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能乐中的幽玄美意识
2012-08-15何春兰
何春兰
(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论日本能乐中的幽玄美意识
何春兰
(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日本能乐是集舞蹈、音乐、词章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与狂言、文乐、歌舞伎并称为日本四大古典戏剧。作为日本古老的剧种之一,能乐以其鲜明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魅力被视为日本古典的象征,同时也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能乐这种经久不息的文化现象以及观阿弥、世阿弥父子所确立的美学理念的探究,能够更深层了解能乐的艺术精华所在,体味日本独特的幽玄美意识。
能乐;古典象征;幽玄美意识;世阿弥
一、能乐——日本古典的象征
能乐是日本中世纪主要的戏剧形式。它诞生于14世纪末,经不断地改革完善,到十五世纪末臻于成熟[1]1。论及能乐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710—794),从中国大陆传来的散乐,是一种包含器乐、杂技、歌谣、魔术等表演的民间技艺,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到了室町时代(1338—1573)初期,逐渐发展成为日本特有的表演艺术——猿乐。那时的日本,旧贵族阶级的统治地位已由新兴的武士阶层所取代,武士们大力提倡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所以猿乐等演剧艺术,在增加了模仿和歌舞等要素的基础上,结合普遍开展的宗教活动,成为神社、寺院祭典的表演艺术,并诞生了专业性的艺术团体—“座”。另一方面,从农村民俗中发展而来的“田乐”,从大寺秘教中产生的“咒师艺”等技艺也逐渐盛行,与猿乐相互影响、交流,同时又融入了当时流行的“白拍子”、“今样”等艺能。在室町时代,在我国宋代大曲和元代杂剧的影响下,产生了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这就是日本特有的能乐[2]11。
可见,能乐是在猿乐以及其他民间艺能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进入室町时代之后,在足利将军幕府的极力保护下,才华横溢的观阿弥(1333—1384),世阿弥(1363?—1443?)父子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其加以改革、完善、充实、洗练,使能乐发展成为一种兼备舞蹈、词章、音乐、戏剧文学、演出艺术和舞台美术等各种因素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自此,能乐迎来了它的巅峰时期。此后,能乐在经历了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的复兴转变期以及江户时代(1603—1867)的庶民普及期之后,发展事态每况愈下。随着幕府制度的结束,进入到明治时代(1868—1912),能乐只有靠那些执着的表演者以及贵族的赞助,才能得以继续发展下去。加上之后关东大地震和二战日本战败的影响,更是给能乐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那时的能乐,必须完全仰赖公众的支持方能生存。直至2001年,日本能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能乐作为日本古典的象征,开始受到日本国家政府的重点保护和支持。现在能乐不仅在日本国内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在国际上也是一项被公认的古典艺术。
二、幽玄—日本古典的美意识
中世时代,被关东武士夺取政权的贵族阶级,怀念往昔,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重回王朝,于是将传统文化作为心灵的寄托记述下来,和歌风靡一时。这些贵族阶级所创作的和歌,大部分内容都不是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是来源于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描绘出来的虚幻世界。歌风多注重修辞法和表现的技巧,不去正视现实生活,而一味地追求和歌当中的完美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和歌,强调用心去体会言外的妙处。藤原俊成(1114—1204)在《古来风体抄》中说:“凡歌者,颂于口咏于言也,故应有艳丽而幽古之声”[3]55。他将这种飘渺的,难以捕捉的优雅之美称之为“幽玄”。
可见,在和歌世界中,确立“幽玄”审美意识的是藤原俊成。他所创作的和歌,不仅追求和歌的外在形式之美,还追求“言外有音、余音缭绕”的静寂之美、纤细之美[4]137。这种幽玄的审美理念贯穿于中世时期的文艺、文学和艺术等各个领域,不仅对连歌和和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后又渗透到了室町时代能乐和茶道之中,成为日本古典最重要的审美意识之一。
室町时代的世阿弥,将这种神秘而无法理解,有言外余韵的幽玄美意识融入能乐之中,用于表现能乐的优美柔和、婀娜多姿,最终集猿乐之大成,将其发展成为幽玄的能(梦幻能)。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审美意识并不仅限于感官之美,也是精神性的美,内向性的美,趋向于禅宗“无”的境界。总之,幽玄不仅是日本歌论和能乐论的文艺理念之一,同时在日本古典领域中,也是重要的审美意识之一。
三、能乐中的幽玄美意识
南北朝时期(1336—1392),出自大和猿乐结崎座的能乐鼻祖观阿弥,兼有名的作者与演员为一身,将大众娱乐“救世舞”以及田乐等其他艺能的音乐和舞蹈元素融入猿乐之中,使表演更富艺术美,同时积极地将藤原俊成所提倡的幽玄美意识融入能乐之中,采用幽玄风格的表演形式,大大提高了演出质量。观阿弥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将能乐提升到了武士、贵族以及庶民共同欣赏的艺术境地。
观阿弥积极吸纳幽玄的艺风,初步提出能乐的幽玄理念(这里的“幽玄理念”主要指高雅的优艳性),明确以“幽玄”(优艳)作为“无体上风”,余艳(しほれ)作为“上位美”,还以花(艺术魅力)作为能乐的生命。要获得“花”就需要“用心”,而且要求从“上花”到“下三品味”兼济,都要做到精益求精[5]190。
