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忠诚
2016-06-30吴超超
吴超超
摘 要:《梦的解析》作为现代精神分析学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最具代表意义的著作,主要论述了三大理论:潜意识理论、泛性理论和梦的理论,支撑了弗洛伊德“文学是性欲的升华”等文艺观。通过这些理论不难发现其文艺观,以及提炼出广泛存在于文艺学领域的,关于自由与忠诚的恒久交锋和永恒魅力。
关键词: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学;文艺观
初读《梦的解析》,很难看到它和文艺学理论之间的关系,但经过对心理领域分区进行深刻研究后,再联系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理论,便能够一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学方面发挥着的巨大作用。
一、潜意识与意识的交流
本书从梦的遗忘引出梦的审查作用,继而一步步有理有据的推论出“回归”、“压抑”、“潜意识”与“前意识”等等理论,最终阐明了潜意识与意识的关系。
将心理区分为意识与无意识,这是弗洛伊德开始精神分析法的基本前提。初看之下,一系列心理学的陌生名词跟文艺学似乎仍然关系不大,但稍加思索便不难发现其重大意义。试想,一位处于“潜意识”某种骚动情绪之下的作家或者艺术家,如果他事先对该心理运作机制一无所知,可能会陷于烦躁而不能正确看待莫名出现的情绪。而如果他清楚潜意识的运作机制,就很容易看穿潜意识的欲望并顺利引导其成为创作欲望了。
再者,更大的作用是应该体现在文学家或艺术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上的。懂得潜意识本质的创作者显然更了解他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尤其当人物遭遇较为微妙难言的心理活动时,创作者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就能够省力且有效的将其通过文艺的形式表达出来,完整呈现在读者或观众面前,给人以心灵震撼。事实上,在弗洛伊德之后,已经有不少文艺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将其付诸实践,从而完成能够反映心理深度的作品。譬如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和意识流、后期象征主义等现代文学流派。
二、自我与超我的较量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过程的连贯组织,他称其为“自我”,意识就是隶属于这个“自我”。与之相连接的,分别是“本我”和“超我”。本我是人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欲望,对于本我,一方面它是自我发出行为的根本驱动力,另一方面又时时受到自我的压抑和管教。超我则是典范的存在,对于超我,自我一方面听从他的规范,另一方面又与之周旋以满足本我的欲望。
理清了三者关系,不妨再来看一下他们同文艺之间的联系,这时便涉及到了弗洛伊德的一种文艺观。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精神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人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由性本能驱使的,欲望好比一股潜流,除了正常宣泄和受到压抑之外,从事文艺创作正是第三条出路。自我作为介于欲望和世界之间的存在,它试图在世界和本我之间进行调解,使本我服从世界,通过世界所容许的方式,使得世界赞成本我的欲望诉求,进而成功将过剩的欲望以文艺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自由与忠诚的永恒交锋
这里的“自由”,既是字面意义的“无阻碍”,也不是;这里的“忠诚”,既是忠于他人或任何的社会集合,又不全是。这里的自由与忠诚,都分别有着三个层次的意义在其中:
第一层的自由,即身体行动无阻碍。种种反映人生不得意或个体意志受社会规限的文学作品大致可归于此。第二层的自由,即思维思想不受限。种种 “知也无涯而吾生也有涯”的喟叹,大致可归于此。第三层的自由,是人类突破本身阻碍而获得完全的自我了解与自我控制。种种诸如“我是谁”等哲学意义上的探讨大致可归于此。
第一层的忠诚,即对待他人和所属的集体忠诚。此类反映在文艺上往往是舍生取义的悲壮美。第二层的忠诚,是对世界法则的忠诚。此类反映在文艺上往往是高山仰止、深不可测的崇高美。第三层的忠诚,是对自己内心的忠诚。此类反映在文艺上往往是真性情合法表露的人性美。
自由与忠诚并非完全对立的两面,当两者达到最高境界时都会朝着原本对立的方向发展。但是,这样理论中的完美境界却是以人之力永远不可能达成的,于是便有了横亘千年的矛盾体存在。
当我们把自由与忠诚这两者如此理解了之后,在放到一起进行现实层面的对照,便不可避免的会发现这种“绝不可能”的悲哀之处。这种悲哀,几乎适应于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方面,或大至家国情怀,或小至平凡日子,无不有着感人的忧伤。应该承认,“决不可能”当然是悲剧,但并不影响它悲剧美的产生。事实上,笔者反倒认为古今中外的不朽作品,大多反映的正是所有人类都永恒无解的悲剧。自由与忠诚,正是它们抽象化的、形而上的高度概括。
是的,这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但是它真的很美,很迷人。
参考文献:
[1]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潜意识的注释[M].高峰强,廖凤林,译.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C].沈阳:长春出版社,2010.
[2]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M].邵迎生,张恒,译.弗洛伊德论美[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3]西格蒙特·弗洛伊德.释梦[M].吕俊,高申春,侯向群,译. 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M].沈阳:长春出版社,2010.
[4][美]苏珊·李·安德森.陀斯妥耶夫斯基[M].马寅卯,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
[5]西格蒙特·弗洛伊德.陀斯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行为[M].邵迎生,张恒,译.弗洛伊德论美[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