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皋陶文化
——科学地研究皋陶及皋陶文化
2012-08-15姚治中
姚治中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232007)
论皋陶文化
——科学地研究皋陶及皋陶文化
姚治中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232007)
皋陶(yao)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萌芽时期呈现的文明曙光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基石之一。皋陶文化不仅是皖西地方的,也是中华全民族的。科学地研究皋陶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需。
皋陶部落;天人合一;以德治国;以刑辅德;神判法
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的曙光升起于中华大地的多个地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融合,到秦汉时(前221开始)形成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又经历2000多年,不断吐故纳新,充实发展,成为人类发展史中独一无二的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实体。约4500年前,山东半岛西南部少昊部落后裔的一支皋陶部落辗转南迁,到达大别山区,与原来生活于此的三苗部落共处,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萌芽作出了伟大贡献。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说:“公元前三千年,……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也呈现出文明的曙光。”文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即包括今六安市辖区,习称皖西,皋陶部落南迁后主要活动在这里。皖西地区又当中原通向东南地区的枢纽,使皋陶部落及其文化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产生某种特殊的作用;皋陶文化的内涵及其动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科学地研究并了解皋陶文化,不仅有助于皖西的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而且使我们具体地了解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有助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一、皋陶文化研究的发端
“皋陶文化”这个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距今还不到20年。
上世纪90年代初,何超、王根、贾正发、周其庆等热心人士奔走呼吁,在六安市委、政府、政协支持下成立了六安市皋陶文化研究会,并出版了第一集《皋陶与六安》,第一次提出“皋陶文化”这个历史概念。1997年4月,中国先秦史学会和六安市皋陶文化研究会联合发起,于六安市皋城宾馆(今并入中医院)召开全国皋陶文化研讨会,全国研究先秦史的代表性专家数十人出席,论文结集为《皋陶与六安》(第二集)。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李学勤说,六安市皋陶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和研讨会的召开,“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1](P5)
在此之前,六安虽说又名皋城,但社会上对皋陶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对皋陶及皋陶文化的存在还有疑问。这次研讨会提交的数十篇论文,以翔实的史实,令人信服的论证,说明皋陶及皋陶文化是信史,而且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重要环节。
