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文艺政策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文化背景

2012-08-15金宜鸿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文艺观文艺马克思主义

金宜鸿

(武汉纺织大学 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新中国文艺政策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文化背景

金宜鸿

(武汉纺织大学 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文艺政策是执政党、国家或政府对于文化艺术领域进行管理所采取的一整套制度性规定、规范、原则和要求的总称。建国以来,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文艺建设的具体情况和要求,相应地制定、调整了党和国家的文艺政策,为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有效保障,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则是新中国文艺政策产生的理论背景,传统文化则是其产生的文化背景。

文艺政策;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文艺活动是属于整个社会生活中的精神和意识层面。它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提供理论的、价值的、智力的、伦理的支撑。树立社会成员生活的理想和精神支柱,维护和肯定适合社会发展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从而保证社会生活正常、有序、健康地向前发展。因此,任何社会都需要制定和实施一整套旨在解决社会运行中产生出来的文艺问题的行为规范,文艺政策便应运而生。文艺政策是执政党、国家或政府对于文化艺术领域进行管理所采取的一整套制度性规定、规范、原则和要求的总称。文艺政策是文化的政治表现形态,体现的是一定阶级、国家、政党或社会集团的文化意志。建国以来,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文艺建设的具体情况和要求,相应地制定、调整了党和国家的文艺政策,为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有效保障,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新中国文艺政策产生的理论背景

任何一种文艺政策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上的,都是基于一定的具体国情。新中国文艺政策产生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主导当代中国全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理论基石,而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则对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制定、演变和发展发挥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上,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1]马克思、恩格斯关注文艺问题不是就文艺本身来研究文艺问题,而是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等外部不同的学科领域,多角度、综合性地审视文艺这一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形成以后,随着时代条件和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观也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产生了一脉相承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等。从政治政策学的角度看,一般而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具有如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首先,文艺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命题,马克思主义将文艺视为人类社会劳动实践的产物,明确指出文艺属于生产关系总和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切精神产品都具有这样一种意识形态特性,只有通过意识形态的分析,才能透彻地看到不同阶级和利益集团的真正需要及这种需要赖以产生的经济原因。文艺作为审美的创造、作为思想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同时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第二,文艺可以影响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中的特殊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掌握世界的方式,文艺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或有意或无意地反映了某一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和诉求,并为其服务。它为某一阶级或集团服务的方式是艺术性的,是潜移默化的,但作用于人心,同样具有惊人而巨大的影响力。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代表先进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和文艺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代表反动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和文艺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共产党人如列宁和毛泽东一贯既注重枪杆子又十分强调笔杆子的重要原因。

第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表现出明显的阶级倾向性,是为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人民大众服务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文艺的阶级倾向性,密切关注和热情肯定描绘无产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文艺作品以及无产阶级本身的文艺创作,这为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并发展。列宁指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2]他据此提出了文艺的党性原则,强调文艺不只是个人的事,“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文艺属于人民,源于人民,服务人民,不是为剥削阶级效劳,“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2]毛泽东也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而利用的。”[3]

第四,文艺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规律。虽然马克思主义多是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等外部不同的学科领域,多角度、综合性地审视文艺这一社会现象,但他们从来没有否认过文艺自身的特征和规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艺不同于哲学、宗教和伦理道德等其他的意识形态形式,而具有自身的规律特点。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它反映具有内部联系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社会的人,描写人们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揭示人们的道德风貌、内心世界及所处的环境。文学艺术是人创造的,是按照形象思维和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富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4]文学艺术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再现生活中本质、典型的事物,既具有生动形象性和独特艺术性,又具有社会存在的本质性和典型性,既具有个性,又具有共性,既具有感性色彩,又不乏理性深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5]

当然,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极为丰富的,以上仅从政治政策的角度述其大概。那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观会成为新中国文艺政策产生的理论基础呢?首先,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人民开始寻求特别是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推行资本主义,也未能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让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中国人民正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长期斗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近代以来,为拯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尝试过、寻觅过西方的思想武器。西方的各种思潮,如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等,都在我国先后出现过甚至流行过,又都成为匆匆过客,因为它们都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以科学的宇宙观,为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观察国家命运之工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引领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指导作用。”[6]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其文艺政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显然是题中应有之意,是顺理成章之事。

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收中国的与外国的历史遗产,反对任何唯心主义的或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 1956年八大上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再次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正确地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正确地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而2007年新修订的《党章》依旧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的文艺战线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观的指导下,在对敌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且成为整个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马列主义指导了中国革命,同时也指导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在新文艺运动中,一切进步的文艺产物,都是在马列主义与共产党的影响和指导下产生的。今天要为新中国建设,要提高我们电影作品的思想艺术性,除此是不可能的,至于能做到什么程度,则看大家不同的努力情况而定,而不是说大家可以有两条思想的道理。”[7]

