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山扇子崖信仰活动考释

2012-08-15

泰山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碑记泰安扇子

李 久 安

(四川安仁镇老公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2.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4)

扇子崖位于泰山风景名胜区南部偏西,西山公路和步行道穿越而过;其范围大致在今傲徕峰以东以南,青桐涧以南,芙蓉峰以东,西溪以西,建岱桥以北。北面地势高而阔,为该区最高峰傲徕峰等;向南地势渐低,山岭顺势而下并聚拢成沟涧,即西溪,河水南出流经大众桥①底进入泰安城区。

沿步行道进山,行约2公里跨过长寿桥,再前行至竹林寺对岸无极庙处;盘道从无极庙西顺山势而上,过乐善桥,拾级攀登即可通扇子崖。盘道为民国时期修建,路旁前人刻石依然清晰可辨。山腰有如隘口之处,俗呼“寨门”;过寨门不远有泉名“锦绣泉”。泉东侧有小道通玉皇上帝庙,转过庙东北的山岗,于巨石下方平坦处有仙阳洞。从锦绣泉沿盘道直上,经过叫做“大校场”的平坦处,再往上转过一处山岗即到扇子崖底。崖底有新修的扇子崖风景区管理处和重修的天尊庙等建筑群,另有小道可以攀登至扇子崖崖顶。在扇子崖崖顶,北面远眺中天门和岱顶,南面目光可及泰安城区,面东俯视竹林寺,面西仰望傲徕峰。

纵览泰山扇子崖及周边环境,该处在泰安城西北,离城距离适中;北部背靠泰山山脉,峻峰林立,地势险峻,是天然屏障;山势向南逐渐聚拢,但仍在诸山环抱之中,陡壁深壑遍布,同样异常险阻。整个区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若与城中往来又不失便捷。这样的地理环境暗合兵家必争之地的先天条件,而扇子崖的历史也正和历代兵事割裂不开。

一、充满兵事的历史渊源

有关泰山扇子崖最早的历史记述是西汉末宗室刘盆子起兵,曾驻扎于扇子崖天胜寨,《泰山道里记》载:“(玉皇庙)南为天胜砦,坦处可容千人。《岱史》云:汉刘盆子等聚兵于上,有演武场张旗石及柱窝碓硙之迹。”②现在扇子崖山腰玉皇上帝庙附近,地势平坦处称大校场,据传即为当年练兵场所,柱窝等遗迹尚存。关于刘盆子曾驻兵扇子崖天胜寨的记载在其他泰山志书中还有记载③,在民间也还流传着相关传说。不过据《后汉书·刘盆子传》中所记刘盆子的一生行迹判断,他亲自于扇子崖驻兵的真实性并不强;而是新天凤年间,琅琊人樊崇起兵于莒,曾转战于泰山,后来发展为声势浩大的赤眉军。另按《泰山纪事》云:“岱西南峰最陡峻处有刘盆子砦,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转入泰山后议立刘盆子。时兵已数十万,鼓行而西。则刘盆子固未尝据此,特以崇归盆子部下,名刘盆子砦耳。”④相比之下,《泰山纪事》中的说法更显实际:泰山扇子崖为赤眉军樊崇驻兵之所,后世因樊崇后奉刘盆子为帝,山寨遂以刘盆子寨命名。泰山扇子崖关于刘盆子驻兵之事或不属实,樊崇曾据兵于此也并不一定确凿,但它一直与其后的历史进程遥相呼应,并且影响着数千年后直至当代扇子崖的文化脉络。

历经百余年后,至东汉延熹三年(公元160),泰山叔孙无忌起兵再次据守于此,《泰山志·山水》载“天胜寨,……刘盆子、赤眉所聚之地,其后贼叔孙无忌亦据此”,后叔孙无忌攻杀泰山都尉侯章,旋被中郎将宗资所破。⑥两汉之际,泰山扇子崖留下的历史文化印记主要就是天胜寨聚兵之事。自此之后,就目前所发现的资料,下一次关于扇子崖的历史记载要到金贞祐、兴定年间。

