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述评
2016-07-12李恒
李恒
摘 要: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2001-2015期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相关论文为数据样本,通过梳理和分析,对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指出了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的研究。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海洋文化 蓝色经济区
1.引言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从古至今,人类探索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自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所蕴含的物质资源和政治经济价值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列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海洋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海洋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用海洋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文化形象和魅力,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有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是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既有利于了解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进展状况,又可以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促进海洋文化融入半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
鉴于此,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基础,对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以期对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性呈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2.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现状
曲金良认为,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山东海洋文化”和“山东蓝色文化”作为检索关键词,对近十五年来(2001-2015)发表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研究相关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删除重复文献、新闻报道、会议简讯等无关信息,共得到相关论文223篇,硕博论文87篇,会议论文22篇。这些论文内容广泛,角度新颖,但也存在局限和不足,现总结如下:
2.1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逐年增多。通过对所得文献进一步梳理,笔者发现,2001-2005年期间发表的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为16篇,2006-2010期间为59篇;2011-2015期间为257篇。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五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对海洋的持续关注和扶持,促进了山东海洋文化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使研究成果的数量有了快速增长,同时营造出了日益繁荣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围。
2.2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涵盖海洋商贸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海洋语言文学和海洋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学者们对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的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邵世英介绍了山东沿海地区的饮食习俗、服饰文化、信仰与禁忌等民俗文化,并以青岛天后宫的妈祖文化、荣成的渔民节和蓬莱的鱼灯节为例描述了山东海洋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金月梅对山东沿海乡村聚落中民居单体的外部建筑构造和内部装修进行了研究,指出山东海洋文化对沿海地区的民居风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张敏梳理了古代山东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海神信仰,勾勒出了山东海神信仰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其生成基础和地域特征进行了探讨。吴雪凤总结了山东海洋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和文本内容,并通过梳理“五四”以来的海洋文学作品,对山东海洋文学中“寻找”这一母题进行了探究。别敬伟介绍了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认为山东沿海各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发展海洋体育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同时他指出半岛海洋文化的发展面临规划不足、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赵红从军事角度出发,对明清时期山东半岛海防建设状况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海防建设与当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赵彦彬就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海洋环境问题入手,指出了目前山东半岛海洋环境立法管控的不足,并对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法律体系的建构提出了建议。
2.3引入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预测模型。山东半岛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自身发展状况,对于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研究中,学者们注重实地调查,以数据为支撑,同时运用SWOT和灰色系统理论等科学分析方法,使研究结论翔实可靠,具有说服力。
所谓SWOT分析,是指对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通过调查加以列举,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得出一系列结论,以全面、准确地对研究对象所处情况进行研究,并确定发展战略和对策。该方法被学者们广泛运用于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韩明杰,2010;王苧萱,2014;荆晓燕,2014)、海洋渔业发展(杨涛,2013;李慧茹,2011)、海洋城市建设(任涵,2008;高莲莲,2012)等方面的研究。
灰色系统理论由我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创立,通过使用不同颜色表示信息的不确定程度,“灰色”是指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该理论通过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预测。江海旭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将山东省沿海7城市2000—2009期间入境旅游统计资料作为原始数据,建构旅游指标GM(1,1)灰色预测动态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山东省滨海7城市2011年—2015年入境旅游指标进行预测,进而提出山东省滨海7城市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2.4加强了不同区域间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海洋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各沿海城市地缘临近,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地区文化彼此融合,互相影响。对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了解本地区海洋文化的内涵和优势,明确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海洋文化品牌。刘晓彤对比了山东和浙江两个地区海洋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现实发展状况与当前困境,找出了二者共同的文化内涵和各自特色,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对策。倪浓水就山东海洋文化和浙江海洋文化的特质进行对比后指出,山东海洋文化是以齐文化为代表的滨海文化,是内陆文化的延伸和折射,具有坚实的根基和务实性;浙江海洋文化的本质是诗意的和神话的,两种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质对不同的海洋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持意义。
