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52例误诊分析
2012-08-15王莉萍
王莉萍
(淇县人民医院,河南 淇县456750)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henmoniae,MP)是近年来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可在小范围流行,并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1]。有肺外表现或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时病情复杂,早期诊断较困难,临床易误诊或漏诊。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淇县人民医院收治116 例MP,早期误诊52 例,误诊率44.8%,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儿52 例,男29 例,女23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7 岁,平均3.2 岁。均用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及抗病毒治疗无效。
1.2 临床表现
1.2.1 发热 该组24 例有发热,体温37.5 ~40.5℃,为不规则热。其中6 例为单纯发热,发热1个月内反复2 ~3 次,每次持续1 ~10 d,极少数达1个月以上。
1.2.2 肺部表现 26 例咳嗽,绝大多数为刺激性干咳、轻咳,3 例似痉挛性咳嗽,少数有痰、黏稠,1 例咳少量血痰。10 例有持续性或阵发性气喘,均为婴儿。全部病例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16 例闻及干啰音,4 例闻及湿啰音,8 例闻及哮鸣音。
1.2.3 肺外表现 心血管系统表现6 例,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肌酶谱异常。消化系统表现10 例,表现为呕吐、腹痛、稀水样便。中枢神经系统表现3例,均为首发症状,1 例步态不稳、小脑共济失调,1例右侧肢体偏瘫,1 例双侧小腿非特异性肌痛。皮肤黏膜受累3 例,1 例水肿,2 例多形性皮疹,其中1例为首发症状。
1.3 误诊情况 该组院外误诊32 例,院内误诊20例。误诊为细菌或病毒性肺炎16 例,秋季腹泻10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8 例,毛细支气管炎7 例,病毒性心肌炎6 例,川崎病、病毒性脑炎各2 例,格林巴利综合征1 例。
1.4 医技检查与确诊依据 52 例均因原治疗方案无效行ELISA 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IgM,48 例首查均呈阳性,4 例1 周后复查呈阳性。血白细胞(2.1~22.5)×109·L-1,中性粒细胞0.35 ~0.89。红细胞沉降率39 例升高,20 ~70 mm/h,其中>50 mm/h 2 例。X 线胸部检查均有明显改变,8 例呈大片状阴影,32 例呈斑点状阴影,10 例呈间质性肺炎改变,6 例心肌酶异常。有神经系统表现者2 例,脑脊液正常,1 例头颅CT 未见异常。
1.5 治疗及转归 确诊MP 后,均予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0 mg/kg/d,3 ~5 d 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3 d,停4 d,再服3 d,然后停4 d,据病情应用3 ~8 周不等。同时对症治疗,并视病情轻重加服激素。52 例均痊愈,门诊复查肺炎支原体抗体转阴。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 据报道[1],MP 占小儿肺炎10% ~20%,近年有上升趋势,约3 ~7 a 发生1 次地区性流行,其流行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可达1 a,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病程可持续数周或数月不等。临床表现是剧咳、发热,肺部体征轻,甚至缺乏,与临床症状不符,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鉴别困难,易误诊。如该组病例伴有肺外表现或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更易误诊。
2.2 误诊原因 主要是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认识不足,诊断思路狭窄。肺炎支原体侵入呼吸道黏膜致气道损伤,纤毛破坏,纤毛流动减弱而引起持续性咳嗽。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产生免疫应答以及自身免疫反应[2],还可引起其他宿主细胞膜抗原结构改变,产生相应细胞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肺外或肺内多种病变[3],易与其他相关组织疾病混淆。而婴幼儿常隐匿起病,临床上缺乏典型表现,极易误诊。该组临床表现有别于典型MP,均伴有肺外表现或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在临床工作中,部分医务人员仍停留于过去对MP 的片面认识上,未考虑到肺炎支原体感染已在呼吸道感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用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效,就一味追求剂量和档次,未及时调整诊断思路,缺乏整体观念。
通过对该组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提醒儿科医师应提高认识和警惕。对伴有肺外表现或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不典型病例,以细菌或病毒感染不能解释或肺炎持久不愈者,应考虑到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的可能。早期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及X 线胸部检查,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Hammerschlag MR.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s[J]. Curr Opin Infect Pis,2001,14:181 -186.
[3]宫迫华,吴升华. 小儿感染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