不同课程模块开设顺序与课时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以利于不同计算机程度的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课程的安排一定要突出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2.3 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 随着医学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师需要逐步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开发思路,是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学习情境”来实施。每个学习情境包含多个不同工作任务,涵盖学习领域所有知识点,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让学生构建相关理论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它具有整体性、合作性和个性化特点[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同时,要求教师具备企业工作与学校教学能力。
教学的关键是将计算机知识融合到医学专业的具体实例当中,使医学专业的学生懂得如何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的各种实际问题。例如,以住院患者费用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等数据库进行案例分析,模拟设计流程,制作各学科网页及医学动画等。具备鲜明医学特色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融会贯通。
2.4 以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模块 教师针对各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了解该岗位现在、将来面临的各项任务,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立综合能力培养目标,将工作领域的具体工作任务转换成学习领域的综合项目课题,强调学生获取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做”和“怎样做得好”的问题,再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计专业性创新项目[2]。
项目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分解任务,将讲与练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方面,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组织形式,开展情境教学。通过对专业的调研和工作任务的分析,并结合知识体系及学生认知规律,设计了7个学习模块。
计算机文化基础部分,包括:①个人计算机的使用和管理,共6学时。②Word图文编排,共6学时。③Excel电子表格及创建图表,共6学时。④Powerpoint演示文稿设计,共4学时。⑤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基础,共2学时。⑥多媒体应用技术,由多媒体基本常识以及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组成(4学时)。⑦计算机应用基础部分,由医院信息管理系统(4学时)、电子病历、医学影像信息处理系统等(2学时)组成。
以上只是对高等医学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理论课(34学时)的任务解析,当然实验课(30学时)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这是以后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教学内容的设置旨在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把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医学知识有机结合,为社会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应更加重视计算机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例如: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并多组织其参加教学观摩课;每年不定期组织相关教师深入医院等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尽可能多的了解人才需求和专业需求,这样才能适应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同时,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应借助学校图书馆、电子期刊等一切平台,了解最前沿的专业知识、职业教育教学动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医学素养,更好地把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和医学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3 灵活的考核方式
尽管学校已经对教学过程做了一系列的调整,然而行之有效、合理的考核方式也不可缺少。为了客观、准确、公平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必须对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采用一套完整的考试系统,从丰富并不断更新的题库抽题进行上机考试,该校已率先采用此种考核方式[3]。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必然带来考核方式的改革,推行更加灵活的“形成性”考核评定方式:每门课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可采用平时作业,课堂发言、项目实施、文档报告、小组评价、笔试、机试等多种方式的自由组合,对学生的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得评价更加客观、真实,同时也督促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4 结语
社会的进步靠科学,科学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进步靠教育[4]。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现代医学教育已经密不可分。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必须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各个教学环节上努力探索、不断创新,才能使医学院校学生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进程,真正实现医学人才的信息化教育提高师生素质,培养出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曾煌兴.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教学探索—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4,2(12):154~156.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22):46~50.
[3]石晓明,赵俊冉.浅谈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4(2):223 ~224.
[4]李祥生.加强卫生信息人才教育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30(8):89 ~91.
Journal of Henan Medical College for Staff and Workers Vol.24 No.2 Apr.2012
G 642.0
B [
1008-9276(2012)02-0240-03
2011-11-09
石晓明(1983-),男,郑州市人,硕士,助教,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
[责任编校:李宜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