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生活”问题之问对
2012-08-15王鉴
王 鉴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教育与生活”问题之问对
王 鉴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生活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便有什么样的生活形式。生活过程是保证人成为人的重要场域,如果离开生活世界,人们的生活及人类的发展都很难想像。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教育史上出现过 “教育生活一体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建构说”、“教育交往说”等,都是针对某一个时代教育与生活关系所表现出的问题而言的,都在尝试走出教育与生活脱离的困境。现代哲学中的 “生活世界”理论为我们理解新时期教育与生活、教学与生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课堂生活的构成出发,变革课堂生活的样态,进而促使教师和学生从单一的教育 “专业世界”回归真正属于人的 “生活世界”。
生活;生活世界;教育;课堂教学
我给博士生和硕士生开设 “课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已有数年,其中有一个专题为 “教育生活与教学生活”,每逢这节内容,我安排的便是讨论学习方法,为了便于学生集中讨论,我也给同学们提出了4个问题作为思考的线索:(1)什么是生活?(2)如何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3)什么是生活世界?(4)如何理解课堂教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同学们开始陷入沉思,即而有学生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与讨论,甚为热烈,并给我提出了许多有待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课后回顾这些课堂讨论的过程,觉得有许多新颖之处,如果能整理成文,当是一篇对 “教育与生活”关系理解的师生对话录,对此领域的学术探究将会有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什么是生活
生一:生活嘛,大家都知道,但确实很难来界定。我也不太清楚社会学或哲学中关于生活概念的具体界定,我只能从我对生活的理解来描述一下生活,还望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生活可以分两层来理解:第一层是现实生活,是人生活在其中的当下境域,包括他的一切,既有衣食住行等日常的生活,又有他精神的生活;第二层是理想的生活,是人将要生活的生活,是人们要过的未来的生活。常言道,现实的生活是艰辛的,未来的生活是美好的,生活的过程就是不断追求未来美好生活的过程,现在的生活是未来生活的基础,未来的生活是现在生活的目标。
师:能不能描述一下你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呢?
生一:我的现实生活嘛,有时觉得很充实,有时又觉得很单一。充实是因为每天都有课,有任务要完成,还要准备毕业论文,还要联系工作单位;单一是因为整天都跟书本打交道,每天生活的轨迹好像就是宿舍与教室之间,总觉得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够。我的未来生活世界嘛,是我的梦,它像海市蜃楼,虽然虚幻,但却美丽!我相信,有了现实的生活的不断努力,将来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生活就是让人们明天比今天更美好,这样生活才有意义。
师:很好,讲得比较清楚,全是自己的思考,很有思想性。其中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她讲到了生活中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这是胡塞尔在论述生活世界时曾经专门论述过的问题。他说人的生活世界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世界、专业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世界。常人都生活在日常生活世界之中,可以说任何人都不能离开日常生活世界而生活,就如同鱼离不开水生活一样,这也是马克思所谓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现实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生活的 “水”,是如同人之生命存在需要呼吸空气一样重要的文化构成。这说明我们的研究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已经触及到了这一时代哲学的前沿,只是我们尚不知道。二是她讲到了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而且还描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即现实的生活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未来的生活是现实生活追求的目标。这一观点与斯宾塞的观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即作为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对未来完美生活的准备,即教育是为未来完美的生活的准备。这一观点我们过一会儿还会涉及。
生二:老师,我想生活从词义来分析, “生”就是出生、生命、生长,“活”就是活着,与 “死”相对。作为 “生活”一词,应该是人生下来以后,就是活的,是一个生命活着的过程。生活的过程从时间上来讲有长有短,因人而异:有人早年夭折,有人英年早世,有人长命百岁。生活的过程从质量上来讲,有高有低,也因人而异: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得轻如鸿毛,有的人死得重如泰山;有的人活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及天下;有的人活着恪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见生活是一个有时间和质量双重涵义的概念。
师:真的很有创意,能从时间和质量两方面来描述生活。首先,我们的学生知道从词源上来分析生活一词的涵义了,这很好。教育学领域许多概念的表述都会从词源上来考察,比如教育、教学、课程、教师、学生等,这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那么为什么从词源上来考察呢?大家知道,汉字是音形义结合的文字,从词源上来考察就是要找到这一词所表达的本义及其它演化的过程,这样也就弄清楚了这一词在现代汉语里是什么意思了。是的,生活的过程就是人生的过程,它在两点之间,从出生到死亡的这一过程中,时间是一个方面,还有空间的问题。是不是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一个人的生活世界就不同于另一个人的生活世界呢?生活在中国和生活在美国这样两个不同的空间,生活的形式与内容也就有很大的差异。生活的质量问题显然是人生的价值问题。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除了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的保障之外,人还是要追求精神生活的。这一点马克斯论述过人的基本生活的内容及对人生活所起的作用,大家可以有时间读一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人的本质、人类的本质时,就精彩地论述了人的生活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的生活中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还有马斯洛也论述过这一问题,他说人的需要可以分成六个层次,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生存的需要,主要是指衣食住行性之类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可见,生活的过程不是一个时间长短来衡量的问题,而是一个以价值为标准来评判的问题。生存与生活有着本质的区别,生存只需要有衣食住行来保障就可以完成,但生活却需要在衣食住行之外更复杂的文化或精神的需要。
生三:老师,您刚才讲到生活的空间问题时,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即生活是不是还有个体的生活和群体的生活呢?