观阿弥去世之后,其子世阿弥继承父亲的艺术成就,集各流派演技之大成,将“闲寂”的禅文化精神融入能乐之中,并对观阿弥提出的幽玄论重新做了详细的解释,强调对于神秘深邃的追求,创造了观世流的独特风格并确立了能乐的美理念。1401年,世阿弥写成了能乐的理论著作——《风姿花传》(又名《花传书》),在此能乐论中,他提出“幽玄“和“写实”是能乐的两大要素,而就其艺术本质而言,则是幽玄。世阿弥将幽玄作为能乐的最高审美理想,在他看来,能乐只有达到幽玄的境地,才能实现余韵和余情,才能展现最完美的艺术效果。
另外,世阿弥在能乐理论书籍《风姿花传》中以“花”论述了幽玄之美。他认为,“能乐中通晓花,乃最当其要也”[3]55。“花”是能乐的生命,它的形象象征着一种艺术魅力,是能乐的精髓所在。要想在表演艺术上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花”,从而达到“阑位”的最高境界。对于什么是“花”,它在这本能剧论中写到:“感动、有趣、新奇此三者同为心也”。在他看来,“花”就是要不断地磨练自己精湛的演技,懂得怎样给观众带来新奇感和视觉上的冲击,即强调它的感染力。因此他大力批判粗糙露骨的下品味的表演,提倡幽远清寂、典雅含蓄的上品味的幽玄美意识。
在他的另一部能乐论——《花镜》一书中,世阿弥提到:“唯美和柔和之风姿,乃幽玄之本体”。很显然,幽玄追求的是清寂、含蓄、典雅、柔和、幽深、间接之美,而过爆、过强的感情将破坏幽玄的境界。除此之外,能乐在总体上反映了幕府时期贵族阶层的没落情绪,在现实生活中被武士夺取政权,丧失主权地位的封建贵族们,怀念以前的王朝生活,只有借助这类形式的艺术,来宣泄和抒发他们精神上的极大哀怨和空虚,追求柔和典雅的忧伤情调。因此,一方面,能乐的文学剧本,即谣曲的内容一般均为古文,其中有对白也有唱词,有一定的韵律,唱词大多通过引用日本的汉诗以及和歌来抒发感情,比如,《高砂》中,主角老翁和副主角老妪的上场诗:“巍巍高砂松,当风发春荣;行看天色晚,山巅鸣暮钟”[1]5。在谣曲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不追求情节的变化发展,着重叙事抒情,以优美、隽永的语言配以乐队单调的伴奏,更加使得谣曲的内容颇具神秘幽玄之感,富有感情,耐人寻味。另一方面,能乐中没有特别尖锐的戏剧矛盾和社会矛盾,舞台上决不允许真正的笑声和哭声的出现,也不能出现血腥和带有激烈冲突的场面。总之,能乐的表演要求道具、动作的简单化和将喜怒哀乐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以避免尖锐冲突的发生。
在舞台方面,不用实体布景,也不追求幻觉性的效果,后廊尽头那一个永远不变的松壁(镜板)是能乐舞台唯一的布景,它只是一种历史的象征。舞台采光的黑暗容易给人带来一种神秘感,使人陷入无限的联想之中,而光亮与黑暗相结合的昏暗更是如此。能乐舞台的设置就仅仅抓住了这一采光效果,在舞台顶部不设置任何照明工具,而是借助自然光线从侧面射入舞台照明,制造了一种从下到上明暗相接的神秘氛围,体现出“幽玄”的感觉。在这样的幽玄氛围中,演员们将假面和动作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表演手段,而观众则要透过舞台上这种“无布景,无道具,无表情”的表演去体味其中的奥妙及深意,即用“心眼”去观赏和想象假面下的丰富表情以及无限广阔的空间。
由此可见,多采用历史故事,表现被推翻的皇室时代的贵族艺术与新掌权的武士利益的结合,严肃正统,文词雅典考究,风格幽丽柔和的能乐从谣曲内容,表演手段以及舞台设置等各个方面都忠实地体现了幽玄美意识的原则。世阿弥所提倡的幽玄美意识是与坚硬,刚强之美相对应的优雅,柔和之美,他不仅继承了藤原俊成所倡导的典雅艳丽的幽玄之美,并且顺应新兴武士阶层的需求,融入了质朴刚健等审美要素。因此,能乐中的幽玄美意识具有质朴和艳丽、刚健和典雅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性。正是这种包含多种要素的复合美意识,成为了日本民族文艺理念的审美特征。
四、结语
室町时代,贵族没落、武士执权,伴随着庶民势力的不断高涨,民间艺能、文学等相继盛行。世阿弥在其父观阿弥的基础上,将藤原俊成在和歌当中提出的幽玄理念进一步融入能乐之中,以优美柔和、典雅含蓄的情趣将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相协调统一,确立了能乐独特的美学趣味。能乐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幽玄美意识,是幽玄美意识的重要载体之一。即便在当今时代,人们在观赏能乐之时,也能深切地感受到舞台上洋溢的凄凉、梦幻的氛围,以及在其后所蕴藏的空寂、幽玄的情趣。
[1] 申非. 日本谣曲狂言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 王爱民,崔亚南. 日本戏剧概要[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3] 郑新刚. 浅论日本能乐中的传统美学趣味[J]. 怀化学院学报,2007,(2).
[4] 韩立红. 日本文化概论(中文版)[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5] 叶渭渠. 日本文化史[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On the Mysterious Profundity Consciousness in Japanese Noh
HE Chun-lan
Japanese Noh is a comprehensive art assembling dance, music, poetry and prose into one whole.It is one of the Japanese classical dramas besides the kyogen, bunraku and kabuki. Characterized by striking aesthetic features and artistic charming, Noh is a symbol of classical Japanese as well as a nonmaterial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The paper penetrates deeply into Noh and analyses the aesthetic idea of Kanami and his son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Noh and deeper appreciation of its mysterious profundity consciousness.
Noh; Classical Symbol; Mysterious Profundity Consciousness; Zeami
J809.9
A
1008-7427(2012)07-0091-02
201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