任何政策(包括文艺政策)的制定,都有一个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利益的整合和政策方案的选择过程。整个过程都有一个确立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问题。没有这样一种指导思想要形成自成体系的文艺政策是不可思议的。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观不仅成为新中国文艺政策得以产生的理论源泉,而且直接成为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尤其是文艺界的思想认识,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这就为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奠定了根本性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于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方向的重大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新中国文艺政策产生的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宽泛深远,是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体系。在这种背景下,不管承认与否,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或有意或无意、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影响了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制定。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活动过程及其成果的总和,是在社会发展中流传下来具有内在共性的文化。尽管传统文化博大浩繁,但其最基本内容大致有三: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活动为内容的文化;以处理人际关系活动为内容的文化;以处理思想关系和艺术关系活动为内容的文化。从政策学和文艺学的角度看,有关思想和艺术关系的传统文化显然对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影响更为明显更为直接。

儒家的教化功用思想是中国古代居于主导地位或官方意识形态地位的文艺政策思想。“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而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8]儒家所体现出来的要求文艺具有的道德教化功能是与中国古代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风习、观念、意识在中国古代大量留存和沿袭的社会生产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因而,伦理道德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深深地影响到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社会意识形态都必须要为巩固这种和阶级、等级的统治与服从关系直接相联的伦理道德服务,否则就是大逆不道。”[9]

政治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的理解是以“正”为基础的,是治而使之正的简称,有别于西方文化中基于利益为基础的政治观。而文艺是治而使之正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早在西周时期,我国便建立了政治与文化系统密不可分的礼乐制度,国家的意识形态直接表现在礼乐制度上,而文艺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在儒家信徒看来,文艺即一种规范君权、教化百姓的政治工具。

儒家既有认为人之性本善的,也有认为人之性本恶的。尽管对“人性”的看法意见分歧,但在政治道德教化问题上,意见却相当一致,都认为人是需要教育的,没有政治道德教化,人就无法摆脱野蛮状态,圣人之治就是以德化民。儒家很早就注意到,文艺在政治道德教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把诗歌和音乐视为进行政治道德教化的有力工具。“艺术被看作是用来唤起、培养、提高个体内在道德情感要求的一种重要手段。”[9]“诗言志”是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命题,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里十分明确地把“志”和“道”联系起来,而所谓“道”指的是儒家所说的克己复礼、治国安邦之道,因而“言志”也就是言克己复礼、治国安邦之道。这在《论语·先进》记述孔子让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时更可以清晰地看出来。他的弟子所言的“志”,无一例外地都是如何克己复礼、安邦治国、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论语·泰伯》说:“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大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儒家对文艺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都有所认识,但认为文艺的主要作用在于进行政治伦理教育,审美职能仅仅是手段,它服务并从属于教化职能。儒家在道德与经济的关系上是‘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 (蔡清:《易经蒙引》卷五下,《四库全书》经部一,易类。)的,然而在文艺上却急功近利,要求文艺从属于政治,为以德化民服务。”[8]“《乐记》在论到‘乐’时,已经反复地指出了‘乐’应使社会达到‘和’的境界,‘同民心而出治道’。它高度赞赏表现了人民‘安以乐’的‘治世之音’。《毛诗序》还讲到了在国家政治陷入混乱,人民失去了安乐的情况下,‘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性情,以风其上。’是完全合理的。”[9]而白居易更是直接喊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明确提出文艺要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观点。儒家隆礼贵义、文以载道与药人寿世的文化精神及视文艺为政治道德教化有力手段的文艺观对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和作用。

除了儒家外,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对文艺及其政策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传统文化中浩如烟海的故事题材、灿若繁星的艺术形式也是文艺政策必须考虑的因素。1956年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艺术离不开人民的习惯、感情以及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古代的艺术,后人还是喜欢它。”[3]从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思想对毛泽东文艺观的影响力。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毛泽东提出有关文艺和科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新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在传统文化领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地位是题中应有之意。毛泽东主张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事实上,新中国的文艺政策对传统文化是一种复杂而矛盾的态度,既对其有肯定与继承,也对其有否定和批判。

[1] 共青团的任务. 列宁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列宁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9. 666.

[3] 中央文献编写组. 毛泽东文艺论集[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60. 147.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169.

[5] 葛朗.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程[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09. 8.

[7] 陈波儿. 从<武训传>谈到电影创作的几个问题[J]. 新电影,1951, 1(7).

[8] 郑传寅. 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46. 180.

[9] 刘纲纪. 艺术哲学[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588. 589.594.

The Theoret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for the New China Literary Policy

JIN Yi-hong
(School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The Literary policy is the general term for institutional rules, norms,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issued and practiced by the ruling party, the government or the nation itself in the fields of art and literature.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New China, some new literary policies have been already complemented and established and some other adjustments and changes have also been made into the old ones to keep in line with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and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rt and literature construc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which have effectively guaranteed the establishment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leadership for socialist culture, and ha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boom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art and literature. However, the newly developed and established literary policy will find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deeply rooted in the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Literary Policy; Marxism; Traditional Culture

G120

A

1009-5160(2012)-0057-04

金宜鸿(1971-),男,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文艺学、中国电影.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1YJC760028).

猜你喜欢

文艺观文艺马克思主义
1942,文艺之春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文艺范
夏目漱石《草枕》中那美人物形象与“非人情”美学
胡风的性情与悲剧
论朱自清创作中自省意识成因
自由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