现存于扇子崖寨门以西路北一处石刻记曰“金贞祐三年七月日,使州委差修完山,寨部领人夫勾當,公府东至大滩。”贞祐四年(公元1216)春正月,红袄军进犯泰安、德州、博州等地,山东西路行元帅府将其击败。《金史·侯挚传》记:“(红袄军)……已攻泰安、滕、兖、单诸州,及莱芜、新泰等十余县”,“兴定元年四月,济南、泰安、滕、兗等州土贼并起,肆行剽掠,挚遣提控遥授棣州防御使完颜霆率兵讨之”,兴定四年侯挚向金廷奏报称:“……拟驻兵于长清县之灵岩寺,有屋三百余间,且连接泰安之天胜寨,介于东平、益都之间,万一兵来,足相应援。”《金史·燕宁传》记“燕宁,初为莒州提控,守天胜寨,与益都田琢、东平蒙古纲相依为辅车之势。……兴定四年,封东莒公,益都府路皆隶焉。五年,与蒙古纲、王庭玉保全东平,以功迁金紫光禄大夫。还天胜,战死。”兴定五年(公元1221)四月己未,山东行省蒙古纲言:“东莒公燕宁战败而死。宁所居天胜寨据险,宁亡,众无所归,变在朝夕。权署其提控孙邦佐为招抚使,黄掴兀也为总领,以抚其众。”清康熙时赵国麟撰《大佛寺捐田施茶碑》曰:“金贞祐之变,元镇国大将军、右副元帅李仪守泰山天胜寨,立嶅阳为保障。元世设巡检,明废。”道光《泰安县志》卷之三《古迹》“嶅阳寨”一条中也有相关记载:“(嶅阳寨)即下张寨,在县西南嶅山之阳,当金贞祐之初,镇国上将军、右副元帅李仪守太山天胜寨,兼立此寨,保全一方,今其遗迹犹存。”⑤

从上述《金史》和赵国麟所撰《大佛寺捐田施茶碑》相关记载中,可以确知:金贞祐、兴定年间,燕宁曾统率军队在泰山天胜寨修筑工事并驻防,与东平、益都互为应援,燕宁在金兴定五年(公元1221)年战死于天胜寨;李仪曾驻守天胜寨,并立嶅阳寨为保障。彼时,泰山扇子崖因其地势险要,位居要冲且东西呼应,天胜寨作为金山东西路的军事要塞,在与红袄军及蒙古军的军事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金贞祐年间红袄之变中泰山天胜寨发挥了其军事作用,在日后宋、金、元之间的战争中,天胜寨依然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蒙古太祖十七年(公元1222),泰安人严谨作为东山招抚受命据守天胜寨,同年九月,宋大名忠义军将彭义斌率军收复京东州县,遣将于江攻取天胜寨,严谨兵败被杀。《泰山志》卷之二《灵宇》“渊济公庙”条收录元代泰安人王天挺撰《金帅刘瑀填池灵异记》,记云:“渊济公之号始于宋,其庙于兵乱间为金东莒公燕宁所毁,不数月而宁卒。岁在丙戌,元帅莱芜刘瑀权知泰安州事,守天胜,以久旱祷雨于龙池之侧。……即今庙貌,刘帅为创始。”《泰山志》所记为蒙古太祖二十一年(公元1226),泰安知州刘瑀修渊济公庙并求雨之事,其时刘瑀据守在扇子崖天胜寨。金元之际关于泰山扇子崖的另一记载是高僧行全、德友曾于“壬辰(公元1232)、癸巳(公元1233)间往来奉高山中,宴坐于天胜寨上,默究玄理,山中人一时归向”⑥。

