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地方商会组织发展的困局与对策
——以福建泉州为例
2012-08-15翔吕庆华张艳霞
高 翔吕庆华张艳霞
(1.华侨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2.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当前我国地方商会组织发展的困局与对策
——以福建泉州为例
高 翔1吕庆华1张艳霞2
(1.华侨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2.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以工商联系统为主导的我国地方各级各类商会组织在促进市场经济繁荣、约束企业自治自律、融通资金信息交流、引导跨地域投资合作、扶助企业家参政议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其当前已面临深入发展的瓶颈,主要包括组织性质模糊、角色定位两难、经费渠道混乱、体制架构松散、资源整合乏力五方面的问题,本文究其机理,提出了针对性的完善路径。
地方商会;困局;出路;泉州
本文所言商会组织泛指各级各类工商业者组成的社会团体,具有经济性、服务性、自律性等特征。当前我国商会组织以总商会(工商联)系统为主导,同时还包括国际商会(贸促会)、进出口商会、政府改制而成或民间自发形成的各行业协会等多种形态。改革开放以来,繁荣的市场经济已催生大量商会组织,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正面临深入发展的瓶颈。
福建省泉州市作为我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全市各级各类商会组织已近3万个,是我国地方商会组织研究的典型范例。本文以之为例,分别从以下五个方面总结其主要问题,在分析机理的基础上,探讨进一步完善的路径。
一、组织性质模糊
在我国,无论是工商联系统归口“主管”的各级商会组织,还是原体制内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转换职能分流而出的全国性行业协会,从本质上讲,都是我国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改革的产物,它们的发展以政策法规的导向和授权为前提。工商联系统商会和政府系统行业协会发展至今,之所以出现工商联系统商会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是因为二者在体制改革根源上的迥然差异。
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章程》总则中界定工商联的性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商界组成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是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第三十一条又补充指出“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又称中国民间商会,地方工商业联合会也是当地民间商会组织”,具有“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相统一”的特征。其作用为:“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助手作用,……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工商联系统商会组织的天然优势在于其深植民间的工商团体属性及法律授权的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专属纽带地位。
在民营经济十分发达的福建省泉州地区,在新时期为工商联系统商会组织提供了数目庞大的会员基础和强大助力。依照章程,工商联系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入会顺理成章。各地工商联组织异于政府部门,有着向传统商会开放自治的传统。泉州总商会在“崇商敢拼”的地缘文化氛围中更是以跨越式发展的勃勃豪气构建起覆盖全国、辐射世界的民间商会自治服务网络。而由于传统官本位行政管理观念束缚,对政府资源的依赖惯性,人员、财政与政府的藕断丝连以及对国有大企业会员的偏爱,导致原政府体制内转轨的各行业协会缺乏足够动力。迄今为止体制内行业协会在与工商联系统商会的竞争中大多败下阵来,相当一部分处于停运、半停运状况。从实质看,工商联系统商会走了“自下而上,积极引导”的路子,而体制内行业协会却依然固守“自上而下,消极管制”的被动模式,这正是两类商会此消彼长历史轨迹的内在根源。
