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宅基地流转和城市化的研究综述

2012-08-15申燕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宅基地城市化农村

申燕飞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农村宅基地流转和城市化的研究综述

申燕飞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农村宅基地流转是其中的重要问题。论文对我国农村宅基地流转法律、实施模式、土地整理与集中居住等宅基地流转问题以及城市化近郊村发展与城市化问题进行研究综述,以期对我国农村宅基地流转实践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宅基地;城市化;研究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曾说过:“城市化是个世界性现象,它同样影响着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一个与世界城市化完全背道而驰的趋势是不可能的”。数年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曾提到: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将成为影响人类21世纪的两件大事。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城市经济越来越发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被纳入城市体系之中。我国城市化进程过程会遇到环境问题、土地问题、失地农民问题等等。其中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农村宅基地流转不仅关系宅基地,而且关系到农民身份的变化、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等。在农村宅基地流转的过程和农村逐渐被城市化中,存在农村宅基地流转的过程中农民的利益问题和城市在农村宅基地流转、农民变为市民的过程中怎么继续可持续发展下去等问题。这些问题就演化为农村宅基地流转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以及二者怎样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二、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研究

(一)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法律研究

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是不允许农村宅基地自由流转,相关学者就从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角度出发,研究了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法律问题。王建伟认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是必要的;喻磊、张智凡通过对目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进行具体分析,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机制,以使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得到合理的利用;盛汉平则对宅基地置换工程等过程中的纠纷提出完善法律制度等解决办法;侯丽艳等人认为,应该建立和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逐步流转制度等。

(二)农村宅基地置换实施和城市化研究

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置换试点主要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实践也提出了一些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具体模式。

早在1996年杨继瑞就提出了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问题;刘庆等人在分析经济发达区农村宅基地有偿转让的必要性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转让制度来解决宅基地过剩闲置问题以及提高宅基地利用率等制度创新思路;马万里等人结合农村进城定居各类人群的特点,从重点人群着手,探索农村宅基地跨区域流转改革问题,提出农村宅基地指标跨区域流转耕地总量和质量保护思路、农村宅基地指标跨区域流转的操作模式以及农村宅基地指标跨区域流转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及解决措施;吴本辉、朱烨辛、张伟伟等人都是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置换的试点案例中探讨农村宅基地置换制度设计和置换模式的完善及创新等。

(三)农村宅基地整理和集中居住问题研究

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是指以村建规划为指导,对布局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的农村居民点实施拆旧建新、退宅还耕的行为。丁松等人针对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化的运作模式以及完善土地整理中土地权属调整的利益分配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鲁建平等人认为,农村宅基地整理可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村庄规模逐步扩大,农民的居住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马晓茗等人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角度探讨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宅基地整理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李晓莉研究了城镇化过程中近郊区农民集中居住的问题。

三、城市近郊村的研究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国政府和学者等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农村”为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研究是我国社会学家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而且长久以来,社会学家都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对村落变迁的这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将社会学村落变迁研究引入高潮,更是产生了一大批成果显著的作品。有从村落自治制度和自治组织改革角度进行研究的,有从村落社会流动和分层角度进行研究的,有对中国村落宗族势力进行研究的,等等。在这些众多的研究成果中,笔者只能综述与城市近郊村宅基地流转和城市化相关的成果,那就是村落的非农化研究和失地农民研究。

王汉生是较早以工业化为背景研究村落变迁的学者之一。他用“工业化”程度和“集体化”程度两个视角,在一个十字坐标上把改革开放以后的村落社会分化的历程构架出四种村落理想类型:高集体化和低工业化类型、低集体化和低工业化类型、高工业化和低集体化类型、高工业化和高集体化类型。折晓叶、陈婴婴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超级村庄”的研究来透视中国村落变迁的过程。她们认为,“超级村庄既以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方式存在,又保留有典型的村社区特点,既是自治性的民间社会,又执行着‘准政府’的各种职能,既是工业化的社区,又保留着乡土社会的生活秩序与原则”。这种变迁与“能人效应”是密切相关的。这种“能人效应”几乎在全国所有的“明星村”都是共同的,这也就应验了社区领袖是农村管理系统中的特殊因素,在经济起飞阶段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可以说是无法替代的。