据目前所知,扇子崖相关的历史记述一开始就是两汉时期刘盆子、樊崇、叔孙无忌等聚兵之事;至金元之际,围绕扇子崖天胜寨的军事活动更为频繁,并且留下丰富的史料。至此,除了元僧行全师徒结庐于扇子崖之外,余下的记载都是因该地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而被卷入兵戈烽烟之事。金元以降,下一次发生在扇子崖的历史文化事迹是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杨博经过泰山扇子崖时,在崖底留下刻石“仙人掌”。与此前史料残断不完相比,从明末清初之后,扇子崖的历史印记逐渐明显而连续。

二、信仰活动的肇兴

明崇祯年间,因政治、经济、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李自成等人相继率兵起义,号称“闯王”,领导农民军掀起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从今长江下游流域逐渐扩展到川蜀、中原地区,并一度攻取北京,建立政权。农民军起义期间,今华中、华北地区征战不断,连通南北、东西的山东地区也未能幸免。与此同时,建州女真在今辽东半岛逐渐强盛,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建立后金;其子皇太极于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并且在明廷与农民军的争斗中伺机入主中原。李自成推翻明廷之后,清军在降将吴三桂的帮助下入关,战败农民军,清世祖福临登基,年号顺治;至此,清朝统治者定鼎中原,持续数十年的战乱纷争渐趋平息。

明清之际的大动荡,对泰山扇子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清顺治初年泰安人王无欲在泰山扇子崖修建天尊殿。

王无欲,清戊子(顺治五年,公元1648)科举人,戊戌(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科进士副榜,举孝行⑦。其父王度,明甲子(天启四年,公元1624)科举人,清顺治丙戌(顺治三年,公元1646)科进士,官至钦命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⑧,王度之父王嘉宾、祖父王宗儒皆因此受赐封。康熙《泰安州志》简述了王嘉宾一生行迹:“泰安州东向保人,……一切声色货利之习了无于涉,沉酣六经,究心理学。……专以化人为务,……公量才而授,实开岱宗两经之传。以明经初任山西宁乡县司训,二任兖州府东平州学正,……三任辽东广宁卫教授,引年致政。……享年七十二岁。”⑨王度另一子王无间“康熙丁未以父荫,由廪生读书太学,大司成咨铨部,循例候选京秩。”⑩泰安王氏一族祖孙四代多有功名,跻身朝官,尤以王度为最。在明末崇祯、清初顺治年间,王氏家族应为泰安当地望族,对彼时的地方政治、军事、教育等事务产生过重要影响。

见录于康熙《泰安州志》王度撰《伪官据城记》和《历年城守记》两文记述了明末清初政权鼎革之际发生在泰安的军事活动及王氏族人的作为。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李自成攻破京师,明朝灭亡,李改国号大顺,以永昌纪年,是年即永昌元年。当年泰安州知州朱万钦封印弃官逃亡;四月,大顺州守知州史可保及防御使到达泰安,不久被高桂、许来春等人赶出衙署,防御使被论罪斩首。次日,大顺权将军郭升由南来攻陷州城,杀戮尤惨。五月初旬清廷定鼎,大顺军退出泰安⑪。除起义军之外,各支流寇在明末清初也数次进攻泰安州城,“鼎革前后二十年间,被寇者凡六次”。其中,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泰安土寇孙玉吾率数千人之众攻城,知州周承吉因公在外,民众仓皇守城;州城即将被攻陷之际,新中举人王无欲亲自登城以抛石、火烧等法御敌,贼寇最终败逃。⑫

明清兴替之际的泰安军事争斗不断,盗贼蜂起,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百姓生活缺乏安宁。离城避乱于他处不失成为一种生存之道,泰安城西北郊的扇子崖因其地理优势成为一处躲避战乱的首选之地,王无欲曾携家人避乱于此,置办别业,修建庙宇,并留下珍贵记载。今立于扇子崖天尊庙山门内的顺治辛丑年《万古流芳》碑⑬和乾隆四十八年《山高水长》碑⑭共同讲述了王无欲携家人避乱于扇子崖并修建庙宇等事;前者为王无欲所立创修碑记,后者为王无欲之孙王昌基等人所立重修碑记,两则碑记内容互为补充,可以勾勒出扇子崖庙宇创修之始末。