师:对,刚才第一位同学描述的就是她个体的生活,你们的生活与她的生活大同小异,因为你们都是生活在学校这一空间中的研究生。不知道你们了解不了解研究生的生活呢,可能我们上研究生时的生活和你们现在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当然时代不同了,生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比如我们当时的娱乐生活主要是研究生在一起打牌或者到 “大学生之家”去跳舞,你们现在的娱乐生活主要是与网络打交道,很少同学之间打交道。全国各地其它高校的研究生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我想也是大同小异。这就是一个时代某一个群体的生活特点。大家知道,现代社会,因为分工越来越细,职业也就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职业,不同的专业,他们的生活特点也就不一样,教师与医生的生活不一样,农民与工人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在职业的基础上还产生了专业,即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必须掌握专门的知识,必须经过专门机构的培养,如教师、医生、律师等,人们一但选择了这样的专业,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特点就与该专业相关了,形成了这些专业的生活特点。同时,每一个专业或行业领域内部,每一个个体的生活也是不一样的。就我们当老师的而言,有的人的生活丰富多彩,有的人的生活单调乏味。个体生活的态度、方法、价值等决定了个体生活的方式与特点。同一行业内,不同的个体的生活中的共性构成了这一行业的 “类特点”,进而成为一种心理学上的刻板印象;不同行业的 “类生活”,又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图景。
二、如何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讨论了 “生活”的概念,至于 “教育”的概念,我想我们不需要再讨论了,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直接讨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了。为了大家能在发言过程中抓住要点,我建议大家考虑从教育史上有关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理论出发来思考问题。那么,教育史上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理论主要有哪些呢?
生四:教育史上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我知道杜威著名的论断:教育即生活。但我一直不理解其中的涵义是什么?如果 “教育即生活”是一个命题,应该如何理解呢?如果 “教育即生活”是一个隐喻,又将如何理解呢?我的意思是如果 “教育即生活”是一个命题的话,我们如何来证明它呢,不管是证实还是证伪;如果 “教育即生活”是一个隐喻的话,它又隐喻的是什么呢?
师:你能不能更具体地表述你的思考呢?即你在读杜威的著作的时候,你读出来的 “教育即生活”的确切的涵义是什么呢?我说它只是一种观点,一种有针对性的观点,是针对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观点而提出来的,你知道斯宾塞的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观点吗?
生四:斯宾塞在他所处的时代喊出了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口号,他强调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所以他的学校课程要以科学知识为主,而且他认为科学知识的教育是为学生未来完美的社会生活作准备的。所以说,斯宾塞的关于教育与生活的观点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 “教育准备说”。
师:对,看来你的教育史知识不错,但你没有把教育史上的这些观点联系起来理解,而是孤立地理解,所以是片面的,理解也就不够深入。是啊,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了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这是斯宾塞教育思想的名言之一。他还有一句名言就是,教育的作用就是使人们为过完美的生活作好准备。为此,他还从生命的知识、直接谋生的知识、间接谋生的知识、教育子女的知识、休闲娱乐的知识等五个方面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准备而设计了学校教育的课程。斯宾塞发表这一论文的时代,正是英国产生革命的时期,斯宾塞的教育准备说正是为了适应经过产生革命确立了的资本主义的世界工场的发展而提出的。在当时,学习科学知识确实能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能在社会上找到较为稳定的工作,能保证人过上较为完美的生活。但是,时代的发展,经过了半个世纪之后,到了20世纪初,也就是到了杜威时代,这时候机器化的大生产对人的异化以及教育对人的培养过程中的片面发展都引起了思想家与教育家们的普遍关注。美国教育家杜威针对以赫尔巴特、斯宾塞等为代表的知识论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杜威说他想问斯宾塞先生一个问题:如果教育是为儿童未来的完美生活作准备的话,那么儿童作准备的这十几年、二十几年还要不要过一种快乐的生活?其实当时斯宾塞先生已经于1903年逝世了,杜威的问题他也回答不了啦,但杜威主要是问那些坚持让儿童没头没脑地学习科学知识的人的,是让他们来回答的,以牺牲儿童的快乐生活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到底值不值得?杜威的回答如同他在 《我的教育信条》中的口吻一般斩钉截铁:教育不是为儿童未来完美的生活作准备!教育即生活。他进一步论述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成长、教育即儿童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等一系列观点。在教育与生活的观点上,杜威的名言除了 “教育即生活”之外,还有一段话也堪称经典,他说: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生活。