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女大学生在就业与婚恋观上的性别角色意识

2012-08-15刘少航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婚恋观意识

井 莹,刘少航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性别角色,是指根据性别而规定的一种行为及思维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性别角色随社会文化和男女两性社会分工的变化而演变,并围绕异性行为的观念而展开,而且相当固定,因此便有了界限严明的男性与女性之分。所谓性别角色意识,始于性别角色的划分,是自我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造成男女差别、特别是社会适应力差异的重要原因。从中国的现实来看,传统中国的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到了现代,女卑情况虽然有很大缓解,但受传统和法律因素不完善等原因的影响,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即使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女大学生,也不例外。

一、女大学生在就业观上的性别角色意识

当代女大学生处于社会高速发展期,她们的就业观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熏陶的女性,在学校中,她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并能够积极思考职业问题,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均不输于男大学生,这表明在潜意识里,女大学生对传统的性别定位并不认可,她们希望通过增长知识、提升学历来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她们在现实生活中却感到无能为力,受到传统性别观的影响,她们依然无法将工作与家庭完全分开,创新能力不足,且成就期望低。这一矛盾心理使她们承受着重大的压力,她们虽然勤奋努力,各项条件优秀,但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不如男生,在择业上存在怯懦心理。

女大学生之所以会在择业上面临如此困惑,究其原因,主要由其性别角色意识决定,是先进独立的现代思潮与传统性别角色定位的碰撞让她们很难在就业时找到平衡点。一方面,当代社会宣扬的男女平等就业、独立进取的观念使女大学生在理性上愿意提高自身素质,渴望通过自我努力得到社会承认与尊重,并用社会地位和薪水证明自己的能力,她们在此表现出极强的独立自主性;另一方面,传统社会性别文化中女性角色的被动、软弱对女大学生的影响也非常显著。在中国,存在着严重的性别角色教育误区,在传统角色定性化教育里,社会对两性的期待值不一样,评判标准不一样,态度不一样。女人要什么样?要温柔、要美丽、要做贤妻良母;女人要奉献,女人要会牺牲自己。女性教育中的这种角色教育的误区,使女性认同传统角色,导致一部分女大学生对事业的欲望指数不高,阻碍了自身的发展。[1]除此之外,一些用人单位受根深蒂固的“男强女弱”思想影响,在一开始就表现出对男学生偏爱的态度,虽然近几年在各种舆论的压力下,用人单位不再明确地将招聘信息上的条件限定为“男性”,可多数还是以“名额已满”或“男性优先”为由拒绝女生应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使女大学生的择业之路变得异常漫长而艰难,也使得她们无法走出家庭,价值观受到局限,这种局限导致了她们在职业选择时变得盲目、怯懦,职业发展动力不足,充满焦虑感。

一边是振臂高呼的独立思潮,另一边是传统性别观念构建的“男主外女主内”、“贤妻良母”的社会大环境,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举步维艰,如履薄冰,其职业价值观反映出她们性别观念的多变性,也体现了其性别角色意识的矛盾性。她们对自身的社会性别角色认知依然处于矛盾状态,且认识模糊,抗争与顺从在她们曲折的就业道路中同时存在,并相互冲突、不断斗争于整个就业过程中。

二、女大学生在婚恋观上的性别角色意识

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在她的《傲慢与偏见》中向我们描述了那个时代西方女性的婚恋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在同时期的中国,媒妁之言是当时女性出嫁的唯一途径,她们养在深闺,足不出户,只等三书六礼,嫁入素未谋面的夫家。在一个强调父权和夫权的社会制度中,女性对待婚姻恋爱的态度基本是传统而保守的,她们在婚姻中的性别意识是善解人意、温柔、被动等等,偶有反抗也会被无情镇压,所以她们大多数还是选择顺从命运的安排,将婚姻关系中的性别差异当做一种宿命来接受。

当时间的车轮前进到21世纪,女性的婚恋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这种对女性性格、能力、在家庭中的地位等所形成的固定模式却因早已深入人心而被现代女性广泛认同:如果一个女人,学历过高、个性过于刚硬独立、事业发展过快,就会被人冠以“女强人”的称号,从可能而为她的恋爱和婚姻之路增添许多障碍。同样,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女大学生们也难逃性别角色意识的影响,在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女人读书不宜多,因为在男人心目中,大专生是小龙女,本科生是黄蓉,研究生是赵敏,博士生是李莫愁,博士后是灭绝师太,硕博连读是传说中的“东方不败”,这种对高学历女性不公允的社会舆论,更是将女大学生的婚恋现状推上了风口浪尖。

