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初探

2012-08-15黄建云汪晓莺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文明意识

黄建云,汪晓莺,冯 凯

(东华理工大学,南昌 330013)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标志着我党发展理念的升华。高校作为全社会文化层次最高的地方之一,承担着弘扬与传播生态文明以及培养高素质生态文明人才的重要责任,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最初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早期教育方式主要以一些学生组织的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的协会为主。如1985年由辽宁师范大学发起成立的“爱鸟协会”,1991年清华大学组织的以致力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事业的“环境与发展协会”,1996年4月由北京各高校倡导环境保护的大学生社团“绿色大学生论坛”的成立。这些协会为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打下了基础。此后,生态教育开始在我国高等院校逐步得以重视和普及。1996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宣部、国家教委联合制定和颁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它标志着我国的生态教育正式进入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时期。2001年的 《2001年-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中,第一次提出在全国高校逐步创建“绿色大学”的要求。2007年6月5日(第36个世界环境日),中国第一个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在北京大学正式启动。经过十多年,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事业贡献了力量,但在实际中还面临着困难与不足。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机制残缺,阻碍高校生态文明萌芽

“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是在各类高校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本位,充分利用已有环境和社会条件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态文明培养,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保障制度”。[1]2009年,中国老教授协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强调了高等院校在生态文明方面的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目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尚未健全,对生态文明的教育不够重视,在学科建设上缺乏总体目标和计划。其一,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实施,对生态知识的教育仅仅停留于环保法规和知识的宣传上,缺乏系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和责任心的培养。其二,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具有专业资质及良好表率的生态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比较单一,缺乏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综合性教材及系统开放的教育理念;教学与实践相脱离,大学生未充分实行生态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三,学校投入生态文明教育的人财物有限,教育方式短平快,影响生态文明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生态意识淡薄,制约高校生态文明发展

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人类发展经历了由农业文明时期粗放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到工业文明时期集约式金钱至上的高碳市场经济的演变,“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非常严重。目前我国还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人类及各种生物生存受到威胁,这都与人们的生态意识淡薄不无关系。社会上生态意识的淡薄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近年来一些大学的生态意识问卷调查结论显示:大部分同学认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缺乏相应的生态系统知识,实际与认识有很大偏差。例如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伤熊”、复旦大学研究生“虐杀30只小猫”等令人痛心的事件正是生态道德意识严重缺失的典型案例。此外大学生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在对自然与人的观念上出现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这些都制约着高校生态文明的发展。

(三)价值观错位,影响高校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被破坏的速度,价值观树立的正确与否,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以经济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指导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受社会变革影响,更注重追求自我利益,更强调功利价值和生活价值,重视物质利益,使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影响。大学生作为当代富有创新精神和超越意识的群体,虽然他们思维活跃、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尤其在消费观念上不够成熟。在大学生中存在崇洋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等不理性的消费方式,“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在高校广为流行。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流力量,其价值观、消费观影响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对当代乃至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消费文化的构建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途径

(一)拓宽教育渠道,提升认知水平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必须拓宽思路,建立健全高校生态教育机制,调整生态文明学科建设的体系与规模,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列为学校的公共必修课。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资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组织专家编写具有生态、环境资源、生态道德等方面的综合性教材,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多种途径,努力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生态教育是一种感性教育,要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正确理解生态文明观,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2]高校除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基础,还应大力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把具有既有生态知识又有专业知识两者相互渗透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例如开展多种以绿色文明为主题的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激发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和提高生态意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应把它融入到学校管理和服务中,更好地树立大学生积极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消费观,引导他们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善待生命。同时还应发扬老师榜样作用,通过学校老师的文明环保的切身行为来影响学生行为。高校还应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使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健康持续发展。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网络BBS、校报期刊、学生社团、奖励机制、演讲比赛、创意PK、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的实践活动,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

(二)树立正确理念,提倡绿色消费

价值观受家庭、社会、学校及个人自身的因素的影响。高校应加强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通过课程渗透、老师榜样等方式进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使其牢固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相处的理念。高校要通过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坚决摒弃单向的消费主义,这种崇尚和追求过度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扭曲的价值观念,以及这种价值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3]要提倡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生活,分清“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在物质消费领域应做到“由量的标准向质的标准”转移。大学生应保持中华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倡导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拒绝物质领域中的崇洋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中精神文化含量,使他们在先进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树立绿色消费观,使自己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理性社会人,从而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校应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优势,努力改变现有的教育机制,通过多渠道的教育方式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树立坚定的生态价值观,提高生态道德责任感,引导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树立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自然观,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而不懈努力。

[1]余达忠.生态文化与生态批评[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5.

[2]华启和,高金龙.试析生态人格教育[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6(1): 47.

[3]卢嘉瑞.消费主义辨析[J].宁夏党校学报,2005,(4):7-9.

猜你喜欢

价值观文明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我的价值观
请文明演绎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漫说文明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