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模式”的蜕变

2012-08-15周一骏

战略决策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中国模式

周一骏

柏拉图认为,社会是人的“理念”造成的。①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各国国民的生理差别并不是很大,人和人都是一样的,但由于其思维、意识不一样,所以其行为不一样,最终造成国家与国家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探究国家强弱的根源,应追溯其思想,研究其治国之道。

中国向外学习的四个阶段。1840年之前的数千年中,中国运用自身原创的治国之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将农业社会发展到人类历史上的极致。这种原创的治国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甚至连蒙古人对中国的征服也颠覆不了现有制度”,“蒙古人是中国历史上被撵走而不是被同化的唯一民族。”②除了蒙古人之外,当中国被别的落后文明征服之后,落后的文明反而向中国吸取智力财富,从而被中国同化(例如满清)。这种状况在1840年发生了改变。这一次,中国第一次被一个比自己先进的文化所击败。③英国罪恶的鸦片与大炮客观上却像普罗米修斯那样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火种。从此,中国踏上向世界学习的征程。学习的过程又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在大工业的震动之下,中国被动受到近代思想的洗礼。被击败之后,中国重新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在中国学习哪种理论,走什么样道路的抉择上,孙中山寻找的是英美的道路,但这条道路终结于1919年的巴黎和会,中国人寄希望于欧美的幻梦破灭了。第二阶段,1919年后 ,中国开始走俄国的道路。无论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建党架构上采取的都是苏俄模式,在治国理论上也都学习了许多苏俄的理论。第三阶段开始于1949年,中国共产党以系统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为经验,推进国家建设。但这次学习遇到挫折,计划经济走进了死胡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访问日本、美国。谷牧副总理访问西欧五国长达一个月,考察报告在中国共产党的高层得到好评。④接下来,以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向世界的学习进入第四阶段,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联系中国实际,吸收各个国家,各种不同制度的长处,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2001 中国加入WTO ——法律与世界接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第四次学习取得重大成就。自1840年以来,中国向外部世界的学习经历以上四个阶段。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然而,世界历史一再证明,一个国家要引领世界,光靠被动的学习是不够的,必须创造出比当时的世界文明更先进的智慧财富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导权。

一、一个国家引领世界的三个步骤,以英国为例

在近代人类历史上,涌现过许多强国。在这些强国中,有些国家的发展如昙花一现,不能持续,而有些国家的发展却能跨越数个世纪,并且引领世界潮流。那些持续发展的国家,都经历着这样一个类似的过程。这个过程由三个步骤组成:步骤一,创新的人文精神感召全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提升;步骤二,在创新的人文精神推动下,科学技术的创新;3.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生产力发展,人民福祉增长,全球影响力提高。下面以英国为例,说明这种因果相继的三个步骤。

(一)创造新的人文精神:《国富论》超越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

欧洲启蒙运动较之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全新的人类精神的解放。1.这个时代的学者不再以宗教辅助文学与艺术复兴,而是力图以经验加理性思考而使知识系统能独立于宗教的影响,作为建立道德、美学以及思想体系的方式;2.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

启蒙运动与英国发展之间最直接的桥梁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国富论》以自由贸易的开阔胸怀超越了重商主义的狭隘视野,批判了重商主义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观点。《国富论》认为自由贸易可以让各国发挥比较优势,从而增进各国的财富。同时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⑤认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

凭借这一革命性的理论,英国超越了笃信重商主义只讲求片面贸易顺差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⑥也超越了重农主义的法国。

(二)创造新的工业技术:第一次工业革命

新的人文精神,催生了新的技术革命。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个阶段涌现出一系列新的工业技术: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利织布机等机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机器生产的增多,原有的动力如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在英国伯明翰,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

(三)创新的收获是人民福祉的增加、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1820年,英国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一半,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8%;到19世纪70年代,上述两个比重高达32%和22%。⑦当一个新兴强国,用一种更具生命力的人文精神感召其本国国民,激发起他们的无限创造力之后,这种感召力会透过商业的伟大渗透力,自觉不自觉地跨越国界,影响整个世界。但这一切成就,不是原因,而是思想创新导致的技术创新的结果。

