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良俊著述辨疑

2012-08-15

关键词:铭心翰林书画

翟 勇

(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何良俊(1506—1573),初字登之,后字元朗,号柘湖,松江华亭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因宰相怜其才”[1],以岁贡生身份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何良俊以博学闻名当时,“在明代学者中,其博学多闻,仅在杨慎、胡应麟、王世贞诸人之亚”。[2]1一生著述颇丰,据明清两代藏书家书目载有《四友斋丛说》、《何翰林集》、《柘湖集》、《清森阁集》、《何氏语林》、《世说新语补》、《书画铭心录》、《溪上清言》等。

然细细考究上述著作,问题颇多。《四友斋丛说》所载内容有无错误?《书画铭心录》原貌如何?往观几人?《何翰林集》与《柘湖集》、《清森阁集》究竟是内容不同的三部诗集还是一书多名?《清森阁集》是否存在?笔者本文仅对上述疑问作出考辨。

一、《四友斋丛说》讹误四则考辨

《四友斋丛说》反映了明代嘉靖、隆庆五十年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资料。初刻于隆庆三年(1569),仅三十卷,后又于万历元年(1573)续撰八卷,并于万历七年(1579)由何良俊侄婿张仲颐刊刻。后由沈节甫摘钞其中的明代掌故,编为六卷,刻入《纪录汇编》。建国后,中华书局分别于1959年和1983年两次校订出版。中华书局本虽在序中云:“此书搜採既广,间有传闻失实之处”[2]1,但至今对书中的错误尚无人指出,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一)所述事件发生时间错误

1.《四友斋丛说》卷五:“双江先生在兵部时,尝欲托某修《兵部条例》。……会余补官留都,刻日南下,遂不克就。余归后,双江尚在部中五六年。”[3]325《何翰林集》卷二十七《祭南京礼部尚书孙季全先生文》:“癸丑春,始以常调谒选于天官。时先生为天官侍郎。”[4]214聂豹《聂豹集》卷四《赠翰林孔目何元朗之南都序》:“嘉靖癸丑,予被召承乏本兵。而元朗亦谒选来京师,公卿折节,缙绅刮目,授南京翰林院孔目。”[5]何良俊任南京翰林院孔目的时间为嘉靖癸丑年(1553)。那么上文所云“会余补官留都,刻日南下”的时间当为癸丑年(1553)。又《四友斋丛说》卷十五:“余受官归,双江先生遣一兵官护送而南。”《何翰林集》卷二十《与大司马聂双江先生书》:“上赖先生福庇,七月某日已抵真州,兵官谨遵命遣归。”[4]176何良俊嘉靖癸丑年(1553)七月离开北京。但文中言“余归后,双江尚在部中五六年。”误。据谈迁《国榷》记载,聂豹在兵部任职的时间为:庚戌年(1550),拜兵部右侍郎,改左侍郎;壬子年初(1552),拜兵部尚书;乙卯年(1555)二月致仕后,一直闲赋在家,直到终老。所以何良俊嘉靖癸丑(1553)离北京,至聂豹罢兵部顶多两年时间。

2.《四友斋丛说》卷十八:“余丁酉春至南都,见东桥求先公墓文。既往见西玄,此时西玄为南祭酒。”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三十六《南京国子监祭酒表》、黄佐《南雍志》卷五《职官表》、王维桢《槐野先生存笥稿》卷一二《赠礼部尚书谥文简西玄先生行状》皆载嘉靖戊戌(1538)马汝骥任南祭酒,庚子年(1540)升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此处当为何良俊误。

(二)转引或脱文

《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三:“松江酒旧无名,李文正公尝过朱大理文征家,饮而喜之,然犹为其所诒,实苏州之佳者尔。癸酉岁,予以馈公,公作诗二首,于是盛传。”[3]525

按:良俊一生历两癸酉年:正德八年(1513),是年八岁;万历元年(1573),是年六十八岁。又据鲍应鳌《明臣谥考》卷上载,明臣谥“文正”者,有李东阳与谢迁二人,故文中所云“李文正公”,当指李东阳。李东阳卒于正德十一年(1516),故良俊献酒当为正德八年(1513)。然而,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又贵为辅臣,何氏家族仅为华亭县一乡间地主。两家根本没有交集的可能,因而八岁的何良俊献酒于李东阳实无可能。那么献酒于李东阳的是谁呢?

