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若干教学问题的思考
2012-08-15丁红岩
丁红岩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若干教学问题的思考
丁红岩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重大调整,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高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在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思考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一)教学课时的有限性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70多年的历史,横跨三个世纪,包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三大历史阶段,时间跨度较大,而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历史知识。教材共l0章内容与三篇综述,依据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学时为36,平均每章与每篇的教学时数为3学时左右,如扣除节假日、学校活动及其他停课因素,平均每章与每篇的教学时数可能不足3学时。在有限的时间里要系统全面、史论结合、情理有度、体现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历史知识和思想教育的统一,实在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二)教学内容的重复性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课内容重复
初高中的历史课教材均分上下册,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总计62万字,而高校的《纲要》教材只有20余万字,大学教材还不如初高中教材详细。由于在中学阶段完整详细地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因而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种前期的教育教学既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作好了铺垫,又产生了心理定势、惰性心理,使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动力明显不足。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内容重复
《纲要》与《概论》教材内容有一些交叉之处。这个交叉主要是《纲要》下编的一些章节与《概论》前几章一些教学内容的重叠,如《纲要》第八、九、十章分别与《概论》第四、五、七章的教学内容相重叠,而有些章节的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如《纲要》第八章第二节中“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与《概论》第四章第一节中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纲要》第九章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与《概论》第五章第一节“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纲要》第十章第二节与《概论》第七章第一节关于改革开放的内容高度一致等等。两门课之间知识的重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具体的教学操作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仍比较普遍,理论讲授过于枯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够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但是把屏幕变成电子教案,依赖字幕、照本宣科、滥用课件,完全照搬网络课件的现象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很常见。另外由于学时有限,有些教师只围绕教材进行讲解,不能因地制宜地添入相关教学内容,学生与课堂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
二、解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问题的对策探析
(一)突出教材重点,整合教材内容
1.根据“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相关方案的规定,本门课程主要讲授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及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通过教学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明确和领会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如何进行了三个选择:即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根据这一要求,教学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讲解,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总体面貌和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应突出讲授有助于帮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而与“两个了解”“三个选择”联系不紧密的可以简讲略讲甚至不讲。
2.以专题化的教学方式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为了解决《纲要》课教学内容多与授课时间少的难题,在讲解重点内容时可以尝试将教材内容以专题化的方式加以调整。教学内容专题化就是在遵循教学大纲及教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纲要》教材将整个近现代史合作相互衔接的三大阶段,每个阶段的历史采取论述和专题讨论相结合的写法。[1]教材分三大部分即上编、中编和下编,每编有一个综述,综述后面又有三到四个教学章,教材的这种设计为我们增强教学针对性,采取专题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原则,针对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经验及规律以专题化的方式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专门讲授,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历史史实进行深入剖析和正确的评价。
(二)把握教学理念,明确课程定位
1.把握《纲要》课的教学理念
《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的重复是本门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而把握《纲要》课教学理念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中宣部、教育部指出《纲要》课的教育理念是将其作为思想政治课开设,即通过中国近现代屈辱史、抗争史、奋斗史、崛起史等历史史实的介绍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素质,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因为在中学阶段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史实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详细介绍每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而应该注重提升。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即帮助学生把中学阶段获取的一颗颗珍珠串成项链,在这一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的正确历史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奋发图强的斗志和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
2.明确课程定位
解决《纲要》课与《概论》课内容重复的难题,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两门课不同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的。《纲要》课的开设主要是要通过中国近现代史实的介绍帮助同学了解国史国情,了解为什么近现代以来中国人作出了“三个选择”从而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概论》课是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论、观点、作用及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创新的主要意义。前者注重过程的推导,后者注重理论的演绎,两门课程各有侧重。《纲要》课程重点是讲史,《概论》课程重点是讲论。[2]因此,在《纲要》课的讲授中,我们要详细讲解理论产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而不要详尽地阐述理论体系本身,而讲《概论》课的时候,应该注重理论本身的形成、逻辑发展,注重理论本身科学性、合理性、优越性的讲解,这样就能体现两门课内容的相互区别与内在联系,避免简单重复,两门课程内容上相互重复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完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1.完善教学方法,引入区域特色
在《纲要》课教学中,在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基础上,可采取讲解、演讲、讨论甚至辩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在课上针对某一教学问题或现存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如“侵华有功论”让同学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来讲解分析和辩论,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借助校园网络平台进行自由讨论。校园网络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约束的缺陷、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丰富的内容多侧面地传输给学生,也可以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3]当然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讲解、讨论加以总结,纠正错误思想,从而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价值评判方式和原则。
在《纲要》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课程真正讲得生动可以考虑把区域特色引入教学活动.即充分联系学校所在地区的革命和建设的实物、实例组织开展教学。[4]黑龙江的历史资源,历史材料很丰富。例如在讲解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时,可介绍位于哈尔滨平房地区的731部队;介绍全民族反抗日本殖民侵略的内容时可以介绍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马占山等在黑龙江地区战斗过的抗日英雄,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使学生“零距离”地触摸和感受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变迁,启迪他们更好地认识历史、珍视现实和展望未来,更积极地寻求与历史精英人物崇高的价值观念的共鸣,水到渠成地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化多媒体直观教学
形象、直观、信息量大是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可以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枯燥的史实趣味化,对《纲要》课教学帮助很大。教师应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配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起来。首先,多媒体资料一定要具有权威性。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杂文野史、历史题材影视剧随处可见,这其中有很多明显的错误,因此教师在选择资料时一定要谨慎。尽量选取知名专家、学者的点评或者权威部门单位制作发行的图文影视材料,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永远的丰碑》、《中国史话》、《百年中国》都是非常好的视频素材。其次,多媒体资料内容的贴切性。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所运用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视频文件一定要和教学内容相互呼应配合,教师要仔细筛选能够有效支撑相关教学内容且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图文影视材料,图片不可滥用,视频音频不宜太长,最好不要超过十分钟,更不能看到视频就随意给学生播放,教师一定要认真地审阅和挑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新奇形象和生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的若干情况[J].高校理论战线,2007(3).
[2]王洪梅.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学理论,2011(2).
[3]李希影.试论设问-探索-反思-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4]徐可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2).
G642
A
1008-178X(2012) 05-0134-03
2012-02-19
丁红岩(1978-),女,黑龙江泰来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