皋陶及皋陶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大汶口文化及它的继承者龙山文化的存在。大汶口文化分布于鲁西南、苏北和淮北地区。约开始于4500年前,约在前2500年后过渡为龙山文化。其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陶器为灰陶,晚期墓葬中有男女合葬。在龙山文化的墓葬中,先用木料铺在墓底,四周再用木材护住墓壁,极可能就是后来楚与西汉的“黄肠题凑”的前身。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碗底部,多次发现刻有朝阳升起,凤鸟从山峰向太阳飞去的原始象形,专家们考证认为这就是昊字或旦字,是我国最原始的文字。这种象形逐渐“简化”,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原始象形和商代甲骨文都像一轮红日照在人的头顶,表达了人对太阳的崇拜和对天人关系的朦胧认识。这种太阳崇拜在漫长的岁月中衍化为以北斗为中心的天道观,对太阳红的崇尚,又与凤鸟图腾结合,构成“丹凤朝阳”的吉祥。
皋陶文化见于多种古代文献,较集中的是《尚书·虞书 》之《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和《益稷》,以及《尚书·周书》中之《吕刑》。上述文献主要阐述了尧、舜、禹时期(距今4500-4100年前)皋陶部落与尧、舜、禹等部落共同主导华夏部落联盟,创建原始的华夏国家的过程,还有这一时期华夏部落联盟与三苗部落联盟的关系。从这些文献的叙述我们发现,山东半岛的西南部到大别山区(其东部地理学称“霍山弧”)周围,是华夏国家萌芽时期华夏部落联盟及三苗活动的主要舞台。
皖西地区有距今6000-4000年的霍邱红墩寺遗址,天柱山南麓则有时期相近的薛家岗遗址,都是很有地方性特征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后者已由考古学界考定为三苗部落的文化遗存。《战国策·魏策一》:“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2](P106)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述完全可以相互印证。大别山脉从岳西县向东南的延伸古称衡山,又称皖山,盖因这里是西周皖国的封地,皖国偃姓,为皋陶后裔。2010年,在霍山迎驾厂野岭饮料厂扩建工地出土了皋陶部落的图腾凤鸟玉璧。又证明了皋陶部落进入大别山区与三苗共处的史实。
综上所述,皋陶及皋陶文化,不仅是皖西地方史的重要内容,也是先秦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所以1997年,中国先秦史学会确认六安市皋陶文化研究会是它所属的一个分会。
二、皋陶的定位
“皋陶”是人还是神?据南朝学者裴骃《〈史记〉集解》,尧活了118岁,舜活了100岁,禹也活了100岁。皋陶辅佐尧、舜、禹,到夏王朝建立前夕(前2070)才死,寿命至少应在250岁以上,显然这是不可能的。“皋陶”活动范围广泛,在今山西、陕西、湖北、河南、安徽都有关于“皋陶”活动的遗迹,仅安徽境内春秋时期被楚所灭的“皋陶”(偃姓)所建的方国即有:英氏、皖、六、舒蓼、巢、舒鸠、舒庸、舒龚、宗等九个。这也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做到的,所以,科学地表述,皋陶是一个部落,它是少昊部落的一支后裔。皋陶部落活动于原始社会后期(尧、舜、禹),夏朝之后建立了许多方国,其中江淮间西部即为上述9个,春秋时期被楚所兼并。
长期以来,包括一些有影响的学者,都称皋陶为“司法鼻祖”、“司法之祖”。这种称呼源于对《尚书·舜典》的曲解,《舜典》记述,在舜创建国家机构的时候,任命皋陶为“士”,即大理,是古代国家司法的首长。皋陶是我国最早见于文献的司法官,它毫无疑义。《尚书》之后,《淮南子》、《史记》都有皋陶执法的记述,后世还有奉皋陶为“狱神”的。
司法官(“士”或大理)是执行法律的官员,绝不是“司法”本身,司法是执行法律,又不同于制定法律,最早的司法官不等于是司法行为的创始人,更不是最早的法律制定者,这应该是个常识问题。
《尚书·吕刑》记述西周穆王(西周第五代王)与他的司寇(司法首长)讨论刑罚时说:“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清楚地说刑法是三苗制定的,三苗对神灵不虔诚不行德政,用刑罚统治民众,只依靠五虐(墨、劓、刖、宫、大辟)之刑来镇慑民众(执行刑罚)。南宋学者说周穆王君臣的观点是“探本之论”,可见3000多年前的西周人就知道皋陶不是“司法鼻祖”了。
《尚书·吕刑》中又说,“伯夷降典,折民唯刑”,伯夷也是一个部落的名称,包括刑法在内的任何法律都不可能是个人制定的。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说:“在社会发展某种很低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生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囊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 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为法律”。我国尧、舜、禹时期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规范越来越复杂的财产所有权及血缘关系,从而导致“法”和“司法”行为的产生。忽视这样的历史社会背景去考察皋陶与司法的关系是不科学的,不可能准确认定皋陶在华夏国家中的地位。
