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补两岸优势,培养海西信息人才

2012-08-15叶福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海西信息产业经济区

叶福兰,王 平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8)

互补两岸优势,培养海西信息人才

叶福兰,王 平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8)

在全球信息化的环境下,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信息产业也成为了紧缺急需人才产业之一。基于福建信息人才的现状,文章提出了信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明确应加大信息人才培养力度。信息人才培养重在营造良好环境、创新培训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并结合高校实际,积极实行双语教学,加强与台湾的交流与合作,创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行学历互认,为海西建设服务培养信息人才。

信息人才;现状;两岸人才交流互补;人才培养;策略

在世界经济步入全球化的今天,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加强、加快信息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曾一再强调:要十分重视开发人才资源,这是由于在所有的资源中,只有人才资源是唯一取之不尽、不断增值的一种资源,开发人才资源可以弥补其他资源的不足。2009年5月6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全面阐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相关政策等一系列内容。《意见》的提出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强调要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2010年2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考察福建省,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可见,在此背景下研究海西人才交流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讲话精神归结起来的核心是,希望福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一、福建信息人才现状

“十一五”以来,福建信息产业总体规模保持全国领先,2010年全行业销售总收入上升到4135亿,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800亿元,2010年全省信息产业就业人数超过60万人。“十二五”时期,福建信息产业进入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和网络化升级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技术需求和应用空间广阔。

随着福建信息化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飞跃式发展,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加快人才流通、协调资源配置、促进国内外交流的重要手段,随之而来的对信息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2011年4月起实行的《福建省2011年度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显示,福建紧缺急需人才的重点产业或行业为21个,主要涉及61个领域,156个岗位,所需专业762个,其中信息产业为紧缺急需人才的21个重点产业或行业之一及9个紧缺急需人才主要领域之一。要发展福建信息产业,必须积累足够的信息人才力量,包括数量上的增加及质量上的提高,必须合理分布人才结构,提高人才业务水平。福建是海西经济的先行先试区,在海西经济发展中起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福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有利于带动整个海西经济的腾飞。

二、两岸人才交流互补的优势

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一)地理优势

两岸的地理位置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福建东南部沿海区域,面对台湾,毗邻港澳,是闽、台、港澳的连接点,厦门距台湾只有1000多米,平潭与台湾的距离仅68海里,有100多个岛屿与台、澎、金、马邻近或交错。

(二)血缘优势

台湾总人口中有80%以上的祖籍在福建,在台湾有147个福建同乡会和126个宗亲会,在福建定居的台湾省籍同胞有1.5万人,去台人员家属80多万人。两地语言相同,福建漳州、厦门、泉州的方言——闽南话也是台湾的主要方言,而且闽南文化、妈祖信仰、歌仔戏等都存在于台湾人民的精神中,成为连接两岸感情的重要桥梁。

(三)政策优势

海西在中央大力支持下经济迅速发展,已具备作为试验区的基本条件。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给予“海峡西岸经济区”特殊政策,使海西成为率先与台湾构建“大中华经济共同体”的试验区,对于闽台两地的经济交流合作意义重大。通过两岸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朝向海峡经济圈方向发展,共同创造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

(四)人才结构的优势互补性

台湾人才结构呈“橄榄球”形,即中间大、两头小——初级劳动力和高级人才短缺、中级技能型人才相对过剩;而大陆人才结构则呈“金字塔”形结构,即初级劳动力相对充足但中级技能型人才短缺的人才结构,高级人才总量相对较大,但比重较低。加强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可以减缓两岸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性,有利于实现两岸人才优势互补,为两岸人力资源的交流奠定基础,让更多台湾人才到大陆寻求发展机会,这对于增加大陆人才供应,以及增进两岸经济整合将产生积极作用。

随着海西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搭建良好的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实现两岸人才互动交流,已成为海西人才建设的重中之重。两岸人才交流与合作是福建省的特色、优势和责任所在,推进两岸人才交流与合作,成为当前福建缓解重点产业或行业急需人才紧缺的重要途径。

三、信息人才建设的应对策略

信息人才的水平决定了信息资源的处理潜力,我们应该大力加强培养信息人才,重在“留住”与“吸引”。改革开放为信息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进一步实施用人制度改革,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将为信息人才创造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一)珍惜现有人才,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稳定人才的关键环节,要想留住现有人才,只有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优厚的生活待遇等切身利益,在生活中关心他们、热情帮助他们,为他们创造自由、宽松的政策环境,让他们无后顾之忧,才能使他们安心扎根海西,更好地为海西服务。

(二)创新培训机制,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

根据实际情况,选拔一部分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员进行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和有专业性的选送、培训和进修,努力提高现有人才的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着力抓好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训练有素的信息产业人才队伍,为我省信息产业服务,为海西建设服务。

(三)建立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政策

制订合理的用人政策,坚持“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公开招聘、聘约管理”的原则,完善奖励政策,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劳动的价值和人才的价值,让每个人都感到实实在在的压力。对表现突出的员工,该表彰的要表彰,该提拔的要提拔,做到科学、全面、准确地识别和评价员工,努力提高用人政策的科学化、规范化,避免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等观念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为实现海西大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四)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福建省经济发展良好,但吸引人才的环境大大不如上海、广东等地,特别是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缺乏吸引力。近年来福建积极实施“科技强省”战略,把人才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出台了一系列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政策和具体措施,以促进福建省人才的引进和交流,特别是台湾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合作和交流。人才引进不一定要求全职,可以采取兼职、借调、顾问、合作研究等方式。另外,我们也可以引进祖籍在福建的台湾退休人员,他们对大陆有浓厚的感情,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引进有丰富经验的高素质人才为我所用,为我省信息产业发展服务。

四、高校信息人才培养举措

有人预言:“今后胜利的桂冠,属于具有最好教育制度的国家。”教育可以缩短国与国之间差距的战略问题。

(一)积极实行双语教学

近年来福建的信息产业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与其他国家如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较好的计算机专业书刊都出自于外国专家所作,翻译过来往往无法表达原来的效果。同时,计算机领域发展速度较快,我们应该积极推行双语教学,使学生能够学到国外最好、最新的技术,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加强与台湾的交流与合作

台湾在软件行业,尤其是游戏动漫产业发展迅速,教育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我们可以举办学术交流会、教师互访、学生互换等各种合作与交流方式。

(三)校企结合,建设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能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高校应与企业紧密联系,促进技术交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人才培养平台。

(四)实行学历互认,促进两岸联合招生

以平等、互惠的精神相互承认学分、学科和学位。鼓励台湾高校到福建省招生,提升闽籍学生升学的机会。同时,福建省高校应扩大对台的招生数量,吸引台湾学子进入福建就学。

[1]贾光,张灵霞.对我国信息人才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1,(2).

[2]达进元.浅谈海西人才资源配置问题[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1,(1).

[3]蒋玲.我国信息化建设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影响研究[J].情报科学,2010,(5).

[4]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 [N].福建日报,2010-02-17.

[5]胡蝶,张向前.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开发与人才引进协调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7).

F29

A

1673-0046(2012)4-0004-02

福建省2009年省厅级B类科研课题资助项目(JBS09415)

猜你喜欢

海西信息产业经济区
7524亿元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海西画法影响下的康雍乾珐琅彩瓷画新风
新郑产业新城:“屏”“芯”双轮驱动,打造中部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聚焦电子信息材料发展前沿抢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先机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强国
服务海西建言献策·踔厉前行写华章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爱在海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