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社会学思考——基于山东半岛海洋生态区的建设

2012-08-15宋宁而李云洁

关键词:山东半岛社会学海洋

宋宁而 李云洁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一、海洋生态文明与海洋社会学

海洋社会学作为应用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正在迅速崛起,目前对海洋社会学的研究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现存的海洋社会学的相关文献大多都是海洋社会学基本理论研究,围绕海洋社会、海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海洋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与主题、海洋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与理论建设的目标等基础问题都做了较为系统的阐释。而对海洋环境、海洋文化等具体领域的研究还存在空缺,海洋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亟待细化与充实。

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享受着科技带来的恩惠,但是在人类过度沉浸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科技同样给人们带来困扰。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海洋开发利用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幅度的持续性的提升,然而,过度捕捞、工业排污、海上溢油等诸多涉海行为给沿海地区、海岛及海洋本身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1]在致力于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背景下,用社会学的视角阐释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海洋生态文明与沿海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海洋生态文明是海洋社会学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二、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应用社会学视角的必要性

多年的技术改进使人们意识到现在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不是仅依靠技术层面能够解决的,它更需要从社会层面上来为海洋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提出指引。社会学视角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知。

首先,从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主体来看,其建设主体是涉海社会群体,亦即从事涉海实践活动的人群。其中,一些涉海社会群体因所从事的涉海实践活动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包括山东半岛沿海从事渔业和养殖业的渔民群体、驾驶船舶航行在半岛周边海域的船员群体,在半岛附近海域从事海洋勘探活动的海洋科研人员群体、从事三角帆等海上运动的群体等;另一些涉海社会群体所从事的涉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对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维护和促进,包括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行政管理人员、海洋环境科研人员、海洋环保志愿者团体等。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无论从技术上、制度上、观念上都需要由这些群体的人员去完成。这些人员共同的特征就是涉海性,他们每天与海洋打交道,相比其他群体更了解海洋。关于海洋社会群体的研究可以为实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的行为规律、互动方式、意识形态、产生及发展的条件、群体的社会影响等内容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

其次,从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客体来看,可具体落实为对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观念文明的建设。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区的建设需要为人类涉海实践活动对半岛区域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防范、预测、除污、监测等各方面的设施、仪器、机构建设;制度文明建设方面,则需要为这些实践活动的范围、规模、标准、模式等进行必不可少的监督、检查和规范;观念文明建设方面则涉及到半岛地区涉海社会群体如何在开展自身涉海实践活动、获取涉海利益的过程中兼顾海洋环保、海洋生态安全、沿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显然,无论是物质、制度还是观念建设,都是围绕如何规范人们的涉海实践活动行为而展开的,是对半岛区域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这一目标的追求。显然,这一目标也是我国社会学所必然关注的。

再次,从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方法来看,建设途径离不开探索其社会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利弊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途径正是社会学的优势所在,社会学被看成是社会的医生,查出病症所在并提供治疗的方法。从社会学的视角探索影响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社会因素是建设的基础工作,只有对影响因素有准确的分析,才能对症下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手段围绕改善和创新相关的社会机制。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区的建设本质上就是半岛社会发展模式的建设,而社会机制创新本质上也就是对社会运行方式和模式的创新。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社会机制是保障建设工作顺利完成的手段,探讨半岛社会机制的创新需要借助社会学关于社会机制的理论指导。

最后,从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目标来看,根本上就是通过促使人和海洋建立和谐关系来实现半岛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调和人海秩序既需要关注人类涉海实践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又要反过来重视海洋环境问题对人类沿海社会影响,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研究正是社会学所重视的。

三、海洋生态文明内涵的社会学解读

(一)海洋生态文明含义

弄清生态文明的含义是思考海洋生态文明的基础,而海洋社会是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载体,通过对生态文明、海洋社会的定义辨析来揭示海洋生态文明的定义是从社会学视角思考山东半岛生态文明区建设的根基。

1.生态文明与海洋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新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研究已经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王宏斌把生态文明定义为:它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以解决人类和自然之间危机为使命的、关乎人类未来和发展命运的崭新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模式,是对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论反思与实践调整,力图实现二者之间的“和谐”与共生。[2]

海洋生态文明就是要保证所进行的生态发展要以海洋为行为对象,海洋不仅是行为的施力对象还是受力对象。海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在涉海领域呈现的又一文明,也可以认为是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后果在涉海领域的反思与补救。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要摒弃一切工业文明所使用的技术,而是在开发和改造海洋之前做好评估工作,为海洋生态平衡做好预警和防护,从而实现人海的和谐发展。

