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邳州民间曲艺研究

2012-08-15李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渔鼓琴书邳州

李琳

(江苏省教育学院运河分院,江苏 邳州221300)

江苏邳州民间曲艺研究

李琳

(江苏省教育学院运河分院,江苏 邳州221300)

江苏邳州民间曲艺是中国曲艺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的宝贵财富,具有非同一般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和研究价值。邳州的民间曲艺表现着乡间俚语、民间传说,宣扬着风土人情,主要有琴书、大鼓书、花相、渔鼓等,论文对这几种曲种的特点及发展概况进行了相关研究。

琴书;渔鼓;大鼓书;花相

地处苏、鲁、豫、皖接壤的邳州,是一个历史悠久、农业发达、人杰地灵、物阜民丰的小城镇。在这个具有六千多年人类文明史的古地,一代又一代的邳州人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由于地处四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南北各地戏曲剧种皆在此留下痕迹,音随地改、腔随声变、韵随俗转,逐渐与本土民间小调、杂耍曲艺、说唱艺术及方言俚语、民俗民情相结合,呈现出独具邳州地方特色的曲艺剧种,主要有琴书、大鼓书、花相、渔鼓等。

一、大鼓书

1.大鼓书的曲艺特点

大鼓书又称鼓词,也称“打鼓说书”,主要乐器是一面大鼓(鼓架支撑),一副钢板;大鼓鼓腔浅(约十多公分),因此又称扁鼓。钢板呈月牙形。演唱时,艺人右手执鼓棒,左手夹钢板。大鼓书是以说唱为主、表演为辅;说唱又以唱为主、说白为辅。唱时只打钢板,只有在唱句与唱句之间,或唱句的句尾拖音时敲鼓,敲鼓主要敲鼓心,间或敲鼓边。说白时,只敲鼓不打钢板。钢板的作用在于控制唱腔节奏,大鼓的作用在烘托气氛,为听众提神,招徕行人关注。

大鼓书的唱腔分快板、慢板、四平腔三种。快板以七字名为主,慢板以十字句为主,四平腔七字句、十字句兼用。快板限在高潮时使用。说白也分两个部分:一是演说,即带表演的叙说;二是赞,又称贯口,即韵白。大鼓书的唱腔粗犷、嘹亮,唱词讲究,句式结构严谨,演唱者多为男性艺人。

2.邳州发展概况

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受北方梨花大鼓书的影响,苏北大鼓书形成于邳州地区的宿迁县和睢宁县。(据《苏北大鼓》简介略补正:清朝初年邳州辖宿迁县和睢宁县,这一地区受下邳文化影响最浓厚,苏北大鼓书源自邳州地区称呼得当。)形成后迅速向周边地区发展,成为苏北宿、徐、淮、连从艺人数最多的一大曲种。因其唱腔、师传和艺人所处地域不同,到清末已形成十大门派,演唱书目长篇有六十多部,涌现了不少演唱名家。

民国初年至抗战(1911-1937),又出现了五十多部传统书目,在演唱艺术上亦有发展,从原来重说唱、轻表演而走上说、唱、表演并重,且名家辈出,邳县的李恒春,沙水田与宿迁县的陈克俊、陈克岭、徐安国,睢宁县的张家中、苏俊生,泗洪县的柏秀云,被誉为苏北大鼓“鼓坛八将”。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大鼓书艺人南流,这时期虽遭连年战火,但为了生存,艺人奋力增进书目,提高演技,形成了南北两大流派。南派以宿迁县陈克岭、陈茂田父子和睢宁县的张家诚为代表,重唱词和唱腔,唱腔优雅,唱篇锦绣;北派以邳县冯玉坤、李保全为代表,重说白和表演,唱腔粗犷高昂,说白抑扬起伏,擅长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主管部门对大鼓书艺人进行登记,组织学习培训,各地相继成立曲艺协会、曲艺联合会、曲艺队等组织。1956年邳州进行民间艺人登记,全市有鼓书艺人33名,1961年邳州正式建立了运河书场,开展写新书、唱新书活动,到翌年8月,创作新书段195个,长篇新书18部。

大鼓书内容多为民间传闻或神话、公案、征战类演义,如《铁道游击队》、《包公案》、《封神榜》、《杨家将》等。此外,史书也是大鼓书的主要内容,如邳州民间艺人曹光举就以唱“唐书”而负盛名,对《月唐》、《隋唐》、《兴唐》、《东唐》、《西唐》、《残唐》各说部,在原作的基础上,根据情节发展和鼓书说唱的需要,增加了大量的社会生活情节和细节,形成独特的风格。艺人冯玉坤擅长演唱《西汉》、《中汉》、《后汉》,常把唐书、宋书、明清时期评书中的情节加以改编,融进《汉书》中演唱,使《汉书》的故事更加曲折生动。

