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训练对学生品格塑造的分析与探究

2012-08-15

武术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武德品格武术

付 贝

(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1 前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其人格塑造功能日趋显现。武术是高等教育中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也可以美化学生心灵、弘扬民族精神,深受学生的喜爱。进一步探索武术训练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如何塑造学生品格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于体育教育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武术课是一门技能和技巧性很强的课程,同时又具有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它既有攻防技击、防身自卫的作用,又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价值[1]。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武术训练对学生优秀品格影响的作用和过程。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了解武术对品格塑造过程的影响。

2.2.2 逻辑分析法:

通过全面的分析与归纳,总结出武术训练对学生品格塑造的过程。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武术的内涵及其特点

3.1.1 武术的内涵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内容丰富,门户流派繁多。它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武术萌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传统文化孕育它成形,养育它成长,促进它不断发展完善。历史上曾称武术为“技击”、“武艺”、“武术”、“国术”等。1991年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上册)中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可以增强人的体质、陶冶情操、培养意志、提高攻防技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2]。

3.1.2 武术的特点

3.1.2.1 既有搏斗运动,更有丰富多彩的套路运动

中国武术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既有相击形式的搏斗运动,更有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在武术套路的动作和练法中,一般都具有攻防含义和技击内容,如:踢、打、摔、拿、劈、刺、撩、挂等动作既是组成武术套路运动的主要内容,又都具有不同的使用特点和技击方法,各门派的风格和特点及个人、地方特色也不尽相同。

3.1.2.2 对抗性的攻防技术

武术区别于其它体育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攻防技击性。练习武术,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能够掌握一些格斗的攻防技术。

3.1.2.3 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和民族风格

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武术运动无论哪种拳术和器械,都强调内在的意念气息与表现在外的肢体动作相统一。所有的拳种都要求做到手到、眼到、手眼相随、上下协调、意领身随、以气催力。意识,呼吸,动作必须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这种练功方法,对外能够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够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使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这就形成了武术的运动特色和民族风格。

3.1.2.4 刚柔相济、形象逼真、变化多端的艺术性

由于武术的健身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武术套路的动作和编排既具有刚柔相济、变化多端的搏击刚勇,又具有形象逼真、节奏鲜明的艺术特色加之单练,多练和集体表演等多种形式使武术的表演或比赛一向为群众喜闻乐见。它表现出的形体美,动态美,造型美,节奏美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同时,各种拳种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征。有的以苍劲挺拔著称,有的以潇洒取胜,有的以敏捷灵活见长,有的以身手柔韧而舒展,有的状如飞禽走兽,有的醉态可掬,形象生动逼真,有的舒展大方,有的动作紧凑,有的勇猛快速,还有的朴质明快。总之,可以从形态和精神方面给人们以美的享受,从而体现武术的艺术特色。

3.1.2.5 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不同拳种,不同器械,其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套路的运动量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可以使不同年龄、性别、体质、职业和爱好的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同时,武术运动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场地器械也可以因陋就简,这给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3.2 品格的内涵

品格在古希腊伦理学中称为“德性”,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因一定的生活习惯或方式养成的稳定的个性品质。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是人在追求善、实现善的过程中获得和表现的品质。高尚的品格,是人性最高形式的体现,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人的价值。基本的品德可以在日常规范中通过行为训练,甚至环境的熏陶进行塑造,但品格作为一种内在的品质,包含着对道德极高的自觉性和对个人的约束力。它虽然同样以日常行为训练和环境的陶冶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它包括对道德本质的认识和自觉追求。

3.3 学生在武术训练过程中的品格塑造

“文以泽心,武以观德”。武术的训练过程是长期的、艰苦的,需要学生具有超越常人的恒心和坚韧的毅力[3]。

3.3.1 武术训练培养忠信的为人品格

“忠信”的建立是连接师生情感的纽带,也是武术传习的基础。传统武术传习中,师傅择徒要求很高,而往往将人品作为考察的主要对象。而在对徒弟的考察中,逐步强化了徒弟的忠、义、诚、信的高贵品格。

3.3.2 武术训练培养镇定自若、宽厚忍让处世态度

武术的习练过程伴随大量的双人的对练和实战,具有危险性和挑战性。在训练中,习武者之间失手互伤的情况常有,如果没有宽容的心态,每事积怨在心、睚眦必报,自然无法维持习练双方协作互进的关系,自己的功夫也不能长进。因此,在武术习练中能锻炼习练者的宽厚忍让的态度。心宽则神定,长此以往能培养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风范。