在泰山西南傲徕峰附近有山峰因其形状名曰扇子崖,崖上原来有不知名的古庙,不知所祀为何神。明崇祯年间,战事频繁,王无欲携家小避乱于扇子崖,并结庐构室,曰“西山别业”,咏读其中⑮。某日,王无欲睡梦中有神托言:不久之后将有新的君王登基,统一天下,到时候你也会获取功名;另外嘱咐王为其修建庙宇,只是不知是何神仙。数年之后,大清入主中原,统一海内;王无欲考取顺治戊子科举人,十年之后中戊戌科会试副榜;拣选知县辞而不就,继续在扇子崖“潜修乐道”⑯。王无欲也意识到当年神言非虚,所言一一成为现实;几年后重游扇子崖古庙,见庙貌倾颓,兴叹间回忆起神灵默佑;于是筹措资金,纠集工匠,一年之后工程告竣,塑造神像,森严可畏;并且延请道士焚香诵经,愿四方来者能广发善心,以至无穷。

三、初期信仰活动的解读

在王无欲讲述其修建扇子崖庙宇始末和王昌基等忆述其祖父修庙之事以外,上述两则碑记中另有几个问题需要加以注意和解读:第一个是在王无欲重新修建庙宇之前,除了之前作为军事要塞留下的遗迹,碑记中还反映出一些其它信息。王无欲创修碑记中,碑身剥蚀严重且几处碑文字迹磨灭殆尽,其中有“其上原有小庵,侍奉□□□始香火”之句。这句碑文说明在王无欲修建之前,扇子崖就有一座小庵,不过不知道其名称,也无法确认所祀为何神。托梦之事从碑文中也不能发现是哪个神仙托梦,而且托梦之神也不一定就是古庙原有之神。当神言一一应验,王无欲“数载后复游其地,□庙貌倾□,余心愀□,忆□神佑,思重新之,于是……”,此句虽然残缺数字,但文意尚通;工竣以后,王无欲“愿四方观游者睹太上尊颜,或因以发其善心……”。从记述原有古庙及神像、有神入梦托言并应验、复游古庙回忆神佑、修建新庙祝愿众人的一系列过程中,我们可以做如下推论:王无欲新修庙宇与新塑神像,应该是以他数次游览所见原有的庙宇和神像为根据,而不是彻底区别于原有之神另供奉其他神像。从“愿四方观游者睹太上尊颜”一句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出重新塑造的主要神像是道教最高神⑰,因此,扇子崖原有的古庙供奉的也应该是道教最高神。

在王昌基的重修碑记中,先是记“其□有古祠□□,不知何名”,从这里可以再次确认扇子崖原有一座古祠,只是依然不知道它的名字,也没有提及祠内供奉什么神像。后文又记“得残碣,隐隐有元始二字,余磨灭不可识”,这一句中明确指出,古祠内的残碑上隐隐有“元始”二字,其余字迹无法辨认。从这里我们可以初步确定扇子崖原有古祠应该供奉有道教最高神之一的元始天尊,是否还供奉其它神像在这里无法判定。接下来王昌基记其祖父王无欲“因于崖前构石殿,□神像,名曰三清观”,至此我们可以确定,王无欲在扇子崖重新修建的庙宇名为三清观。既然有如此的名称,观内供奉的主神当是道教三清,即玉清境洞真教主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灵宝天尊、太清境洞神教主道德天尊。联系隐约有“元始”二字的残碑和前述王无欲依照原貌重新修建,两则碑记的内容结合起来分析之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王无欲重新修建扇子崖庙宇之前,原有庙宇的名称或不可知,但可以确定庙内供奉的主神是位列道教最高神的“三清”;在王无欲根据原貌重新修建之后,新的庙宇称“三清观”,观内依然主要供奉道教三清;由于记载有限,不能确定是否还有其它神陪祀⑱。