尽管如此,相对于体制内行业协会在官本位与民间性组织性质间的徘徊,即便是发展形势较好的泉州工商联系统商会也存在着组织性质模糊的困扰,即如何协调“人民团体”的政治性与“商会组织”的民间性、经济性。事实上,这两种功能差异明显的属性统归于工商联导致了一系列的混乱与矛盾。如各级工商联作为党委统战部门的附属组织其日常开支、常驻人员薪酬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公务员编制使得商会常驻人员往往缺乏开展工作的独立性,甚至满足于“吃皇粮”的现状而不思进取。当值人员的非民间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工商联系统不足够关注民间企业的真正需要,同时又在动用资源上惯于顾盼、仰赖于各级党政部门的配合。各级工商联(总商会)的官方色彩也使得工商联将本系统与政府转制的行业协会系统的种种不和谐仅仅视作党政部门间权力、利益的角力。这种局限性易使夹在其间的民间企业多头入会、疲于应付,无助于商会工作深入开展。
二、角色定位两难
由于工商联系统在组织性质上“人民团体”的政治性与“商会组织”的民间性、经济性的难以调和,导致工商联系统遭遇体制上的困局。按照现代政治运行功能分工和政经分离的要求,将参政议政的政治功能与民创民享、服务经济的民间自治功能并纳于同一组织,必造成组织角色定位的两难。工商联的政治职能在于团结非公有制经济的工商代表人士,即成为其进入政治领域,提升政治影响力并最终获取政治权力的通道,它的职能偏好是权力角逐。而从传统到新型,商会都特别强调自身在资金、人员、运作体制等方面的独立。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全心全意为会员服务才是商会的使命和归宿。它的运行路径不是一个自下而上,从市民社会通往政治国家的通道,而是一个自我循环的同心圆,其圆心就是会员共同的经济利益,由此,商会的职能偏好是资源的共享。
碍于传统体制的局限,我国各级工商联组织身兼两项价值取各有侧重的职能,操作中往往顾此失彼,或将二者扭曲捆绑,会员通常将在商会组织中的地位充作政治砝码,大大忽视或降低了自治共享、服务民间的主旨要求。至今,我国各级商会组织的民间服务效能始终没有明显提升,与英美日发达国家相比其经济功能不可同日而语。此种尴尬,尽管在泉州地区有所改观,但由于体制束缚,比及其它地区并无质的突破。原政府改制的行业协会大多仍然满足于以民间“协会”之名行政府管制之实,其政府背景也使得企业往往惮于威势而违心盲从,难以发挥服务民间的功能。协会的民间自治功能与代行政府的“行政”职能之间有着不可调和性。不难看出,要突破角色定位两难的困局,关键还在于体制的深层次改革。
三、经费渠道混乱
尽管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章程》第十六条中有规定会员“按规定交纳会费”的义务,但这些会费无法满足各级工商联系统商会组织现实运行需要,需拓展各种渠道获取经费维持运转,各渠道依照组织形态和组织层次而有质的区别。其中镇以上各级总商会,由于与各级工商联实际上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故经费来源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享受着“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待遇。由其归口“主管”的下属各同业公会、商会联谊会、异地商会、村商会等则需自筹经费。
在泉州地区工商联系统中各镇级同业公会经费来源千差万别,分别表现为:1、在同业公会初创时由发起人直接捐资设立基金;2、由志愿企业提供场所和办公经费;3、由会员集体无息借贷一定款项给公会,公会用其投资房产、展览会等实业,以此收益提供活动经费;4、广设职位,论“职”纳捐,给理事单位摊派大部分会费,担任会内职位越重要者则会费负担越重;5、同业公会转向依赖于当地党政部门,通过协商授权代理部分政府职能,提供有偿管理服务解决经费问题,或得到当地党政部门的支持,在政府大楼内为其提供办公场所、设备和活动经费甚至专门划地为其兴建会所。
因此,约有1/3的镇级同业公会因经费筹措乏术,维持艰难。论资摊派的做法也为大企业凭借出资优势占据会内高位,为其控制商会谋求私利大开方便之门。而由基层党政部门提供场所、设备和经费支持的做法,则造成了政会不分,增添地方财政负担。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理顺各级商会,特别是基层同业公会的经费来源渠道。首先,坚持“以会养会”的基本原则,摆脱对党政部门的依赖,在创新中求发展。其次,以市场化思维把握市场化机会,引导基层公会建立长效、持久的经费渠道。通过举办展会、提供咨询、组团考察、出租会产、争取政府项目、中介技术出售、沟通劳务输入等,提供有偿服务。再次,制定统一的会费筹措制度,杜绝个别商会饮鸩止渴的短视做法。最后,治理整顿基层商会,严格准入制度。对于经费筹措艰难、疲于维持的基层商会及时帮其整改。的确不具备活动条件的,果断取缔,防止滥竽充数。
四、体制架构松散
在形式上,泉州市工商联已形成自上而下较为系统的组织体系,但实际操作中商会组织系统架构却较为松散。原因如下:
第一,从体制局限上看,虽然下级商会及其会员都是上级总商会的组成部分,但上级商会组织只能对下级商会组织做出指导建议,二者非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各层次商会组织的运行较为独立,每年仅召开一次全体会员代表大会,联系并不紧密。
第二,从人力局限、空间布局上讲,市总商会常驻工作人员数量有限,下属各级商会、同业公会各据一处,异地商会更是星散各地,导致各商会组织间纵向指导、横向交流不足。