所以,我说,要理解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就要理解斯宾塞的观点,他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他们探讨的是同一个问题。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教育史上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观点,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我们需要从源头来考察并顺流而下直至今天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生五:在教育史上,最初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融为一体的,即在原始社会的时候,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但是自从有了学校教育之后,教育就与生活分离了,生活中的人是劳作之人,教育中的人是沉思之人。沉思之人的生活与劳作之人的生活也就分离了,直至现在,学校教育还是培养的主要是沉思生活的人,他们与现实生活即劳作生活就有了距离。在此基础上,斯宾塞提出,教育要为生活作准备的观点,杜威又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他们之后,还有谁提出相关的观点,我并不十分清楚,愿听老师与大家指教。
师:很好,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一下子找到了源头,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又一下子指向了未来。你的发言我可以概括为两个问题:第一,你说学校教育产生后培养的主要是沉思生活的人,他们与社会的劳作生活是分离的;第二,你说斯宾塞、杜威之后还有谁提出过相关的观点。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确实是学校教育的出现,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来办,与生产生活分离开来,但是学校产生的条件大家不要忘记了,除了教师、学生、教育场所、文字等因素的影响之外,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奴隶主贵族为了使自己的子女能和他们一样劳心治人,就需要把他们培养成接班人。不管是西方古希腊教育中的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还是我国的奴隶社会的六艺教育,学校教育的内容还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到了封建社会,西方出现了以宗教教育为主的中世纪教育,中国出现了以 “四书五经”为内容的儒家教育,这时候教育内容与生活的距离相对来说较为遥远。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教育的内容又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了。教育史上,其实有两种观点对此进行了很好的概括,一种是实质主义教育,认为知识对人是相当重要的,教育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另一种则认为必须通过能力的发展来培养人,通过对人的思维心智的训练,可以达到培养人的目的,这便是形式主义的教育。大凡重形式主义者皆联系现实生活,大凡重实质主义者皆远离现实生活。资本主义社会使教育成为大众的事业,教育的普及被率先在德国提了出来,教育从此成为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人才的一种社会事业,它不仅仅培养的是沉思生活的人,它更主要的任务是培养社会生活劳动者。所以才有斯宾塞的准备说,才有杜威的过程说。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校,教育更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门人才,教育也打破了贵族垄断局面,面向大众,尤其是工农子女,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在教育领域都进行了较大的改革,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他认为学校是进入心智的门户,确实,学校是生活本身,不单是生活的准备。但是,学校终究是特殊的生活形式。他进而指出,教育终究是要发展心智能力与感受性,教育最一般的目标就是追求卓越性 (excellence)。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他长达16年的 “教育与发展”的实验研究之后,除写了 《教学与发展》的名著之外,还有一本书很有影响,那就是 《教学论与生活》,在这本书中他专门论述了教学与学生生活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认为学生的生活过程就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也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不能人为地把儿童自身同他的生活与发展分离开来。
到了最近十几年,因为哲学领域中 “生活世界”概念的引入,人们又开始重新思考 “教育与生活”、“教学与生活”等一系列问题了,同时还提出了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等观点。
三、什么是生活世界
师:如果说前面一个概念 “生活”是一个需要我们大家从经验出发来描述的概念的话,那么 “生活世界”概念则需要同学们从哲学家的著作中通过阅读来理解的一个概念。
生六:我是学教育学原理的,我也读过一些后现代哲学家关于生活世界的论述的著作。我想是不是最主要的还是胡塞尔和哈贝马斯的两位哲学家论述了生活世界的概念。
师:愿闻其详。
生六:胡塞尔讲到生活世界时,提出了它的几个特点,即生活世界是一个奠基性的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世界,是一个直观的世界,是一个主观的世界。哈贝马斯继承了胡塞尔的观点,提出了另外两个概念,即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他说,现代社会是一个工具理性统治的时代,交往理性比较微弱,因而人的生活世界面临着危机,要通过发展人的交往理性来构建人的生活世界。这些观点我看了之后,一知半解的,总是不得要领,您能不能给我们分析一下呢。
