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儿童认知重评调节策略的发展——基于Gross情绪调节理论的讨论
2012-08-15马莉娟段丹东
马莉娟,段丹东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 400715)
Gross认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1]情绪调节涉及对情绪的潜伏期、发生时间、持续时间、行为表达、心理体验、生理反应等的改变,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生命初期,儿童需要完成许多以情绪为基础的发展任务:忍受挫折、与他人合作和分享、认识危险、应付恐惧和焦虑、忍受一定的孤独、引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发展友谊等等。许多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情绪调节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对儿童后来的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会有极其显著的影响。因此,让孩子逐渐学会选择正确的、恰当的方式,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表达、行为方式能被周围和环境所接受,这是他们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
一、Gross情绪调节理论
Gross和Thompson(2007)将情绪调节策略分为前提关注的情绪调节和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2]
(一)前提关注情绪调节——认知重评策略
所谓前提关注的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系统输入进行的操作,对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行加工和调整,包括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和认知改变。其中,最为常用的是认知重评。认知重评是某种形式的认知改变,是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情绪事件个人意义的认识。试图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理解[3]。认知重评有两种具体的调节方式:评价忽视和评价重视。评价忽视属于减弱型调节方式,表现为个体以忽视、回避和减弱等方式,对情境中可能诱发情绪的刺激进行评价,尽可能不去感受情境可能引起的情绪;而评价重视则属于增强型调节方式,表现为个体通过提升对可能引起情绪的情境的评价,从而增强情境与个人之间的关联性[4]。研究得出,3岁儿童就己经能够运用认知重建这种相对比较复杂的调节策略来应付消极情境了。
(二)反应关注情绪调节——表达抑制策略
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是指当情绪发生之后,个体改变对情绪的反应倾向的调节方式,主要体现在对表情行为和生理反应的控制上。表达抑制就是反应调整的一种,它是指个体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的行为。表达抑制调动了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启动自我控制过程以抑制自己的情绪行为[5]。表达抑制的基本调节方式包括表情宣泄(增强型)和表情抑制(减弱型)[6]。
二、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的神经机制比较
(一)两种策略大脑区域激活区别
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认知过程和大脑区域的共享,但认知重评最初只与左侧前额皮层相关,而表达抑制则更多地与两侧前额皮层相关。正性情绪与大脑左半球相关,负性情绪与大脑右半球有关。在使用认知重评策略时,左侧前额皮层的激活程度更大,右侧杏仁核的激活减小而表达抑制策略在情绪发生后发生作用,诱发两侧的前额叶皮层激活[8]。即是说认知重评在神经功能上不会引发负性情绪,而表达抑制则会。
(二)两种策略杏仁核和脑岛的激活和抑制程度区别
杏仁核的主要功能是编码情绪刺激,腹内侧眶额皮层则主要负责情绪刺激的表征,赋予情绪刺激的意义,比如是快乐还是悲伤(Anderson&Phelps,2001)。研究表明认知重评抑制杏仁核和脑岛的活跃性,而表达抑制增强了两侧背部杏仁核和前脑岛。结合两种策略的神经机制,认知重评减少杏仁核和腹内侧眶额皮层的激活,从而使得负性情绪体验降低;而表达抑制的过程中,腹内侧眶额皮层显著激活,但负性情绪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被积压了。所以,两种策略相比,认知重评能更加有效地降低负性情绪。表达抑制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和社会互动效果,这意味着表达抑制会对心理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9]。
三、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的情绪体验比较
表达抑制主要表现为降低情绪反应的行为表达。如别人撞了你一下,他没有表示歉意,尽管你很生气,但你很努力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就属于反应调整。表达抑制只控制了情绪的表达,改变了外部情绪的表现,个体本身的情绪体验并没有改变;认知重评通常会改变情绪的性质,如别人撞了你一下,你向自己解释为不是故意的,则会避免生气;从情绪调节模型来看,认知改变发生在情绪反应激活之前,反应调整发生在情绪激活之后。所以认知重评从认知上改变了个体对情绪时间意义的看法和态度来调节情绪,从而改变情绪体验,通常是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情绪事件。
Gross等编制了情绪调节问卷[10],用来评定个体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方面的差异。测量结果发现,倾向于抑制的个体具有低的正情绪体验、少的正情绪表达行为。倾向于抑制的个体也具有较少的负情绪表达行为,但抑制与负情绪体验的关系是复杂的。倾向于重评的个体,具有更大的正情绪体验与更多的正情绪表达行为,具有更低的负情绪体验与更少的负情绪表达行为。
四、认知重评策略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儿童期是人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整个儿童阶段都是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发展的重要阶段。采用认知重评策略,对儿童的认知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实验发现表达抑制本身需要耗费认知资源,会对其他认知任务的完成产生影响。Gross做出了这样的解释:他认为抑制是一种在情绪时间全过程中需要持续自我监视、自我纠正活动的情绪调节方式,由于自我监视和自我纠正本身就需要消耗认知资源以加工情绪信息,这就影响了完成记忆任务的认知资源的可利用性,从而影响记忆任务的完成质量。儿童时期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的稳定性较差,注意的范围较局限,注意的分配能力仍在发展,很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和干扰。而重评发生在情绪产生之前,不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以管理情绪信息,因此对记忆任务的完成质量影响不大。李梅等设计的实验是不同的被试采用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在看完影片后测试他们的视、听觉记忆,结果使用表达抑制的个体其记忆成绩显著的低于使用认知重评的个体[11]。