药品(西药)有化学名称与商品名称。历史事件或人物也有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前者需要有根有据,后者允许合理的虚构。作为某一地区历史文化标志性的创作(即使是“艺术创作”)又与一般文学创作不同,既然要作为某地历史文化传统的代表,就不应歪曲或背离历史本质,更不应任意炒作。如:从“司法鼻祖”之类炒到“皋陶立法”,又炒出“豆腐鼻祖”与“兽医鼻祖”。使自己的劳动失去了可信性,破坏了作品的宣传教育功能,所以《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中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加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三复位语。
皋陶最重要的历史贡献,还不是“最早的司法官”所能完全概括的,他是“以德治国”的倡导者之一,与尧、舜、禹一起开创了中华民族以德治国的传统。尧、舜、禹在当时都是“帝”(又称“天子”,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皋陶是他们的辅佐,被古代史学家与前三者并称为“上古四圣”。几千年来皋陶是“上古四圣”之一,一贯如此,“司法鼻祖”只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炒作的“成果”,这个“尊号”其实贬低了皋陶的历史贡献。
三、皋陶文化的核心内容
了解皋陶文化的核心内容,才能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皋陶文化的研究。
皋陶文化有三个基本层次;其核心是载于《尚书》、《史记》等文献中的尧、舜、禹时期皋陶(部落)的活动及言论,它们都有考古发现印证。第二层次是由核心内容派生的内容,见于秦汉以后的文献,有广泛的社会(历史)影响。第三层次是由以上二者引申的皋陶文化的影响,它展现皋陶文化的历史地位。
记载于《尚书·虞书》五个篇章中的皋陶部落的活动及其思想观念,春秋战国时一部分散见于诸子书,西汉时《淮南子》、《史记》中也有所反映。
(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特别强调,早在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它的萌芽自然更早,500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薛家岗遗址中,出土了象征天圆地方的玉琮,出土的石刀反映皖西山中的三苗部落已有奇偶(阴阳)的初步认识。
阐述“天人合一”世界观最全面最透彻的是皋陶部落:1、皋陶认为,天与人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天的作用,天的存在通过人的活动及意识表现出来:“天工人其代之。……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2、国家机器、等级礼仪、法律司法都是天的意志,“天叙有典,……天秩有礼,……天命有德,……天讨有罪。”3、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百工惟时,抚于五辰(指木火金水兴旺运行的四季,土则是四季都为基本的元素,故称“五辰”。)庶绩其凝。”[3](P12-17)
(二)“以德治国”的国家观,尧、舜、禹都倡导以德治国,对以德治国理解最全面最深刻,执行得最好最有成果的是皋陶。舜曾召集各部落首领讨论组织国家机构和禅让对象。舜先提议让禹作为禅让的对象,禹辞让说:“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皋陶充实并发展了尧舜禹的以德治国理念:1、提出初步的民本主义。禹认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养好民众就是德政,皋陶则认为光养是不行的,要进一步“安民”。时夏代,皋陶的思想又被进一步明确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众被认为是国家的基础。2、皋陶提出,为保证以德治国观念的贯彻,执政者应有相应的道德素质,必须任命有德并称职的官员,还提出具体的标准。3、要对执政者实行监督。“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