2.海洋社会与海洋生态文明

海洋社会是直接或间接与海洋进行活动的人类关系总和,海洋生态文明就是在海洋社会中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直接影响着海洋生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海洋社会中建立和健全生态文明的运行机制。

基于与生态文明的含义进行比较,并结合海洋社会的含义,笔者认为海洋生态文明的含义如下:海洋生态文明是指在海洋生态环境之下,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秉承“人海合一”的理念,处理人类与海洋之间的互动关系,做到人、海、陆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社会学研究视角

整理海洋生态文明不同的研究视角,可以了解海洋生态文明的研究现状,窥探海洋生态文明研究的发展趋势。从目前国内对海洋生态文明的研究视角来看,主要归结为以下三类:一是以研究海洋环境问题为主的环境社会学视角;二是以研究沿海区域发展的发展社会学视角;三是以研究海洋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社会学视角。

1.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环境社会学是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存在,力图解决环境问题而产生的。从海洋社会学出发,探讨海洋生态文明就是要区别于自然科学做出的研究,环境社会学恰到好处地为研究海洋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视角。

海洋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基于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出现了不同的海洋环境问题。在海洋环境方面,日本环境社会学的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产生海洋环境问题的根源。鸟越皓之提出了“共有区域空间”。[3]在日本,人们的共同利用区域,人们习惯称之为入会地(入会山、入会渔场)。海洋是共有的区域空间,因为在这样的共有区域内造成的环境破坏很难追究责任,人们也很难有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从而导致所谓的“公地悲剧”。

海上溢油、过度捕捞海产品、海水养殖污染、废弃物污染等问题是目前普遍存在而需要重点解决的海洋环境问题。渤海溢油事故是山东半岛生态文明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典型的棘手问题,是海洋石油开采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代表性事件,渤海溢油事件漫长的处理过程反映了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制度上的缺失。随着渤海溢油事件的处理,《海洋生态损害国家索赔条例(草案建议稿)》应运而生,这也显现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区工作中取得的显著进步。用环境社会学的视角回顾整个渤海溢油事件的解决过程,受害渔民在上诉索赔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无法取得有效证据,这正是环境社会学所认识到的专业知识在环境问题评估中的重要性的原因,这一点也是邓普拉等环境社会学者所强调的。

山东半岛近海小型捕捞业带来的过度捕捞和近海污染等问题,催促了对组织渔民联合发展远海大型渔船,实现远海捕捞等措施的商讨。海产品过度捕捞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是海洋资源“无价或低价”使用是造成过度捕捞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度捕捞和海水养殖造成的海水富养化引发生态破坏,我们可以通过环境社会学中的“公地悲剧”去思考这一问题。日本香川县善通寺市的“道路认亲制”在解决道路环境问题上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将共有区域空间分配给个人拥有,自然会使个人产生拥有私人财产的意识。为了处理公地悲剧的海洋环境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大胆尝试认亲制。虽然环境问题的产生一般牵连着复杂的影响因素,是棘手的社会问题,但是环境社会学蓬勃发展可以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更多的建议,这也是令人欣慰的。

2.发展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发展社会学简单来说就是从社会的层面探讨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进程,探究发展与现代化的模式,以实现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学科。[4]发展社会学应用于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核心理念就是促进人与海洋和谐共生。发展体系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导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重要理论。发展体系论强调发展不能只是局部独立发展而不顾整体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不以损害生态资源为代价或将对生态资源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发展理论是发展战略制定的基础,发展战略与发展理论相结合才能有效推动社会发展,充分地汲取发展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发展战略。

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中关于沿海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正是以发展社会学的视角展开研究的,即从分析沿海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因、影响因素入手,进而探索沿海区域的发展模式。从发展社会学视角看,海洋和陆地是互依互存、互相制约的整体,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要优化海陆的空间布局,“以海洋促进陆地发展、以陆地支持海洋开发”。沿海区域的发展并不是仅仅是沿海几座城市的发展,还有延伸的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一个发展的总体框架。社会发展规划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先天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之合理的发展规划,并配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丰厚的物质基础,是促进沿海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的重要因素。