二、琴书

1.琴书的曲艺特点

琴书分两类,一类俗称扬琴,其伴奏乐器是扬琴、云板(又称挎板),演唱者多为男女二人,可轮唱、合唱;另一类称坠琴,其伴奏乐器是坠子、脚踏梆子,演唱者多为盲人,单人说唱。琴书的曲调很多,有凤阳调、上河调、莲花落等,最常用的是凤阳调。凤阳调以七字句为主,兼有十字句,两句一韵;上河调是七字句,三句一韵;莲花落是首句分三节,每节三个字,以下为七字句,两句一韵。琴书唱词的字数虽不十分严格,但基本上都要遵守以上格式。

邳州琴书在唱功上特别讲究韵味,即对旋律节奏的处理、不同的咬字与共鸣、音量的强弱收放、行腔的繁简,阻音的虚实、尾腔的甩法等。行腔中对旋律的“装饰音”是形成韵味的重要因素,演唱起来优美缠绵、赏心悦耳。常见的“装饰音”有:倚音、滑音、颤音、波音、甩音、实阻音、虚阻音。这种装饰音不但符合邳州本土语言的需要,而且润华了旋律的形态,使旋律的线条更加流畅。

琴书在形成过程中的特点为:音乐性减弱,故事性增强;音乐曲牌由多变少;文学体制由短变长;演出组织由大变小,并加强手、眼、身、法等艺术手段的运用。琴书以闪板唱法为主,板后吐词格外显得词清曲秀、华彩流畅。琴书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唱、对唱、三人坐唱,后逐渐演变为多人组合演唱的曲艺戏剧形式,演唱者化彩妆、着戏服,根据唱本的故事情节扮演角色,以唱为主,辅以舞蹈动作,生动活泼,深受听众喜爱。

2.邳州发展概况

邳州扬琴戏源于明代小曲。明代著名作曲家、演唱家邳州人陈铎曾被誉为“宫廷乐王”,后辞官回邳,致力于小曲的创作和演出,他的《犁云寄傲》、《滑稽余韵》等八部词曲著作对邳州的曲艺影响巨大,尤其是俗曲,对邳州琴书的形成影响更为深远。

清末民初,扬琴戏渐变成熟,成为颇具民族民间特色的邳州地方曲艺戏种,涌现出一大批半职业和全职业艺人。老艺人纷纷收徒传艺,1930年邳州戴圩老艺人殷田昌在山东省济宁收徒拜师轰动一方,并确立宗派谱系,排定20个字,即昌、建、忠、传、继、光、裕、启、花、隆、存、经、锡、有、道、统、政、学、至、城。谱云:“大江左右,京都东西剧场中又添琴书一界,又显社会繁盛矣”,可见邳州琴书流布之广泛。

新中国在立初期,邳县琴书艺人有三十多人。1953年邳县政府为支持发展扬琴戏,创办了苏北鲁南第一扬琴剧团。1960年团长秦德林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刘少奇接见,誉为“曲艺战线上的一面红旗”。2008年邳州琴书归列“徐州琴书”,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与“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合称为“中国三大琴书”。

琴书的曲(书)目众多,传统曲(书)目有《王天保下苏州》、《张廷秀私访》、《李双喜借年》、《巴儿狗告状》、《十把金扇》、《杨家将》、《说唐》;小段《马前泼水》、《小两口抬水》、《王二还家》等;现代曲(书)目有《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小段有《猪八戒拱地》、《清心酒》及牌子曲《王杰颂》、《悦来饭店》等。

三、渔鼓

1.渔鼓的曲艺特点

渔鼓的伴奏乐器是渔鼓(又称渔鼓筒)和简板。渔鼓长约1米,直径约10厘米,禾筒做成;鼓面是用羊皮或猪尿泡做成,鼓面为单面。演唱时,左手执简板,左胳膊揽鼓斜靠前怀,用右手并列敲击鼓面。简板长约30厘米,宽约1厘米,由竹或木板制作,渔鼓和简板在演唱时的作用同于大鼓书中的鼓与钢板。渔鼓的唱腔比大鼓书婉转而活泼、短小而流畅,内容多唱段、少说白。板式、句式、说白、演唱内容等方面和大鼓书相似。

2.邳州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邳州唱响的渔鼓艺人有八人,号称“八条汉子”,他们以艺谋生,但也以此排解忧愁或消遣取乐。1956年邳州曲艺联合会成立后,渔鼓艺人逐渐增多。曹士文、韩广仁、李保全、徐凤鸣、刘德举等都是民间极有影响的渔鼓艺人。