(三)以刑辅德的司法观念。说皋陶是“司法鼻祖”的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皋陶是怎样被任命为“士”(最早的司法官)的。那次讨论中,舜不接受禹的辞让,仍让他作为禅让对象。他同意禹的观点,但是任命皋陶为“士”,理由就是要求皋陶利用“士”的职权,贯彻以德治国的方针,他交给皋陶的任务是:1、以五刑“弼(辅助)五教”。五刑即前述‘五虐之刑“,五教即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论理道德关系,这是古代道德论理的基础。2、从宽执行刑罚。“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还是从“安民”出发,达到社会和谐。3、司法的目的是“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刑法消泯,民众能遵守法纪。总之,司法是辅助以德治国的手段。由此也可清楚看出,在皋陶当“士”之前,已有司法行为的存在,只是不符合以德治国的要求而已,舜交给皋陶的任务是很好地以刑辅德,而不是去“创制”刑法或司法。
(四)制礼作乐。古代乐舞最早产生于劳动。薛家岗遗址中发现有5000年前的,中空并装有颗粒的陶球,有点像现代交响乐队中的砂球。《尚书·益稷》描述,有一次舜与众多部落首领议政之后举行一场乐舞,乐官首先下令:“戛击鸣球”,这个“球”,唐人孔颖达说是玉磬(唐代还没发现薛家岗的陶球),无论如何,大别山的三苗部落在乐舞中使用过这种原始乐器。
乐舞萌芽之后,延展到生活、生产及国家活动的各个方面,古人认为,凡此种种都有鬼神的参与,都需要巫觋的沟通。其方式就是祭祀与乐舞(即歌、舞、乐器,简称为乐),区分不同对象不同等级操作乐舞,这就是礼,尧舜禹都讲究并精通此道,后世道士们“作法”时走的步法都叫“禹步”,皋陶也是精于此道者。禹曾指令皋陶“作《夏龠 》九成,以昭其功”。龠就是后世笙之类的乐器,与舜时的《九韶》一起被历代视作“雅乐”,作为宗庙祭祀的乐舞,其影响直至明清。
《淮南子》说,黄帝时已发明鼓,春秋时已知道远古时的鼓是瓦缶蒙上鹿皮做成的。南朝辞典《玉篇》说:在原始的鼓“瓦为腔,革为面,可以击也,乐器,鼓所以检乐,为群音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千人击缶的壮观场面,至今还让人赞叹,所击打的金属腔缶,即起源于远古。山西襄汾陶寺曾发现6000年前的陶鼓(缶鼓)6件,黄帝之前,中原即有缶鼓。用陶缶鼓作为‘群音长”来“检乐”指挥大乐队的演奏,有很大的局限性。缶鼓太重,易破,影响效果。至迟在西周,出现了近似现代的木腔鼓。《周礼·地官·鼓人》载:西周时已有多面鼓,有多至六面的,皆为木腔,其中一种两面蒙皮的叫皋鼓,或迳称“皋陶”。也许把鼓从缶改为木腔是皋陶部落的创造。这一改把鼓的共振性大大提高,轻便坚固而便于跳跃腾挪,表现功能大大提高,奠定并巩固了鼓为“群音长”的地位。
四、皋陶文化的次生内容
皋陶文化核心内容的外延,可称之为它的次生内容,不等于它是“次要的”,有些“次生内容”的影响是很大的。
(一)道家创始人李耳是皋陶部落的后裔。商纣王时,皋陶的后裔理征担任大理,因此后代以理为氏。理征反对纣王的残暴而被杀,他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亡,饥饿时吃木子(李)充饥,商亡之后改姓李。李利贞的后裔李乾当过周天子的上大夫(可能经过这番折腾,皋陶部落世袭“大理”的权利丢掉了),他的儿子即李耳,当过西周王朝的“守藏室史”(管理王室藏书的史官)。李耳晚年,骑牛西去,途中应函谷关尹喜的恳求,写成《老子》五千言,西汉河上公注解时将它分成道经、德经两部分,故又名《道德经》。李耳的家乡在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又说他是今安徽涡阳人,两地都是远古少昊及皋陶部落活动的地区。再读《道德经》,通篇论述天(即“道”,自然规律)与人之间的关系,探讨人如何协调 自己的思想与行动,使之合乎“道”的运行。李耳是皋陶后裔,从《道德经》可以窥见皋陶文化的影响。
(二)皋陶司法的助手獬豸。古代国家职能的运作几乎都带有巫觋活动的色彩,在司法领域则附托神的意志,以神兽判别是非,执行审判及刑罚,这叫“神判法”,古埃及、巴比伦都如此。文献记载最翔实的我国远古神判法,发生在皋陶部落的故乡,《墨子·明鬼》:“昔者齐庄君之臣有王里国,中里徼者,此二子者讼三年而狱不断,齐君由谦杀之恐不辜,犹谦释之恐失有罪,乃使之人共一羊盟之齐之神社,二子许诺,于是泏血,摀而漉其血。读王里国之辞,既已经矣。读中里徼之辞未半也,羊起而触之,拆其脚祧神之社而稿之,殪之盟所。是时齐人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齐之春秋。”以神羊进行神判,原始国家时期,在皋陶的家乡有比较成熟的仪式,有广泛的群众影响。将神羊命名为獬豸可能在皋陶部落兴起之后,不迟于西周。西周金文(大篆)法字,左边是水,表示执法要“一碗水端平”,右上方是獬豸的形象,下方是去字,表示獬豸将邪恶者“去之”,西周时以獬豸的灵性判决并执行刑罚的观念已遍及全国。据《异物志》,春秋初年,楚文王猎获过獬豸,楚庄王喜欢戴“獬豸冠”。楚人受皋陶文化的影响,对獬豸情有独钟。不过我们注意到,东汉之前,各种文献猜测獬豸的形象,说是牛、羊、鹿、麟、熊的都有,这情形说明獬豸确实是古代以“神羊”进行神判所引发的后世人们的遐想,獬豸是人们在神羊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西汉初淮南王刘安还没有把皋陶司法与 獬豸联系起来,东汉学者王充《论衡》的《是应》篇说:“‘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斯盖天生一圣兽,助狱为验。