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翻译文化因素应以异化策略为主

2012-08-15张瑾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源语巴德归化

张瑾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信阳 464000)

浅议翻译文化因素应以异化策略为主

张瑾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信阳 464000)

翻译不仅是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针对文化色彩词语造成的翻译困难,文章从对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策略的界定出发,以实例从三方面阐述异化策略更适合用于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满足当前文化渗透和融合的需求,即:异化策略能使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实现文化传真;能丰富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能实现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

文化因素;翻译策略;异化;归化

一、异化和归化的界定

异化和归化是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个核心概念。异化“以源语文化(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为归宿,提倡译文应尽量去适应、遵从源语文化及原作者的遣词用句习惯,保留源语的异国情调。异化翻译的目的不是要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简言之,异化是对文化特性的保留。异化派的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他指出:异化法是指译者为了故意对目的语文化的规范进行冲击而保留原作中一些“陌生性”的翻译策略。而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主张恪守目的语文化的语言传统,使用地道的目的语表达,遵从目的语的文化习惯。如果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等语,就‘用目的语文化替代源语文化’,即把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等语的外语词汇改头换面,或套用目的语中与之相似的现成的表达法,把它们变成读者熟悉的目的语文化形象”。简言之,归化是对文化特性的诠释。归化派代表人物是尤金·奈达(Eugene A.Nida)。他提出了“功能同构”(functional isomorphs),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

二、异化策略处理文化因素的优势

依据以上对异化和归化的界定,本文认为异化策略在处理文化色彩词语时有一定的优势。

(一)异化策略能保留原语文化的特异之处,实现文化传真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渠道。翻译时要实现原语和译入语的对等,必须是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功能对等。而由于英汉两种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深刻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手法,采用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策略,才能充分反映原语的文化特点,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涵。相反,如果采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策略,则可能“使译文失去原语文化的特征,损害原文的意思,从而给译语读者造成‘文化错觉’”。如杨宪益先生和Hawkes在翻译《红楼梦》这个书名时分别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The DreamofGolden Days(黄金时代的梦)。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异化策略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使外国读者对“红楼”的中国传统内涵有所了解,而Hawkes采用归化策略以避免中英两种不同文化的冲撞,虽然传达了原文含义,却没有实现文化传递。同样,对于以下这句话二人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世人都晓神仙好。(《红楼梦》,第一回,《好了歌》)

译文一:All men know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David Hawkes)

译文二:All men longtobe immortals.(杨宪益)

由salvation和immortals我们可以看出,译文一带有基督教色彩;译文二才符合中国道教的思想,所以异化策略能更好地保留源语的文化特征。又如“傅东华先生在翻译《飘》时以及罗新璋先生在翻译《红与黑》时都将外国人名归化成中国人名,这倒是有利于国人在阅读中记住这些名字,但却给人带来极大的错觉,仿佛故事的主角是中国人似的”。正如林纾用“拂袖而去”一词给福尔摩斯穿上了中国的长袍。再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图1中身份标识为EID1的LISP主机呼叫身份标识为EID2的LISP主机,以下画出算法步骤的整体流程图。

Shall I compare thee to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and more temperate:

如果为了引起译语读者相似的联想译成“我不知能否将你比做春天?你比春天更温和也更可爱。”会使译语读者认为英国的春天和中国的春天是一样温暖和煦。而事实上,中国的夏天炎热潮湿,英国的夏天却是温暖宜人,所以将其译成“我不知能否将你比做夏天?你比夏天更温和也更可爱。”这样一开始读者可能会迷惑,但这种疑问可能会使其多一次了解外国文化的机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懂外语的读者之所以要读文学译著,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译著来领略丰富多彩的异族文化”。因此,“文化传真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翻译文化因素特别浓的词语时,不要过度归化,使用带有浓厚本土文化特色的字眼作为传译手段,以免以“本土味”取代“洋味”,造成“文化失真”。