正德癸酉年(1513)献酒于李东阳者实为同郡长者顾清。顾清《东江家藏集》卷十一有《涯翁示独酌二诗序云是日饮松江酒次韵奉谢》诗二首可证,其一:“城阙非长往,山林是夙期。时开问字酒,不赋解嘲诗。绿树停觞久,红阑点笔迟。奚童斟酌惯,深浅自能知”;其二:“左掖文书静,西亭竹树幽。几时能独醉,此日是真休。地远陶潜社,人怀庾亮楼。赏音知有在,谁复步兵求。”①因而此处当为转引或是脱文。何良俊除了与顾清同为松江人之外,有无别的联系?何良俊胞弟何良傅《何礼部集》卷九《先府君静轩先生行状》:“(府君)女四:长曹孺人出,适云南按察君仲子、郡学生沈钦;……次讷轩公育之,适顾文僖公孙应録,皆孙出。”②由此可知,何良俊姊妹中有一人嫁给顾清之孙顾应録,故顾清献酒李东阳一事,当由顾清后人告知。

按:顾清(1460—1528)字士廉,华亭人。弘治壬子(1492)应天解元,癸丑(1493)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擢礼部员外郎,嘉靖初以南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著《东江家藏集》,主编《正德松江府志》等。详见《国朝献征录》卷三十六《南京礼部一·南京礼部尚书谥文僖顾公清墓志铭》。

(三)刊刻错误

《四友斋丛说》卷十六:“侯公绳名直,华亭人,与徐栗夫同年进士。……初君为进士时,余访君于安福寓楼,一见君知为君子。及君既官后,余复两差出,不得恒访君。余在都下日少,及差还,性又懒诣人,尝不得数数。余自知其过,然懒已入骨,不能改也。京师酬酢既多,又开目则有尘士,骑马往来稠人中,殊无趣向。余性又不解记路及人寓处,皆骤在骤易,非久在京师者,虽问得不能记也。余尝作手折疏之,然久亦不耐,遂亦废。而诣人家门下问人,苦无健仆,仆亦作南音对人,人答之殊不肯了了。京师人欲得官人自问,乃肯乐言。余以为难,故多失礼于人。受人刺有所未答,则终日念之。而京师以此为礼最重,至系喜怒,余深知之,然恒延缓,不能尽一一办也。余以为立马人家门下,投三指一刺,惟恐主人出。主人亦惟恐客人,此有何意哉?故三年来惟得诣侯君者二。余以为遇侯君未厚,而君自余初授主事时卧病在家,即与一夔、存敬、栗夫来贺,留连入夜乃去。心窃以为君过遇余不敢当。及会后,余病加益不出门,未尝遣一介持数字谢君。而近者存敬诸君初欲来时,余未尝敢望君至,及至则君亦在,余益德君。君真厚德人也,君和易自然,无贵贱长幼宜皆知爱之。赵栗夫赠君诗,以为如坐春风中,诚然诚然。君向与余会赵栗夫家时,亦有一夔存、敬同在。相与谈咏,时将及鸡鸣未散,君次日当引囚,例必早入朝候事,而君未尝有先去之色。”[3]398

按:据朱保烱、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载,侯直中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而何良俊生于正德元年(1506),距成化十七年(1481)达二十五年之久,何良俊不可能在侯直初中进士时,访其安福寓楼。另外,何良俊一生只在嘉靖癸丑(1553)至戊午年间(1558),担任过南京翰林院孔目一职,并没有任过“主事“一职,此处明显有误。所以此段中的“余”字当为“徐”字。因为此段开头提到侯直与徐栗夫为同年进士,又同司为官,下面论述两人之间的交往才合情合理。况且“徐”字的右半部分即为“余”字,故疑当为刊刻、校对之误。

二、《书画铭心录》内容与人物考辨

《书画铭心录》是何良俊为嘉靖丙辰(1556)冬考满南归华亭期间对三吴书画收藏家藏品的评论集。因自问世以来,流传不广,故今天有的学者甚至怀疑其是否存在过,并想当然地认为《书画铭心录》即《四友斋丛说》中《书论》、《画论》的集合体。《何翰林集》卷二十八题跋两篇:《题书画铭心录前》、《题书画铭心录后》,可证明《书画铭心录》确为独立一书,成书时间为嘉靖丙辰(1556)腊月二十二日至丁巳(1557)正月七日间。