这样看来,在王无欲的重新修建之前,泰山扇子崖就已经建有了供奉道教最高神的庙宇,与此相应地也应该存在道教信仰及活动。那么扇子崖道教建筑和信仰活动的存在又肇始于何时呢?这个问题以现有的资料还无法得到确切答案。不过可以提供一个与之相关的说明:王无欲创修碑记落款为“皇清顺治辛丑孟冬皇日之吉本邑乡进士王无欲立”,可以发现这块顺治辛丑年《万古流芳》碑立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而完整保存至今的天尊殿的门额题曰“天尊殿”,上款“顺治八年立”,下款“王无欲创修”;据门额题识可以发现王无欲创修天尊殿的时间是顺治八年(公元1651)。由此可见,创修天尊殿和立创修碑是分别进行的,中间相隔十年。创修碑记中记曰“数载后复游其地”,然后开始修建,“一载后遂装成圣像及侍卫诸神”,结合天尊殿创修于1651年,可以大致推算该项工程开始于1650年,王无欲在一六四几年间复游扇子崖古庙,再之前约1640年左右可能初游该地。王昌基在重修碑记中说“自崇祯末□□大父始结庐□□□西麓,而咏读其中”,崇祯皇帝1644年自缢而亡,以此可以大致推定王无欲避乱于扇子崖并构筑房屋是在1644年的前几年⑲。

第二个需要详述的是扇子崖经王无欲重新修建之后,围绕道教信仰展开的各项活动。完成修建庙宇和塑造神像的工程之后,王无欲延请住持道人佟守□等,并为之添筑房屋以供居住,划定崖前山场为庙田。那时扇子崖三清观的道士需要看守庙宇、焚香诵经,当然也免不了招待来客;囿于资料,对于当时扇子崖的香客和他们的进香拜神活动已经无从知晓。可以推测的是因居家扇子崖下,天尊庙又是他所创修,王无欲和庙宇之间、和住持之间联系紧密。

如果只是修建庙宇、塑造神像、延请道士,并不足以让三清观长久地保持香火,因为建筑的维护、神像的修补、道士的生活、香烛灯油的置办、来人的接待等一系列的日常支出需要稳定的收入作为保障,如果没有收入来源,三清观的“森严可畏”也就会逐渐削减、衰弱。可能会有人提出:王家的资助和香客的供奉有可能足以维持三清观的开支。需要指出的是,且不说王家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持之以恒的资助,即便有资助和供奉,那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难以达到至于无穷的期望。这一问题的解决在乾隆四十八年《山高水长》碑中留下了记载,碑记曰“其崖前柴场,俱属庙祝赡养;南至会仙庵,北至青桐沟底,西至傲徕峰□,东至竹林寺西涧底;呈认大地十亩,税粮相延至今,未尝少异也。”原来扇子崖前面的柴场都属于扇子崖三清观,用于赡养里面的庙祝,柴场四至分明,田亩有数;而且呈请官府获得批准,田中所出按税粮交纳于庙中,相延已历一百年⑳,未曾发生变化。有了这份稳定的课税,扇子崖三清观维持香火就已具有重要的经济保障。至于这百余年间三清观的具体遭遇如何今天已难以知晓,不过从王昌基“□书□□房残毁无存”的描述中或可以略窥一二。