师:首先必须要承认理解生活世界理论的晦涩性。胡塞尔讲到的生活世界的四个特点,其实就告诉了我们生活世界是什么。生活世界是人生活在其中的时空领域,包括人的日常生活世界,这是最基础的一个世界,犹如一幢大楼的地基,但很重要,人人都要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如果把一个人同他的生活世界隔开,这个人也就不能成为人了。生活世界还包括现代社会因职业分工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专业生活样态,这是现代人发展工具理性的主要领域,也是现代人献身其中而不愿或不能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的主要时空领域。生活世界还包括最高的精神生活世界,也就是哲学家所谓的纯碎理性世界。这样的一个世界,对人或人类而言,是基本的世界,是保障人成为人的世界,是一个无需思考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世界,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世界,是一个与衣食住行性等分不开的、充满油盐酱醋茶并充斥着酸甜苦辣的世界。具体来说,我们在家这样一个生活型共同体中度过的更是一个属于日常生活的世界,我们在学校这样一个专业型共同体中度过的更是一个属于专业生活的世界。不管在哪里,我们精神的追求总是高于物质的追求,物质是基础,精神是目标,这便是精神的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在继承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基础上,从现代社会工具理性对人的统治出发,提出了交往理性的价值,并倡导以交往理性来重构人类的生活世界,这样人才能像人一样地生活,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地工作。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所以人要从相信科技、征服自然的工具理性统治下解放自己,通过人和人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的交往与理解,构建真正属于人类应然的生活世界。
生七: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哲学家所讲的生活世界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首先我们来看学生的生活世界吧。随着知识的增长,人脑储存所有知识已经不再可能,而我们的教育却想法设法来尝试尽大可能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储存知识。知识是很有价值,但当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甚至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时候,这些知识还能有什么价值呢?所以,现代的教育很容易在知识的学习中使学生异化,教育的任务在于首先保证学生的健康,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生活,而不是学习的机器。所以,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赋予学生生活世界更多的意义,这也是保证学生能否有创造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在课堂中的生活,使学生身心疲惫,一天到晚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不但没有学好,而且产生了较强的厌学心理。可以说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萎缩了,全被学习这一专业生活世界所挤占,学生休息的时间、睡眠的时间、娱乐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同伴交往的时间等都被学习所剥夺了,学生便成了学习的机器。再来看教师的生活世界吧。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社会和教育事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所以教师培训与教师的学历提升等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还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是学校紧张的教学生活及考试升学的强大压力使教师成为疲于应付的工作者,职业倦怠问题日益严重。自己生活质量不高,自己不能回归充满情趣的生活世界,怎么能对专业世界有更大的兴趣呢?怎么能培养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学生呢?正是因为教师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失落,导致了当前教育领域更为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
四、如何理解课堂教学生活世界
生八:教师和学生可以说被两道门关了起来,一扇门就是学校的大门,它把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也就把师生们的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了;另一扇门就是教室之门,它把教师和学生关在一间教室里,一天到晚学习的是书本知识,为了考试,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苦。所以说,学校的教育生活与社会的生活是分离的,课堂的教学生活更是与学校的教育生活分离的,双重的分离使学生的生活尤为单调,再加上大量的作业,学生回到家庭之后还和学校一样,除了学习也不能很好地保证休息与交往。所谓的 “放学之后”、 “愉快的假期”、“幸福的童年”等等都被大量的作业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所替代,成了想像中的异邦。那么,怎么通过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来解决现实中课堂教学及课外教育的问题呢?
