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翻译对等”
2012-08-15王祥
王 祥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江苏常州 213164)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翻译对等”
王 祥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江苏常州 213164)
“翻译对等”是翻译学界一直关注的热点话题。认知语言学对原型范畴理论很好地予以了解释。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翻译对等”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认知主体结合客观世界和源语,在正确理解原义的基础上,找到目标语中相应的具有相似属性的原型范畴。
翻译对等;原型;范畴;认知语言学
翻译在沟通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对等”是翻译标准的核心概念之一,争论颇多,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得出不同的理解,仍未达成一致。不管我们如何看待相关研究,译者的翻译活动仍然是一种认知活动,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语言形式、意义、功能等方面的理解和表达无不刻上范畴化的印迹。因此,探讨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翻译对等”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翻译对等”争论及简评
“翻译对等”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翻译研究术语。英文“Translation Equivalence”或者“Equivalence”常译作“对等”、“等值”以及对应的“翻译对等”和“翻译等值”。本文拟采用谭载喜主译的《翻译研究词典》上的译法——“翻译对等”。
关于“对等”,《翻译研究词典》上有这样的描述:“Equivalence”是“许多学者用来描述源语和目标语文本或更小语言单位之间关系性质和范围的术语”。Jakobson提出的“差异中的对等”[1]被Hermans认为是一个“混乱的概念”[2];后来,Catford将对等看作“某种实质上可以计量的东西,将翻译简单地看作一种替代行为:从所有可以采用的对等语中选出最适合的目标对等语来替代每个源语语项。”[3]而在对等类型学中,奈达(Nida)提出了颇具影响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与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他认为翻译主要是指接受语复制源语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随着争论的进行,赖斯和弗米尔(1984)又把对等描述为源文本与目标文本具有相同交际的情况。类似争论还有很多,此处没有一一列举,但可以肯定的是,争论离不开“意义”对等和“形式”对等的讨论。
“翻译对等”的重要性在翻译的定义中可见一斑。Bell,R.T.在翻译的定义中指出了两种对等:“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4]。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翻译实践都离不开考虑源语和目标语的“对等”,至少在某些层面是如此。对“翻译对等”概念的理解不同,造成译者对“对等”在翻译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有语义、语言符号编码解码、文化、交际功能等等,而对于任何一方的侧重,都会对其他方面的“对等”造成损害。比如对语言符号转换的过度关注,虽然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实现一定的对等,但其传达的语义可能无法顾及语言之外的因素,而即使将翻译置于文化传达的高度,翻译也不能脱离语言符号的功能和语义。尽管理解各异,但相关研究人员都或多或少考虑了在某些方面的对等,这是值得肯定的。而不能将“翻译对等”放在同一理论框架下去解释,就显得缺乏说服力。“翻译对等”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对等”,确立这种“对等”的深层机制是什么,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在目标语中得到表现的呢?笔者试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对“翻译对等”进行探讨。
二、原型范畴理论简介
谈到原型理论范畴,要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原理开始。该原理认为范畴的边界不确定,一个范畴中的众多成员之间或众多成员与原型样本成员之间就具有较多的的相似性,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是有区别的,同一范畴内各成员的地位是不相同的。“Berlin&Kay、Labov、Rosch、Mervis、Brown等学者将其进一步发展成为“原型范畴理论”[5]P[104]。“范畴具有模糊性”、“范畴成员具有不同的典型程度”、原型范畴主要就是指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范畴,即含有原型和非原型的范畴。这些也都是原型范畴的基本观点。
其他学者也有相关表述:卢植(2006)认为一个范畴和同一范畴的成员不一定和其他成员以及原型精确匹配,它只需要有足够的相似性。实际上原型范畴在边缘是模糊的,原型的样例的抽象程度以及范畴的边缘的广度也具有模糊性,人们经常把原型和有关的范畴联系起来是因为他们有很大的一致性。Langacker(1987)也区分了原型和图式,认为原型就是范畴中的典型实例。
可见原型范畴理论中的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范畴边缘的模糊性、范畴成员的相似性、范畴成员地位的差异性以及“原型是范畴中的典型实例”都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当然原型范畴理论的详细内容远不止这些,王寅[5][P98-135]和王寅、李弘[6]对“翻译对等”的讨论都建立在这种理论之上。
三、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翻译对等”
认知语言学认为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理论更接近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翻译首先建立在认知主体对源文本和客观世界的认知之上,“体验和认知必定先于翻译,译文也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5][P581]。在Rosch的术语学中,当人们范畴化客体的时候,最具有代表性的标本就是原型。这和Langacker所说的“原型就是范畴中的典型实例”[7]有相似性。笔者拟采用Langacker的观点。