情绪认知是指对自己或他人情绪过程的认识和推理[12]。情绪认知一般包括面部表情的识别、对愿望信念的情绪理解、对混合或冲突情绪的理解情绪调节等。由于认知重评需要个体在情绪发生之前对引发情绪的原因进行再次的解释和认识,并从内心里给予与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原因,以改变自身情绪体验。通过认知重评的运用和练习,发展了儿童认识和理解面部表情、情绪的因果关系、从信念和愿望中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等能力。
(二)对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社会适应性是儿童接触社会后在心理、情感、性格和人际交往方面的融入能力和提升能力的表现。有研究发现,采用重评等积极调节策略的个体承受和调节消极情绪的能力更强,与个体的社会适应性行为、乐观、自尊、幸福感呈正性相关。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具有情绪变化多样性的特点。而情绪对儿童的活动动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愉快的情绪使儿童行为积极;不愉快的情绪使儿童行为消极。如果被动机械地压抑或改变自己的情绪,会引发愤怒和敌对情绪,不利于儿童同伴互动和友谊建立;同时由于无法正常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掩饰了许多社会互动的信息,很难与人沟通交流,从而导致社会交往目标难以达成,也会导致人际交往、社会关系的破坏,阻碍了儿童主动适应社会的契机和能力发展。黄敏儿的研究发现,使用表达抑制的情绪调节方式的个体,发生抑郁的概率也高[13]。
主动的认知重评调节策略使得个体主动参与某些社会情境,自然而然地产生控制和理解所处周围情境的需要,以便预见他人的行为、预期情境的变化方向。同时也增进了与同伴共享正、负情绪的可能性,更容易得到同伴的接纳,从而进一步增强儿童人际交往自信心,更好地适应社会。
五、运用认知重评策略的建议
众多研究发现,认知重评能够更好地减少儿童负性情绪体验,促进情绪调节及心理健康发展;表达抑制策略更容易产生情绪调节障碍。Conway博士在研究中得出,情绪调节困难的儿童多会采取攻击行为,成人后男性会有暴力行为和反社会性,女性成人后会有更多的焦虑和抑郁,两者最终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14]。从Gross情绪调节的过程和策略模型中我们应促进儿童学会合理的调节情绪,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一)减少儿童消极表达情绪的行为
喜怒哀乐等情绪和儿童饿了要吃东西,渴了要喝水等生理需求一样,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表现。成人应该正视儿童的各种情绪需求,帮助儿童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引导儿童使用语言恰当地表达自身情绪,尽量避免儿童以哭闹等消极方式表达情绪,积极疏通儿童与外界的交流和共享渠道。
(二)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情绪
情感反应是指成人用来命名和解释儿童情绪的策略。成人运用情感反应标记儿童的情绪,使得抽象的内部状态更好地被感知,使情绪更为具体(Berk&Winsle,1995)如:儿童爬到顶端,满怀笑容的宣告:“嘿,大家快看我!”成人应:“你爬得那么高一定很骄傲。”让儿童熟悉用来描述情绪的词汇(Peake&Egli,1982),当儿童熟悉地了解不同情绪的语言表达,帮助区别哪些感觉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情绪(Harris,1989)。能更好地从内部指导自己对情绪意义进行调节和控制。
(三)树立正确的儿童参照样本
Gross和John指出:“情绪调节过程也许有任何的气质起源,而社会力量似乎可能强大地塑造生命个体早期就表现出来的差异。一个重要的社会化途径可能是父母亲和家庭的影响。”[15]在与成人的交往中,社会性参照行为使得儿童在注意、认知和理解方面与成人产生共同选择和判断。因此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自己发出的情绪信号是否对儿童情绪理解有帮助。成人可以通过把自己的认知重评过程外化为语言或者动作,为儿童提供参照。
综上所述,情绪调节是儿童心里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在生活实践中,通过真实的情绪情境和情绪故事让儿童主动参与情绪调节,运用认知重评策略,从而积极有效地表达和调节自身情绪,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1]GrossJJ.Emotionregulation: affective, cognitive,andsocialconsequences.Psychophysiology, 2002, (39):281 -291 Thompson.
[2]Gross, J.J,Thompson,R.Emotion regulation: Conceptual foundations.In J.J.Gross (Ed.), 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New York: Guilford Press,2007.3-24.
[3]Gross, J.J.Emotion regulation in adulthood: Timing is everything.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1,10(6):214-219.
[4]孟昭兰.情绪心理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GrossJJ.Emotion regulation in adulthood: Timing is everything.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1,(6):214-219.
[6]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发展趋势[J].应用心理学,2001,(2).
[7]黄敏儿,郭德俊.原因调节与反应调节的情绪变化过程[J].心理学报,2002,34⑷:371.
[8]Ochsner K N, Bunge S A,Gross J J, et al.Rethinking Feel-ings: An fMRI Study of the Cognitive Regulation of Emotion [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02,14(8):1215-1229.
[9]赵晶,石向实.情绪调节过程、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10]王振宏,郭德俊.Gross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629-634.
[11]GrossJJ.Emotionregulation:affective,cognitive,andsocialconsequences.Psychophysiology,2002,(39):281-291.
[12]李静,卢家媚.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
[13]杨丽珠,胡金生.不同线索下3-9岁儿童的情绪认知、助人意向和助人行为[J].心理科学,2003,(6).
[14]黄敏儿,郭德俊.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38-441.
[15]陆芳.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及其相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