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机制探析
2012-08-15吴雄强
吴雄强
(福建农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机制探析
吴雄强
(福建农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首先分析了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同时分析了就业困难的主、客观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心理疏导;加强困难群体的职场教育和就业指导,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帮扶
本文将以高校毕业生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为基本分析点,结合平时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策略略谈几点看法。
一、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
(一)心理脆弱的学生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各种挫折、困难和矛盾,这些主要是由社会、企业以及自身因素引起的,心理脆弱的大学生,由于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差,无法正视自我、接受现实,很多人会由此产生焦虑自卑、抑郁悲观、妒忌攀比等心理,这些心理问题极大困扰他们的就业。
(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身的经济压力,在求学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同时他们也承载了家庭的殷切期望,迫切希望能顺利就业改变命运,能更好的帮助家人,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来自贫困家庭,缺乏就业的人脉资源,同时在求职过程中就业成本投入不足,缺乏就业竞争力,这些导致他们在面对竞争时,充满焦虑,有些学生在遭遇失败的求职经历后变得自卑消沉,逃避现实,主动放弃寻求新的就业机会。
(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这些学生由于在学期间补考、重修科目较多,无法顺利毕业,取得学位,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差,无法达到用人单位对专业这方面的要求,直接导致他们就业困难。
(四)综合素质差的学生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各方面能力突出、综合素养高的学生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那些性格内向,在校期间很少参与学生活动,缺乏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策划管理等职场基本素养的学生,由于无法很好的推销宣传自己,与用人单位缺乏沟通和共鸣,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丧失很多就业良机。
(五)身体有缺陷的学生
企业在招聘员工中由于自身的利益以及对企业形象的考虑,往往会比较注重员工形象和健康状况。那一部分由于自身身体残疾、健康因素或相貌不佳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普遍缺乏自信,充满焦虑,担心面试过程中受到歧视,遭受用人单位的弃用。
二、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1.缺乏良好的自我认知和心理调适能力
相当多学生自我认知不够明确、求职处于迷茫的状态,自我定位比较模糊,不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对自己的专业领域和行业特点认识不充分,不善于挖掘自身潜力。同时,求职过程中,由于准备不足,容易出现紧张、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有些心理调适能力差的在遭遇多次失败的求职经历后会变得自卑消沉,自我封闭,逃避现实,不愿去寻求就业机会。
2.职场素养欠缺,择业观不合理
现在多数学生缺乏职场基本的素养,没有很好的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目标模糊,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没有很好的将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同时,多数毕业生都存在“眼高手低”的状况,一方面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方面和整个市场需求差距比较大,另一方面,又期望企业能提供高出自身专业能力要求的薪资待遇水平,经常跳槽,缺乏企业最看重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多数毕业生都向往国企和事业单位,不愿意去基层就业。
(二)客观原因
1.高校传统教育体制与市场需求脱节
当前,我国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按照人社部预计,我国“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同时就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企、事业倾向于招聘有经验、有能力、责任心强的人才,这无疑加剧了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而另一方面,高校传统的教育体制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专业设置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师资资源分配不合理,学生所学知识沉旧,转化率低,这造成了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就业优势、核心竞争力无法体现。
2.高校就业指导与帮扶机制有待完善
近几年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职场教育,比如,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但是任课教师绝大多数都是由辅导员来担任,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实效性、针对性,同时,职业指导过程注重理论指导,轻视就业实践和技能培训环节,这样的指导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也有待完善。困难学生尤其在就业阶段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挫折感。缺乏良好自我认知和心理调适能力的毕业生在遭遇屡次失败的求职经历后,心理认知将严重失衡,部分人将变得抑郁消沉,悲观厌世,如不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将酿成悲剧。如何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就业帮扶,完善相关机制仍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3.部分用人单位人才选择标准不够合理
目前部分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在选人用人上没有导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往往考感觉和经验来招聘人才,追求高学历,侧重强调工作经验,不注重企业的人才储备和培养,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也有一些企业在招聘中存在地域限制、性别歧视。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参与公平竞争,就业难度加大。
三、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与帮扶
(一)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心理疏导
目前,就业压力已成为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来源,尤其对就业困难群体来说,如果有众多的人“毕业即失业”,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校园的和谐稳定,这就迫切要求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高校应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给予个性化的帮扶,以心理疏导为主,同时提供必要的就业技能指导、就业心理辅导等,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心理调适能力和抗挫力,帮助他们正视自我,接受自我,直面现实,克服内心的挫败感和自卑感,消除嫉妒、偏激和冷漠心理,积极应对求职过程中的挫折,培养良好的心态步入社会、顺利就业。
(二)加强困难群体的职场教育和就业指导,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
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就业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弱,缺乏职场素养,这就要求高校对这部分困难群体的成长环境要给予更多支持。就业帮扶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高校要重视对困难群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和平台,鼓励他们勇于展示自我,强化竞争意识,全方位提升职场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为了帮助他们成长成才,高校要构建“助学、励志、强能”的全方位立体帮扶模式。
高校首先要在政策上给予更多扶持,积极引导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充分保障学生的就业权益。同时,高校也要对就业困难群体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技能培训,要真正去了解他们的需求,注重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引导,帮助调整就业期望值,在加强就业指导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 郭薇.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
[2] 陈秀君. “助学·励志·强能”构建高校贫困生立体帮扶模式[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3] 卫正梅.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G645
A
1008-7427(2012)06-0049-01
2012-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