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视阈下“和谐校园”建设中学生党员的作用机制
2012-08-15史冬辉
史冬辉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中华民族“和谐”思想源远流长,我国古人将“和谐”作为处理人天、人际、身心等关系的理想范式,成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处理人际关系和民族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在新的发展历史时期,党和政府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是否和谐,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和先进分子,是将来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一、学工视角下学生党员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主人翁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大学生是大学的主体,现代教育理念普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大学生党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可塑性较强。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能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在具体和谐校园建设实践中可以充分培养他们主人翁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有利于能力的锻炼和党性修养的锤炼。大学生党员不仅仅要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来提升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素养,同时还要通过实践来锤炼党性,提升能力。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党员的一条重要途径。
3.有利于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一环,学生基层党组织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学生党组织建设需要结合大学生党员本身的现实环境和特点,寻找合适的载体来开展工作,增强组织战斗力。和谐校园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无论从空间、时间和最终的落脚点都贴近学生群体,有利于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
4.有利于拓展学生工作范围。大学生党员是校园活跃的群体,离开学生的参与和反馈,很多工作将缺乏活力。吸收大学生党员参与和谐校园建设,不仅使和谐校园建设更具活力,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工作的范围,将学生工作延伸到每个学生。
二、学工视角下影响校园和谐的因素
(一)管理层面
1.学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从社会的边缘走入了社会的中心。高校及高校的人才培养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同时,伴随而来的学生工作的外延也在不断地延伸,工作的范围也日益扩大,给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从工作内容上来看,从最初的思想政治工作、党团工作开始不断扩展,如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素质拓展、贫困生资助等等。从工作方式上来看,从以教育管理为主代之以更多的引导和服务。从工作对象上来看,面临的更多的是独生子女,或者说80后、90后,需要学生工作者导入新的理念和新的教育管理手段和方法。
学生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工作对象的转变,意味着潜在的问题也逐渐增多,换言之,影响校园和谐的来源也变得越来越广。
2.依法治校与社会普法之间的不对称性
随着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和实施,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实施依法治校。同时,因高校本身在引领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承担的特殊责任,也必须自觉、主动地实施依法治校,对接社会,引领社会,培养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以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为标志,高校进一步强调了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从制度上进行了确立和保障。
与高校依法治校互相匹配的理想状态是社会的普法也深入人心。但是,由于国情和受教育程度以及观念等的影响,社会普法不可能与高校的依法治校同步推进。在部分家长的心目中还存在这样的观念,即他们将学生送进大学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后续跟进教育。这种依法治校与社会普法之间的不对称性,有时会因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的和谐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学生层面
1.学生人际交往等生活问题
当代大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地看到,由于中国独特的社会家庭结构以及成长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中存在诸如高傲、自我等一些负面的问题。当这些群体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因一些琐碎的问题产生矛盾,而恰恰因为不懂得交往和相处,致使矛盾升级,影响正常的大学生活。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很多心理困惑来自同学之间的交往或者交流障碍。
2.网络引发的学业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给学生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问题,其中学业问题就是一例。当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业的“首要杀手”,据调查,有18%的大学生因上网缺课,45%的大学生因上网晚归或晚睡,大量的时间被浪费在游戏、聊天等与学习无关的网络上,荒废了学业。其次,部分学生过分依赖网络,缺少了自己的思考。近年来,学生的很多退学问题都直接与网络有关系。
3.学生的突发事件问题
学生突发事件是学生工作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数量和频率持续增加,直接威胁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学生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对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将产生系列的负面影响。
4.学生自身的发展问题
当代大学生渴望成长,希望体现自身价值,对自身的成长发展充满向往。这种向往的最后落脚点就是最后的毕业就业,他们期待自己有好的归宿。与此同时,学生对变化了的社会环境缺乏认识,心中理想与客观现实的差距使他们迷茫徘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千方百计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为自己谋得一份好职位的现象无疑给部分学生蒙上了阴影。于是,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这种现象,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消极思想,学习动力不断缺失。这种现象继续蔓延,不仅不利于人才培养,还会对校园和谐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党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若干方面
1.学工队伍的有力助手。学生党员是从广大同学中推荐选拔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较高的思想觉悟,是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学生党员这个特殊身份,在以往的学生工作中,往往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实践的锻炼和培养相对欠缺。众所周知,一名优秀的能担当起重担的党员,需要经过实践的考验和检验,需要在实践中成长。学生党员本身素质较高,又来自广大同学,熟悉学生群体的心声和动态,通过教育和培训,学生党员定能成为学工队伍的得力助手,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正面舆论的宣传者。身处互联网的时代,信息高速传播,大学生被各种良莠不齐的言论、观点所包围。学生群体由于阅历少、经验不足,往往会被一些不良言论和不良思潮所影响,对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同时,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或者虽然表面认同,但是内心却没有被说服。学生党员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他们处于同样的环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思想、言行更能被普通学生所接受。更重要的是,这种思想、言行可以持续不断地发生作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最难的,但往往思想工作做通了,其他的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因此,学生党员在正面舆论引导的工作中能够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3.班级凝聚力形成的推动者。班级是具有相似文化水平的同辈团体出于学习的共同目的而组成的集合体,是高校的教学单位和基本组织单位。因此说,和谐班级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的一环,其中凝聚力建设是和谐班级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凝聚力强的班级则往往班风正、同学团结、学生积极向上,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制止班级同学中不良风气的形成。凝聚力的形成需要一批学生骨干来组织和推动,学生党员在这个过程中有着自身的优势。
四、大学生党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运作机制
1.严格准入制度,保障党员的公信力。大学生党员在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作用发挥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生党员自身的素质以及他们表现出的示范作用和榜样作用。如果说党员本身就表现一般,其在学生群体中的威信将会大打折扣。因此,要严把党员吸收关,在考核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群众基础等的同时,还要注重在具体活动中考察学生,着重于学生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在考察中培养,在培养中考察,真正将学生中威信高、综合素质好、服务意识强的同学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保障学生党员的公信力。
2.定期学习制度,提高作用发挥效力。学习是提高学生党员能力、提升党员素质的有效途径。要将党员的学习制度固定下来,排好计划,选好内容,确保效果。一方面,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将党的理论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的方式来进行互动学习,丰富理论学习形式,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要进行社会工作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邀请专家授课、案例讨论、实例分析等形式,使学生党员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知识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3.健全考核制度,保障党员的积极性。考核是对学生党员在参与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的工作实效、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的一种评价,是激发党员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对学生党员来讲,制订的考核标准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即学生党员参与和谐校园建设除了发挥党员作用外,还有个目的就是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党员的党性和能力。因此,一方面要健全考核制度,通过述职、评议等方式对学生党员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对于考核,总的方向应该是教育和鼓励,更多的要采用正向评价,保护党员工作积极性。比如,设置奖项进行优秀评比,鼓励先进进行示范和引导,对表现优秀的党员推荐优秀共产党员评比等。通过考核评比,起到相互学习相互追赶的良好作用,使得作用发挥和党员锻炼两方面相互促进。
[1]陈柳钦.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源远流长[J].学习论坛,2000,(4).
[2]韦耀阳.影响大学生交往归因的因素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
[3]王高贺.大学生成才网络困境及其破解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4]徐丹.班级组织文化正功能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高教,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