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思考与行动
2012-08-15邵光华袁舒雯
邵光华,袁舒雯
(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思考与行动
邵光华,袁舒雯
(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高校服务地方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发展之路。统观以往研究,在经济技术领域方面的实践研究较深入,而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方面实践研究较少。以往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多是采取课题指导形式,存在很大局限。通过行动研究实践探索高校挂职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引领意义和普遍推广价值。
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挂职
一、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是高校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校是高水平专业人才汇集的地方,一直以来高校都被认为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摇篮,高高在上,很少与地方发展直接接轨。近几年,观念开始转变,高校承担了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责,要求高校从地方发展需求出发,解决影响区域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共建发展平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把科学研究实践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和培训资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目前,高校服务地方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发展之路。尤其是在经济技术领域方面,许多高校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服务地方的实践探索。如最主要的形式是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高校针对企业需求为企业培养人才,通过科技合作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开发、设计、研制产品,解决技术难题等。[1]但是,如果认为高校服务地方只是局限在利用高校科技力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个方面,那么就显示出对高校服务地方思想理解的狭隘性。事实上,高校除了运用科技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外,还有许多为地方服务的空间。其中,高校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就是一个很大的空间。因为高校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或含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同样也是教育专家汇集的地方,也应该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服务和贡献力量。因此,高校应将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提高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高校既是某一特定区域的品牌标志,又是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目前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实中高校的服务理念仍显滞后,服务功能还很薄弱。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还比较少,我们从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键入关键词 “高校服务地方”并 “基础教育”,有关文献资料少得可怜。当前,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 (成人教育或高师函授形式除外)基本是教师个体行为,多数是课题指导,高校教师作为顾问或专家对中小学校申请的上级课题进行技术指导和引领,服务目的是帮助学校完成课题,或被请作学术报告,这样的服务不足之处在于服务面局限,不深入、不系统,服务作用只是帮助做课题、完成课题,目的并不指向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学校的受益面小,主要是课题组成员受益,对整个学校的全体教师作用影响并不是太大。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需要范式革新,需要探索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新路子、新范式,扩大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目标应该指向有效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地方基础教育进入教育发展的快车道。这方面尚需要加强研究与实践探索。
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既符合现在倡导的高校为地方服务的宗旨,又确实能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教育一线,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改变教育现状,提高教育质量。而高校在服务地方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能获得极大的发展动力,做出更多的创造性成果,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在为地方服务的实践中发现课题,开展具有应用导向的教育研究,凝练学科方向,最终可以提升学科水平,可以说,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是高校教育学科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高校要想“顶天”,首先就应该 “立地”,作为高校教育学科更是应该立足一线教育实践。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解决基础教育和地方学校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可以从一个侧面彰显高校自身价值。所以,高校必须将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服务任务。
二、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机制
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首先高校需要转变传统单一培育人才的职能观念。高校传统职能观念在高校教师中根深蒂固,认为高校工作重心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高校教育工作者以拿到大的科研课题或项目为骄傲,以发表高级别的研究论文为光荣,许多高校重要考核指标就是课题、论文和奖项。在人才培养方面,考研率、学科竞赛获奖等被作为重要指标。这些观念不利于教师走下象牙塔,不利于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意识的养成。高校和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者必须先转变观念,才能更好地参与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高校须将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纳入地方高校(含教师教育或师范教育)的核心办学理念之中。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 (含教师教育或师范教育)必须将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并通过服务地方基础教育获得更大发展纳入办学理念,高校的教育学科建设应立足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与学科自身发展的结合点和互动平台之上。从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与高校发展的互动关系看,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构建适合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模式与机制。依托学科建设,发挥自身优势,以学科建设服务于地方教育发展,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促进学科发展,实现互动双赢。
地方政府应搭建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平台。地方政府在把基础教育和高校发展纳入本地区发展的总体规划的同时,要为地方中小学与高校联姻搭建发展平台,有相应的政策做支撑。高校应不断根据地方需要,建立和完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发现和重视高校现有教育资源的重要价值,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服务合作的政策环境,以教育学科专业为依托,使地方中小学和高校学科专业联合运作。