近几年来,有几部关于城乡接合部的著作相继问世,其中陈映芳的《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是很值得关注的。城乡接合部被有的学者称之为“被动城市化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城市化不是自身工业化的结果,而是城市扩张的直接结果,农民在这个过程中是被动的。这个被动的城市化过程事实上也是很复杂的,是围绕着土地这个中心生产资料由多重内容重合而成的,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农村城市化相比有两个突出的不同:一是被征地地区农业人员的非农化是结构性的非农化,他们职业、身份的转变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强制性,他们是在被规定的情境中经历这种转变的;二是他们的非农化所带来的城市化是区域性的,他们的居住地虽然可能不变,但那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村,那里的区域形态及其共同体、社区、生产组织、行政系统等都将发生变化;此外,还包括生活方式的演变、郊区社区的杂居化倾向、社会结构的变化和郊区居民意识的变化等等。

四、城市城市化研究

关于大城市城市化的研究比较多,而且理论体系相对完善。但是,对于中小城市城市化的研究并不多。在我国最早进行中小城市城市化研究的是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他指出:“小城镇,大问题”。胡必亮也对我国的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做出过研究,他指出我国应该“走出一条建立在区域综合发展基础上的城市化道路”。他认为,我国的小城镇发展有两个问题:一是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二是制度问题,主要有农村的户籍制度、宅基地流转制度等。潘允康回顾并比较了两种城市发展模式理论:一是发展小城镇理论,三是发展大城市理论。并分别阐述了这两种理论的内涵、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据。他指出,应当联系中国的具体国情,遵循城市化的客观规律,科学地选择中国的城市化模式。程明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化道路和中小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了国外中小城市城市化道路,从而对我国中小城市城市化道路提出几点建议。孟宪磊、李俊祥等通过数据分析认为,我国城镇化势必造成城镇农村宅基地增加,农田和自然景观减少,而政府决策及其鼓励下的加速工业化、城镇和农村建设城市化、农业发展市场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快速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从上述国内学者对农村宅基地流转和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对城市近郊区宅基地流转和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内容不断增多和深入,是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宅基地流转法律问题、宅基地流转模式探索、村庄治理和集中居住等方面研究,对于城市化特别是中小城市城市化研究较少。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方向,而研究中小城市城市化和宅基地流转问题,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展示城市文明、防范现代城市病、建设和谐城市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1]吴淑莲.城市化与房地产业互动发展关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

[2]王建伟.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与经济,2009,(1):65-66,68.

[3]喻磊,张智凡.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之法律思考[J].特区经济,2009,(11):238-240.

[4]孟宪磊,李俊祥,李铖,李蓉,沈兴华,陈方敏.沿海中小城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以慈溪市为例[J].生态学杂志,2010,(9):1799-1805.

[5]侯丽艳,赵亚霄,胡蝶.完善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法律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09,(4):39-41.

[6]杨继瑞.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理论思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1):13-22.

[7]刘庆,张军连,张凤荣.经济发达区集体非农农村宅基地流转初探——以农村宅基地为例 [J].农村经济,2004,(2):33-34.

[8]马万里,陈玮.城市化与耕地保护——对我国城乡农村宅基地合理流转机制的构想 [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3):140-145.

[9]吴本辉.城市化与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创新[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10]朱烨辛.城市郊区宅基地置换模式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

[11]张伟伟.临沂市城郊农村宅基地置换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12]潘允康.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理论与现代化,2005,(2):63-68.

[13]丁松,罗昀,黄贤金,濮励杰,彭补拙.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J].经济地理,2004,(4):528-532.

[14]鲁建平,张月英.浙江省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浙江国土资源,2008,(12):34-36.

[15]马晓茗,张效军,镇玲.建设新农村视角下的宅基地整理的探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5-27.

[16]李晓莉.城镇化进程中近郊区农民集中居住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张掖市梁家墩为例[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17]王汉生等.工业化和社会分化: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变迁[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0,(40).

[18]折晓叶,陈婴婴.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发展历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59.

[19]陆学艺.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235.

[20]胡必亮.关于城市化和小城镇的几个问题[J].唯实,2000,(1):10-14.

F29

A

1673-0046(2012)6-0010-02

猜你喜欢

宅基地城市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县级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关于宅基地的几点法律常识
一起离奇的宅基地纠纷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