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五版)语法部分指瑕

2012-11-26秦存钢

泰山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谓词现代汉语谓语

秦存钢

(泰山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是一部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全国高校通用教材。从增订四版开始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其发行量一直领先于国内同类教材。这与编者和出版者与时俱进反复修订是分不开的。该教材的增订五版在增订四版的基础上吸收了近年来现代汉语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新成果。

比如层次分析法的框式图解,放弃了沿用多年的自创符号,改用画框并在框内加文字来注明结构关系的做法,减少了师生记忆的内容,增强的教材的普遍适用性;在析句方法上广泛采用框架核心分析法,突出了谓词的框架结构,有利于总结句型。这反映了编写者务实创新的精神。

但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在备课中发现新出版的增订五版还存在一些问题。虽说瑕不掩瑜,但去瑕彰瑜实在有必要。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讨论语法一章的问题。

为方便读者查阅,我们按这些问题在下册教材中出现的顺序展开论述,所注页码均为增订五版(下册教材)2011年6月印刷所在页码。

又如汉语里有“心情舒畅。/服装整齐。/步调一致。/前途光明。”这些句子,它们意思各异,但是结构相同,都是名词在前,形容词在后,直接组合,表示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加上句调就构成主谓句。(第3页)

所举例子末尾都加了句号,还谈什么“加上句调就构成主谓句”?应该把例子中的句号删除。把“这些句子”改为“这些短语”或“这些结构”。

汉语语言学要发展,其根本动因必须而且只能从汉语内部去找。(第4页)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语言内部是找不出语言学的发展的。建议修改为:“汉语的特点,必须而且只能从汉语内部去找。”

短语是由词逐层组成的、没有语调的语言单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第4页)

这句话存在两处问题:第一,复杂短语是“由词逐层组成的”,例如“他弟弟是个劳动模范”,可以作如下分析:

简单短语就不是“逐层组成的”了。如“他弟弟”、“劳动模范”这些短语,就只有一个层次:

哪来的“逐层”?应该删除“逐层”两字。第二,短语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备用”是预先造(做)好,准备着供随时使用。我们没有一个人平时没事时造好一批短语准备在造句时使用。我们造句时只是以词造句,丝毫没有感觉到短语的存在。也就是说,短语和句子是同时造出来的。短语只是语法学家在分析句子时创造的术语。汉语如果不分析句法成分,完全可以忽略短语的存在。因为短语的组成规则和句子的组成规则是一致的,不像英语,还要区分不同的动词形式。语法学习者问:“‘伟大的人民创造了辉煌业绩’,这个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分别是什么?”我们会回答:“‘伟大的人民’是主语,‘创造了辉煌业绩’是谓语。”又问:“充当主语和谓语的是什么性质的东西?”这时我们才用到“短语”的概念来解释。大家想一下是不是这样?我给短语的定义是:短语是从句子当中截取的充当句子成分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的组合。是不是所有的短语都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不是。固定短语是造句的备用单位,临时短语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

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状语是谓词(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换句话说,位居名词前头、修饰名词的成分叫定语,位居动词形容词前头的修饰成分叫状语。(第5页)

以上内容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定语的阐述不严密。“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像“他浙江人,我也浙江人”这样的句子,算不算名词谓语句?既然算名词谓语句,按照定义,副词“也”就该作定语了,副词的语法功能也必得改写了。有人可能用“省略”来解释这种现象,说“也”后省略了一个“是”。如果真是如此,这又是哪种类型的省略呢?(承前省?蒙后省?)第二,“换句话说”后面的内容“位居动词形容词前头的修饰成分叫状语”。而第46页又说:

还有一种特殊的定中短语,属于名词性短语。例如:

(中国)的崛起(名·动)

(文艺)演出(名·动)

(他们)的估计(代·动)

(动人)的笑(形·动)

(灯火)的辉煌(名·形)

(别人)的精明(代·形)

(分析的)精确(动·形)

很显然,这种表述是前后矛盾的。并且“修饰名词性成分的不一定是定语,例如:他都大学生了│你才傻瓜呢│刚好五个人;另一方面修饰谓词性成分的也不一定是状语,例如:群众的支持│温度的下降│价钱的便宜。这种例子实在太多,所以这种定义没有多少价值.”[1](P44)