寻找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结合点是提高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质量的前提。高校是知识分子的集中场所,是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是地方基础教育的领跑者。事实上,高校不是万能神,不是什么都行,要肩负起引领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责任,高校还面临着许多不足。高校必须找到与地方基础教育的结合点,高校能为地方基础教育做什么,地方基础教育需要高校做什么,搞好供需对接,引领地方基础教育就有了可能。通过调查了解,需求分析,摸清地方基础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以便在行动中探索、研究解决。对服务的机制和形式,服务的内容和任务,服务的方式和方法,服务的心理和障碍,服务的效能和质量的检测,社会外部环境和高校内部环境的制约与协调等问题,进行积极实践探索,对挂职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随时进行分析解决。
三、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新探索:挂职服务指导
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大家熟悉的服务方式主要有高校为地方基础教育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职后培训,高校专家学者到中小学进行实验指导、课题指导、做报告,或与中小学教师联合开展教学研究,大学生参加 “支教”与 “义教”活动,建立多种形式的教育实习基地体系等。这些形式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但是,这些服务方式也都有它们的局限性,最主要的是服务范围过于狭窄,服务指向没有根据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
在多年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我们提出高校教育资源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口号,并开始了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形式的新探索,尝试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新途径,通过高校教育专家学者挂职中小学实现高校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学校教师教育学院与当地教育局签署协议,分派博士教授进入中小学进行挂职教科研副校长,利用高校资源组建指导团队,帮助挂职学校制定教科研规划,开展教育科研业务培训,引领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师科研兴校、教研相长的意识,提升挂职学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建立品牌学科,形成教学特色,为学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发挥 “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提高挂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服务全面升级,更好地实现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能。这是一种新的探索,这为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开辟了新篇章,带来了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范式革新。
在这里,“挂职”有着特别的含义。我们知道,一般意义上的 “挂职”是指国家机关有计划地选派人员,在一定的时间内到机关或国有企事业单位担任一定职务进行锻炼,具有三种形式,一是到基层挂职以增加对基层工作的体会,二是到上级机关或中央国家机关挂职以拓宽挂职人员的视野,增强其大局意识,三是到其他地区挂职以学习先进的工作方式和理念,更新工作思路。[2]所以,一般意义的挂职锻炼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锻炼干部,而非服务挂职单位,而我们挂职服务提出的 “挂职”含义不同,主要指挂职服务而不是挂职锻炼。挂职服务指挂职人员为挂职单位发挥自己的专业和技术特长,通过专业技术指导促进挂职单位的发展,为挂职单位服务。挂职的主要目的不是在挂职过程中锻炼挂职人员,为其后职务晋升做铺路,而是服务挂职单位,通过发挥自己的 “知能”促进挂职单位的更好更快的发展。综观国内,高校专家学者以服务为主的挂职中小学进行指导属于新探。一方面,到目前为止,高校服务地方,几乎都是科技方面的合作,高校的技术发明指导地方企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挂职锻炼,多是干部锻炼,目标指向挂职干部的成长,而作为纯专业技术服务指导、学术引领式的挂职服务几乎没有研究和探索的案例。
挂职指导与不挂职指导有着重要区别。高校教师挂职指导,能够融入学校,与教师交流方便,沟通更直接,容易摸清学校的基本情况,从而能够根据挂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规划和指导建设等。不挂职指导常是帮助学校完成一项具体教科研课题任务,不能融入进去,工作常常被动,积极性不易被调动,服务效果一般。挂职服务也有多种形式。如短期挂职一个学期,可以帮助中小学校一个学科进行教学特色的建设规划,学校文化建设的规划等。中期挂职一年,可以帮助学校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提升,开展有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学校教科研水平。长期挂职一年以上,可以对学校做长期发展规划,实现品牌学科的建设,学校特色的建设。
高校教育科研人员挂职中小学服务任务具有双重性。挂职服务一方面是将挂职者的教育理论用于指导实践,通过与挂职学校原领导班子商讨、全体教师大讨论,对挂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特色进一步明晰,并在科学的办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创新教育,特色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质量。另一方面,挂职人员也要从研究者的角度去留意、发现学校教育中的好的值得推广的东西和存在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这就要求挂职者留心收集挂职学校的教育现实,坚持写 “挂职笔记”,研究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将在挂职学校工作中能够产生火花的做法、感触、见解、灵感等都记录下来,并经常撰写“反思报告”。
实际运作中,挂职服务指导在工作时间上一般一周去挂职学校一天,检查上周的任务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解答教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一方面调查研究,了解新的情况,研究新的问题,布置新的任务,一方面根据实际需要做专题报告、组织主题讨论,还有就是组织教师观评课。作为挂职科研负责人,首先,必须认真研究挂职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状况,可通过访谈教学科研管理人员,深入教师内部了解教师教学科研现状,通过课堂听评课,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任课教师、学生座谈,查看教师教案、学生作业,研究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教科研制度等,全面了解掌握学校成绩、教师状况、工作态度、学生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基础。其次,在工作中,要与学校领导多沟通,与教师多交流思想,逐步转变应试教育思想,形成教育大视野。多深入课堂进行教学观察,组织教师经常观课,[3]引导教师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要成绩,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中的不当教学行为。再次,经常开展有主题的教科研活动,主题选择应是教育教学热点问题、教师关心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活动,如有效教学研究、中小学如何做科研等。对教师要灌输教师专业发展信念,指导教师做好专业发展短、中、长期规划。在科研课题指导方面,一定结合学校和教师实际,选择合适的、有意义的课题。另外,为了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实现更有效地服务指导,挂职人员根据挂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可以根据自己单位人员情况组建合适的指导团队。高校教师挂职服务基础教育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模式,[4]边实践边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概括理论,形成模式。
四、实践反思