关于《书画铭心录》卷数,何良俊上述两篇文章中并无明确记载,仅在《题书画铭心录前》中云:“故尽以一时所见,稍加评较,总为一录。他日时一披寻,则宛若诸物在目耳。”[4]222“总为一录”仅为供自己赏玩而并无传之他人之意,故也就无所谓卷数之分了,故而后人在著录《书画铭心录》时也往往无卷数之标,如《江南通志》一百九十二《艺文志》载:“《书画铭心录》:华亭何良俊。”③当然,也有不少人直接标明为一卷,如黄虞稷在《千顷堂书目》卷十五《艺术类》载:“何良俊,《书画铭心录》一卷”④;朱谋垔《书史会要》卷四载:“何良俊字符朗,华亭人……,有《书画铭心录》一卷”。⑤之所以直接标明一卷,当为《书画铭心录》篇幅不长,又无内容、体裁转变所致。

《书画铭心录》虽为独立一书,但今天已很难见其原貌。据今存《何翰林集》中两篇序言知,《书画铭心录》所记内容为赏鉴吴中藏家所藏书画。然文中仅著录了往观张州崖、华补菴二人,是否还有别人呢?据《佩文斋书画谱》卷九十三《历代鉴蔵三·书三》与卷九十八《历代鉴藏八·画四》载,除上述二人外,尚有董茭门、袁谢湖、项墨林、张双鹤等人。另外,二书又载:“余归时往见衡山。因故乡遭变惨酷,急欲省视,即辞去。抵家凡四十日,还京次吴门,复造衡山。款坐,设饭。久之,良俊请曰:‘武库所藏,皆是精品。然良俊所记忆不忘者,《离阳帖》及赵文敏与中峰手简二卷耳,请再观之。’因出示,回环展玩,神思飞越,真宇内奇宝也。”由此可知何良俊还往观了文徵明所藏书法作品。

《书画铭心录》所载往观之家究为何人?今书画研究者一般只知“项墨林”为嘉兴书画收藏大家项元汴,“袁谢湖”为苏州吴县“袁氏六俊”之一的袁褧之外,其余诸人皆不知具体名号、生平履历。笔者在此考证之,以补此缺憾。

“华补庵”为无锡华云。华云(1488—1560),字从龙,号补庵,无锡人。嘉靖辛丑年(1541)与良俊弟良傅同中进士,授户部主事,累官至刑部郎中。严嵩用事,乞休归。性豪爽,喜接引人才,工文辞,家藏法书名画甚富。详见俞宪《盛明百家诗·华云小传》。

“张双鹤”为松江张宪。张宪,号双鹤,松江人。少游庠,入国学,选授按察司都事,寻致仕归。归而凿池叠石,园亭独胜。闻有牡丹异品,不惜重价购之。植菊数百本,非奇种不列。花时宾朋盈坐,觞咏淋漓,四方之客至者,款留无不尽欢。家藏法书名画、三代鼎彝,日展玩忘倦。郡邑长吏造访,都谢不接,乡饮亦不赴。年耄耋而终。详见李绍文《云间人物志·张双鹤》。

“董茭门”为上海董光裕。董光裕,号茭门,国子生,上海人,董宜阳堂弟。喜收藏,有“董光裕印”一枚。家有茭门别墅,尝刻《元氏长庆集》。何良俊曾为其父作《董隐君墓表》,见《何集》卷二十三。

《题书画铭心录前》云:“凡士大夫收藏书画之家,皆往借观,虽真伪杂出,然不无一二佳品。张明厓都宪出观赵模行草初唐诗人十三纸,神采焕发,乃宇宙间神物也。”[4]247故《佩文斋书画谱》与《式古堂书画汇考》作“张州崖家观”,误,应为张明厓。另据林侗《来斋金石刻考略》卷上《瘗鹤铭》载:“予所得张中丞旧本,其卷首题云‘予以嘉靖丙辰提兵清海宼,过金焦搨得数幅,郡守高维石公博雅好古,偶谈及,遂以奉赠。蜀眉山明厓居士张景贤记。’”⑥由此可知张明厓为张景贤,且爱好书画收藏。又“都宪”为明代都察院都御使的别称,而据《国榷》嘉靖丙辰(1556)二月载,张景贤由湖广按察使转佥都御使,巡抚应天,这恰与“都宪”之职相符。张景贤,字勉之,号明厓居士,四川眉州人,嘉靖戊戌(1538)进士。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详见《万姓统谱》卷四十“张景贤”、《四川通志》卷九上“张景贤”。