乾隆四十八年《山高水长》碑还为我们记录了围绕三清观道教信仰另一个重要的文化事象——会社。可以确定,这是现存资料中已发现的、关于扇子崖信仰活动的最早的会社组织记载㉑。王昌基等目睹三清观书舍配房等建筑残毁无存,慨然兴叹,以为不能坐视不管,于是成立会社,重修书舍配房,栽种桃李树木。碑记末尾列举了王隆基、王志基、王觉基等几位“会社中人”的姓名。根据王昌基的叙述,联系同时期泰山其它会社组织的情况,我们可以对上述会社组织的基本情况做出一定的解读:这个会社组织的成立有着明确的目的,即要重修房舍;既然要达成这样的目的,它的功能也可以设想一二,至少它需要联系参与者,也可以起到筹集资金、监督工程的作用;该会社的组织结构方面,王隆志等三人是其中的首领,虽然碑记所列姓名有限,但实际参与人数应多于此;而且王隆志等三人至少是同辈族人,甚至有可能是亲兄弟,也就是反映出这个会社的首领构成具有明显的家族性特征;这个会社组织的轮廓和框架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和王无欲主要以个人力量创修天尊殿相比,王昌基等人重修房舍之时已经通过成立会社,联系更多的参与者;工程或许不如创修时巨大,但组织方式已经截然不同。

除了包含以上解读出来的客观讯息,两块碑记中也分别都有主观情感的表达。首先是王无欲重新修建原有庙宇的情感方面的因素是他要报答神灵的保佑。有神仙曾经入梦预言将有新的王朝确立,王无欲也将获得功名,并嘱咐他为神修庙,随之预言一一应验。王无欲重游故地时回忆起这件事情,有了重新修建的想法并付诸实施。对王无欲而言,神灵的恩惠当然包括获取功名一事,但新王朝建立在当时也是一种恩惠——经历了明清之际的社会动荡,无论是对王无欲个人还是对普罗大众而言,清朝入主中原意味着即将平息纷乱、重归安宁,他们看到了重新安居乐业的希望。其次是建成天尊殿之后,王无欲说“善与人同,余弗敢□□,愿四方观游者睹太上尊严,或因以发其善心,□□□无穷哉……”。可以看出,王无欲是希望自己的作为激起更多人的善心,以能够善与人同,至于无穷。结合王昌基回忆其祖父王无欲取得功名之后,拣选知县却辞而不就,仍然潜修乐道,可以发现王无欲应该有相当长时间修道的经历,他在碑记中发出劝善的呼声也并非偶然。在那个前途未卜、甚至生死难料的乱世,以王无欲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从道家思想中寻找寄托,以求长久,乃至皈依教门,都不难理解。

相对上述内容,在王昌基在重修碑记中集中表达的却是另一种情感。当他目睹祖父当年修建的房舍倒塌,他以为不能眼见着先人的功业倾颓而坐视不管;对先人的崇敬和缅怀是他重修庙宇的重要情感因素。重修之后,适逢桃李芬芳,他又游览该地,希望后人能够成就功名事业,而且前后相继不断,殷切期望拳拳可见。总体而言,王昌基等对先人的崇敬和缅怀、对后人的期望都有着浓厚的家族色彩。放眼当时的社会环境会发现,彼时正值康乾盛世,社会相对兴替之际更为安宁稳定,以王昌基等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无需为社会大众担忧,少有生存、生活的危机,情感寄托则集中于家族内部,希望在承平盛世家族能够兴旺发达,功业传至千秋万代。

四、小 结

经历了金元时期的社会动荡之后,当历史走过元、明两代,来到明清之际,社会环境又一次陷入动荡不安之中。和之前主要留下了军事方面的历史烙印相比,在这一时期,扇子崖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文化事象丰富起来。经过上文的分析和讨论可以确知,早在明崇祯末年之前扇子崖就已经存在了道教信仰,该处建有道观,供奉道教“三清”。

如果我们要追溯扇子崖道教信仰的兴起是在何时,那还要弄清楚道教兴起之前扇子崖信仰方面的情况。元僧行全、德友师徒曾于蒙古太宗时期短暂驻锡扇子崖,那时的扇子崖应该没有佛教建筑,《泰山道里记》说“德友亦避地于此”,或许他们是为躲避灾祸,或许是为避世隐修。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判断,扇子崖道教信仰的兴起应该是在蒙古太宗之后的元明时期,而且在明崇祯之前。