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这样才构成皋陶在獬豸辅助下进行神判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法制报》副刊《独角兽》,以獬豸为题图,于是獬豸又有了“独角兽”的称呼。至于天禄、辟邪,是西汉中期西域进贡的两种“桃拔”(又名符拔,一角为天鹿(天禄),二角为辟邪,东汉时被放置于墓道的两侧),与獬豸(独角兽)风马牛不相及。后世又把皋陶演绎为“狱神”。狱门上的狴犴也被误认为獬豸。
(三)修炼神仙术。古人没有对天地自然及人类的科学知识,自发地探索天人关系,勇气可嘉,萌芽了许多科学因素,同时也必然产生许多迷信思想与迷信活动。所谓点石成金的“黄白之术”及祈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术即是,这是“天人合一”观念衍生的消极因素。班固说楚人“重巫鬼,多淫祀”,西汉时,从皇帝到士大夫对长生术、黄白之术都如醉如痴,“……列仙之儒,居山泽间,其形甚癯”[4](P2592)。淮河流域、大别山区社会上下是“重巫鬼,多淫祀”最严重的地区。前122年,“淮南狱”之后,为逃避迫害,聚集在寿春及其周围的方士纷纷隐居民间,道家思想加速了与神仙术及民间迷信的融合,加快了原始道教的形成。东汉初,李广在大别山区称“南岳大师”,聚众反抗朝廷。东汉中后期,江淮之间成为农民起义频发地区,132年到147年,全国爆发农民起义17起,其中扬州辖区10起,这10起中又有8起在江淮之间,它们的组织与指导思想都是原始道教。184年黄巾起义之前,安风(今霍邱境)人戴风即为黄巾36方的领袖之一,起义中,舒城又是黄巾与东汉政府战斗最激烈的地点之一。东汉道教主要派别之一“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道陵即淮北沛县人,他的孙子张鲁东汉末在汉中建立了主张“太平”(太平意为“最大的公平”)的政权。著名道教人物庐江左慈以南岳山、天柱山为活动基地,成为道教“丹鼎派”的代表人物。
(四)繁衍众多的皋陶后裔。从姓与氏的产生可以考察某一部落的繁衍。姓,表达的是母系血统,《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氏,《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对诸侯“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氏,从姓衍生而来,根据父亲的名、爵、官位、封地等而得氏,体现的是父系的血缘关系。
皋陶部落以偃为姓,其嫡系以大理官职为氏:理,商末周初改为李。据何光岳等学者考证,源自偃姓的姓氏有30多个。秦汉以前,一般劳动者是没有姓的,西安秦始皇陵边发现的劳工遗骸都有名而无姓。英布,本来没有姓氏,只有个名,叫布(一种农具)。长大后犯法被处黥(脸上刺字)刑,于是叫黥布,参加反秦起义,当了大将,才以出生地英(今金寨、霍山)为氏,叫英布。因为这里本属六国,六国皋陶后裔封地,所以英布后来被认作是“皋陶后裔”,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五、皋陶文化的历史地位
对皋陶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较系统地研究还不到20年,现将本人的心得写出来,求教于方家及广大读者。
(一)创建夏王朝的决定性力量。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在王朝创立前夕,舜、禹、皋陶、伯夷共同谋划国家管理。皋陶提出“信其道德,谋明辅和”的方针。将以德治国的理念进一步具体化为:慎重地修养(天子)自身的道德;高瞻远瞩,和睦自己的家族;推而广之,团结民众。眼前的措施就是:治平洪水,发展水利,解决民众吃饭问题。最终目的是:“众民乃定,万国为治”。
皋陶将刑罚作为德治的必要辅助。“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5](P81)。则,就是准则,皋陶命令民众必须服从禹,否则就刑罚“侍候”。华夏第一个王朝创立前夕,阻挠的力量很多,皋陶以德怀柔民众,以刑压制反对者,展现了他的铁腕,亦即国家机器的作用。巩固了禹的领袖地位,文化这种“软实力”转化为“硬实力”,在华夏第一个王朝创立之际,作用是关键性的,所以禹受禅之后,立即确定皋陶为自己的禅让对象。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天人合一”这一中华民族世界观的基石,经历几千年的去芜存菁,当代中华儿女又将它充实提升发展,用以处理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于指导建设和谐社会。“以德治国”观念中的以民为本,当代将它提升为“以人为本”,“以刑辅德”思想则贯彻于社会主义的法治之中。