2.5关注海洋文化资源到海洋文化产业的转变。海洋文化产业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部分构成,其本质是海洋文化的产业化。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蕴含的文化凝聚力和艺术审美情趣使其本身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价值。深入挖掘和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形象和魅力。王颖在博士论文中分析了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并运用SWOT方法探讨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及各行业的发展战略。宋而宁认为要发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潜力应充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不断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各沿海地区的沟通与合作,吸取优秀经验,鼓励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郑贵斌指出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旅游、海洋历史、海洋民俗和海洋节庆等文化资源,但是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人才匮乏、资源开发不均衡、创新能力弱和资源保护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将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
3.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论文数量还是研究内容均有较大的提高和丰富,但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
3.1研究成果数量较其他省份偏少。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海洋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但笔者通过梳理近15年发表的国内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发现,在所有论文中,以浙江、广东、福建和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居多,占到了文献总量的70%以上,但从论文数量上看,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远不及浙江和广东,这与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不相称。
3.2研究内容扎堆严重,新鲜议题少有涉及。海洋文化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目前的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与经济相关的领域上,对海洋民俗、海洋军事、海洋法律法规、海洋考古和海洋语言文学等内容的研究寥寥无几,存在明显的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研究的倾向。
3.3各城市海洋文化研究不均衡,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发达城市。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及滨州市部分区域。笔者将以上沿海城市名称作为题名进行检索,发现当地海洋文化研究文献数量在15篇以上的只有青岛(39篇)、烟台(22篇)和威海(17篇),而关于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地区海洋文化的研究则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局限性,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4.未来的展望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需要用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海洋文化诠释海洋世纪的理念,帮助人们认识海洋价值、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彰显山东半岛圆融开放、海纳百川的精神内涵。展望未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可以看出:
4.1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成果数量和质量均不断提高。山东是海洋大省,同时是我国海洋科技的“富集区”,不断扩大海洋文化研究领域,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有利于营造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浓厚氛围,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4.2关注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互动研究。山东由半岛地区和内陆地区构成,齐鲁文化是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两种文化虽然风格不同,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有机交融。科学辩证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有助于实现海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4.3海洋文化的宣传与传播研究得到重视。海洋文化传播是海洋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于山东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陆地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海洋文化的宣传和传播长期滞后。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山东海洋文化的宣传策略和传播方式研究将日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邵世英.论山东海洋民俗的旅游开发[J].城市旅游规划,2013(12).
[3]金月梅.胶东沿海乡村聚落海洋文化初探[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9.
[4]张敏.古代山东的海神信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5]吴雪凤.“寻找”在路上:山东海洋文学母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别敬伟,杨弢.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发展困境研究[J].体育世界,2015(11).
[7]赵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D].济南:山东大学,2007.
[8]赵彦彬.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3(1).
[9]韩明杰,牟艳芳.基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10]王苧萱.全球化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5).
[11]荆晓燕.山东省海洋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2).
[12]杨涛.山东半岛海洋渔业SWOT及规模实力分析[D].烟台:烟台大学,2013.
[13]李慧茹,董志文.山东海洋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11(1).
[14]任涵.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15]高莲莲,荆晓燕.青岛市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的SWOT分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2).
[16]江海旭,李悦铮.山东省滨海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基于GM(1,1)模型[J].海洋经济,2012(4).
[17]刘晓彤.基于海洋开发背景的鲁浙海洋文化比较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4:9-35.
[18]倪浓水,刘晓彤.“海上浙江”和“海上山东”战略中的文化支持[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3(12).
[19]宋宁而,贺柳笛.从渔民节到赶海节:山东半岛刘家湾海洋民俗文化的变迁[J].中国海洋社学研究,2015(00).
[20]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21]郑贵斌.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3).
本文为2011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项目号201126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