纵观泰山道教的发展历史,按刘慧对泰山道教的梳理和研究,泰山道教的发展在隋唐宋元时期达到繁荣兴盛的局面。金朝初年,王重阳在山东半岛创立全真道,并迅速发展成为元代以来道教中最重要的两大教派之一,在泰山基本形成全真教的一统局面,全真道人丘长春、訾守慎、孙不二、张志纯等人都曾在泰山修行传道。在金元时期泰山全真道兴起、并迅速发展至一统的历史背景之下,扇子崖道教信仰的兴起也就并非偶然了,而且还可以大胆地确定扇子崖兴起的也应该是全真道。据刘慧的研究,泰山全真道在明、清时期虽有发展,但总体开始停滞、衰落。扇子崖的全真道在这个大的历史趋势之下也未能例外,虽然经历过王无欲等人的几番重修,依然很快中落下去,只剩下残垣断壁。

扇子崖全真道的发展及相关历史除了可以供我们讨论宗教信仰方面的问题,也为我们展开讨论地方士绅的相关问题提供了素材。以王无欲为代表的王氏家族祖孙四代通过考试、受封等方式均获取功名,还有人为帝国官员;他们在国家的大传统之下是帝国精英,在地方的小传统之内是地方士绅。双重身份使得他们在面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时候,出于对大小传统的考虑,他们会做出自己独特的决定。他们不会像农民军和贼寇一样,以暴力手段来改变国家统治和改善个人生存条件。动乱之际,当改朝换代已经不可避免,他们顺应历史的兴替,并取得新朝廷的认可。当地方社会的稳定和安宁受到了威胁,他们又会毫不犹豫地抵抗侵扰。出于对国家和地方利益的双重考虑,地方士绅发挥着他们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现实社会王无欲等人可以平衡取舍,但是当他们面对神的世界,需要和神打交道的时候,帝国精英和地方士绅的身份都显得弱小。王无欲潜修乐道、修复道观、诚心劝善,这本身就是他作为个人对神的屈从,他躲避现实的纷乱,期望从神那里得到慰藉;无论真实与否,他也将社会的重归安宁和个人取得功名都归于神佑,而不是现实的力量。为了让他重新修建扇子崖的庙宇具有神圣性和合法性,王无欲运用了行之有效的一个策略:有神在梦中托言嘱咐王为其修建庙宇;而后他的活动显得只是为实现神的嘱托,而不是出于个人需要。

[注 释]

①大众桥为跨于西溪河口的单孔石拱桥,长40余米,宽约3米;是冯玉祥将军隐居泰山期间为方便行人往来,筹集资金于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建立。该桥现在连接天外村天地广场和登山步行道,桥西为广场,桥东为步行道,道旁山坡上即为冯玉祥将军墓。

②[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七十号,中华民国五十七年三月。

③《泰山志》《泰山纪事》《泰山述记》《岱史》《泰山纪胜》等书中均有相关记载。

④[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

⑤《道光泰安县志》,山东大学图书馆藏。

⑥[明]汪子卿撰、周郢校证:《泰山志校证》,第101页。[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中云“元初,僧通慧律师行全结茅于奉高山天胜砦,即此。山巅东北悬石通明,俗名狮子峰,时行全之徒德友亦避地于此。”蒙古宪宗丙辰年(公元1256)福汴撰《全公律师行状》碑今碑存肥城安庄大云寺。

⑦《康熙泰安州志·人物志·科第·举人》,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山东大学图书馆藏。另据《民国重修泰安县志·人物志·选举·举人》记载王无欲为顺治戊子科举人,“戊戌会试明通榜”;山东大学图书馆藏。

⑧王度,字平子,顺治丙戌进士,除大同知县……擢刑部主事……累官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致仕归,年八十余卒。著有《恤刑题稿》。泰山后石坞莲花洞侧有石,刻“户部侍郎王度读书处”九字。载于朱孝纯《泰山图志》,转引自汤贵仁、刘慧主编:《泰山文献集成(第七卷)》,泰山出版社,2005.11,第345 页。