语言范畴包含许多原型,影响译者这一认知主体对语义、语用的理解和表达。无论是建立在何种“翻译对等”的基础上,在目标语中找到的对等语和源语往往有极大的相似性,有着相似的概念属性,具有向对等原型样例集中的属性,但其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其中原型范畴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对等。请看以下分析:
当我们在翻译“明白了吗”这样在客观世界中找不到客体的思维活动时,“明白”、“理解”、“清楚”、“懂得”等相关词语实际上都是表示“明白”这一核心语义的范畴成员。他们虽然在形式、语法、功能等属性上都不是绝对相同的,但是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请看以下常见英文表达:Do you understand?Understand?Am I understood?Understood?Do we understand each other?You see that?Is that clear?Is that making any sense to you?Get it?而“明白”这一语义范畴还可以包含词组work out、figure out、comprehend、see (as in the sentence“I see.”) 等范畴成员。
不难看出,即使最简单的词语,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认知的侧重点不同,人们在寻找源语对等成员的时候总是选择相似度较高的目标语成员,即向原型靠拢。原型是范畴中典型的实例,翻译不是字对字或者词对词的翻译,而是原型范畴的对等。这只有在深入了解原型范畴理论的前提下,认清作者的认知模式才有可能实现。这里的词语或词组在表达“明白”这一原型样例的时候,其地位又是不平等的,有的典型居中,有的则具有范畴的边缘性特征,这是在考虑不同的语气、态度和语境等因素前提下得出的判断,但他们同时也是其他范畴的成员,其边缘是模糊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翻译对等”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认知主体结合客观世界和源语,在正确理解原义的基础上,找到目标语中相应的具有相似属性的原型范畴。
由于翻译过程(此处专指译者理解原文到译文完成之间的过程)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原型范畴的确立与源语、译者、客观世界及目标语有关联,很明显,这种关联还涉及文化、心理、认知等因素。从译作整体上看,与原型范畴最为接近的即是最大程度上对应了原义,也就是实现了最大意义上的对等。
四、结语
“翻译对等”需要系统化的研究。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翻译对等”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认知主体结合客观世界和源语,在正确理解原义的基础上,找到目标语中相应的具有相似属性的原型范畴。虽然通过语言手段传达后也不能做到绝对意义上的对等,但由于将“翻译对等”的主要目标放在源语和目标语在原型范畴的对应之上,这就更加接近作者的原义,圆形范畴理论可以就“对等”作出一定的合理解释。不过,本文的理解没有进行普遍性考察,对翻译实践中各种具体情况的解释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参 考 文 献]
[1]Jakobson,Roman(1959/1966)”On Linguistic Aspects ofTranslation”,in Reuben A.Browser(ed.),233.
[2]Hermans,Theo(1995)“Toury’s EmpiricismVersion One:ReviewofGideon Toury’s In Search ofa ThoeryofTranslation”,in The Translator 1:2,271.
[3]Mark Shuttleworth&Moira Cowie.翻译研究词典[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66-67.
[4]Bell,R.T.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5.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王寅,李弘.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构词对比[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7]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Cognitive Grammar 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8]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32-135.
On Prototype Theory-based“Translation Equivalence”
WANG Xia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Changzhou 213164,China)
The study of“Translation Equivalence”or“Equivalence”has always been a hot issue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ology.This paper tries to define“translation equivalence”as the equivalence of prototype and category with similar attributes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This can be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and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process involves factors like the cognitive subject,the objective world as well a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Source Language.
translation equivalence;prototype;category;cognitive linguistics
H059
A
1008-178X(2012)11-0085-03
2012-06-18
王 祥(1980-),男,江苏连云港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从事理论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