(三)各民族和谐共处。皋陶部落在南迁之际,先后与楚的祖先颛顼部落,游牧部落后羿共处,最终定居于江淮之间西部的“霍山弧”四周,在三苗部落的四周建立了六、皖、宗、巢、群舒等众多方国,前七世纪楚灭亡六、群舒时,借口之一就是六、英等国与“东夷”亲近,古代文献浩如烟海,没见过皖西地区皋陶后裔与“苗蛮”等冲突的记载,只有三苗以盘瓠(五色犬)为图腾的一支与皋陶族裔高辛氏联姻的记述[6](P3125-3126)。至南北朝时期(420-589),大别山区苗民的部落组织还完整地保留着,而汉族民众,如潜县何氏、杜氏等家族,居住在大别山深处繁衍生息。几千年至今,大别山区各民族和睦共居,创造了多元文化融为一体的大别山区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三)中华民风民俗的主导因素。皋陶部落的祖先少昊崇拜太阳,楚人祖先颛顼高阳氏也崇拜太阳,太阳主色为朱红。《论语·阳货》中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家者。”皋陶的家乡至迟在春秋就确立了朱红的正统地位。皋陶文化融入楚文化,再融入汉文化,朱红几乎渗透了中华民族表示喜庆的每个角落,历2000年之后,形成为当代的“中国红”。
少昊部落以凤鸟为图腾,舜时众部落首领歌舞集会的高潮是“凤凰来仪”。春秋时开始,将麟 、凤、龟、龙称为“四灵”,凤凰位于龙之前,是圣洁高尚的象征。秦穆公的爱女弄玉与萧史骑彩凤高飞。孔子周游列国,不得志而回归,楚人迎着他的马车唱道:“凤啊,凤啊!为何道德高洁者遭到如此地冷落?”汉以后龙才渐渐居凤之上,“龙凤呈祥”,千年来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人民对幸福的向往。
(四)为中华传统艺术提供丰富的营养。皋陶部落的巫觋活动衍生了传统的乐舞(《大夏》),乐器(鼓、龠),至迟在春秋时,腊月逐鬼的仪式——傩已很规范。孔子见“乡人傩”,就穿上礼服恭敬地站在祭坛的阶边。汉代宫廷逐傩,有由童子和其他人扮演的各种角色,到后世发展为傩戏,流行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又叫端公(巫)戏。当代皖南池州等地还有傩戏,皖西则与大别山的民歌(小调、山歌、号子等)融合,逐渐演变为庐剧,庐剧中还有遗存久远的古老唱腔“端公调”、“神调”等。
综上所述,皋陶文化不仅是皖西(或六安)的地方文化,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祖源之一。皋陶文化的研究还很不成熟,需要更多的人士关心它,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1]李克勤.致全国皋陶文化研讨会的贺信[A].皋陶与六安(二)[C].合肥:黄山书社,1997.
[2]姚治中.关于儒家学派渊源的几个问题[A].皋陶与六安(二)[C].合肥:黄山书社,1997.
[3]尚书·虞书·大禹谟皋陶谟[A].四书五经(荣元人注)[C].北京:中国书店,1987.
[4]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司马迁.史记·夏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On Gao Yao Culture——Scientific Research into Gao Yao and Its Culture
YAO Zhi-zhong
(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Gao Yao Culture is one part of civilization in the dawn of the Chinese history,and also one of the major footstones underlying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Therefore,Gao Yao Culture not only belongs to Local Wan Xi(West of Anhui),but the whole Chinese nation.Do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to the culture will be very necessar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Gao Yao Tribe;harmony;rule of virtue;moral supplemented with laws;Judicial Ordeal
G127
A
1009-9735(2012)01-0037-05
2012-02-12
姚治中(1936-),男,浙江兰溪人,皖西学院历史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皖西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