山东半岛沿海区域的发展应采用“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注重社会各部分的共同发展,把由人口、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各部分相关系统组成的社会看作有机整体,相互协调运行。社会发展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现代化的进行,现有的模式会逐渐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吸收已有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3.文化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文化的产生、传播、变迁的影响因素以及应用的过程。文化社会学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从目前学科发展情况来看,文化社会学是该领域相对比较成熟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海洋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所谓海洋文化是人们在与海洋互动行为的过程中,将与海洋有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性的东西烙上人的印记而形成的。海洋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渔俗文化、盐业文化、航运文化、旅游文化、海洋文学、海洋艺术、海洋教育、海洋科技等诸多方面。山东省制定了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建设海洋文化名城战略,青岛市作为示范城市,大力推进海洋教育科技城、海洋艺术城、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城、海洋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城、海洋文化展示城等的建设。这都是基于对海洋文化的重视而做出的积极探索。

保护海洋文化遗产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文化社会学关注的专题之一。山东半岛的田横祭海节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理念,成为与海内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但是海洋文化的变迁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后果,海洋文化遗产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破坏,山东半岛沿海城市化进程加快,原先保存在传统渔村的一些海洋文化正在逐步消失。[5]为了继承和保护山东半岛的海洋文化,政府和人民发起举办海洋节庆活动、发展滨海旅游业、建立博物馆民俗馆,从事海洋民俗艺术活动等举措。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将会在整体上对保护海洋文化遗产和提高海洋文化软实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社会学研究层面

1.海洋社会群体

海洋社会群体是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主体,他们在生态文明区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功与否主要看海洋社会群体所发挥的作用。海洋社会学关注海洋社会群体现状及在海洋生态区建设中所占有的地位,有针对性地利用海洋社会群体不同身份人员所具有的优势进行相应生态区建设。

海洋社会群体中传统的渔民群体和转型从事近海养殖和加工业的渔民群体在海洋社会群体中占有很大比例。了解渔民群体的现代特征和从业方式是建设山东半岛生态文明区的重要工作,渔民群体生产方式的改进会加快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进程。海洋社会学的贡献就是从全方位的社会学专业视角定位不同海洋社会群体的性质和责任,给予半岛生态文明区建设这个重大项目评估上的理论支持。

2.海洋区域社会

海洋区域社会指海洋社会群体聚结的地域,如沿海城市、岛屿、渔村和从事海洋经济的海域。[6]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范围很广泛,包括海洋区域社会以及相关辐射区域社会。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区不仅是促进海洋生态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社会整体发展,让社会运行的各个部分发挥自我功能,使之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从对海洋区域社会发展目标的研究中可以窥探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方向,从而指导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

半岛沿海渔村在转型时期的发展是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重点而艰巨的工程,因地制宜,“坚持巩固发展集体经济,鼓励支持非集体经济发展,以当地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渔村工业化为契机,通过工业化发展壮大带动渔村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7]沿海地区对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渔业社会发展缓慢,要实现海洋渔业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树立人海和谐的理念,合理配置渔业资源,引导渔民转产转业。海岸带的开发和沿海城市的发展是沿海区域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沿海城镇布局,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3个城镇组团,是促进和完善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重要举措。[8]

3.海洋国家

当前,在海洋开发和管理方面,我国的沿海区域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相同的问题,如失海渔民问题、养殖污染问题、渔业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枯竭问题、渔村环境问题等。海洋社会学将转型时期渔民问题、渔业转变生产模式问题和渔村环境治理问题等列为重点研究对象,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许多学术成果。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正日益加大和加快对海洋的重视,如对海洋开发的力度增大,但是现在更加注重对海洋的治理和保护;对海洋的教育投入增加,重视培养海洋新人才,开发海洋新技术。中国要发展成为海洋大国、海洋强国,就要将全国的沿海区域作为整体共同发展,加强各个沿海区域的交流,互相分享经验和成果,共同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

四、影响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社会因素

探析影响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社会因素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因素的存在和作用是强有力的,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众多影响因素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社会制度因素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社会需要,在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指导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在这里指包括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就是在社会制度支持的背景下展开的建设,国家海洋局下发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山东将建设成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文件,给予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以政策上的支持。政策上对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高度重视,相应带来的就是资金、技术、人才的大量投入,这些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区的关键要素。

与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保证建设顺利进行的条件。在海洋开发过程中,多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违规违法行为,法律法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合理惩治不法行为,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向。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主要是人的行为作用于海洋,与海洋发生互动关系,人的行为直接决定着建设的后果。有了社会制度的影响,人们的行为被有效的规范和指导,一切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区服务。