第三,从市总商会的实际工作来看,由于总商会的会长、副会长等领导人士多为杰出企业家,各种事务缠身,在商会仅作兼职,其作用主要在社团之间迎来送往的联谊活动和组织企业家考察访问等较为“务虚”的工作层面。日常工作则由编入公务员系统的常驻人员维持,人力、物力投入不足,难以深入开展工作。而基层各同业公会,由于无法共享工商联的人力物力,日常办公的人员配备难以保证,即使在市级各同业公会也只有一至两名办公人员常驻,情况毫不乐观。
当前,根据各基层同业公会反映的问题,症结主要集中在领导班子的选任上。由于基层同业公会大多是近年新创,组织经验不足,在人员调配、经费筹集方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机制,导致在选任领导班子时往往碍于大企业的财力物力优势而行权宜之计。身为企业家的会长、副会长等领导人员身兼多职,其社会号召力与为商会付出的精力往往呈反比例关系。如何解决基层商会组织内部组织涣散、外部联系松散的问题,是摆在泉商商会组织发展道路上无法绕开的障碍。
由于总商会自身人力、物力及组织体制的局限,使得整合基层组织的路径应以完善商会自治规约为宜。在自治规约前提下,由总商会组织促进后进学先进的经验交流,并及时将各地经验加以总结,完善制度化文件,督导各级商会组织切实推行。
五、资源整合乏力
基层组织内部组织涣散、外部联系松散的问题严重束缚了泉商商会组织系统资源的整合。泉商商会组织资源从地域上,可分为本地商会、泉籍异地商会,境内泉籍商会、海外泉籍商会。从组织层次上,可分为泉州市总商会与下属各级分支商会。从行业角度,可分为跨行业的各级总商会(同级工商联)与单一行业或产业的同业公会、行业协会。整合泉商商会组织资源,在于打破由级别、地域、行业等因素造成的资源分置,积极探求各级各类商会组织利益共同点为具体操作的切入点,以利益结商缘,以商缘促商流,最终达成泉商商流汇聚。
关于异地商会的资源整合。泉州市工商联宜按行政区划加强系统梳理,遵循由市→省→片区自下而上统一指导、自为自治的整合思路,进一步推动异地商会间建立片区商会联谊会,加强片区泉籍商会组织的联系。对于由海外泉州人创办的境外商会组织则主要突出“乡亲乡情”的地缘感染力,通过各种层次、各个方面的民间交流,增多了解,加深感情。对于面向境内、外泉商的“回归创业工程”,要动之以情,晓之以利,大力改善本市的投资软硬件环境,增加地方税费减免和荣誉嘉奖。
关于同业公会的资源整合。须顺应现代经济中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趋势,突破传统行业观念束缚,在同业公会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公会,从而促使会员企业在观念上、组织上发生质的跃进。同时,原体制内行政分流而成的各行业协会虽缺乏活力但组织实体尚存,且目前尚无统一的全国立法对工商联系统与体制内行业协会一“行”两会、功能交叉的问题加以梳理。因此,当前较为适宜的解决方案可为:由泉州市党政部门协商并参照先行改革地区的经验,商请上级部门授权,以地区试点的方式解决上述体制问题。
关于各级工商联与下属商会、同业公会间的资源整合。建议有条件的下属同业公会、基层商会在上级工商联派驻联络员,暂不具备条件的则需定期(如每月一次)向上级工商联书面汇报工作情况。上级总商会应增加下属同业公会、商会间的定期经验交流会频度(如每季度一次),同时建立下属各级各类商会组织一线调研材料定期定量汇报备案制度。总商会对上报的调研材料应随机抽取适当比例重新调研核实。
综上所述,我国各级各类地方商会组织当顺应历史趋势,整合现有工商联系统、贸促会系统、进出口商会系统、原体制内行业协会系统的组织力量,达成集约政府、社会资源,创造统一大商会的理想商会布局。
[1]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等.福建民营经济[M].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10.
[2]黄孟复.中国商会发展报告(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泉州市工商联合会.泉州市商会志(内部资料)[Z].2006.
[5]泉州工商联(总商会)编.泉州市工商联基层组织经验交流材料汇编(内部资料)[Z].2008-01-04.
[6]林绿波.泉州百家异地商会风行天下[J].世界泉州人,2007,(11).
book=122,ebook=122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度项目“海峡西岸经济区创意城市发展研究”(编号:2011B162)。
高翔(1978-),男,讲师,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09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商学理论与营销管理、竞争法学研究;吕庆华(1960-),男,经济学博士,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侨大学闽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商学理论与营销管理、文化产业理论与营运研究;张艳霞(1974-),女,硕士,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助教,中级经济师,主要从事商务管理、经济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