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

2012-08-15刘家沂肖献献

关键词:海洋文化

刘家沂 肖献献

(1.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文化研究处,北京 100860;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191)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兴国强民富,海衰国弱民穷”,面临这已经到来的海洋世纪,我们只有更深入地共同了解海洋、关心海洋,建设和弘扬海洋文化,才能让海洋更好地造福人类。首先,我们应认识海洋文化。而何为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是有关海洋的文化,就是人类缘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化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1]49海洋文化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都比内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依托于不同地域,东西方海洋文化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谈到中华文明,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将中华文明等同于农耕文明。而黑格尔曾经也把海洋文化当作区别中西方文明的一道界限,他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说,“中国、印度、巴比伦等东方文明是土黄色的内陆文化,占有耕地的人民封闭自守,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而西方文明是蓝色的海洋文化。”[2]14-17更有甚者直接把农耕文明打上保守落后的印记,认为海洋文明才是开拓进取的象征。这些都是对中华文明的误读与轻视。的确,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均以农立国,历史的惯性也使得今天的人们海洋意识相对薄弱,然而因此就否认东方文化中富含的海洋文化因子和东方民族精神中的海洋意识,就过于片面和绝对了。

一、东西方海洋文化的形成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以海为食”到“以海为路”再到“以海为家”这三个阶段是人类认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共同经历,而与此同时海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与其产生了密切的关系。

(一)中国海洋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沿海疆土、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海上贸易的民族之一,开创过灿烂的海洋文化。

自古中国便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远在石器时代,居住于河姆渡、壳丘头、龙山、大湾、良诸等沿海地区的远古先民,经过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创造出了区域性的海洋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海洋文化。例如,河姆渡遗址出土发现了鳖鱼、鲸鱼及鳍鱼等海洋鱼类和生物的遗骨,这说明当时人们的捕捞、渔猎范围已由河口延伸到海上。[3]

在商王朝时期,占卜使用的材料有来自黄土高原的牛骨,更多的则是产自南方深海的龟甲,这暗示着在当时海洋的气息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而且在可辨识的1000个甲骨文字中,与舟船有关的就有30多个。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海洋对华夏民族的慷慨馈赠。

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之战后,周人取代发轫于海洋的殷商成为中国的主宰。周灭商,标志着植根于大陆的、凝重而浑厚的农耕文化,战胜了如飘萍般、散漫的海洋文化。[4]21

自汉朝开始,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社会生产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最先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木质楼船,并把自己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由此闻名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并成为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5]122

四百多年前,唐朝水军凭借坚船利器,击溃十倍于己的日本舰队,由此确立了唐朝在东亚地区的中心地位。

发展到宋朝,水师拥有十几种舰艇,还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系统——火器。宋元丰三年,朝廷施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海贸易法规——《广州市舶条》。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南宋的历代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当时三个港口的税收达到国家税收的20%,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南宋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而它放射出的光芒,沿着海路,逐渐辐射到整个亚洲,不仅和整个东半球的贸易伙伴交换着商品,也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工艺,传播到不同的港口、城市和村庄。[4]32-33

15世纪是我国航海业的分水岭,在15世纪之前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之后则开始走下坡路。在这一阶段,明朝皇帝朱元璋颁布海禁政策,片板不许下海。这就导致了我国海洋文化被限制在一个十分狭小的范围内进行,以至于无法形成规模。而到了明成祖时期,明王朝虽然派了郑和下西洋,但目的是“宣布纶音”、“耀兵异域”,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次带有政治色彩的远航而不是进行商品贸易。

清代的“迁海”更是对中华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发展以致命性打击,整个沿海的航海贸易、交通运输出现了衰落,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普通百姓被硬生生地阻隔在世界贸易体系之外,海洋文化从开放走向封闭和内敛。[6]140

(二)西方海洋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在西方,其海洋文化的发源地是希腊。这是由于希腊为半岛国家,土地贫瘠,农业落后,岛屿分散,就致使希腊的许多必需品要依赖于从别国进口。但是希腊拥有曲折的海岸线以及风平浪静的港口,使其具备了海上运输业发展的先天优势。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推动了希腊的海洋文化的形成以及繁荣发展。由此我们也得知,海上联系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而欧洲人的海洋文化最早发源于地中海,其处于欧、亚、非大陆之间的陆间海,地陆海交错、港湾纵横,再加上直布罗陀海峡将地中海与大西洋相隔,使大西洋汹涌的波涛无法传递过来,因此地中海海面大多是波平浪静,为地中海人航行海上从事商贸活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这种条件下,地中海人的航海业和海上贸易十分发达,而且形成了一种向外拓展的文化类型。于是,地中海成了人类海洋文明的摇篮。[6]140