关于定语与状语,朱德熙先生在《语法答问》里的定义,值得重视:

“凡是名词性偏正结构和准谓词性偏正结构里头的修饰语是定语,凡是真谓词性偏正结构里头的修饰语是状语。”“准谓词性偏正结构指的是:出现在谓语位置上以名词性成分为中心语并且能够受典型的定语修饰的偏正结构。例如:

(a)这个人黄头发。

(b)你大傻瓜。

(c)这老头儿挺长的白胡子。

“黄头发”可以受数量词、名词、人称代词等等典型的定语修饰。例如:“一根黄头发│头上的黄头发│你的黄头发│最长的黄头发”等等。为了跟真正的谓词性偏正结构相区别,我们可以管它叫准谓词性偏正结构。

根据这个定义,以上句子中“黄头发”的“黄”、“大傻瓜”的“大”、“挺长的白胡子”的“挺长的”都是定语,不是状语。

准谓词性偏正结构前边加上副词以后,就不再是准谓词性偏正结构,而是真谓词性偏正结构了,因为它不能再受定语修饰。例如没有“*一根也黄头发│*我的早就黄头发”之类的说法。所以这种位置上的副词是状语,不是定语。[2](P47)

名词的语法特征:经常放在动词前后分别作主语和宾语,例如“牛吃草”;多数能作定语和带定语,例如“(柳树)梢头”、“(河边)柳树”。(第9页)

“柳树梢头”与“河边柳树”是不同的结构。前者是“柳树梢+头”,后者是“河边+柳树”。因此“柳树”并不作“梢头”的定语。这是个错误例子,建议改为“柳树叶子”或“网页文档”。

趋向动词表示移动的趋向。(第12页)

趋向动词不一定表示移动的趋向。第73页的“笑起来”表示开始,“笑下去”表示继续,我们认为这种用法的趋向动词已经虚化成了动态助词。另外像“说<起来>”“把它拿<下>”“丢<下>”“带<上>”“想<起>”之类,没有“移动”,只有“趋向”。所以趋向动词是放在动词后面作趋向补语的一类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第12页)

传统上认为趋向动词不作谓语或谓语中心。《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都认为作谓语的是动作动词,作补语的是趋向动词。如果按黄廖本的观点,就不能解释:“上去”既然能作谓语,为什么“上去看看”能看作连谓结构,“铺了一层纸上去”不看作连谓结构呢?

有人可能会说,谓词都能作谓语,趋向动词是谓词,因此趋向动词能作谓语。可惜这个三段论推理的大前提——谓词都能作谓语——是错误的。目前,没有一个汉语语法学家站出来说,“我书中某类词(大类)的某项功能,是该类词所全部具备的。不符合某个特点的就不是某类词。”至少名动形三类词是这样。

原式与重叠式是一个词的两种形式。有的书把“干净”归为形容词,把“干干净净”划归状态词,等于说重叠是构成新词的手段。实际上重叠后的词是原词的另一种形式,词典是不另立条目的。(第13页注解①)。

像“干干净净”之类《现代汉语词典》的确是不收的。这种词典只收词汇词、不收言语词(临时词)和语法词。划分词类只能根据语法功能,而不能根据某部词典收没收。英语里很多动词后面可以加ing构成动名词,在词典里也是不另立条目的,因为它没有构成新的词汇词。如果把“干干净净”之类看作性质形容词,那么在语法功能上,它与性质形容词有什么相同之处?又与“雪白、绿油油”这些编者认为是形态形容词的词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区别词……不宜归入谓词和形容词。(第14页)

“谓词”和“形容词”在逻辑上是真包含关系,不是不相容关系,不能并列。用欧拉图表示为:

因此建议此句修改为:“区别词……不宜归入形容词,因为形容词属于谓词。”

此外,有一种由两三个不同的量词复合而成的词,叫复合量词,例如,“人次”表示活动的人数和次数的总和。10个人参观一次是10人次,1 个人参观10次也是10人次。“吨海里”表示运输中的重量和里程的总和。“支援车船150辆艘次”中的辆艘次,表示车和船数及运输次数的总和。(第17页)