二、中国向外学习进入瓶颈期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向外部学习型”的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其巨大的灵活性与张力,不断吸收外部世界各种先进的智力财富,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改造。其核心理论是来自西欧的马克思主义;其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部分来自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借鉴了欧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验。因此,从本质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向外部学习型”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取得巨大成就,但本质仍然是“向外部学习型”。

(二)有限的地球资源,限制了中国“向外部学习型”发展

有限的地球资源,决定了“向外部学习”无法永久进行。如果没有全新的人文精神作为指导,仍旧以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和生活方式为学习对象,那么中国庞大人口对资源的需求将使地球无法承受。一个发展中大国“向外学习”的后果就演变成对地球有限资源的争夺。满足中国人幸福渴望,就必然以降低现有发达国家国民的生活条件为前提。在这种“零和博弈”的恶性循环之下,非理性的灾难将难以避免。历史一再证明,人类的历次战争的原因,大多是非常原始的——仅仅是对水源、能源、土地等自然禀赋的争夺。

(三)突破学习瓶颈的方式是更深入的学习

目前许多学者提出“中国模式”。这是否证明中国已经跨越了“向外学习型”的发展阶段,成功创造出一套原生的智力财富来解决自身问题并给予全世界以启发呢?

回到英国的例子,一种创新的模式应该至少具备两个特征:1.全面性。提供从人文精神到科技标准的各个层面的解决方案(作为一种健全的思想应该同时包含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部分。包含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也应该包含对彼岸的思考)。2.开创性,相比现有的人类智力财富,有原创的内涵与实质,不是单纯的总结和综合。用这两条标准来衡量,可以发现,“中国模式”还远未形成。

“中国模式”还仅仅是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努力方向。任何将中国现有体制幻想成已经成功的“中国模式”的思想和行为,都会阻碍我们对真正的“中国模式”的探索。因为这会阻碍我们继续“学习”。对“学习而得来的成就的自满”会阻碍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人文精神的基础创新。现阶段有一本畅销的有关“中国模式”的著作,其中第六章题为“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印度”,第二小节为“印度为什么落后于中国?”。全章没有对印度进行深入分析,代之以“每年因嫁妆不足而被活活烧死的印度妇女成千上万”⑧这样的感性评判。一个古老的民族能够生存数千年,一定有他的内在力量。从“学习型发展”走向真正“中国模式”的必经桥梁,是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学习。只有虚心地将对世界各国智力财富的学习发展到新的阶段,中国才可能开启独立创造的大门。而任何只发现他国缺点和不致力于探求其闪光点的自我封闭,只会为我们关闭一扇扇射进阳光的明窗。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中国模式”不是主动追寻的目的,而是水到渠成后的自然结果。“中国模式”甚至不是通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寻而得来的,而是在崭新的中国独创精神的感召下,全民创造力得到激发。在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之后,我们回首之后暮然发现所追寻的中国模式就在灯火阑珊处。

(四)“韬光养晦”是真正的“中国模式”建立之前的务实而无奈的沉默

“韬光养晦”战略,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其根本点是要寻找有利时机,发展和壮大自己。这是一种在真正的“中国模式”建立之前的务实却无奈的沉默。我们暂时执行这一战略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党的内部理论创新还在进一步发展之中,目前还无法为我党和国家的未来描画一个清晰的、明确的、有强大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人文精神体系。这种沉默只是暂时的。为了带领中国的发展进入到新的数量级,中国共产党必须完成一个崭新的理论框架的构建和创造。最终以一种具有号召力的明确的宣称,代替这种暂时的沉默。

三、当今中国具备的四个优势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自我创新的新阶段,徒有热情是不够的,一定要辅之以别国不具备的物质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以下是当今中国所具备的四个优势条件。