三、《何翰林集》版本及与《柘湖集》、《清森阁集》之关系考辨

《何翰林集》最早为嘉靖乙丑香严精舍雕梓,由何良俊亲自整理,并由其子何玄之刊刻。全集以“角”至“轸”等二十八星宿为序,分二十八卷。前有莫如忠、皇甫汸序文两篇,卷后有“嘉靖乙丑何氏香严精舍”牌记。半叶9行,行17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下各记刻工姓名。今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莱阳市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重庆图书馆藏。由于该刻本无翻刻,故流传不广,四库馆臣把其编入《四库存目丛书》时,仅存二十二卷,⑦1932年上海人姚光于金山姚氏复庐影印明嘉靖乙丑香严精舍刻本,名为《云间两何君集》。该编前为何良俊《何翰林集》二十八卷,后为何良傅《何礼部集》十卷,共八册。9行17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1997年,齐鲁书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足本,影印出版,编入《四库全书总目丛书》集部第142册。台湾台北中央图书馆出版,1971年也据嘉靖刻本影印,入《明代艺术家汇刊》续集。此外,隆庆元年(1567)无锡俞宪选《何翰林集》中近百首诗汇为一卷,入《盛明百家诗》后编,名《何翰目集》。刻本,10行21字,白口,四周单边。

然除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何翰林集》与《何翰目集》之外,明末清初的一些藏书目录或艺文志,还记录良俊有《柘湖集》、《清森阁集》。如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四载:“何良俊《清森阁集》,又《柘湖集》二十八卷”;《明史》卷九十九《艺文四》载:“何良俊《柘湖集》二十八卷”;《江南通志》卷一百九十四《艺文志·集部二·诗文集》载:“《何翰林柘湖集》二十八卷”;朱彝尊《明诗综》卷五十载:“良俊字元朗,松江华亭人。由岁贡生授南京翰林院孔目,有《清森阁集》”。《天禄琳琅书目》卷九《何氏语林》也转述朱彝尊记载何良俊有《清森阁集》。然今天我们仅见《何翰林集》、《何翰目集》,对于《柘湖集》、《清森阁集》是否存在过,是否只是与《何翰林集》同书异名等问题一直含混不清。针对上述问题,四库馆臣曾有过考证:“朱彝尊《明诗综》载其有《清森阁集》,《千顷堂书目》载良俊《清森阁集》无卷数,又载其《柘湖集》二十八卷。据集首莫如忠序称是集二十八卷,盖即所谓《柘湖集》者。”[6]笔者赞同四库馆臣对《柘湖集》的意见。《何翰林集》原名《柘湖集》,刊印时改名为《何翰林集》,故只是一书两名而已。然四库馆臣并没有对《清森阁集》是否存在过作出解释。笔者疑《清森阁集》乃何良俊另一诗文集,理由如下:1.今查最早著录何良俊《清森阁集》者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见上引)。从黄虞稷著录来看,《柘湖集》与《清森阁集》为并列两书。虽黄虞稷有摘抄别人书目的习惯,但正如上面所说,其本人是记录《清森阁集》的第一人,故抄录别人书目的嫌疑较小。2.《何翰林集》卷十八《上存翁相公书》载,嘉靖壬子年(1552)何良俊进京谒选时,“尽取平日之所撰著,择可诵者通得二十八篇。”[4]145拣择之后尚得二十八篇,那么当时可供挑选的诗文总量当远远大于此数。然据笔者对《何翰林集》诗文的系年考证⑧,作于嘉靖壬子年(1552)暨出仕南京之前的诗文极少,且何良俊嘉靖壬子年(1552)已经46岁,在这之前早已以词章名闻江东,故照常理也当已作有大量诗文。3.笔者在整理《何翰林集》时,发现遗文两篇、遗诗一首,遗诗题为《思生》:“万病皆由气血生,将相不和非敌攻。一盏阿胶常左右,扶元固本享太平。”[7]汪棣在《特雅堂集》中曾据此诗调侃何良俊说:“清森阁上阿胶盅,亦书亦琴思养生。孔目职小难恋栈,夕阳携涛近帘枕。”[8]汪棣为清代乾隆时期著名藏书家,好蓄异书,故汪棣之诗应该能够证明《思生》一诗为何良俊所作。然《思生》一诗不见《何翰林集》,故疑为何良俊另一诗文集载录,即《清森阁集》。四、网名为“九品鹌鹑”的先生记载,[9]上海古籍拍卖会曾以2万元价格拍卖过何良俊《清森阁集》,惜作者未能确认此消息是否属实,但或许也可佐证确有《清森阁集》存世。