为了具体讲述海洋对西方国家的发展和崛起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如下将以葡萄牙为例做一阐述。葡萄牙国小民穷,只有不到十万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资源十分匮乏,没有办法依靠其他产业发展,再加上东面近邻的绵绵战火又不断侵扰着这块贫瘠的土地,一直以近海捕捞谋生的人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被称作“死亡绿海”的大西洋。[7]65-66

根据葡萄牙编年史的记载,15世纪时在萨格里什——葡萄牙最南端的一个小渔村,曾经建立过人类历史上第一所国立航海学校,曾经有过为航海而建的天文台和图书馆。葡萄牙人改进了中国指南针,把只配备一幅四角风帆的传统欧洲海船改造成配备两幅或三幅大三角帆的多桅快速帆船;他们还成立了一个由数学家组成的委员会,把数学、天文学的理论应用在航海上,使航海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8]

1441年,葡萄牙人到达了非洲,与郑和不同,葡萄牙人带去的不只是友好的问候,还有无尽的掠夺。随着葡萄牙人沿着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源源不断的黄金、象牙以及香料涌入里斯本,充满了葡萄牙的国库。他们还在返航时从非洲运回10个黑奴,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贸易,从此开始了非洲黑人苦难的奴隶贸易时代。[9]

1494年6月7日,葡萄牙与西班牙签订了《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确定以佛得角群岛以西2200古海里处的“教皇子午线”为界,界东属于葡萄牙,界西属于西班牙,他们如同切西瓜一样瓜分了地球。[7]67

在葡萄牙不断暴富的过程中,继葡萄牙之后,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各国相继都走上了了争夺海上霸权的道路。在19世纪末,西方人把象征着未来灿烂光辉的自由女神像矗立于纽约港外,并且面向大西洋,这也就预示着西方资本主义海洋文化走向了新的文明。

二、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

地理环境决定了生产方式,进而也影响了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中华民族的大陆地域广阔,内河流域有着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丰富的物产、成熟的内部商品循环体系,这就为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在这种相对稳固的政治构架和思想意识的文化体系下,人们对外拓展的需求并不急切,认为没有必要去冒航海的风险,付出迁移的代价。长期以来也就使得海洋文化在东方文明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仅仅只是一种亚文化,而屈于主流文化之下。到底中国海洋文化何为?如下则是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所呈现出的特点。

(一)体现农业社会特征

自古以来,中国的海洋文化就体现着渔猎与海耕互补的农业性。虽然在古代,中国航海者把生产活动从陆上田地变换到海上,但往往只是在某一局部海域内,而且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组成形式,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在海上再现了封闭式的小农经济生活。事实上无论是渔猎,还是垦殖和发展海岸或海上种植业作为食物来源,究其本质都是将海洋资源作为农业资源的一种补充,而海洋的商业性则没有得到张扬。由此可见,中国的海洋观念向来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之中,中国的海洋农业文化是一种封闭型的、内向的海洋文化。这与西方的海洋民族的海洋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吸收不可同日而语。[6]141

(二)以“和”为贵

自古代,中国海洋文化就形成了具有和平交往、自由贸易、平等待人等特点的文化。这是源于封建主义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影响,以程朱理学的影响为主,由此也就形成了注重伦理秩序和理想人格、气节、情操以及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平和性。

同时,在远航和自由贸易的过程中,中国人历来就以平等精神对待海外一切民族:与当地民族通婚,与当地人民和平共处,吸收外来民族的先进文化,并且在面对西方殖民主义对东南亚国家的侵略时,甚至与当地人民一起进行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虽然当时中国大陆有十倍于欧洲的人口,但是在整个大航海时代中国没有采取任何海外殖民侵略的活动。由此,中国一直引以为傲的是在与不同国家进行文化、经济交流的同时,没有占领别国一寸土地,没有建立一个要塞,没有掠夺一份财富。[10]

(三)缺乏海洋战略意识

海洋战略意识指的是统治阶级对海洋、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地位的认识。而中国古代统治者,恰恰是缺乏海洋战略意识。

明清交替之际,料罗湾大捷彻底摧毁了荷兰人在南中国海建立的贸易霸权,荷属东印度公司不得不与中国“海上国王”——郑芝龙达成航海与贸易的若干协定。中国势力自郑和之后200年,重建了远东水域的霸权,赢得了一次抵御西方扩张,挑战外洋,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竞逐富强的机会。然而清朝统治阶级受制于皇权中心主义的束缚,又亲手剿灭了这具有政治组织与军事武装的民间海外力量。而后当林则徐建议朝廷成立现代海军的时候,道光皇帝在奏折上的批示是“一派胡言”。当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为中华民族勾画出一幅宏大的海洋蓝图时却无人问津。甚至北洋水师的存在也只是为保护封建的生产关系而建立起来的海防,它根本不具备西方海军那样的内在的经济驱动力。[4]78-79