(二)异化策略能丰富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

异化翻译不仅能实现文化传真,推动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而且对丰富各民族语言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一方面,通过英汉翻译的异化,汉语吸收了为数众多的形象生动的英语表达用语。如人们现在所熟知的tower of ivory象牙塔,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Valentine Day情人节,hold out the olive branc伸出橄榄枝,honeymoon蜜月,soap opera肥皂剧,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DINKS丁克家庭,champagne香槟,Karaoke卡拉OK,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sour grapes酸葡萄等等。这些“富有鲜明的民族形象和文化色彩,已融合为汉语的一部分,几乎看不出移植的痕迹”。另一方面,通过汉英翻译的异化,为数众多的带有浓厚中国文化气息的词汇也被英语吸收,极大地丰富了英语的表达力,如豆腐(tofu),饺子(Jiaozi),馄饨(wonton),太极拳(taiji quan),功夫(kongfu),阴阳(Yin Yang),道(Tao),保全面子 (keep face),丢脸 (lose face),磕头 (kowtow),麻将(Mah-jong),纸老虎(paper tiger),中国结(Chinese knots)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具有的渗透性和开放性,语言间的相互拿来,并不因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禁锢。无论文化融合的过程多么缓慢,异化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翻译者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是丰富各民族语言的催化剂。

(三)异化策略能实现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

异常的写作手法通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对于此类作品翻译,王东风老师曾提出了译者应该具有“敏感的文体或风格意识”,能够识别原文的“变异或陌生现象”,从而在译文中体现出作者的别具匠心之处,让译语读者得到和原语读者一样的感受。以下一例,笔者上学期间曾在课堂上听王东风老师讲解过,很能说明异化策略在处理异常写作手法时的作用。

With?

Sinbad the Sailor and Tinbad the Tailor and Jinbad the Jailer and Whinbad the Whaler and Ninbad the Nailer and Finbad the Failer and Binbad the Bailer and Pinbad the Pailer and Minbad the Mailer and Hinbad the Hailer and Rinbad the Railer and Dinbad the Kailer and Vinbad the Quailer and Linbad the Yailer and Xinbad the Phthailer.(James Joyce.Ulysses)

译文一:跟谁?

水手辛伯达、裁缝廷伯达、狱卒金伯达、捕鲸者珲伯达、制钉工人宁伯达、失败者芬伯达、掏船肚水者宾伯达、桶匠频伯达、邮寄者明伯达、欢呼者欣伯达、咒骂者林伯达、食菜主义者丁伯达、畏惧者温伯达、赛马赌徒林伯德、水手兴伯达。(萧乾 文洁若)

译文二:与何人?

水手辛巴德、裁缝钦巴德、监守人简巴德、会捕鲸鱼的惠巴德、拧螺丝的宁巴德、废物蛋费巴德、秉公保释的宾巴德、拼合木桶的品巴德、天明送信的明巴德、哼唱颂歌的亨巴德、领头嘲笑的林巴德、光吃蔬菜的丁巴德、胆怯退缩的温巴德、啤酒灌饱的蔺巴德、邻苯二甲酸的柯辛巴德。(金目丰)

以上两种译法,王东风老师认为没有体现出原文的变异之处:“其一,除Sinbad the Sailor是《天方夜谭》中的水手辛伯达之外,其他皆是对此的语音仿拟,并无真正的信息内容;其二,无标点言语结构和极规则的语音模式”。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刻意构建“节奏整齐划一、音韵单调乏味、内容空洞无物的无标点言语形式,似乎是要以一种没完没了的无聊重复把读者引入一个昏昏入睡的、近乎无意识的状态”。基于此,王东风老师提供了一下译文:

跟谁?

行海船的辛伯达和当裁缝的当伯达和看牢子的看伯达和捕鲸鱼的捕伯达和打铁钉的打伯达和不中用的不伯达和舀舱水的舀伯达和做木桶的做伯达和跑邮差的跑伯达和唱颂歌的唱伯达和说脏话的说伯达和吃蔬菜的丁伯达和怕惹事的文伯达和酗啤酒的叶伯达和行什么船的行伯达。

目前,针对文化因素的翻译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主张在翻译文化因素特别浓的词语时以异化策略为主,必要时采用异化加注释的方法,这样才能做到译文忠实于原文、保存异域情趣,防止译入语读者对原文或原文化产生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拓宽译语读者的视野,满足文化融合交流的需要。

[1]包惠南,包昂,编著.实用文化翻译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13.

[2]杨照.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谈“龙”的翻译[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6):62-63.

[3]李红菱.译文入化境,淡抹最相宜——谈文学翻译中的异化 [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4):111-113.

[4]熊兵.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中国科技翻译, 2003,(3):5-9.

[5]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40-44.

[6]陈丽莉.翻译的异化和归化[J].中国科技翻译,1999,(2):43-45.

[7]王东风.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文学翻译中的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J].中国翻译,2001,(5):43-48.

[8]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2):12-18.

H059

A

1673-0046(2012)4-0193-02

猜你喜欢

源语巴德归化
小象柚子长大了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最负责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