邳州渔鼓艺人,首推韩广仁,他创作了中篇鼓词《大陪送》、《三姓楼》,编演过长篇鼓词《阴阳配》、《关东传》、《归德府》等,在民间都颇具影响。

四、唱花相

1.花相的曲艺特点

唱花相,也称“说花相”,是传统的民间口头即兴说唱艺术。花相历史悠久,商周时期称之为“说乐”,意为使人心和悦安乐,朝廷用以“彰功以德”,教化百姓。汉代说乐其俗流于民间,被丐帮所利用,以说唱形式作为谋生手段,俗称“金口”。唐代称之为“唱滩簧”,宋代以后称之为“说花相”。“花相”即百物之貌。说花相者见物识物、见景生情、张口就来、出口成章。它言词逗趣、取悦民众、活跃生活、寓教娱乐,在民间广泛流传。

邳州唱花相集说唱、诗歌、顺口溜、笑话、八曲、口技、快板为一体,其表演形式简便,不受演出场地和观众层次的限制。花相艺术技巧独特,艺人的风格各具特色,他们个个能编擅唱、口齿伶俐、吐字清晰、轻重恰当、快慢得体,每到精彩处催响双板、滔滔不绝、声如炸雷、扣人心弦,不时地抖动包袱、设置扣子,引人入胜,令听者捧腹大笑。住板就收是唱花相艺人的独门绝技,常令听者回味无穷。花相艺术语言生动、自由活泼、风趣俏皮、韵辙多变;唱词格式有三言句、五言句、七言句、十言句等;既有同韵同声的花式句,也有难度较大的“一条鞭”式的韵辙段子,唱词朗朗上口、妙趣横生。

2.邳州发展概况

明末清初,邳州作为鲁南和苏北衔接处最低洼的洪水走廊,几乎年年水灾,许多灾民为了谋生而背井离乡去乞讨,乞讨时灾民们多学习唱花相,说些吉利话以求施舍,后来人民也把唱花相艺术作为休闲娱乐之词,用以说唱取乐。

清代乾隆二十五年重修的《沂州府志》有“邑本水乡……十岁九灾……村民游食四方,浸以成俗。初犹迫于饥寒,久而习为故事,携孥担橐,邀侣偕出,月日逃荒,恬不为怪。故兰郯之民,几与凤阳游民同视”的记载。这段文字说明当时兰郯的灾民利用上门说唱(唱花相)的手段乞食四方。1953年前邳州的北部地区隶属于兰郯地区,其民风民俗至今相同。因此可以证明,邳州唱花相在明清时期已广泛地流行于该地区。

清末至民国时期,邳州水患、战争连年不断,民间说唱艺人也和饥民一样不断地出逃他乡,以说唱手段换取食物。由于在乞讨时较易得到施舍,又能自得其乐,固学艺者大增。解放后,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唱花相艺人在政府文化部门的支持引导下,开始编唱新段子配合生产劳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唱花相艺术有了改进和提高,并得到政府和人民的认可和支持,唱花相艺术得到了扩展,开始走上舞台,演唱中长篇书目、段子。

邳州花相在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受地方方言和民风民俗的影响,又形成了多个门派,各门派的艺人又都具有独到的看家绝活和书目段子,有口功、表演功、打板功等。花相的曲目经过艺人的创作和改编,现有新老曲目200多段,如传统的段子有门头歌、集头歌、食品歌、店铺歌、吉庆歌、丧事歌等;新段子有功德歌、创业歌、公仆歌、夸邳州、赞中华、风云歌等。

邳州的民间曲艺表现着乡间俚语、民间传说,宣扬着风土人情,形式不拘一格、雅俗共赏、诙谐自然、妙趣横生。邳州的民间曲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百姓所喜爱,从1956年邳州成立了县曲艺协会,会员有165人,到1987年全市的演唱艺人发展到了303人。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和视听艺术的不断提高,邳州民间的传统曲艺艺术受到很大冲击,在较短的时间内,一些传统的曲目濒临失传,从艺人员和听众也大大减少,但它们始终是我们民族民间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的宝贵财富,具有非同一般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和研究价值。如同柯达伊所说:“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

[1]崔成田,杜保吉.人文邳州[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2]王乐沛.邳州文史考[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

[3]戴启汉.邳州文史钩沉[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任超平.徐州琴书音乐研究[J].艺术百家,2010,(3).

[5]于雅琳.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徐州琴书王家班叙事[J].艺术百家,2010,(6).

I27

A

1673-0046(2012)6-0182-03

猜你喜欢

渔鼓琴书邳州
关于苏北琴书生存现状及传承的分析与探讨
浅谈徐州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永乐琴书集成》真伪再考
最美的风景
——江苏邳州老年大学校歌
地方保护经验对零陵渔鼓保护和传承的启示
国内渔鼓分布情况探析
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琴书和鸣——记2015吴文光“琴心”系列艺术活动展演
邳州地区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热性惊厥流行病学调查
邳州方言在日常运用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