(四)重视输出,轻视“拿来”

中国自称天朝,强大的国威和民族自豪感急于促使其向海外诸国炫耀中国的富有。这一主要因素也就致使国人在从事航海活动的时候,造成对他国文化的轻视,只是把本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单向地传输给其所认为的文明程度较低的民族,诸如日本、朝鲜等。事实上,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这是一种的不对等的文化交流活动。

明初郑和下西洋,当时这一船队的规模和航海水平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相提并论的。然而郑和远航的目的并不是出于经济动因,而只是借以“宣威海外”和“宣而纶音”而已。每次西行都给友国带去大量的陶瓷、丝绸和茶叶等物品,堪称散财之举。在航行途中,经历“爪哇事件”,明王朝主动放弃对爪哇国提起赔偿要求的机会,化干戈为玉帛。[11]

(五)具有强烈的悲天悯人、救苦救难的道德取向

自古代,人们对海洋就充满了畏惧和恐惧,虽然大海可以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物质资源,但是其无处不在的危险性则给予人们很强的震慑。在此过程中,人们也就给予了其它神灵以精神依托和情感依赖。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卫填海”、徐福蹈海求仙等神话传说都是典型的悲剧,也都反映了人们对于海洋的畏惧。同时在信仰方面,中国人最信仰的南海观世音和东南沿海一带所信奉的妈祖女神,也是以救苦救难为基本教义的海洋文化。视海洋为畏途,视渡海为凶险的观念,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海洋意识中,沉淀在中国的海洋文化之中。[12]

(六)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

中国关于海洋的传统文化表现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抗争。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力量则显得非常脆弱和渺小,以至于一直以来人类对自然都抱以恐惧与敬畏的感情。在史上的传说中,无论是精卫填海,还是妈祖救难,都从不同层面反映了人们希望战胜自然的心理。

三、西方海洋文化的特点

一方面因为缺乏大规模发展农业的充分条件,另一方面因为地中海本身具有充足的海洋资源和贸易资源,在双重因素的合力之下,使得地中海周围的国家开始向海洋发展。希腊人和腓尼基人通过贸易交流、殖民扩张,以及移民等等种种的手段将地中海的东部和西部连成了一体,正因为如此,使西方的海洋商业文明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而具体来说,西方海洋文化具有几下几方面特点:

(一)商业性

由于农业发展的局限性,西欧过剩的人口进入手工业和商业,商品经济开始兴起。在此阶段,西方国家对于商业贸易以及财富的渴望和不懈追求日渐增加。实际上由古至今,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根本出发点都是源于争夺海洋中的无限利益。例如,17世纪的荷兰政府将人数众多、对财富充满强烈渴望的商人阶层的爱财之心转化为比王权更强大的武器和力量,将精明的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依靠他们去开辟前往东方和美洲的航线。[8]59

(二)侵略性与扩张性

西方的海洋文化一直是一种集贸易、掠夺和殖民为一体的侵略性的文化。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在一定程度上,自克里特、腓尼基、古希腊、古罗马、维京人、十字军到“葡、西、荷、英”这些国家的发展和兴盛都带有或多或少的侵略性和扩张性。在这一时代,海洋迅速成为了人类创造财富和扩张领土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经过长期的积累由此产生的西方海洋文化的核心价值,也就打上了崇尚武力征服,旨在牺牲其他民族而发展自身的烙印。

(三)国家意志的体现

当中国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时候,西方却开始了伟大的地理发现,先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后来达伽马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在西方,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最早是由探险家们开始的,但殖民地的主权则是由王室掌控,事实上西方的航海家的愿望与国家的意志是一致的。同时,也正是得益于西方统治者对航海的大力支持,西方海洋文化才能够加速发展。如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得到的一切财富和商品的1/10得以免税。

(四)原创性和进取性

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西方海洋文化受到了商业社会文化和市民社会文化影响,从而形成了谋取财富的功利主义传统和追求对外拓展的进取心理。对于西方人来说,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而在征服海洋的过程中又会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以希腊人为代表的西方民族热衷于个人的英雄事业,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和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在海洋的冒险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勇敢。[13]

