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语教学目标认知的思考
2012-08-15朱华,董婷
朱 华,董 婷
(四川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成都 610101)
一、背景
双语教学体制出现于19世纪的多民族混居地区和国家。为了解决不同民族的教育和文化差异问题,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新加坡等国实行双语教学体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如何培养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受到国务院和教育部的关注。
2001年,教育部在教高[2001]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1]2002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发表了“认真学习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狠抓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两篇文章,指出今后高校将逐渐转向不设公共英语课,学生入学后直接接受双语教学。[2]
此后,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双语教学的倡议,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在国内率先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取得了较大成效。实施双语教学的初衷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第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以适应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然而,提高第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只是双语教学的基本目标。笔者认为,高校在开展双语教学、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双语人才时,应注重双语教学的另一个目标——发展目标,即双语思维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教育的竞争力,培养具有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国际化人才。
二、相关定义
(一)双语
双语(bilingual)一词出现于19世纪后,英国朗曼出版社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其定义为: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紧接着,该词典的进一步解释是:In everyday use the word bilingual usually means a person who speaks,reads or understands two languages equally well(a balanced bilingual),but a bilingual person usually has a better knowledge of one language than of the other。也就是说,他在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说话、阅读、理解,但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
(二)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的教学)。由此可见,“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这部分学科主要指的是非语言学科,也就是说,我们的双语教学主要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进行的。”[3]在高校中,语言类学科是指中文、日语、法语、英语等,非语言类学科是指管理、教育、技术、化学、物理、工程等。语言类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非语言类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非语言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三)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模式是指用于双语教学的模式,其类型主要有三种,即浸入式双语教学(immersion program),全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过渡式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渐过渡到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保留性双语教学 (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学生进校时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而其他学科仍用母语教学。
三、双语教学目标认知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高校双语教学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基本目标是“双语、双知识”目标,包括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的提高和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两个方面;发展目标是“双语思维”——学生能在达到基础目标之后,用母语和第二语言的思维来思考、分析及解决日常专业学习的问题。从长远来讲,受过系统双语教育的学生,毕业后拥有在国际企业中用国际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解决企业危机、管理团队的能力。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一些教师对双语教学目标没有正确的认识,出现了对双语教学的认知偏差问题,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将双语教学目标完全等同于外语教学目标
一些教师认为,双语教学目标就是外语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第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我国开展的双语教学主要是通过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的教学,提升学生双语的水平,培养双语、多元文化的人才。因此,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明晰双语教学的目的以及方向,坚持使用汉语与英语同时作为教学媒介,使学生能同时自然地使用双语。”[4]
由于这样的认知偏差,双语教学课程变成了培养学生的第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如一些教师将中文教材译成第二语言讲授;仅用母语思维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学科专业知识仅限于英文教材的翻译和解说,忽略国外先进理论的传授。而学生也把双语课程看成是单纯提高第二语言水平的课程,仅仅注意语法和词汇,课前没有相关内容和理论的预习,没有用心去学习国内外的理论知识和改善自己的思维。这样,师生都很难达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弱化双语教学的发展目标
如前所述,双语教学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用双语学习学科知识和进行思维的目标。然而,高校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总体上较薄弱,学科专业出身的双语教师的学科英语不行,外语专业出身的双语教师学科知识很不系统、不专业,特别是后者很容易将培养语言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弱化了双知识和双思维的教学目标。
然而,仅仅有外国语言能力是不够的,没有丰富的学科理论知识和灵活的思维无疑给直接吸收国外丰富的信息和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管理经验增加了障碍。从学生职业发展潜力来看,越来越多的外企在积极本土化,具体表现为经营模式和中高层管理者的本土化,这就意味着需要越来越多的双语、双知识、双思维的人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层面上,“通过双语人才的培养,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通过教育使其具有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势,间接地推动了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5]研究表明,具有双语、双知识、双思维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其能力高于一般人才,更具有知识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一些学者对双语教学下学生的学进行了研究。杨四耕认为:“评学,既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双语的语言发展目标、学科学习目标和文化理解目标的达成度的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学生所表现的学习态度、多元文化的体验和适应等方面的过程性评价。”[6]禹晓成认为:“双语教学评价中语言知识、言语技能、外国文化和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学习策略都是需要考察的目标。”[7]
四、建立正确的双语教学目标认知
对事物的认知决定计划、执行和最终结果,只有对双语教学目标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最终输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建立正确的双语教学目标认知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
(一)教师
教育部在2005年1号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以非英语通用语种作为大学公共外语教学要求的院校和专业,也要根据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推进改革。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积极鼓励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8]其中,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和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增加了双语教学的师资要求。
对双语教学的教师来说,不仅要求专业知识方面的传道、授业、解惑,也需要第二语言的精通。双语教学最理想的教师是 “双专业教师”,即除了有一门专业,还辅修一门外语或获得外语专业文凭或学位。“双专业教师”对双语教学目标的认知综合了第二语言和专业知识的认知,比“单专业教师”的认知更合理。但是,我国现阶段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这样的双专业师资队伍。要建立这样的双专业师资队伍,需从两方面进行。
对于精通外语但学科理论较弱的教师应首先明确,双语教学是利用外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要求教师利用第二语言来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用第二语言来学习学科知识、思考学科问题、跟进学科前沿动态、利用学科信息资源的能力。因此,这类教师应率先用外语学习学科专业知识、阅读国外优秀专业期刊、了解国外的学科知识理论和研究热点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和引导,最终完成双语教学任务,实现双语教学目标。
对于学科理论扎实但第二语言较弱的教师,学校应对其进行第二语言的培训,使教师能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并能用英语与学生进行学科知识交流,更主要的是能流畅地阅读原版教材,学习吸收和再创造后用英语表达学科思想和专业知识,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二)学生
对高校学生来讲,应明确双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第二语言来接受学科知识、改善思维能力,不是单纯的汉译英或者提高第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培养这样的能力,学生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课前预习课前认真预习原版教材,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更重要的是专业术语的内涵以及国外相关理论和最新学术成果。
课堂学习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言,改变只听不说的“哑巴英语”现象,努力用第二语言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
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应尽量用第二语言完成,基于教材的案例或者教师的论题,在课后进行总结,写出英文摘要或相关的小论文。
五、结语
作为双语教学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双语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提高学生第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更要再在此基础上将前沿理论知识和理念传授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用双语(特别是第二语言)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作为双语教学学生,应当对双语教学目标有正确的认知,即不仅要有双语的基本目标,更应努力达到双知识、双思维的发展目标,自己的就业方向不应该只是中(英)文导游、酒店前台接待、文秘等以语言运用为主的基层岗位,还应是具有职业发展潜力、能够发挥自己双知识、双思维优势的管理岗位。
[1]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1]4 号,2001.
[2]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3]夏剑.双语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基于上海市大同中学实施双语教学的个案[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4).
[4]张明宇.我国双语教学发展概述[J].天中学刊,2010,(10).
[5]王丽.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民族性和经济性[J].比较教育研究,2010,(11).
[6]杨四耕.怎样的双语教字最有效[J].上海教育科研,2004,(4).
[7]禹晓成.双语教学的评价[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2).
[8]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5]1 号,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