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化问题研究
2012-08-15孙春瑜
孙春瑜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化问题研究
孙春瑜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命题,社会化是大众化的核心维度,要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本文通过对当今社会文化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达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化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化;文化
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维度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发展的要求
首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本质特点。这一过程既是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群众的过程,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是理论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发展的过程。其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该和大众的思维、生活相结合。这种结合是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实处,是大众真信、真学、真用的条件。而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生活和价值观联系起来,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
(二)大众化的推进方式: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
首先,切实加强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化研究,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创新层面,对马克思主义普及和应用层面的研究应该说是个薄弱环节。客观要求我们在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业化、系统化、理论化,注重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化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研究,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化,维护与实现最广大人的根本利益,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认同基础。人们的思想选择最终根源于利益的选择,马克思主义者只有真正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方式,致力于维护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赢得大众的广泛认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三)大众化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
首先要了解马克思主义。胡锦涛在2003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紧密结合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善于用群众熟悉的语言搞好宣传教育工作,从而使人们普遍了解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化的进行打下基础。其次是认同并内化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化的核心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在于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需要。最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化的最高层次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社会化不仅要使人们群众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而且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学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化的现实基础分析:当前社会文化结构
(一)在潜意识层面,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仍然存在
自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以来,儒家文化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在政治发展、经济社会、教化育人以及个人道德修养文化方面渗透到全社会,调节社会发展并指引人们的生活、行为、思维、情感方式和价值取向。儒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的主流,不管是精华还是糟粕都深入人心。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近几年对儒家文化日渐推崇,全国上下不断的刮起国学风,足以看到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二)在显意识层面,民主、法治观念的确立
民主和法治是现代国家组织社会、管理社会的政治体制和治国方式。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民主和法治是一个国家摆脱偶然性、任意性和专制特权,保证国家统治行为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合法性,使社会有序运行并保持和谐状态的必然要求,是国家保障和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理性选择。民主与法治密不可分,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经济制度与和谐的社会关系的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是要提升国民的民主法治素质。在当今的中国,虽然有着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但是随着人们物质水平丰富的同时,国民的整体素质也有所提升,民主、法治的观念在人们的显意识层面已经基本确立。
(三)在意识形态层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主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它的实质就是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条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文化结构也呈现出多元性和多样性,在意识形态层面坚持和贯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构建,而且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化的策略研究
(一)进行心理文化的整合,建构一致性的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文化
在当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可以利用自己的执政地位,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通过国家法律和党的规定等形式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文化存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化要想在中国得到实现,就必须要进行心理文化的整合,构建一致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体系。在一致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形成之前,各种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层出不穷,它们之间可能存在许多共同点,但其实质决不相同。要想达到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化的目的,就必须有一种共同的文化观念出现,这就需要心理文化的整合。这个整合应该从文化本身开始,从信念和价值观着手进行整合,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形成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化的实现提供基础和保障。
(二)借助于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培养政治人格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护和改变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就是把人们引入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一种“文化传递”。政治社会化标志着社会化水平,因此要借助于社会成员也就是人民大众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武装百姓的大脑,锻炼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判断力,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政治社会化有一系列的特点,制约着效果的发挥及功能的实现。这就需要激发公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同时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方式中渗透性和隐性的使用,提高个人的政治参与技能,注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培养公民的政治人格。
(三)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包括四个方面: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导和保证;民族精神教育是基础,同时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具体体现;公民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实施,有助于公民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进行全面了解,进而将之确立为自己的价值观,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社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见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表现出了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总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课题,但其核心维度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化。通过对当前社会文化结构的分析,实施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化策略,才能真正实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郭齐勇.儒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
[4]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
[5]杨鲜蓝.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J].湖北大学学报,2008.
book=32,ebook=32
孙春瑜(1988-),女,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法治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