这几个复合量词的解释都是错误的。先说“人次”。比如班里有40个同学,每人每年看8次电影,应该是320人次。按教材的解释(人数和次数的总和)是48人次。再说“吨海里”。一艘货轮装8000吨货,行驶了500海里,应该是4000000吨海里,按按教材的解释(重量和里程的总和)是8500吨海里。最后说“辆艘次”。8辆车每辆出动3次是24辆次;3艘船每艘出动2次是6艘次。车船合计是30辆艘次。按按教材的解释(车和船数及运输次数的总和)是16辆艘次。前面的“人次”“吨海里”都加了引号,这里的“辆艘次”也应加上引号。如此明显的错误从上一版一直延续到最新版。建议编者作如下修正:

此外,由两三个不同的量词复合而成的词,叫复合量词。例如,“人次”表示若干次人数的总和。……“吨海里”表示运输中的重量和行驶海里的乘积。“支援车船150辆艘次”中的“辆艘次”,表示若干辆次车和若干艘次船的总和。

十一

在动词谓语句里,可用特定的介词标明动词与名词之间或动作与事物之间的种种语义关系或格关系。例如:

这里的“到”是动词不是介词。《动词用法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都这样认为。因此,正确的分析应该是:

十二

“在”经常跟由方位词“上、中、下”等构成的方位短语构成介词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位、条件或范围等。……

“在……中”中间如果插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则表示该动作正在进行。如“大堤在建设中|新一代在茁壮成长中”。(第39-40页)

第二段,编者忘了是讲介词。“在+动词+中”格式中的“在”不是介词,而是表示“正在”意义的副词,根本不应放在这里讲。“大堤在建设中”是“大堤正在建设中”中的简缩。可以分析为:“大堤[在]建设中”。这里的“中”可以看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的持续。这种句式,没有人仔细研究过,很有价值。

十三

有兼语的短语叫兼语短语。(第48页)

这句话的表述很成问题。“使弟弟快乐的人”“派你去的领导”也都“有兼语”,但这些都是偏正短语,不是兼语短语。至于如何表达才能更严密,需要认真推敲。

十四

许多“所”字短语仍旧要利用“的”字来组成“的”字短语,才有可能单说,例如不能单说“我所陈述”,可以单说“我所陈述的”。(第51页)

“我所陈述”并不是“所”字短语,而是偏正(定中)短语。“我所陈述的”也不是“的”字短语,也是偏正(定中)短语。下面我们对其层次分析:

十五

还有“戒什么严”、“朋什么友”、“美什么丽”也不是扩展法,它是在词内插入“什么”来提问,以表示对该概念的否定或不同意。(第57页)

这并不是“提问”,而是“反问”。提问希望别人回答,反问不要求回答。

十六

第83页分别用层次分析法和中期成分分析法分析了“他父亲去年给他三次钱。”接着评论说:

层次法……对于谓语的切分,各家有不同的看法:第二层的“状+动+宾”是个状语短语(状/动宾),还是动宾短语(状动/宾),各有各的理由。此外这个短语带有两个宾语,有人主张三分,即 有人主张二分,即 层次分析法难于分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去一分为多……并无难于分析问题。(第83页)

说中期成分分析法“无难于分析问题”,这种表述暗含层次分析法不如中期成分分析法的意思,至少对双宾结构的分析是这样。但这句话很成问题。中期成分分析法,表面上看是分析了,但只是回避掩盖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层次分析法,能客观地揭示出双宾的层次,是很好的分析结果。中期成分分析法并没有揭示出层次。层次分析法给我们认识语言的结构,打开了一扇窗户。语句中的任何结构成分,都处在一定的层次中。比较以下两种分析:

很明显,层次分析至少在对双宾结构的分析上,要优于中期分析分析法。其实,后期成分分析法两个宾语之间还要加上一个“}”,请问这个“}”加在什么位置合适呢?不是照样令人头痛吗?如此说来,后期成分分析法比中期成分分析法倒退了?我们的看法是,后期成分分析法比中期成分分析法进步了,它注重了结构的层次。加不上“}”,是层次没有搞清楚的缘故。朱德熙指出:“所有的人类语言的语法构造都是有层次的,层次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既然如此,进行语法分析就离不开层次分析。层次分析是语法分析不可缺少的手续之一,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法。”[3](P58)因此,贬低层次分析法的作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十七

摸着石头过河。(表先后发生的动作)(第93页)

“摸石头”“过河”是同时(伴随)发生的动作。凡第一个动词能加动态助词“着”的,一般都能与第二个动词的动作相伴生。我们的理解是“边摸石头边过河”。也可以理解为“前一动作表示方式”。

十八

连谓句……这些谓词都可以分别跟同一个主语发生主谓关系,即都是陈述同一主语的。(第93页)

这种表述,与短语作句法成分相矛盾。既然“分别跟同一个主语发生主谓关系”,那就可以看作几个主谓短语(主语承前省略了)。我们的理解是,在有主语的连谓句中,连谓短语是整体作谓语的,不是分别作谓语的。因此,以上内容可以改写成:……这些谓词都可以分别跟同一个施事发生语义关系,即都是同一施事的几个动作。

十九

句子有表述性,短语没有。(第107页)

什么是“表述性”?教材第87页有这样的话:像“山上净石头”“这种名词性谓语句的谓语中心名词语进入主谓框架的谓语位置上都有表述性,有的又能前加状语,有的必须前加数量短语、形容词。”“中心名词语”,要么是词,要么是短语。这就等于说:“词”和“短语”都可能有表述性。而107页又否认短语的表述性,自相矛盾。短语作为文章标题出现,一般是有表述性的。

二十

关联词语包括关联词和关联短语。关联词大都是连词,如“因为”、“无论”;有少量是副词,如“也”、“又”;个别的是助词,如“的话”。(第127页)

你临时有事的话,可以打个电话来。

“的话”是表假设的助词,用在表假设的分句后。(第134页)

“关联词语”是指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它的外延是:(1)起关联作用的实词和短语,(2)起关联作用的连词和副词。

连词也并不都是关联词语,如“和”不联结分句。我们不同意把关联词语的外延无限扩大。因为凡“的话”出现的句子,前面都有“要是”“如果”等,或者都能在前面加上“要是”“如果”。假设的关系是“要是”“假若”“如果”等表达的,“要是”经常出现在这些“小句”的末尾,自然也就染上了假设的意味。这就是所谓的“语法化”吧。我们应该明确,即使在“要是…的话,就…”的句子里,假设的意味主要是“要是”表达的。“就”和“要是”经常配合使用,构成一对关联词语,分别用在两个分句里。在以“如果”“要是”等开头的句子里,“的话”是冗余信息,加强了假设的意味。

如果表达一种语法关系,一个分句内最多可以用一个“关联词语”。如果出现两个关联词语,这两个关联词语一定不在一个层次上。请看:

①你要是不来,我就不能开门。

②你必须来,因为你要是不来,我就不能开门。

例①“要是…就…”。假设关系,每个复句用一个关联词语。例②的关联词语是“因为…要是…就…”。“因为”表示因果关系,这是第1层;“要是…就…”表示假设,这是第2层。第2分句虽然用了两个关联词语,但两个关联词语并不在一个层次上。

如果把“的话”也算作关联词语,则:

③你要是不来的话,我就不能开门。

“要是…的话”两个关联词语出现在一个分句里,让人感觉别扭。因此,把助词“的话”看作关联词语,问题很多。

二十一

一致性假设也可以用意合法。例如:

④要想皮肤好,吃饭别太饱。(第134-135页)

前一条把不是“关联词语”的“的话”看作关联词语,这里又把关联词语的“要”开除出关联词语。这里的“要”是连词,相当于“如果”。[4](P1586)作为意合法的例子显然不妥。建议更换为:“这几天能下一场大雪,来年的麦子准能丰收。”。

[1][2][3]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猜你喜欢

谓词现代汉语谓语
非谓语动词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康德哲学中实在谓词难题的解决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短句—副词+谓语
非谓语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