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职贫困生精神救助体系构建

2012-08-15王文峰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贫困生救助资助

王文峰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400067)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收费制度的改革,高职贫困生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据统计,我国目前在高职院校读书的学生已占到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贫困生的比例已占到30%,特别贫困的占10%左右。作为高职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在面对物质上极端贫困的同时,也面临着学业、情感、心理及就业等多重精神压力,更容易陷入精神贫困当中。

一、高职贫困生精神贫困的主要表现

(一)人生理想普遍比较模糊

大多数贫困生都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但对于具体的人生理想则普遍模糊。大多定位于眼前能给他们带来实际效益的层面上,诸如理想的职业和家庭,对于崇高的社会理想则表现冷淡,反应冷漠。有一部分贫困生觉得自己穷,没有背景,即使毕业也难找到好工作,于是在学校里得过且过、不求上进。部分贫困生对金钱、人格、幸福等概念的因果关系和轻重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对理应尊崇的校内外道德规范缺乏应有的是非立场。

(二)心理障碍普遍比较严重

高职贫困生大多来自城镇下岗失业家庭、农村和偏远地区。随着社会对学生评价标准的日益多元化,由于自身适应性差,综合素质不高,使得他们进入大学后很容易因为与别人的差距变得自卑、焦虑、敏感、闭锁。经济压力、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时刻萦绕在他们心头,长时间就会形成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精神状态,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道德人格普遍有待健全

不少贫困生道德认知模糊不清,缺乏起码的是非善恶观念。面对经济压力,有些贫困生不是考虑如何勇敢面对苦难、奋发学习、成才成功,反而一味以金钱唯上,忘记了校纪校规和做人准则,幻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以致走上偷盗、骗取他人钱财的道路。有些贫困生面对国家、社会、学校的经济资助,缺乏诚信,缺乏感恩之心,严重影响了贫困生自身的道德形象。

二、高职贫困生精神贫困的主要根源

(一)家庭及成长经历影响

家庭环境压力是高职贫困生心头难以承受之重,贫困生从小家境困难,为了上学四处借债,长期受到他人的鄙视,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挫折感。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周围同学的言行举止及态度都会令敏感的他们产生焦虑、抑郁、闭锁等心理问题。困苦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殷切期望、成长的烦恼使他们迫切希望找到好的工作扶持家庭、成就自我,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常常会使他们产生思想和心理不适等种种精神问题。

(二)学校教育管理影响

目前,我国的教育从学前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都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不够。一些农村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塑造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面对大学校园学生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很多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常常感觉自己各方面都很差,逐渐变得自卑、敏感、脆弱、封闭,他们羞于和同学交流,却又不知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三)社会环境影响

目前,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地位、作用、培养目标等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一部分人眼里,高职教育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二流教育”。这种鄙视高职教育的思想和做法不可避免地对高职贫困生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冲击和震荡。同时,社会各种利益的诱惑和不良风气的侵蚀,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也使得很多贫困生过于看重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追求,过于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效益,导致部分贫困生信仰迷茫、目标缺失、价值观念扭曲,严重影响了大学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四)个人因素

不少贫困生认为就读高职院校低人一等,前途渺茫,对不起含辛茹苦供自己上学的家人,容易产生压抑、苦闷、困惑等心理。加之贫困生自我保护意识明显,自尊心强烈,渴望被社会尊重,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一旦自尊心受挫,他们的行为往往会出人意料,反抗或我行我素倾向增加,表现为孤僻、敏感、偏执和过激。近年来,高职院校发生的各类贫困生伤害事件已经表明贫困生的个人心理健康亟待关注。

三、高职贫困生精神救助体系的构建

(一)发挥三个主体作用

高职贫困生精神救助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和贫困生三个主体的作用。全社会要一起来关注关心高职贫困生的成长,不仅在于物质方面的资助,更重要的在于为他们提供宽松融洽的社会环境和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帮助引导高职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学校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对高职贫困生应努力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无论是在资助解困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综合素质培养中都要做好贫困生的教育疏导和引导工作,帮助贫困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贫困生精神解困的关键是要使自己建立起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因此,高职贫困生要积极利用社会、学校创设的各种环境和机会,充分发挥自力更生的精神,努力实现自救。

(二)建立四级教育管理机制

四级教育管理机制,即部门牵头、系科布置、学生组织、高职贫困生四级教育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应成立由学生处牵头负责的学生救助中心,突破现有的贫困生物质资助范围,统筹全院贫困生物质扶贫和精神解困工作。系科应成立由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贫困生精神解困队伍,尤其要重视班主任、辅导员精神解困角色的发挥。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应积极发挥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有益活动协助老师做好贫困生思想教育、心理疏导、综合素质培养等工作。高职贫困生应破除自卑封闭心理,主动向老师同学敞开心扉,自觉参与各种形式活动,积极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实现自身的成长成才成功。

(三)搭建五个教育解困平台

五个教育解困平台,即资助体系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活动、校园环境创设。一是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健全和完善 “六位一体(奖、贷、助、减、免、补)”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为贫困生精神解困奠定物质基础。二是加大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充分利用“两课”教育平台,加强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为贫困生精神解困提供思想保障。三是推进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为贫困生精神解困构筑服务平台。四是丰富贫困生素质拓展活动,为贫困生提供全方位的素质拓展支持,尽力为贫困生搭建各种锻炼平台。五是优化贫困生成长环境,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为贫困生精神解困营造良好氛围。

四、高职贫困生精神救助体系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一)、以人为本,注意个性化关怀

精神解困工作不同于资助工作,每一个贫困生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存在很大区别。因此,在工作中要注意避免批量化处理方式,要“以人为本”,要为每个贫困生建立具体的心理和精神档案,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特点,通过座谈、个别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基本情况,并对其思想、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必要的跟踪,准确把握每一个贫困生的各种动态,使我们的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二)加快贫困生救助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贫困生救助队伍尚存在着专注经济资助范畴、管理制度不完善、配套机制不健全、非职业化和非专业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欠缺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阻碍贫困生救助工作水平提升的瓶颈。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尽快建立一套完备的贫困生救助队伍准入、考核、培养、激励、淘汰机制,切实解决队伍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使高职贫困生救助工作尽快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道路。

猜你喜欢

贫困生救助资助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水下救助抢险
水下救助抢险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