然也有许多材料证明无《清森阁集》存在:1.现存何良俊著作中,从未提到《清森阁集》。2.隆庆三年(1569),朱大韶在为《四友斋丛说》作序时说:“公所著有《何翰林集》二十八卷、《何氏语林》三十卷梓于世,世诵传之。”[3]282作为何良俊好友的朱大韶也没有提到《清森阁集》。3.无名氏所撰《南京翰林院孔目何君良俊传》⑨,在著录何良俊著作时,只提到《何翰林集》二十八卷,而并无《清森阁集》。且该文作于万历四年(1576)至六年(1578)间,距何良俊卒后仅四、五年,故可信性也较大⑩。4.良俊卒后六年,其侄充之、雍之携其著作拜访龚元成,只提及有《何翰林集》,也未提到《清森阁集》。(11)

对上述四点疑问,笔者认为并不能作为推翻《清森阁集》或者存在过的铁证。理由如下: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清森阁集》,标无卷数,故疑《清森阁集》为何良俊卒后,由后人搜集整理而成,故所收诗文篇目与《何翰林集》有相异之处;或者是何良俊某一时期(笔者疑在嘉靖甲寅年(1554)何良俊藏书楼清森阁尚未毁坏之前)诗文的初刻本,因与《何翰林集》多重复,故逐渐湮没无闻。

另据徐乾学《传是楼书目》载,何良俊尚著有《溪上清言》一书:“《溪上清言》一卷,明何良俊,一本。”[10]《溪上清言》一书又见录于《澹生堂书目》、《千顷堂书目》,但均无著作者。又据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大令·题市隐园十八景》自注:“秋涧集古人《玉壶冰》数种汇为一书,名曰《溪上清言》。”[11]冯惟敏与姚淛(笔者注:姚淛,字元白,号秋涧,江宁人)、何良俊均为好友,故《溪上清言》的著作权应当归在姚淛名下。

注释:

①[明]顾清:《东江家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6页。

②[明]何良傅:《云间两何君集·何礼部集》,金山姚氏影印嘉靖本,第89页。

③[清]赵宏恩:《乾隆江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72页。

④[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1页。

⑤[清]朱谋垔:《画史会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9页。

⑥[清]林侗:《来斋金石刻考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8页。

⑦傅璇琮主编:《中国古籍总目》仍认为现存《何翰林集》为残本,二十二卷,误。

⑧翟勇:《何良俊研究》,上海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⑨见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二十三,传中云:“所著有《何翰林集》二十八卷、《何氏语林》三十卷、《四友斋丛说》三十卷、《书画铭心录》一卷。”

⑩文中称赵贞吉为赵文肃公,而赵贞吉卒于万历四年,谥文肃,故此文当作于万历四年后。又文中云“《四友斋丛说》三十卷”,故知本文作于重刻《四友斋丛说》三十八卷本之前,因而该文作于万历七年前。

(11)龚元成:《刻四友斋丛说题辞》:“其(何良俊)犹子充之、雍之二太学以所撰《语林》、《翰林集》,暨《四友斋丛说》来。”

[1][明]焦竑.国朝献征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6:973.

[2]四友斋丛说·出版说明[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

[4][明]何良俊.何翰林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

[5][明]聂豹撰,吴可为辑校.聂豹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37.

[6][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2471-2472.

[7][明]何良俊.思生[EB/0L].(2010-10-13)[2010-10-16].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179dae0100lq4x.html.

[8][清]汪棣.特雅堂集[C/OL].(2011-03-27)[2011-05-16].http://bntejiao.blog.sohu.com/169591008.html.

[9]九品鹌鹑.购书记[EB/OL].(2007-06-12)[2011-01-16].http://www.hismirror.cn/viewthread.php?tid=8045.

[10][清]徐乾学.传是楼书目[M]//续修四库全书第9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3.

[11][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3.

猜你喜欢

铭心翰林书画
钱静
宝怡/铭心记 甜美肆溢,镌刻心头的惊艳时光
金庸族亲图谱
小小书画廓
A novel 4π Gd-loaded liquid scintillator detection system∗
巧 对
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妈妈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