(一)长期落后造成全民性的极度谦虚与好学

“崇洋媚外”是经常被提及的一种中国现象,极端者甚至达到了“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的程度。但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告诉我们,自负和自傲的产生是符合人性的,而作为一个国家全体性的自卑却是非自然的。在这种近乎自卑的谦虚之下,中国人向外学习的热情是推动中国形成“中国模式”的强大推进力。举例而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为更好地向世界学习与世界接轨,大规模地普及英语教育,甚至在各个领域将英语与职称、就业挂钩,这种现象在世界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会融化许多前进的阻碍。

(二)中国国民尚未养成高能耗生活方式

人类的理性很多时候无法逾越自身的利益的局限。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大多已经习惯于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发达国家国民在理性上虽然知道这种高能耗的不可持续性和必将带来的生态灾难,但在消费主义的刺激下,却很难用这种理性来约束和改变目前的生活方式。而中国国民尚未形成高能耗的生活方式,这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的“中国模式”提供了时间和国内政治的空间。

(三)海峡两岸三地各自的伟大实践积累的智力财富

大陆、台湾、香港,三种不同政治实践,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的社会经历,这些都为未来真正的“中国模式”提供了独有的智慧宝库。

(四)理想主义的全民性实践所带来的苦难及其精神遗产

大跃进、文革这些给中国人民带来苦难的经历在另一方面也是巨大的精神财富。因为,这些政治实践都不是在邪恶理念指导下的邪恶的实践,而是报以美好目的,却由于过于理想化而脱离实际而失败的实践。1949年以来,我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了许多失败,其中的许多失败甚至代价高昂。但这种全民性的实践,经历过与未曾经历过,对一个民族国家而言,绝不会是相同的。这种实践过后对种种幸福或苦难的深刻反思,已深深融入国民的心灵,渗入国民的思维方式。在过于理想主义的道路上经历的一段曲折的弯路,将提供巨大的精神财富,激发巨大的灵感。如同,只有在经历了两次大战的苦难之后,欧洲才迸发出深刻而坚定的欧洲联合共治的理性之光。

四、结语

中国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对全世界精神财富的虚心学习与运用。这种成功是一种由“学习”而得来的成功。这种学习的最高阶段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阶段,就要将这种“学习”进行到更深的层面,创造一个有更大包容性的活的体系,作为通向最终的原创的“中国模式”的桥梁。

半个多世纪以前,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中说:“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⑨放下肤浅的自满,让我们用才华与热情,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蜕变。

[1]詹姆斯.多尔蒂.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 阎学通,陈寒溪 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2]翁贝托·梅洛. 马克思与第三世界[M]. 高铦、徐壮飞、涂光楠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爱德华·卡尔. 二十年危机[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4]戴维·卡莱欧. 欧洲的未来[M]. 冯绍雷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莱斯利·里普森. 政治学的重大问题[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君主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哈罗德·D·拉斯韦尔. 政治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8]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公民文化[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9]王沪宁.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0]马克思. 资本论[M]. 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注释:

① 柏拉图. 理想国[M]. 郭斌和,张竹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37, 233.

②③翁贝托·梅洛. 马克思与第三世界[M]. 高铦,徐壮飞,涂光楠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33, 133-136.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M]. 第2卷(1949-1978).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998.

⑤ 重农主义(Physiocracy)是起源于法国的经济理论,以1750年代~1770年代初的魁奈和杜尔戈为主要代表,是对之前的重视工商业的“科尔贝尔主义”的反动。重农主义者认为一个国家所有的财富的唯一来源是农业生产,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

⑥ 詹姆斯·多尔蒂.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 阎学通,陈寒溪 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255-258.

⑦ 维基百科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0%E6%AC%A1%E5%B7%A5%E6%A5%AD%E9%9 D%A9%E5%91%BD.

⑧ 张维为.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88.

⑨ 毛泽东. 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12日). 毛泽东文集[M].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原文为:“事物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猜你喜欢

中国模式
没错,“中国模式”优于“西方模式”
英格兰一半小学将用“中国模式”教数学
“中国模式”应对经济下行的四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