3.3.3 武术训练培养勇敢的品质

武术本身就是搏斗的技术,“即学艺,必试敌”。因此,武术对人的耐受压力和焦虑心理素质要求很高,在不断产生焦虑和焦虑的释放中,人的耐受性逐步增强。“艺高人胆大”,随着武技的增高,培养了习练者勇敢、顽强的品质。因而,通过习武的技艺修炼和武德教化能形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

3.3.4 武术训练培养独立人格

“自我”是武术所必需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美籍作家孙隆基指出:中国人格的组成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制他律”而少“自我组织”,一方面造成自我压缩,不懂得为自己争取权利,另一方面由缺乏纪律,无需对一己之行为负责,也很少尊重别人的权益。武术是对中国这种“不争的和合文化的反叛”,它却能够达到人人独立,互为尊重的良好风气。在这种重实践的倡导下,习武者彼此间通过技艺的交流中对对方的认识,来重新认识自我,因此武术的对抗性能够培养人的独立人格和尊重对手的习惯。通过武术训练领悟关于“认识自我,发掘自我;注重自我,突破传统;完善自我,表达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等围绕自我的生命价值的哲学命题。

3.3.5 武术训练培养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武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瑰宝,它体现了巨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习武者在训练过程中在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3.3.6 武术训练培养尚武重义的精神品质

武术本质是搏击,必然包含暴力和流血,但根植于“礼仪之邦”的武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仁义”为内核,融汇了禅宗佛学的持戒礼容,化解的慈悲胸怀,又以道家的不争,无为虚静等修身养性来调节的武德伦理思想。尚武重义的侠义精神塑造了重义轻利,仗义行侠的民族性格,习武者在训练过程中在这样的民族性格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这种重义轻利的民族品质。

3.3.7 武术训练培养朴实、诚信、守义、忠贞的品格

习武之人注重实践的精神则表现在:“既得艺,必试敌”。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认为习练武艺“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这里的“敌”并非是敌人,而是对手的含义。这种注重实践的精神培养了习武人朴实、诚信、守义、忠贞的品格,这些品质又成为习武之人武德的内在要求。

3.4 现代武术教育中对武德培养的忽视

武德是建立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基础之上,吸收道家、释家的思想精神而形成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变化和侧重,主要内容包括“忠”、“仁”、“信”、“义”、“敬”、“礼”、“智”、“勇”[4]。而现代武术教育中过于重视其运动的价值,忽视了其训练过程中应有的对学生武德修养的追求,从而使有些运动员武艺高强,但武德低下,不能体现出武术所表现出来的浓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民族精神。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武术训练能塑造学生优秀的品格

在武术这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影响下,武术对学生的品格塑造具有巨大的影响。武术训练,从开始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练习,到后来的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习过程中,在每个阶段和每个层次都对人的意志品质具有不同程度的考验和锻炼。通过长期的武术训练,可以培养习武者的忠、义、诚、信,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拼搏的精神,进而形成成熟、稳健、积极向上的优秀品格。

4.1.2 重视武德教育

在武术训练过程中要重视武德教育,如果忽视武德的重要性,就容易形成学生斗狠、欺诈、不尊重人、不择手段等不良的品格。如果要培养出具有优秀品格得武术人才,就必须在培养品格的同时,重视武德的教育。

4.2 建议

一个人的品格素养是其长期生活及行为习惯的一种积淀。虽然其品格的形成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但其最主要的方面是个人的身心特质及成长的环境。对学生而言,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其优良品格的塑造,主要是个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大体可以通过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提高四个环节来完成。主观上习练武术的学生优秀品格的塑造要在训练中通过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提高四个环节来完成。客观上,运动员应在武术训练中贯穿武德、武道的人文精神,要培养学生责任感,还要注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5],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武术训练中使品格塑造得更加完美。

[1]李文勇.论高校武术教学对学生品格的塑造[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2]段克发.武术内涵新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02).

[3]李印东.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苗志良.崇尚武德与精神文明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3(5).

[5]学校体育大辞典编委会编.学校体育大辞典[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6]周建新,王忆琳.高校武术教学与大学生人格素质形成关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6).

[7]蔡仲林,施鲜丽,葛 耀.论高校武术文化教学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

[8]孙 艳.高校武术教学中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9]鲍建伟.高校武术教学对大学生品格教育的意义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10).

[10]罗鹏飞.浅谈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搏击·武术科学,2006(06).

[11]杨 丽,岳珍淑.对大学生在武术教学中健康人格培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8).

猜你喜欢

武德品格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中华武德通史》评介