(二)海洋社会群体因素

海洋社会群体是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主体,也是影响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渔民群体的作业方式直接影响着海洋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海洋生物种类不断减少,灾害不断发生,这些都与渔民捕捞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相关。转型时期的渔民群体虽然遇到很多困境,但还是应该将渔业的持续发展作为目标,不能走牺牲生态环境而求得经济利益的老路。渔民群体进行捕捞作业的时候应更加注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严格遵守禁渔休渔期的规定。

随着滨海旅游业迅速发展,山东半岛旅游业绩不断创造新高,伴随而来的则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发展滨海旅游业产生的海洋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物的排放问题对海洋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作为滨海旅游业开发者这一海洋社会群体对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干预性在加重,不得不引起重视。海洋生态环境的承载量有限,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应该量力而行。如果旅游业的开发者自身具备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并且在面对游客的时候能够自觉宣传海洋文化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就会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更加理解和崇敬海洋文化。

海洋科技教育人员和研究人员为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提供了技术和智力上的支持,山东半岛拥有一支庞大的海洋科研人员队伍,影响力也在逐渐提高。一批“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的扎堆落户也为山东半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了巨大支持。

(三)社会舆论因素

社会舆论因素对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对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区的宣传方面。自“十二五”规划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以来,各大媒体加大了对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宣传,人们也更加关注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全民献计献策,而在网络发展迅速的今天,关于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话题也铺天盖地而来。社会学一直对社会舆论比较关注,社会舆论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应该合理运用社会舆论,让人们有机会接触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区的相关进程,主动了解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并且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去。

(四)习俗因素

人们所惯有的与海洋互动形成的习俗也是影响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重要因素,从中反映出人们对海洋的敬畏和热爱。长期保留下来的关于海洋的信仰就可以说明习俗对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造成的影响。以海为生的大多数传统渔民群体都会自觉遵守休渔期的习俗。在对青岛市胶南地区渔民的调查中了解到,尽管渔业部门并未对捕鱼网网眼规格做出规定,但渔民继承了祖辈的传统,使用了几种固定的网眼尺寸,这种习俗并未因追求经济利益而有所改变。习俗没有强制的手段制约,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规范,然而与海洋相关的习俗却在保护海洋生态、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区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五、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社会效应

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内容广泛,项目多元,因此产生的社会效应会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一)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海洋社会的和谐发展才使得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加全面。人类只有改变了对海洋资源无休止的开采行为,在能源利用方面更多选择海洋新能源和绿色能源,资源的浪费现象才会得到更好的解决;人类只有明白人海互动的双向性和反馈性,学会与海洋友好共处,才能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海洋。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所有努力都是向和谐社会迈向步子。

(二)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将谱写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

近代以来,山东半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仍有部分地区走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竭泽而渔”的极端情况,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后,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作为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物质基础的海洋生态产业,其本质是把海洋经济发展建立在海洋生态环境可承载的基础上。[9]海洋生态产业是环境协调型产业,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加快海洋生态产业建设势在必行。因此,海洋经济建设要在保障海洋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按经济规律搞好建设,遵从自然规律做好保护,不为图一时之利而牺牲环境。只有运用生态文明区建设的理念、方法,才能协调和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实现互利共赢。

(三)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已成为沿海国家特别是海洋大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许多国家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升到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将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作为国家长远战略。目前山东半岛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要占用更多的土地及耕地,今后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展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全面开展山东半岛生态文明区建设,将会更大程度地保护土地和海洋等自然资源,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建设,将缓解愈演愈烈的人地矛盾。良好的和平环境是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国在国际上一贯积极倡导和平友好发展,为了保持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也要积极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区,发展成为海洋强国。海洋是人类共有的资源和财产,全人类共同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享有海洋给予全人类的恩惠也是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周雁凌,季英德.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N].中国环境报,2011-02-11(1).

[2]王宏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6.

[3][日]鸟越皓之.环境社会学——站在生活者的角度思考[M].宋金文,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30.

[4]吴忠民,刘祖云.发展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

[5]曲金良.海洋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3):46-50.

[6]庞玉珍,蔡勤禹.关于海洋社会学理论建构几个问题的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6(10):42-45.

[7]崔凤.海洋与社会——海洋社会学初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231.

[8]徐锦庚,马跃峰.山东,面朝蓝海绘蓝图[N].人民日报,2011-01-07(7).

[9]陈建华.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4):40-42.

猜你喜欢

山东半岛社会学海洋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述评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业发展与转型路径
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