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下马克思国际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2-08-15林丽端
林丽端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经济全球化下马克思国际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林丽端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本文阐发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价值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商品国际价值的传统因素的拓展,并提出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国际价值的新因素。
经济全球化;国际价值
一、马克思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价值的论述
(一)马克思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论述
关于经济全球化,马克思曾经有过极其精辟的分析:“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
(二)马克思关于国际价值的论述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和条件下,任何国家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在世界市场上出口和进口大量的商品,各种商品千差万别,如何将这些商品进行比较和交换?它们的比较和交换的基础是什么?比例关系如何确定?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得商品所有者去寻找他们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马克思总结了实践经验,从理论上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宝,即国际价值。
对于价值,马克思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并升华出一套完整的关于价值的理论。而国际价值内涵于国际贸易实践中,马克思原本也有计划写一部关于国际贸易、国际价值和世界市场的专著,可惜没有实现,但马克思也在其一系列著作中留下了不少关于国际价值的论述,尤其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工资”,第二十章横向比较了各国的“工资差异”的国际价值的基础,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中等的劳动强度,在这个强度以下的劳动,在生产一种商品时所消耗的时间要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质量的劳动。在一个国家,只有超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强度,才会改变单纯以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价值尺度。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情形不同了。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2]“但是,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还会由于下述情况而发生更大的变化:只要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
在马克思的国际价值论中,影响商品国际价值的传统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劳动强度、科学技术(主要指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供求关系和自然条件等。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完全与马克思所处时代不同的全新的国际环境。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国际价值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各国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就必须以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内在尺度、以世界货币为外在尺度来衡量本国商品的价值,使生产商品的国别价值尽可能低于国际价值,从而提高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影响商品国际价值形成的条件、方式和影响程度的因素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复杂。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商品国际价值的传统因素的拓展
(一)劳动形式和内容呈现出新特点
一方面,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的范围必须进一步扩大,它不只是生产过程的直接劳动,还包括一些间接劳动。在物质生产方面,除了包括工厂车间第一线工人们的劳动外,还应包括工程师、技术人员从事科技工作的劳动,科研单位发明创造先进技术、设计、试制新产品的劳动,以及运输、包装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继续的劳动。在精神生产方面,由精神劳动生产的精神产品得到广泛的发展和使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3]
(二)一般科学劳动发展为现代科学劳动
随着近百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在社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较量的后盾。一般科学劳动发展成为现代科学劳动。所谓一般科学劳动,指掌握了一般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劳动,是高级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而现代科学劳动是掌握了现代有关最新科学和多学科前沿理论,以及最新先进技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劳动,是高级或超高级的脑力劳动、高级或更高级的复杂劳动。
(三)供求仍然是影响国际价值决定的重要因素,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使国际价值的实现存在多重障碍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供求影响着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在各国间的分配,仍然是影响商品国际价值决定的重要因素,但经济全球化使商品在国际市场流通的速度、范围、规模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各国政府和企业普遍注重营销网络的建立和维护,大大加快了国际市场供求平衡的过程。但各国为了最大限度谋取国际市场的超额利润,不同程度地对供求施加人为的影响,使供求发生作用的机制遭到破坏。一方面各国普遍加强了对本国出口企业的明贴暗补,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通过关税、非关税壁垒来实施贸易保护,将别国产品拒之国门外,不同程度地发生商品价格扭曲,制约了国际价值职能的发挥。[4]
(四)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已变成国际必要劳动时间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和销售的全球化。各国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变成了个别劳动时间,各国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再由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关于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论断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在现有的正常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变成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在国际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的时间,即国际必要劳动时间。[5]
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付出的劳动的总量比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大得多,而我国的GDP总量却比他们少得多,就是因为由于我国劳动生产率较低,从而造成我国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远远高于国际必要劳动时间,使我国许多商品的个别价值大大高于由国际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而国际市场中商品的价值只能按国际价值出售,这就使我国商品遭到极大的贬值。
(五)物力资本的权力逐步达到其最高极限,劳动者资本的权利开始上升
物力资本和劳动力资本是社会财富增长的两大因素,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历史时期,存在着物力资本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必然阶段。而如今,物力资本充足度几近饱和,已不可能通过优化组合或转移生产而获得更多的收益。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体系的日益发达,劳动力资本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日益显露出来。[6]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国际价值的新因素
(一)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有其合理性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是一致,劳动者创造了价值,所以价值应归劳动者所有。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就不能参与价值分配。而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他们都参与了对劳动者创造价值的分配,这是对劳动者的剥夺,因此,这种制度是不合理的。
在经济全球化下,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界限已被彻底打破,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任意流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要素流入我国投资而获得利润,实现其投资目的,而我们付出一定价值获得了经济建设所需的技术、资金、信息等,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生产要素到国外投资,对使用国来说可以增加税收、增加就业,对本国则可进行生产要素资源的余缺调剂,同时也能从中获得价值并学到许多国内无法学到的新知识、新理念。
(二)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科技转让的主要承担者。它在世界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的经济行为,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使各国在经济上的互相依赖性越来越强,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为国际价值职能在更大范围内的发挥提供了条件。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基于对企业经营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预测和把握,西方跨国公司尤其是全球500强企业纷纷调整其价值链重心,将业务重点转向产业价值链的下游环节,即增值空间更大的市场营销和服务环节。将一些成本高、微利的经营活动,包括仓储及运输环节外包给其他公司,这样不仅能提高跨国公司自身的竞争力,而且加强了与有关国家的联系,促进了产品国别价值向国际价值的转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
区域经济一体化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旨在消除成员间商品、服务以及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各种障碍,以实现区域内各国福利的最大化,这有助于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削减贸易壁垒的目标。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在一定区域内深化和加强的反映。
随着WTO对阻碍贸易自由化的各种关税、非关税壁垒的消除,以及对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的实施,必将加快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基于区域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将会更充分、更真实地反映商品的国际价值,发挥其国际价值尺度的功能。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陈征,李建平,等.《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
[4]林叶环.全球化背景下对马克思国际价值论的再认识[D].厦门:厦门大学,2007.
[5]舒克龙.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1).
[6]王珏.劳动价值论与当前经济热点[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
book=8,ebook=8
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编号:JA11097S)。
林丽端(1979-),女,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理财、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