现如今,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无疑是矛盾的:女性独立口号的宣传使她们渴望获得真正的爱情,寻求心灵契合的伴侣;然而,受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影响,女大学生婚恋路走得异常辛苦。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女大学生的择偶意向都偏向于“男强女弱”。她们不敢太显锋芒,期待在学历高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上能够低于男性,更有甚者,出现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此类想法。女性“家中人”、“贤内助”的传统定位使她们容易忽视自身价值,而把希望寄托于婚姻,期望通过嫁人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这种性别角色意识在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浸淫之中,成了理所当然的存在。[2]这种理所当然归根结底是由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决定,同时,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女大学生丧失了最基本的安全感,她们渴望自强自立的愿望被无情而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打压,这使得她们在本能寻求避风港湾的路上无奈地选择回归家庭,选择“嫁得好”而不是“干得好”。

作为走在时代发展前沿的女大学生,她们的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点,如知识积累丰富、思考能力强;注意力集中、细心程度高;爱好兴趣稳定、克制能力强等,这些优点使她们在大学期间的表现不亚于男生甚至优于男生。但由于传统性别意识的偏差,女大学生的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对于发展中的社会而言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与损失。因此重构女大学生在就业观和婚恋观上的性别角色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在眉睫。

三、重构女大学生在就业与婚恋观上的性别角色意识

重构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意识,改变她们的思想误区,就应该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三重作用,引导女大学生学会处理就业与婚恋关系,使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认同与批判功能在家庭中融合。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性别环境,打破传统性别角色意识,使女大学生具备新的性别角色观。传统性别角色意识认为,男性应当具有积极进取、理智自我的特性,女性则应该忠于爱情、富有同情心、言语流畅。很显然,男性的理想特征与决策、职业发展有关,而女性的理想特征却与人际关系、情感表达有关,这一传统观念大大限制了女性就业范围。因此,要建立新的性别角色观,使女性在性别角色认同上不再受到单一维度的局限,如在高校中开展性别角色教育,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做到男女有别,分开指导,让女大学生认识到她们完全可以超越传统女性性别角色的局限。倘若一位女性在职业追求上富有雄心壮志、分析问题周到而严密、胆大、果断,这些心理变化自然会使她摆脱传统女性角色的束缚。[3]

(二)加强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将平等、独立的性别意识纳入其中,提高其自我认知能力。平等和独立是性别角色意识的核心内容,在女性地位得到日益提高的今天,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却仍将女人与男人的分工领域局限在前者对应家庭,后者对应社会。观念的束缚、现实中就业的受挫,会使女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否定自我价值,加之多数学校缺乏相关教育指引,更容易影响女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导致躲避现实,埋头于家庭的保护壳中,逐渐失去自我。因此,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女生进行相应教育,如开设性别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生理知识、性健康等内容灌输给女生,或是举办各类展现女性风采的活动,让她们学会自我审视,更加谨慎认真地对待自己[4]。

(三)家庭要承担起鼓励女大学生走进社会的责任。在女性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对其的影响巨大,而现阶段绝大多数家庭仍无法改变中国几千年来的性别意识差异。一个女人自诞生之日起,来自家庭的灌输会使她习惯自己的角色定位。部分女大学生听从家里安排,将找一个“收入高、地位高、学历高”的配偶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忽略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若要女大学生正视自我,就需要改变传统家庭观念,创造有利于女大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强调女性的未来应由自己做主,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永远比依附一个男人重要得多。

(四)增强社会关注度,使女大学生找到社会认同感。社会负有纠正传统观念、指引正确方向的责任。当今社会对女大学生的负面新闻过多,特别是有些大众媒体对传统性别角色毫不隐晦地宣扬,让女大学生在走进社会时感到步履维艰。在有些媒体缺乏对女性认可的大环境下,社会理应将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而不应一味地歧视女性或以女性负面新闻为乐。

[1]刘素玲.从“急嫁族”看女大学生的就业困惑与应对 [J].职业时空,2007(13):44.

[2]贺永萍.重构女大学生婚恋观中的性别意识[J].社科纵横,2011(26):232-234.

[3]牟 威.当代大学生情感特征及其教育方法[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95-96.

[4]姚 瑛.浅谈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的培养[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5-76.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婚恋观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及建议
——基于对新乡市大学生的调查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