高校教师挂职地方中小学为地方教育发展服务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首先,高校教育理论工作者做的多是理论研究,目标是理论成果,而地方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学生成绩和学习的进步,学校追求短期效益和升学率,与高校合作意识不强,而高校更重学术成果,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矛盾制约着 “校地”教育合作。二是中小学学校科研的动力不足,尽管他们知道教研相长,科研能够促教学,但教师的观念转变还是比较困难的。三是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压力大,时间宝贵,加上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跟不上,导致教师从事基础教育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四是高校学者需要适当调整研究方向,在高校为地方服务的过程当中,高校教师要使学科探索性研究和地方基础教育现实需要研究协调起来,高校专家学者要把兴趣驱动研究与地方基础学校或教育部门现实研究结合起来。这些都为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带来挑战。如何提高高校特别是中小学校对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合作的积极性,如何创造适宜的环境引导高校教师投入基础教育实践研究,都是未来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校地合作是双向互动,受地方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制约,如何结合地方经济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寻找适当的服务方式?目前,高校服务地方做得最好的都是经济发展最活跃、生命力最旺盛的发达地区,他们有强大的经济支柱。经济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地区高校如何服务地方教育发展,如何进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服务合作以刺激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做前瞻性研究。
如何更有效地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人员的指导作用?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涉及面比较广,有地方政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高校、高校教育学院、教育专家学者等因素。什么样的高校环境,怎样的沟通方式,才能让高校服务人员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学校如何协调与高校的安排,如何运行,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服务人员的积极引领作用?也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与科技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不同,它更多的是 “虚无”的,成果不是实物或产品,常常不是立竿见影,评价机制的建立显得特别重要。由于服务绩效不 “明显”,服务质量的评价机制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建立怎样的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质量检测体系才能更有效地引导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良性运转成为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瓶颈研究。需要建立有利于引导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高校评价体系。作为对高校的评价,要把高校支持地方发展合作创新中的贡献和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比率,作为考核评价高校科技能力、办学水平的重要方面。作为高校教师的评价,要把服务地方作为教师业绩之一。但是,高校科技型人才服务地方可从创效益多少来衡量,而教育服务地方就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度量,因为它的效益难以量化,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引导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服务地方基础教育需要更为细致的思考。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需要相关的理论研究。围绕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多种形式加强理论探索,尤其是高校教育专家学者挂职中小学属于新生事物,缺乏理论研究,必须从相关领域寻找行动的依据。我们可以从高校与地方科技合作服务地方、干部挂职锻炼等形式获得借鉴,初步形成理论框架。加深对高校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重要性和基本规律的认识,寻求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探索高校通过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新路子。对选择和构建 “立地”服务的路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探索,围绕高校教育专家学者挂职地方中小学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机制问题、实践问题及操作环节等问题进行宏观研究,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基础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和指导。
高校与地方密切相关,互为一体。地方发展需要高校服务,高校发展也离不开地方支持。[5]高校不仅要持续地为社会、为地方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还要直接利用优势资源为地方服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方针。高校对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作出更大的贡献,就能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高校教育科研人员应该以基础教育和广大中小学校作为重要战场,以切实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为己任。
[1] 王学成.服务区域是地方高校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兼谈陕西理工学院服务区域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9,(4):63-64.
[2] 尹冬华.当代中国挂职现象解析 [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3):16-24.
[3] 邵光华,王建磐.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观课活动[J].教育研究,2003,(9):26-31.
[4] 赵明仁,王嘉毅.教育行动研究的类型分析 [J].高等教育研究,2009,(2):49-54.
[5] 于桂霞,朱俊义.区域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科研工作策略研究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54-55.
On the Practi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ing the Local Basic Education Development
SHAO Guang-hua,YUAN Shu-wen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Ningbo University,Ningbo,Zhejiang,315211,PR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ing the local development has been a hot topic.It is thought of as the route of develop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Much practical research has been done in ho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ing th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but the field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ing the local basic education is underexplored.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sed to serve the local basic education in the form of guided research projects,usually with limited impact.Carrying out action research while serving temporary positions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erve the local basic education,which is realistic and has promotion valu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erve the local development;basic education;take a temporary post
G 642.0
A
1674-5779(2012)01-0070-05
2011-12-01
宁波市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基地项目成果
邵光华 (1964—),男,山东单县人,宁波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苏二利/校对 舒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