师:这个问题我想从课堂生活世界的构成出发来作一分析。课堂生活世界应该由三个部分来构成: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世界为基础的课堂生活,教师和学生自然带入课堂的与社会和时代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以教师和学生专业生活为主旨的课堂生活。
首先,是以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为基础的课堂生活。日常生活世界是人作为人的最基本的一个世界,是奠基性的、非课题性的、主观的、直观的世界,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保障世界。如果课堂生活世界的基础性缺失,就如同一幢大楼的地基缺失一样,是十分危险的!课堂教学中如果不融入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兴趣、交往、表达、参与、活动、合作等活动的话,而仅仅是苦闷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活动,教学活动就会沦为一种危险的活动,不仅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还会破坏学生的身心健康。以生活世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应关注教师和学生主体的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爱心,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学方式更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会合作、探究、实践参与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还要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以发展。课堂教学过程其乐融融,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教学效果最佳最优,这才是对以日常生活世界为基础的课堂生活的生动描述。虽然这种以生活世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费时费力,许多教师常常会半途而废。事实上,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最需要的就是这种能够保证质量的素质教育,而不是争分夺秒的应试教育,所以,能不能坚持以日常生活世界为基础,是真正落实这一理念的关键。
其次,由教师和学生自然带入课堂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时代特点的生活。如果校园是封闭的,以围墙与社会相隔离是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主要原因的话,那么课堂中拒斥教师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则是课堂教学质量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的背景下,在信息技术已经不能离开我们生活的条件下,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或是仅仅停留在多媒体的装饰之中,难怪教学不能吸引学生,也难怪教学质量每况愈下。课堂生活其实就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无论是宏观的课堂制度、课堂文化、课堂结构,还是微观的课堂话语、课堂交往、课堂行为等,都会与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和学生往返于社会与课堂之间,很容易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入课堂生活。课堂生活中的许多矛盾都是和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矛盾有必然的关系,如课堂的结构、课堂的制度、课堂的秩序、课堂权利以及课堂知识等都是社会文化的反映,解决好这些问题有赖于对社会文化有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生活中如果缺失了社会生活的时代特点,就会自然而然地暴露出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时代特点来变革教学方法,就是要通过教师和学生将时代的特点及社会的文化反映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了解和把握时代新的知识,了解学生的特点及存在于他们身上的主要文化,做学生的朋友,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社会各种现象,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鼓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对假恶丑的抵制,不要就教学而教学,而要结合社会实践开展教学,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育人的过程,使教书的活动与育人的过程相统一,不仅如此,学校教学活动还要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去学习,到自然中去学习,到社会的各种组织机构中去学习,到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去学习,此乃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再次,以教师和学生专业生活世界为主旨的课堂生活。课堂生活虽然以日常生活世界为基础,虽然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但课堂生活的核心是教学专业生活。教师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学生是在学校这一专业团体中的一员,按照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了专业活动共同体。可见,课堂生活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生活,是专业生活就有专业生活世界的规范。这些专业规范的形成是多元的,既有传统的文化积沉,也有舶来的他者文化,更有现实的本土文化。作为专业生活世界中的教师与学生分别受角色的定位影响,其特点表现为:以传递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标准。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就分别被专业世界的规则所限制,语言与行为自然表现出与角色对应的特点来:教师神情严肃认真、工作一丝不苟、教学有条不紊;学生小心谨慎、学习踏实刻苦、把作业奉若圣旨。在专业的课堂生活世界生活久了,自然就认为世界也只有专业的生活世界那么大了,全然不顾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全然不顾现实生活世界的影响,而一味地追求书本知识,追求升学考试。作为课堂生活核心的专业生活世界,在教学方法的变革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和学生恪守应有的规范与秩序,以传道授业为主要任务,但又不受制于这些规训,而是灵活地创造符合新时代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规范与方式;另一方面还要打破唯专业世界是从的理念,融日常生活世界与社会现实世界于专业生活世界为一体,在关注师生情意与兴趣的基础上,关注社会需要,关注学科知识,培养有知识、有灵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师:由于时间原因,我们不可能展开论述了,也不能让更多的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了。下面我作一个小结吧。
生活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价值,生活本身是保证人成为人的重要场域,如果离开生活世界,人们的生活及人类的发展都很难想像。生活和教育关系密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教育史上出现过教育生活一体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建构说、教育交往说等,都是针对某一个时代教育与生活关系所表现的问题而言的。生活世界的哲学理论为我们理解新时期教育与生活、教学与生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课堂生活的构成出发,变革课堂生活的样态,进而促使教师和学生回归生活世界。
On “Education and Life”
WANG Jian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Minoritie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Life is both individual and social in nature.Forms of life are determined by the value pursue.The process of living is the process of being human beings.Human life and development can hardly be imagined without life world.Education and life are closely related.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there have been such theories as “education is life”, “education for life”,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constructivist education”,and “education as interaction”,etc.Aiming at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life in a given period of time,these theories were intended to find a way out of the dilemma of education separating itself from life.The theory of “life world”in modern philosoph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n and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life,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ife in the new era.Taking the components of life in classrooms as a starting point,we should innovate the forms of life in classrooms so as to br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back from the monotonous “professional world”to the real life of human beings-“life world”.
life;life world;education;classroom teaching
G 40-052
A
1674-5779(2012)01-0001-07
2011-12-03
王鉴 (1968—),男,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少数民族教育等研究
(责任编辑 张永祥/校对 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