(五)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在古希腊神话中,海神的地位尊贵无比。这也反映出在西方的文化中,海洋不过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和舞台,他们更多的是歌颂人的精神。从苏格拉底到其学生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明显地表现出与中国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不同特点。《荷马史诗》中体现出来的是古希腊人的战争精神是:英勇、好斗、争强、不畏牺牲、刚毅。再看古希腊的骑士精神,以及古希腊神话中将神祗拟人化所表现出来的无与伦比的英雄气质,也是振奋人心。而其他发生在海上或是临海而作的传说故事也大多是歌颂忠君爱主、行侠仗义的豪情,与中国的儒生“守内、不发”表现出极大的差异。[14]

四、东西方海洋文化的融合

海洋连接着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它是人类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发生碰撞、得以互补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西方的海洋与东方的海洋在其自然属性上都是开放的,海水资源都是流动的,从事海洋开发的工具都是共性的,因此东西方海洋文化从其本质来看,仍然具有相同的特征,即开放性、拓展性、崇商性、多元性、冒险性。[1]43-45只是东西方海洋文化在其文化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依据主流文化影响的强弱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

东西方海洋文化在不断地交流过程中,经过对峙、碰撞、兼容、再生,差异越来越小,融合度越来越高,主要包括树立新的生态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新的发展观,摒弃单纯、狭隘的唯经济发展观,强调整体的、综合的和内在的新发展观;树立新的文明观,由单向的文明输出到双向的交流互动,从反思、对话走向文化自觉等等。

五、新时期的中国要树立正确的海洋文化观

人类向海洋发展的力度和广度,取决于所在历史时期个体或集体对资源、利益、财富乃至安全的依赖程度,同时也要依据技术条件和自然环境。[5]32-33由于当今时代陆地空间及其资源已严重制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海洋也就逐渐吸引了世人的眼光。

在200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推动建设和谐海洋,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共同追求。[15]胡锦涛提出的“和谐海洋”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海洋文明和海洋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未来中华民族经略海洋的方向。要知道,中国有着近1.8万千米大陆沿海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这是我国尚未有效开发与利用的宝藏。但是,在此阶段我们则需要正确对待海洋资源,珍惜这些丰富的资源,以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在对新世纪中海洋文化报以积极乐观态度之时,我们不能将海洋文化的优点绝对化。诚然,英伦三岛、美国与日本得益于海洋之利,成为近代经济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可是,古代海洋文化最盛的区域希腊、罗马为什么长期落后于西欧?近代欧洲海洋文化发展最早的葡萄牙与西班牙,为什么不能执欧洲经济和文化之牛耳?这许多问题都揭示了海洋文化具有局限性。[2]14-17

因此,在新的时期我们要重新审视海洋文化,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树立正确的海洋文化观。毕竟近现代以来,西方强国之所以能够兴起,与其强烈的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是分不开的。对于我国而言,则应基于文化自觉的立场,在民族海洋精神复兴和培育的过程中,既保持传统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又不失其开放性与现代性。[16]具体来说,我国要想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就必须走和平、和谐的发展道路,捍卫海洋文化安全和提升海洋主权维权能力。而更为重要的则是宣扬并提倡本民族的海洋历史和海洋文化,并积极培养国民的海洋意识。一方面,既要继承海洋文化传统,又要勇于创新,既要挖掘和肯定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开放、包容和自强,也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海洋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运用科学的理性精神准确地把握中国海洋文化价值取向转换的现代精神方向,进而得以适应新世纪的世界性海洋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在看待国外海洋文化时,还要积极吸收近现代西方海洋文化中的先进养分,将其融入到我国海洋文化中,以促进我国海洋文化更具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1]曲金良.海洋文化与社会[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2]吴建华.谈中外海洋文化的共性、个性与局限性[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14-17.

[3]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J].文物,1980(5):1-15.

[4]《走向海洋》节目组.走向海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5]李明春,徐志良.海洋龙脉——中国海洋文化纵览[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6]赵子彦,李强华,袁宏宾,等.中西海洋文化差异研究[J].职业时空,2011(11):140-141.

[7]任学安.葡萄牙西班牙[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8]唐晋.大国崛起: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传奇翰墨编委会.香料之路:海上霸权[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0]周大鸣.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J].广西民族研究,1996(4):83-86.

[11]闽亚平,纪宗安.郑和下西洋未能带动中国发展原因探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6):112-115.

[12]刘玉梅.跨文化视角下的世界海洋文化[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20-23.

[13]郭晓楠.民族特性与海洋文化[J].科技经济市场,2010(7):134-135.

[1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5]肖裕声.发展航母将带动综合国力新跃升[EB/OL].(2012-09-28).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2/0928/c40531-19137939-2.html.

[16]魏明,王晟,龚耘.新安全观下我国海洋文化安全的现状分析及应对原则[J].语文教学通讯,2011(增刊):69-72.

猜你喜欢

海洋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出发,去看看未来的海洋
谁远谁近?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海洋之歌》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