⑨《康熙泰安州志·人物志·乡贤》,山东大学图书馆藏。

⑩《康熙泰安州志·人物志·任子》,山东大学图书馆藏。

⑪王度:《伪官据城记》,《康熙泰安州志》,山东大学图书馆藏。

⑫王度:《历年城守记》,《康熙泰安州志》,山东大学图书馆藏。

⑬顺治辛丑即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虽然该碑文多处已经涣漫不可辨识,但所言大义尚可领会;而且该碑是扇子崖现存碑记中最早的一块,从中能够解读的信息颇丰,其意义重大,可谓弥足珍贵。

⑭乾隆四十八年即公元1783年。

⑮另参见[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第106~108页相关记载。

⑯王氏家人在明清鼎革之际避乱于扇子崖的事迹还见于杨义撰《山东泰安州庠生王无间妻杨氏墓志铭》,铭文中称“戊寅之岁,清兵入境,氏与王公皆安然无恙。迨及甲申,两朝鼎革,泰安失守,士女任其杀掳。氏与王公先几避之泰山扇子崖,得以无玷。”文载于[民国]王次通辑:《泰山丛书续编之一·岱粹抄存续编·卷之五·传状铭碑文墓志墓表》,泰山区档案馆藏原本,泰山学院泰山文献室藏复印本。

⑰关于“太上”所指为何,《云笈七签·卷一百一·纪传部·纪二》“元始天王纪”条曰“元始天王,……受号玉清紫虚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太上道君纪”条曰“元始天尊以我因缘之勋,锡我太上之号,封郁悦那林昌玉台天帝君”,“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纪”条云“《洞真大洞真经》云: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者,……讳箓,字上开元。……于是受录紫皇,受书玉虚,眺景上清,位司高仙,为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另有太上老君等称法。根据王无欲创修碑记中所言,还不能确定在该记中"太上"所指具体是哪位神仙,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应该是道教最高神。

⑱扇子崖道教信仰的存在至此可以确定,至于该处属于道教中哪一派别的问题,后文将有相关讨论。

⑲此段时间上的推算并不能解答"扇子崖道教建筑和信仰活动的存在肇事于何时?"这个问题,在这里赘言数句是为了让相关事件更为清晰地呈现出来,以避免认识发生差错。

⑳王昌基重修碑记立于1783年,王无欲创修天尊殿于1651年,前后相距132年,所以王昌基所言“相延至今”可以理解为相延一百余年。

㉑因字迹模糊,还有部分会社中人的姓名无法辨识。

㉒佛寺和道观建筑的选址总体上存有一些差异,前者多平缓台地,藏于深幽;后者多峰峦极顶,悬于险峻;此说虽不全然尽是,也多有符合。扇子崖悬崖峭壁,地势险峻;而山下河谷之泮,竹林寺久已存在。两地之间俯仰可见,于理在扇子崖另有佛教建筑的可能性非常有限,甚至没有。

[1]周郢.周郢文史论文集:泰山历史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2]刘慧.泰山宗教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3]刘慧.泰山庙会[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叶涛.泰山香社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宋]范晔.后汉书·刘盆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明]汪子卿.泰山志校证[M].周郢,校正.合肥:黄山书社,2006.

[7][元]脱脱.金史·宣宗本纪(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9.

[8][元]脱脱.金史·侯挚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

[9][元]脱脱.金史·燕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清]唐仲冕.岱览校点集注[M].孟昭水,校点.泰山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碑记泰安扇子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这些都是扇子吗
糖?扇子
泰安杂记
《重修建立玉皇庙记》碑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
扇子
Transform Yourself into a Butterfly
泰安无性系引种品种的红茶适制性初步研究
明《建文昌神祠记》残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